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途徑與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初具規模
一是重慶市針對重點農產品在品種和品質結構方面進行了調整,極大地促進了特色農產品向區域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據初步統計,全市特色蔬菜種植面積達150萬畝,產量140萬t,其中,榨菜面積48萬畝,產量84萬t,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1/2,加工辣椒種植面積25萬畝,魔芋、藠頭、花椒、食用菌、姜、莼菜、草食蠶等特色蔬菜也有一定發展;特色水果種植面積達137萬畝,產量35萬t,其中,南方早熟梨、名柚、檸檬、雜柑、獼猴桃、晚熟龍眼、枇杷、木瓜等特色水果發展較快;特色糧食種植面積達250多萬畝,主要包括加工馬鈴薯、釀酒高粱、菜用玉米、綠豆、蕎麥、白豆、赤豆、葛、能源甘薯,其中,加工馬鈴薯達162萬畝,釀酒高粱40.5萬畝,名優茶葉62萬畝;特色中藥材種植面積29萬畝,主要包括青蒿、黃連、黨參、八角、薯芋;特色紡織材料種植面積145萬畝,主要是蠶桑、苧麻、黃紅麻;以牡丹、臘梅、紅掌為主的名優花卉種植面積1.5萬畝;特種畜牧產品如:榮昌豬、四川白鵝、肉兔、長毛兔、重慶黑山羊、酉州烏羊、麻旺麻鴨、渝西烏雞、南川土雞、蜜蜂等,養殖數量逐年增加,目前四川白鵝存欄680萬只,年出欄170萬只,肉兔和長毛兔各存欄1000萬只和250萬只,年出欄肉兔1500萬只,兔肉產量1.5萬t,年產兔毛1200多t;特色淡水產品包括胭脂魚、巖原鯉、中華倒刺鲃、鱘魚、大口鯰、優質鯽魚,現有養殖規模13萬畝,產量4.7萬t,其中優質鯽魚養殖面積8.6萬畝,產量4.3萬t。二是重慶市特色農產品的開發,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極大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提高。如:全市特色淡水產品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全市榨菜種植人均收入達1371元;兩翼地區茶葉種植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024元;馬鈴薯種植農民人均收入達1600元;潼南縣蔬菜種植農民人均收入達3000元;江津區農民種植花椒人均收入達到1787元;石柱縣加工辣椒種植人均收入達1600元。
1.2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進程加快
一是特色農產品的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產業鏈條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擁有以重慶市渝興食品有限公司、重慶華牧集團、涪陵榨菜集團、魚泉榨菜集團、重慶市長德淀粉開發有限公司、渝東珍優水產品有限公司、重慶市東江水產發展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龍頭企業200個,其中國家級10個,產值達40億元,惠及農戶110萬戶,平均每戶從中增收300元。二是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初顯。目前,全市有各類特色農產品品牌125個。“涪陵榨菜”、“魚泉榨菜”、“墊江牡丹”等知名品牌享譽全國;“九葉青”花椒為全國四大花椒品牌之冠;“驕王”牌花椒粉、保鮮花椒、花椒精等花椒系列產品被評為綠色食品;“石柱黃連”馳名中外;“榮昌凍乳豬”、“榮昌烤乳豬”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穩步上升;“萬州檸檬”暢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地。
1.3產業輻射功能顯現
一是帶動商貿物流發展。一批農業部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形成、壯大,如:萬州宏遠批發市場、石柱黃水黃連批發市場等,帶動了一大批特色農產品走出重慶,并逐步占領國內外市場。二是帶動農業觀光休閑旅游發展。全市農業觀光休閑旅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截至目前,全市擁有農業旅游景點7305個,其中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18個,總接待能力2200多萬人,景點包括自然生態、森林、園林、水面、農家樂、養殖場、農田等幾大類,經營方式以“農家樂”為主。其次為農業觀光園區、農業休閑度假園及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如:永川黃瓜山中華梨村、忠縣“中國柑橘城”、渝北鹿山農業觀光園、大足荷花魚山莊、潼南油菜花節等。據初步估計,目前全市農業旅游實際接待能力只達到總接待能力的一半,具有相當大的開發潛力。
2全市特色效益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必須因地制宜,立足資源優勢,選準主導產業。雖然全市特色效益農業和產業化經營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農業先進發達地區相比還處在初級發展的階段,一些制約特色效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障礙性因素仍然存在。
2.1對特色效益農業主觀認識不足
一是受傳統農業及生產的影響,對特色效益農業的認識不清晰,往往是靜止和固定模式,缺乏發展化和對時代性內涵的認識。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已不僅僅局限于發展第一產業,它延長了傳統農業的產業鏈,滲透到了加工工業、商貿物流業、旅游業、餐飲業等二、三產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它突破了傳統農業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使得農工商的結合更加緊密;突破了傳統農業封閉低效、自給半自給的局限性,以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現了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和農產品貿易流通。二是受傳統農業在三次產業分配中地位的狹隘理解,認為農業在GDP和財稅上的貢獻作用遠不如工業,個別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往往忽視農業發展,在土地、資金、政策等方面存在對農業重視不夠。
2.2對產業布局缺乏統一規劃
近年來,全市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的農業產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必須對效益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出現的諸如產業同質化、盲目追求規模化等系列問題,需要加以關注和深入分析研究。雖然農、林、水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能制定了相關產業規劃,但產業規劃間缺乏有效銜接,未能對基層鄉鎮農業結構調整進行很好地指導,這些都需要統一制定能涵蓋全市農村各大產業的規劃加以解決。
2.3特色效益農業基礎薄弱
