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討小麥凍害的發生及預防補救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根據浮山縣小麥遭受凍害的情況,分析小麥發生凍害的原因,提出預防小麥凍害發生的栽培技術和凍害發生后的補救措施,使小麥生產趨利避害,達到高產穩產。
關鍵詞:小麥凍害類型與癥狀;凍害原因;預防與補救措施
凍害是冬小麥常見自然災害之一,主要發生在冬天和初春,成為制約浮山縣小麥產量的一個主要因素。小麥的品種類型和氣候因素對小麥凍害會發生很大的影響,選擇抗寒性強的優良品種,適期播種,是防止小麥凍害的基礎。在不同區域小麥凍害類型和程度也不一樣,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分析小麥凍害的類型、癥狀及時采取科學的預防和補救措施,力爭把凍害損失減至最低限度。
1凍害發生情況
近年來,小麥凍害頻繁發生,僅2006—2013年間浮山縣就發生過5次小麥嚴重凍害,造成小麥葉片、主莖和幼穗受凍,對小麥產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2凍害的類型
影響小麥生產的凍害按發生時間的早晚,主要分為冬季凍害、早春凍害和低溫冷害。
2.1冬季凍害
小麥進入越冬后至越冬期間由于寒潮降溫引起的凍害寒潮,是冬季凍害發生的主要天氣因素。
2.1.1冬季嚴寒型
即冬季麥田3cm深處低溫降到-5~-25℃發生的凍害(2009年1月13—14日浮山縣突降大雪,氣溫驟降到-13℃,使越冬小麥葉片受害率達到45%)。
2.1.2初冬溫度驟降型
即日平均溫度降至0℃以下,最低氣溫降到-10℃以下發生的凍害(2009年11月3—4日浮山縣氣溫突降到-3~4℃,造成處于冬季分蘗末期的小麥不能正常分蘗,小蘗和葉片糖份積累不足)。
2.2早春凍害
立春之后,小麥進入返青拔節期,因寒潮降溫,近地面溫度降到0℃以下時發生的凍害。浮山縣在早春凍害發生較為頻繁,且程度重,多數發生在2月下旬—3月中旬(2009年3月25日,浮山縣突降溫到-1.5℃,使小麥下部兩片春葉萎焉,給小麥正常生長帶來不利;2010年3月9日出現低溫-9℃,小麥葉、莖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害,有的葉片變扭曲,有的莖部受凍脫水萎縮)。
2.3低溫冷害
小麥在拔節至抽穗期間(3月下旬—4月中旬),因遭受零度以上低溫發生的危害稱為低溫冷害(2006年4月12—13日、2007年4月2—4日、2010年4月13日在浮山縣都出現過低溫冷害)。
3凍害的癥狀
小麥遭受凍害的時期不同,其受凍部位與形態特征也有區別。
3.1冬季凍害癥狀
冬季遭受凍害的外部癥狀明顯,剛剛受凍時葉片部分或全部呈水漬狀,葉片逐漸干枯死亡。冬季凍害一般是以部分凍死葉片為主,對小麥產量影響不大。
3.2早春凍害癥狀
小麥在發生早春凍害時,心葉和幼穗受凍,外部特征一般不很明顯,葉片干枯較輕。只有在降溫幅度較大時葉片才會出現輕重不同的干枯。受凍比較輕時小麥葉葉尖退綠變為黃色,葉尖部扭曲卷起。凍害嚴重時,葉片就會失水干枯,葉片的受凍部位開始呈開水燙狀,最后變白干枯。如若受凍后小麥心葉干葉在1cm以上,幼穗就可能會受凍死亡。
3.3晚霜凍害癥狀
拔節后孕穗前發生的晚霜凍害,一般情況下外部癥狀不明顯,主要是主莖與大分蘗幼穗受凍。但是降溫幅度很大、溫度很低時也有可能造成葉片嚴重干枯,這樣地塊的小麥主莖和大分蘗幾乎全部凍死。孕穗期發生晚霜凍害,受害部位為穗部。主要表現為幼穗干死在旗葉葉鞘內抽不出;或抽出的小穗整穗發白枯死;或部分小穗死亡形成半截穗;或穗完好但不能結實,無籽粒穗。一般抽穗后凍害癥狀才能表現出來。
4凍害發生的原因
小麥凍害程度主要取決于降溫強度、低溫持續時間長短及低溫來臨的早晚。降溫強度越大,低溫持續時間越強,凍害就越嚴重。初冬低溫來臨越早,春季低溫來臨越晚,凍害就越重。其他因素對凍害影響也很大。
4.1品種因素
不同品種抗寒性有差異,一般情況下,小麥品種冬性越強抗寒能力越強。而晚霜凍害則與品種自身的抗御能力有關。
4.2整地因素
旋耕整地,使土壤毛細管接通,跑墑嚴重,遇到冬春干旱,土壤水分不足,麥苗生長細弱,抗凍能力降低;旋耕整地不能打破犁地層,影響小麥根系下扎,根系受凍;旋耕播種,由于整地,播種等環節一次完成,耕后不耙,播后不壓,導致土壤翹虛,使播種行深淺不一,出苗不齊,出現吊根,苗弱等問題。
4.3播期因素
