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硅質巖微組構信息的對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礦產與地質雜志》2014年第三期
1測試結果
本次研究應用光學顯微鏡研究定向切片樣品的微形貌,測試工作是在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完成。
1.1羅布莎剖面顯微形貌特征從顯微鏡下觀察,羅布莎硅質巖表現為變質重結晶結構(照片1―A)。石英晶體有1-10um的微晶(照片1―B),也有大于100um的粗晶發育(照片1―A),照片1―B主要為微晶石英,此外有較多分裂后的彎曲的裂痕出現,它們可能為流體流失的渠道。
1.2彭錯林剖面顯微形貌特征彭錯林硅質巖中有一些特殊的結構,如環帶―孔洞結構、粒狀鑲嵌結構、網脈狀結構等。環帶―孔洞結構(照片2―A):見于彭錯林黑色硅質巖,樣品內集中分布著一些大小不一的孔洞,其外部包圍微晶石英。粒狀鑲嵌結構(照片2―B):為放大100倍后的照片,樣品采集于彭錯林綠色的致密硅質巖內,石英顆粒為等粒的細晶(約為10um)結構;網脈狀結構(照片2―C):出現在彭錯林紅色硅質巖中,枝蔓狀裂隙及其充填物將隱晶質硅質巖分割成網脈狀格局。脈體錯綜復雜、大小不一,代表當時富硅流體的通道[10]。彭錯林硅質巖中保存著一些生物化石遺跡。照片2―D為放射蟲遺跡。
1.3夏魯剖面顯微形貌特征夏魯剖面的硅質巖以微晶石英居多。照片3―A為粒狀鑲嵌結構,從中可以看到微晶石英鑲嵌于隱晶質石英中,有明顯的彎曲的晶粒間界線。照片3―B為等粒狀鑲嵌結構,在等粒的微晶石英中保存有一些圓形或卵形的放射蟲化石遺跡。通過鏡下觀察,夏魯剖面的樣品廣泛存在生物骨架結構(照片3―F)。放射蟲的形態遺跡主要有圓球形、卵形、橢球形以及塔形。放射蟲殘留骨架內的石英顆粒也發育有不同的填充結構,如粒狀填充、塊狀填充和放射纖維狀填充等,結構的差異反映了成巖過程中硅質在生物殘骸內重結晶狀態的演變。角礫膠結結構(照片3―E):在石英脈里面有一些隱晶質的角礫狀塊體出現,應該是母巖受后期構造應力沿破裂面擠壓破碎而成,進而被后期熱液膠體膠結。夏魯硅質巖內有少量的玉髓出現(照片3―C、照片3―D),呈纖維狀發育,典型的黑十字消光。在球狀的放射蟲化石內部,玉髓束圍繞球體中心發散出去,構成扇形集合體,呈球狀或半球狀,半徑為20~50um。夏魯硅質巖的另一重要特征為保存著較多的生物化石遺跡(照片3―E、照片3―F)。在圓形的放射蟲化石孔洞內充填著隱晶質的石英(照片3―E),與周圍的微晶石英顆粒區別明顯。另外,從照片3―F觀察到一橢圓形結構,外圈顏色較深,內部物質與基質石英成分、結構相同。通過能譜分析(圖2,表1),外部顏色較深的地方除了硅氧兩種元素以外,還含有碳元素,初步判斷其含有一定的生物化石成分。
1.4宗卓組剖面顯微形貌特征宗卓組樣品的主要特征為泥質成分較多(照片4―A、照片4―B),石英顆粒以隱晶質為主。宗卓組硅質多呈現出對比明顯的深淺兩種顏色,顏色較深的地帶主要為泥質成分,代表其來自于陸源,有較多的生物發育,一個個白色的球體即為分布其中的生物化石;顏色較亮的地帶硅質成分高,相對于泥質成分,里面含有的生物明顯減少。
2結論
由于硅質巖成因的復雜性,研究其形成通常需要結合具體地質情況和巖石學特征。而其微組構信息對硅質巖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本文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四個剖面的硅質巖樣品其各自的成因類型可總結為:(1)澤當羅布莎硅質巖在粒度較細的晶體中,有顯著增大的石英呈斑狀拼接在一起,部分晶面會產生溶孔和溶縫,含有較多的圓形小孔洞,表現了熱水流體的沸騰作用,為變質重結晶結構。(2)日喀則彭錯林硅質巖表現出典型的熱水成因結構,如等粒狀鑲嵌結構、環帶―孔洞構造、網狀石英脈等;(3)夏魯硅質巖微組構具有兩種沉積作用的特征,其結構包含等粒狀鑲嵌和不等粒狀鑲嵌兩種結構特征,發育大量的生物骨架結構和典型的熱水沉積結構如角礫膠結結構、微晶石英脈等;(4)宗卓組硅質巖具典型的生物沉積特征,同時含有很多陸源雜質,屬于正常沉積的硅質巖;(5)對于硅質巖成因的研究,應在其微組構信息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巖石學和地球化學信息以及地質構造背景對各剖面硅質巖進行相應的綜合分析。
作者:張余徐志馬青單位:廣東省地質實驗測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