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棚辣椒病蟲害化學農藥減量技術集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多年生產實踐,分析江蘇東臺地區大棚辣椒病蟲發生種類,集成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學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化學農藥和實施統籌兼治等,并采取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對江蘇沿海地區辣椒病蟲害防治的化學農藥減量使用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辣椒病蟲;綠色防控;農藥減量
近年來大棚辣椒在東臺市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hm2以上。由于種植面積大、種植年限長,重茬面積不斷擴大,病蟲發生種類不斷增多,部分病蟲發生為害加重,尤其是煙粉虱等害蟲猖獗發生,化學農藥防治次數多,加重了環境污染,惡化了辣椒田生態環境,導致害蟲抗性上升,農產品農藥殘留壓力大,對人和有益生物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據報道,大多數農藥具有致畸、致癌、致突變的“三致”特性,我國使用殺蟲劑的70%有“三致”作用[1];我國每年因農藥中毒的人數占世界同類中毒事故的50%[2]。由于長期過分依賴于化學農藥,忽視生態環境問題,出現了濫用、誤用和不合理使用的現象,農藥的大量施用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了諸多的負面影響[3-7]。據估計,每年大量使用農藥后,僅有0.1%左右的農藥可以作用于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農業生態系統[8]。為減少農藥用量,從源頭上控制農藥污染,歐美各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農業生產中廣泛采用先進技術。美國、瑞典、丹麥、挪威、法國、西班牙和荷蘭等國家成功實施了減少農藥用量50%的計劃[9-12]??v觀害蟲防治的歷史,害蟲防治從單純依賴化學殺蟲劑轉變為綜合防治策略被認為是害蟲防治的第二次革命。我國于1975年提出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13-14],為有效控制農藥使用量,確保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2015年農業部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15-16]。為此,筆者根據該地區辣椒病蟲發生為害特點,在原有防控技術基礎上,完善了大棚辣椒病蟲農藥減量使用技術體系,有效控制了病蟲害的發生為害,降低了農藥殘留,減輕了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
1大棚辣椒病蟲發生情況
大棚辣椒發生的病蟲害較多,主要病害有白粉病、菌核病、灰霉病、褐斑病、病毒病、疫病、猝倒病、立枯病等,主要蟲害有煙粉虱、茶黃螨、甜菜夜蛾、蚜蟲、棉鈴蟲等。
1.1白粉病
白粉病是大棚青椒上一種重要病害,該病害是由擬粉孢屬病菌引起的,是一種內寄生菌。一般在辣椒生長中期發生,葉片正面出現褪綠色黃斑,葉背有稀疏短粉,形似霜霉病。一旦顯癥,短期內造成大量落葉,嚴重影響辣椒的產量和品質。該病在江蘇東臺地區部分春季辣椒和多數秋季辣椒上發生。
1.2菌核病
春季3—4月份菌核病在大棚辣椒上發生普遍,該病害是由核盤菌引起的。在葉分枝交叉處出現灰褐色病斑,幾天后長出棉絮狀菌絲,逐漸變為灰白色,導致病部以上失水枯死,春季多雨的年份發生較重,多在棚膜通風處先發病,該病是東臺地區春季辣椒上的主要病害。
1.3褐斑病
褐斑病在辣椒全生育期均可發病,該病害是由辣椒尾孢菌引起的。感病葉片上形成圓形或近圓形病斑,初為褐色,后漸變為灰褐色,表面稍隆起,周緣有黃色的暈圈,斑中央有一個淺灰色中心,四周黑褐色,嚴重時病葉變黃脫落。
1.4煙粉虱
煙粉虱是2002年傳入江蘇東臺,主要為害辣椒等多種蔬菜,由于該地大棚辣椒多在秋季育苗,煙粉虱蟲卵隨辣椒苗在大棚辣椒上安全越冬,導致煙粉虱在該地發生早、代次多、為害重,成為該地辣椒上為害最重的害蟲。煙粉虱為害主要是直接剌吸植物,引起植株衰弱,傳播病毒病,引發霉污病。傳入初期連續多年在辣椒上大暴發,導致大棚辣椒嚴重減產降質。
1.5茶黃螨
茶黃螨是該地大棚辣椒中后期的重要害蟲,以成螨和若螨剌吸葉片,造成辣椒嫩葉變細長、反卷,顏色深綠。茶黃螨在該地5月份為害春季大棚辣椒,秋季大棚辣椒發生普遍,受害植株生長停滯,嚴重的出現毀棚,對辣椒產量影響大。
1.6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在該地一年發生5代,2~4代為害辣椒,尤其是3~4代為害秋季辣椒,造成減產。幼蟲先集中為害嫩葉,造成葉片出現缺刻。幼蟲3齡前先群集為害花蕾,3齡以后分散為害。有假死性,受驚后掉入土縫中,幼蟲耐藥性強,大齡幼蟲難防治。
