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PLC技術在機械工程自動化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plc技術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主要部件包括中央處理器、存儲媒介、系統電源及輸出輸入端口,目前此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種工業生產的自動化中,也推動著我國機械工程制造業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需要,需要對機械工程與自動化中的PLC技術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以提高機械設備的利用效率和工作效率。
【關鍵詞】機械工程;自動化;PLC技術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是利用一類可編程的存儲器的內部存儲程序進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技術與算數操作等提供給用戶的指令,通過數字或模擬式輸出輸入控制各種機械和其生產過程。PLC技術是在工業現場的專有設計,具有直觀性、簡單易操作的特點,通用性較強。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活質量和物質產品的需求和要求直線上升,工業生產業迎來新的工業化改革,人工生產幾乎已經由機械生產全部代替,工作效率也上升不少,而在PLC技術的控制下,機械工程和自動化技術得到更有效的控制,進一步提升了機械制造的工作效率。
1PLC技術的優勢
PLC技術是基于繼電接觸控制技術改造的,主要通過微處理器進行操作,避免PLC技術高耗能低能力的缺陷,不用操作者特意去設計專門的計算機編程語言,指令簡單易操作,發展空間非常大,同時,PLC的存儲區也可進行編程,能夠根據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指令信息進行相應的邏輯計算。PLC技術與傳統繼電接觸控制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1靈活性強
PLC技術應用在具體工程時,如需要修改工藝流程,可直接修改此流程對應的內部程序,不用改動外部接線,而PLC技術接觸的機械設備,在本身難度和靈活性上都要高于傳統式繼電接觸控制技術。
1.2可靠性和抗干擾能力較好
在機械工程中應用PLC技術時,控制系統中的許多開關都是借助無觸點半導體電路完成的,電路中的硬件和軟件都使用了一定的強力措施,此種設計會使得機械系統在使用時會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和抗干擾能力,也有利于維持施安裝現場的穩定性[3]。
1.3操作簡單,通用性較高
目前應用的PLC技術大多都可以進行程序語言互譯,操作人員不需再翻譯,即使用時只要使用常使用的語言編寫代碼,之后在應用翻譯語言功能轉換就可翻譯其他語言,使操作更為簡便,同時PLC安裝和調試都比較簡單,接線數量也很少,更進一步簡化系統結構,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全球存在PLC國際標準通信協議,增強PLC的通用性。
1.4體積較小,能耗較少
PLC裝置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集成電子線路技術應用方式之一,體積較小,直徑小于10cm,重量一般小于150g,方便攜帶,而且PLC消耗功率一般都在10以下,能耗較少,這也代表著PLC技術不僅能夠提高安裝便捷性,奠定機電一體化的基礎,還能節約能耗,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2PLC技術在機械工程與自動化中的應用
2.1生產自動化控制
在機械工程和自動化中的應用中,PLC技術能夠應用模擬參數控制、順序控制等功能,使生產達到自動化控制的目標。而且,PLC的系統存儲區可以直接編程,能夠根據生產實際情況調整控制參數,選用最合理的技術控制機械,一方面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能夠控制生產成本。生產自動化控制包括三種常用技術:柔性自動化技術、集成自動化技術和智能自動化技術。
2.2邏輯運算控制
在進行邏輯運算控制時,一般將相應的技術裝置當作二進制開關,選用合適的邏輯運算,更為精確地控制機械工程中的生產設備,同時,在應用PLC技術時,也能借助開關量大小和數據處理控制開關,達到邏輯運算的目的,提升機械設備的應用效率,同時也能收集生產數據,擴大其應用范圍,如在食品加工、金屬冶煉等制造業中廣泛使用。
2.3遠程通信控制和系統控制
PLC技術能夠應用于遠程通信控制和系統控制中,實際應用時,能夠改變現有的生產控制形式,提高生產效率,加強機械設備的自動化控制,而在遠程通信控制方面,能夠從PLC技術中直接感知到機械設備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借助邏輯運算以系統故障問題報警,使得工作人員能夠及時處理,恢復設備的正常使用。PLC技術應用于系統控制時,能夠及時處理存在的各項問題,加強設備的維護和保護力度。
3結束語
當前社會是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新型社會,機械工程自動化是目前工業發展的最新型應用,對于制造業來說都是新型趨勢,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機械工程自動化已經逐漸替代人工勞作,降低人工運營成本,節省人力財力物力,提高工業制造效率。因此,應更充分地應用PLC技術,深刻認識和熟知其在自動化控制邏輯運算和系統控制等方面的應用,強化設備性能,以達到更加自動化的生產。
參考文獻:
[1]趙成.試論機械工程與自動化中PLC技術的應用[J].農家參謀,2017(18):280.
[2]馬梓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中PLC技術的應用[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6,6(23):89-90.
作者:李小燕 單位: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