播期是造成凍害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多年播期試驗研究,不論品種抗寒性如何均隨播種期的后延,拔節期推遲,凍害程度減輕。播種較早時,土壤水分充足,苗期溫度高,促使小麥旺長,造成土壤養分打亮消耗,植株內的有機物積累減少,抗寒能力降低,容易遭受凍害。播種過晚,苗期溫度低,麥苗分蘗少,次生根少,形成冬前弱苗,抗逆力差,也易發生凍害。
4.4播量因素
播量降低可增強抗凍能力。基本苗越多,群體越大,個體素質越差,凍害越重。降低播量使個體次生根多,分蘗力強,形成壯苗,抗逆力增強。
4.5播深因素
小麥播深以4~5cm為宜,若覆土不足3cm,根短,分蘗節外露,往往造成受旱凍死苗;若播深>5cm,地中莖拉得過長,出苗晚,麥苗弱,冬季易遭受凍害。
5預防凍害發生的措施
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安排合理的播期是預防小麥凍害的關鍵措施。
5.1選用抗寒品種
浮山縣以冬性品種為主,主推小麥優種臨豐3號、運旱20410。
5.2合理安排播種期
必須把播期控制在適宜范圍內,在浮山縣,一般海拔900m以上區域,播期掌握在9月18—23日;海拔700m左右的區域,掌握在9月23—30日。
5.3精細整地
正茬麥田麥收后及時淺耕滅其茬,耕后不耙,待草籽發芽后,趁伏雨前進行深耕或深松,伏雨過后耙耱保墑,種前少耕多耙耱,熟化土壤,保好口墑;回茬地前作收后及時深翻、旋耙,以備播種。
5.4適量播種
適當降低播量,結合選用優種、培肥地力、精細整地、適期播種等綜合的措施培育壯苗越冬,是減輕凍害的根本措施。5.5冬春鎮壓浮山縣屬于早作農業區,旱地小麥占浮山縣小麥播種面積的90%以上,冬前和早春對旱地麥田進行鎮壓可塌實土壤,彌封土壤龜裂,改變表層土壤通氣狀況,增加根層土壤含水量,促進次生根萌發,有效防止冷空氣進入土壤危害根系及分蘗節,是防凍和增產效果十分明顯的一項措施。
5.6地膜覆蓋
大力推廣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膜際條播栽培技術。小麥覆膜播種前,精細整地,播前達到地面平整、土層細實、表墑好。667m2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kg、純氮8~10kg、純磷(P2O5)6~8kg,隨耕一次底施。用小四輪拖拉機牽引機械覆膜,選用厚0.008~0.01mm、寬400mm的膜,55~60cm為1帶,壟底寬30cm,壟高7~10cm,種植溝寬25~30cm,播幅4~6cm,播深4~5cm,播量7.5~10kg。小麥地膜覆蓋是旱地小麥抗旱保溫大幅增產的突破性技術措施。
6凍害發生后的補救措施
小麥霜凍是多發性氣象災害,凍害對小麥穩產、高產、優質的影響很大。根據多年來凍害發生的規率和特點,采取以防御為主,凍害后及時補救的綜合預防措施,使凍災損失降到最低,以達到增產增收目的。
6.1冬季凍害主要補救措施
一般受凍害的麥田,僅是葉片凍枯、沒有死蘗的地塊,早春應及時劃鋤,提高地溫,錯金麥苗返青,在起身時期追肥澆水,提高分蘗成穗率。對主莖和大分蘗凍死的麥田分為2次追肥。在田間解凍后開溝追施尿素150kg/hm2;到小麥拔節期,結合澆水施尿素150kg/hm2。
6.2早春凍害主要補救措施
為防止早春凍害最有效的措施是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降溫之前灌水。對生長過旺麥田主要是早春鎮壓、起身期噴施壯豐安,抑制生長。早春凍害后及時補肥與澆水。澆水是補救晚霜凍害的關鍵措施。凍后立即一次灌足灌透,每667m2灌水量最少60m3以上,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50kg/hm2左右,促苗早發。及時中耕,蓄水提溫,以增加分蘗數,彌補主莖損失。噴施葉面肥。小麥受凍后,葉面要及時噴施蕓苔素內脂、碧護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中、小分蘗的迅速生長,以增加小麥成穗數和千粒重。
6.3低溫冷害的補救措施
低溫來臨之前采取灌水、煙熏等辦法來克預防和減輕低溫冷害的發生,發生低溫冷害之后應及時追肥澆水,保證小麥的正常灌漿,提高粒重。
作者:張友環 韓艷娥 楊淑霞 單位: 浮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