2化學農藥減量使用主要技術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應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17-18],預防和控制辣椒病蟲發生,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綠色防控是推進農藥零增長的關鍵措施,可顯著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在辣椒生產中,大力推進基質育苗、輪作換茬、人工摘除蟲卵、防蟲網覆蓋育苗、色板誘殺成蟲、性信息素誘殺、釋放害蟲天敵等非化學措施的運用,優先選用生物農藥。推廣應用高效植保機械,提高化學農藥的利用率。規范交替使用農藥,嚴把安全間隔期。
2.1農業防治為基礎
2.1.1穴盤基質育苗辣椒大棚苗床采取穴盤基質育苗,配合種子處理,可有效控制土傳病害,培育健壯辣椒苗,增強抗病能力。
2.1.2實行輪作換茬大棚辣椒與水稻實施水旱輪作,既可控制病蟲發生,又可提高辣椒的產量和品質。沒有水旱輪作條件的,可與玉米等非茄果類蔬菜作物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以減輕病蟲害發生程度。
2.1.3加強田間管理高畦定植,棚周邊挖好排水溝。適時通風降濕,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條件,控制菌核病、灰霉病等氣候型病害的發生為害。菌核病、灰霉病等病害發生后,及時清理病枝、病葉、病果。收獲后處理辣椒殘體,可以明顯減少病蟲發生基數。
2.1.4調節大棚濕度通過地膜覆蓋及膜下滴灌技術,調節大棚內濕度,以控制菌核病、灰霉病等的發生。
2.1.5人工摘除蟲卵利用煙粉虱可在大棚辣椒上越冬的條件,每年1—2月份越冬期間,結合定植或其他農事操作,根據實際苗情和煙粉虱發生情況,適度摘除春椒下部老黃葉片,達到減少越冬基數又不影響植株生長的目的。該項措施一般可去除田間70%~80%的蟲卵。在摘除葉片數量上要適度,不要影響辣椒的正常生長。在摘除時間上,一般年份以2月上中旬最為適宜,摘除越早效果越好,最遲在2月底大量偽蛹羽化前。秋季辣椒定植后,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甜菜夜蛾產卵盛期,摘除下部葉片上甜菜夜蛾卵,減少害蟲的發生為害。
2.2物理防治為主線
2.2.1防蟲網覆蓋育苗全面進行防蟲網覆蓋育苗,從源頭上壓低煙粉虱蟲量。春椒育苗主要集中在上年的9—10月份,秋椒主要集中在每年7月上中旬,該時期大棚外煙粉虱蟲量較多,成蟲可大量向育苗大棚內轉移。育苗時,選用50~60目的防蟲網,既不影響通風和采光效果,又可達到較好的阻斷效果。根據試驗,40目防蟲網阻擋煙粉虱成蟲效果達到90%以上,60目防蟲網阻擋煙粉虱成蟲效果達到99%以上。覆蓋方式有2種:第一種方式是覆蓋大棚兩側,第二種方式是覆蓋小棚上。通過覆蓋防蟲網,可以減輕蚜蟲、夜蛾類等害蟲的為害。
2.2.2色板誘殺成蟲利用害蟲的趨性,在大棚辣椒生長中前期,主要為每年3—5月份,煙粉虱處于較低蟲量階段,偽蛹陸續羽化,氣溫回升后成蟲開始頻繁活動。棚外有翅蚜、潛葉蠅等害蟲陸續向棚內轉移。具體操作方法為:每667m2使用長25cm、寬20cm的商品色板(主要為黃板,搭配使用藍板)40~50塊,懸掛于辣椒植株的上方,色板底端比辣椒略高5~10cm,根據田間情況及時更換色板,并調整色板高度。采用該項技術可顯著減少大棚辣椒煙粉虱、蚜蟲的發生,有效減少農藥用量或推遲化學防治的時間。
2.2.3性信息素誘殺夜蛾類害蟲在秋季夜蛾類害蟲發生盛期,應用性誘捕器誘殺甜菜夜蛾,每667m2放1個誘捕器,誘捕器內裝上甜菜夜蛾等誘芯,1個月更換一次誘芯,可減少辣椒上甜菜夜蛾的落卵量,以控制害蟲的為害。
2.3生物防治為補充
2.3.1釋放害蟲天敵以蟲治蟲是目前辣椒無公害防治的一項重要舉措。煙粉虱發生早期,一般在早春2—4月份田間蟲量較低時,釋放煙粉虱天敵害蟲巴氏鈍綏螨、東方鈍綏螨、異色瓢蟲、日本刀角瓢蟲、沙巴擬刀角瓢蟲和越南斧瓢蟲等天敵,控制煙粉虱種群數量。在蚜蟲發生早期、田間蟲量較低時,釋放天敵害蟲異色瓢蟲等天敵,控制蚜蟲種群數量。
2.3.2生物農藥防控該措施的應用時期為大棚辣椒生長全生育期,主要為每年3—10月份。在采取其他防控措施后,煙粉虱等害蟲數量增加時,選用高效生物或仿生物農藥,添加有機硅或其他農藥助劑,及時控制為害。藥劑可以選用苦參堿、乙基多殺菌素、苦皮藤素、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香菇多糖等。
2.4科學開展化學防治
2.4.1適期用量,不打保險藥根據病蟲發生規律,在科學準確預測預報的基礎上,適時開展化學防治。在害蟲孵盛期至低齡蟲期或煙粉虱等害蟲增加期,在病害感病生育階段遇到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及時用藥控制病蟲發生,以減輕為害。
