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超細礦粉摻合料產品性能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粉煤灰雜志》2016年第5期
摘要:
選用S95礦粉和超細礦粉(S115-5、S115-10、S115-15)進行了性能對比分析。研究了兩類礦粉的活性指數和流動度比,并通過激光粒度分析儀、掃描電子顯微鏡研究了兩類礦粉的顆粒分布和顆粒形貌。結果表明:超細礦粉早期強度高于S95礦粉,流動度比低于S95礦粉;超細礦粉早期強度隨D97粒徑的減小而增大,后期強度則相反;超細礦粉呈現比表面積的依次增大,粒徑分布依次偏向低粒徑方向。
關鍵詞:
S95礦粉;超細礦粉;活性指數;流動度比;顆粒分布;微觀結構
0前言
超細礦粉摻合料是指以礦渣微粉為主要原材料,通過一定程度的深加工和復配,形成的細度更細(比表面積達到500m2/kg以上)的新型摻合料,屬于礦渣微粉的一種高端衍生品。其具有高細度、高活性的特點,是制備高性能綠色混凝土的理想材料[1-2]。超細礦粉摻合料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和火山灰活性,大量研究表明[3-6],在混凝土中摻加一定數量的超細礦粉摻合料,可顯著改善混凝土的一系列性能:①改善新拌混凝土和易性;②顯著提高強度;③提高抗堿集料反應能力;④提高密實度和抗滲性;⑤提高混凝土的抗化學侵蝕性、抗空蝕性、抗沖擊性、耐久性等。本文通過對S95礦粉與超細礦粉摻合料的顆粒分布、顆粒形貌、活性指數及流動度比進行全面的測試、比對與分析,以期為進一步探索超細礦粉摻合料的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和指導。
1原材料與試驗方法
1.1原材料
(1)水泥:海豹P.O42.5水泥,R3=25.3MPa,R7=37.1MPa,R28=51.7MPa。
(2)礦粉:上海寶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S95礦粉和超細礦粉,其中超細礦粉分別選用5μm、10μm、15μm篩余≥97%的超細礦粉。
(3)砂:廈門艾思歐標準砂。
(4)水:實驗室自來水。
1.2試驗方法
1.2.1粒度分布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的方法,利用LS230庫爾特激光粒度分析儀,使用酒精作為分散介質進行顆粒分布分析。
1.2.2外觀形貌分析
利用JSM-6490LV掃描電子顯微鏡,考察其外觀形貌。
1.2.3性能試驗
按照GB/T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高爐粒化礦渣》進行活性指數和流動度比的測試。
2結果與討論
2.1粒徑分析
采用LS230激光粒度分析儀測定了S95粒化高爐礦渣粉、三種超細礦粉摻合料S115-5、S115-10、S115-15粒度分布,其分析結果見表1、表2,粒徑分布見圖1~圖4。從圖1~圖4中可以看出,S95礦粉對應的顆粒分布比較分散,1μm以下的顆粒較少。顆粒>20μm的顆粒占15.7%。顆粒主要分布在1~60μm,占總量的85%以上,其中3~30μm區間(膠凝材料的主要活性組分)的顆粒占69%。S115-15、S115-10粒徑分布主要集中在15μm以下,其中1~10μm(活性粉體水化最快)以下的顆粒分別占60.1%,57.9%;1μm以下的顆粒分別占26.2%,36.6%。S115-5粒徑分布主要集中在10μm以下,其中1~10μm區間的顆粒占56.6%;1μm以下的顆粒占40.6%。
2.2外觀形貌分析
圖5分別為S95、S115-15,S115-10,S115-5的掃描電鏡分析圖,考察其外觀形貌。圖5a)是高爐礦渣整體形貌,可見顆粒大小較為均勻,顆粒呈多面體形狀。圖5b)是高爐礦渣原粉的顆粒形貌,可見礦渣顆粒內含大量的熔融急冷造成的孔洞。這些孔洞正是礦渣的活化源,是礦渣用為混凝土摻合料發揮火山灰活性的活性來源。圖5c)~圖5e)為不同粒徑大小的超細礦渣粉顆粒形貌,可知,S115-15顆粒已經明顯看出破碎,超細粉磨,使粉體顆粒之間互相撞擊,磨細的顆粒形狀不規則程度加大,出現板狀或棒狀顆粒,粘附在大的顆粒表面上。S115-10大顆粒明顯減少,且顆粒大小表現出一定的均一程度。S115-5幾乎不存在明顯的大顆粒,小顆粒在大顆粒的粘附更加明顯,部分小顆粒還出現團聚現象。
2.3性能試驗
依據GB/T18046―2008《用于水泥和混凝土的高爐粒化礦渣》進行超細礦粉摻合料活性指數試驗和流動度比試驗,并與S95作比較,見表3。由表3可知:
(1)超細礦粉摻合料早期(3d)強度較高,活性指數均>95%,遠遠大于S95礦粉活性指數(75%)。超細礦粉摻合料28d活性均達到S115水平。
(2)超細礦粉摻合料隨著D97粒徑的減小,早期強度增大,但后期強度的增長不及粒徑較大的超細礦粉摻合料。如S115-5的超細礦渣粉3d活性達到131%,28d活性為118%,而S115-15的超細礦渣粉3d活性僅為95%,但其28d活性達到124%。
(3)超細礦粉摻合料的流動度比均<S95礦粉,且達不到GB/T18046―2008規定的流動度>95%的要求。原因可能是超細礦粉摻合料粒徑小,比表面積大,需求包覆其表面的用水量較大,導致超細礦粉摻合料顆粒間的層間水減少,流動度比趨小。
3結論
(1)超細礦粉摻合料S115-15、S115-10、S115-5比表面積、粒徑分布呈規律變化:比表面積依次增大,粒徑分布依次偏向低粒徑方向。
(2)超細礦粉摻合料S115-15、S115-10、S115-5早期強度活性高:3d抗壓強度可達95%以上,而一般的S95礦粉3d強度活性僅為70%左右。
(3)超細礦粉摻合料S115-15、S115-10、S115-5流動度比均低于S95礦粉,不符合GB/T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的高爐粒化礦渣》的規定要求。
(4)超細礦粉摻合料S115-15、S115-10、S115-5早期強度活性隨粒徑的減小而增大,但后期強度的增長,細粒徑超細礦粉摻合料不及粗粒徑超細礦粉摻合料。
參考文獻:
[1]石利國,黃建華.大力發展綠色混凝土[J].廣東建材,2009(7):48-58.
[2]姚燕,王玲,田培.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3]張民寶.超細礦粉在混凝土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8(19):168-170.
[4]張亞梅,余保英.摻超細礦粉水泥基材料早齡期水化產物及孔結構特性[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815-819.
[5]杜輝,劉星偉,李秋義,等.超細礦粉對高性能混凝土強度的影響[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9(4):162-165.
[6]姜洪洋,洪雷.超細礦粉對混凝土界面的增強作用[J].新型建筑材料,2001(1):39-41.
作者:管玉萍 單衛良 單位: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上海寶鋼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