2.4.2選擇高效的施藥方法盡量用彌霧機機動彌霧施藥防治煙粉虱、白粉病,并在藥劑中添加有機硅助劑,以提高藥劑的展布性,適當減少用藥量和控制用水量,每667m2藥液加有機硅助劑15mL左右機動彌霧。大棚內濕度大時,應選用百菌清、腐霉利、異丙威、敵敵畏煙劑熏蒸,不因噴霧而增加棚內濕度,且節約用工,提高防效。
2.4.3選擇高效低毒對路藥劑
2.4.3.1病害防治在白粉病發病初期,每667m2可選用25%咪鮮胺乳油60mL或12%苯甲•氟酰胺懸浮劑30mL對水噴霧防治;防治菌核病,每667m2可選用25%嘧霉胺可濕性粉劑100g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50g對水噴霧,遇有連陰雨天氣,每667m2也可用10%腐霉•百菌清煙劑250~300g于傍晚閉棚熏蒸,并可兼治灰霉病、炭疽病;防治炭疽病、褐斑病,每667m2可選用30%苯甲•嘧菌酯懸浮劑40mL或42.4%唑醚•氟酰胺懸浮劑25mL對水噴霧。
2.4.3.2蟲害防治
防治煙粉虱,每667m2可選用10%溴氰蟲酰胺乳油50mL或22%螺蟲•噻蟲啉懸浮劑40mL對水噴霧;防治茶黃螨,每667m2可選用43%聯苯肼酯懸浮劑30mL對水噴霧;防治甜菜夜蛾、棉鈴蟲,每667m2可選用10%溴氰蟲酰胺乳油20mL對水噴霧,并可兼治斜紋夜蛾。
3減量使用技術集成推廣
大棚辣椒化學農藥減量使用,重點防治主要害蟲煙粉虱,全年化學防治次數多,農藥殘留風險大,全面使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后,可以減少煙粉虱的發生基數,推遲春季首次用藥時間,從而達到控減化學農藥用量的目的。通過試驗示范并集成以下病蟲害防治技術:穴盤基質育苗、輪作換茬控制土傳病害,防蟲網育苗阻斷煙粉虱、蚜蟲等害蟲,膜下滴灌調節大棚濕度控制病害,摘除下部老葉壓降煙粉虱基數,色板誘殺煙粉虱蚜蟲等害蟲,性信息素誘殺夜蛾類害蟲,釋放害蟲天敵控制煙粉虱、蚜蟲種群,優先采用生物農藥,選擇高效低毒藥劑及水分散粒劑、水乳劑、煙熏劑等環保型劑型,化學農藥添加有機硅助劑等,有效控制大棚辣椒病蟲為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大面積推廣應用表明,大棚辣椒病蟲害防控總體防效達到90%以上,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30%以上,大棚辣椒化學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100%,達到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有益生物安全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華小梅,江希流.我國農藥環境污染與危害的特點及控制對策[J].環境科學研究,2000,13(3):40-43.
[2]高鋼.在千畝棉田絕產的背后—中國農藥發出的警示[J].科學中國人,1998(6):23-25.
[3]黃竹芝,劉漣淮.化學農藥對農業環境和農副產品的污染及其防治對策[J].當代生態農業,1998(21):40-42.
[4]鐘善錦,黃懂寧.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控制對策[J].廣西科學院學報,1998,14(4):32-35.
[5]張麗.化學農藥對農業環境的污染與防治[J].南京農專學報,2001,17(4):36-43.
[6]張巨勇.化學農藥的危害及我國應采取的對策[J].云南環境科學,2004,23(2):23-26.
[7]楊世誠,馮印奎.化學農藥污染及其對策[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995,18(2):95-98.
[8]王宏平.植物保護與持續農業[J].湖北植保,2000(2):37-38.
[13]馬世駿.談農業害蟲的綜合防治[J].昆蟲學報,1976,19(2):129-141.
[14]邱式邦.植物保護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J].中國農業科學,1976(1):41-47.
[1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J].青海農技推廣,2015(2):3-5,11.
[16]吳文博.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有序展開[J].中國植保導刊,2015(5):43.
[17]田子華,吳佳文,朱先敏.江蘇省推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的做法與發展思路[J].中國植保導刊,2015,35(1):76-78.
[18]楊普云,趙中華.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1-8.
作者:何紅梅 吳曉衛 丁志寬 林雙喜 單位:江蘇省東臺市黃海原種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