一是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它的帶動能力的強弱決定了農業產業化的規模進程和效益。但現階段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都處于發展初期,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雖然全市目前共有各類農業企業1000余家,但普遍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吸引的外來資本和社會投入還不多,對本地種、養業帶動能力還不強,與農戶的經濟關系也比較單一,一般表現為季節性產品供銷合同關系,難以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由此出現了產業鏈條脫節、斷裂現象,農戶利益得不到可靠的保證。二是產業化組織程度不高。全市農村專業合作社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還存在三大問題:第一,合作組織自身實力不強,無法滿足會員對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方面的需要;第二,合作組織與會員之間還缺乏緊密的利益聯系紐帶,組織比較松散,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農戶行為封閉化、短期化、個體化、自利化,傳統農業色彩仍然濃厚,接受市場指令和政府宏觀調控指令的意識差。第三,由于受資金和人才的限制,難以更好地進行技術攻關,使得農業標準實施步履艱難,農業技術、農機推廣更新速度過慢。三是農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薄弱。除主次干道沿途村莊外,村級道路多為村民自建,達不到通客要求,農民生產生活行路難、出行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全市70%以上的耕地沒有灌溉保障。四是農民整體素質亟待提高。目前重慶市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老齡農業”現象突出。由于這部分農民相對來說年齡較大、文化素質較差、技能水平較低,學習新技術、獲取新信息的能力都比較欠缺,部分農戶把農業當成“副業”,采取“維持”性簡單再生產,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極低,弱化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后勁。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的栽培技術、養殖技術和農產品加工技術的推廣應用。
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應立足特色抓效益。特色是優勢資源,是前提、是手段,而效益才是歸宿,是目的、是根本。我們既要重視農業本身具有的在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社會效益,也要重視特色農產品因市場化流通為企業、農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要重視因其輻射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產業聯動效益。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下主要途徑和措施。
3.1強化政府主導,加大特色效益農業扶持力度
一是整合多方資源。整合農業、林業、水利、交通、商貿、旅游等多方政策、資金、項目資源,形成合力,促進特色效益農業與農業專業化的結合,與旅游業、商貿物流業的融合,為特色效益農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積極扶持引導。在財政、稅收、金融、價格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對特色效益農業實行扶持和傾斜;在特色農業示范園區土地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稅費減免;加大農業龍頭企業扶植力度,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采取“訂單農業”、“二次分配”、“股份合作”等形式與農戶和基地建立穩定的關系;積極引導龍頭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名優農副產品商標注冊和保護力度;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和扶持農業專業大戶,鼓勵農村集體土地規模經營,促進農地向經營能手、龍頭企業集中;用好用活農村土地增減掛鉤政策,調動和激發社會資本投資特色效益農業的積極性。
3.2堅持市場導向,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一是采取有效激勵機制,大力鼓勵科技人員創新,使農業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真正轉移到為農業生產服務中。二是進一步完善農業推廣體系,構成一個由政府、民間組織、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戶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多樣化組合的組織體系。三是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建設。包括:(1)信息體系建設;(2)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3)建立和完善多媒體農業技術推廣體系;(4)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四是立足市場需求,重點進行以下農業科技創新:(1)引進采用生物工程技術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的品種;(2)建立低耗高效、集約化經營的高新技術農業;(3)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農、林、牧、漁業的開發和管理水平;(4)大力推廣和引進設施農業、節水灌溉農業;(5)農業自然災害及生態環境污染防治技術;(6)農產品貯藏保鮮、冷鏈物流技術及精深加工技術;(7)建成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為農業科研和技術創新以及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創造必要條件。
3.3拓展思路,跳出農業抓效益
農業除了生產功能外,還具有生態、休閑觀光功能。發展農業旅游能有效拓展農業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條,能更大程度實現農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產業聯動效益三統一,是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增產增效的可行路徑。發展農業旅游主要有3種模式:一是發展以城郊型農家樂、景區型農家樂、鄉村型農家樂為代表的以休閑、體驗為主題的“農家樂”類型。主要是依托當地特色水果、蔬菜、花卉、餐飲,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要活動內容。二是發展集花、草、苗、種等生產、銷售、觀光為一體的生態型高科技農業園區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的“農業科技示范園”類型。游客們可以在農業工廠化、自動化生產條件下,觀察農作物的培育、科研、生長、發育過程,學習現代農業科學知識,同時,園區輔助必要的旅游設施以達到觀光與休閑的結合。三是發展以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為一體的“農業觀光休閑園”類型。游客前往該園區,不僅可以欣賞到農業產品生產、加工的場景,還能進行觀光、休閑、購物等旅游活動。
本文作者:杜成章、梁少君、王蜀平、黃勇、高飛虎、徐澤、余國東單位:九三學社重慶市永川區委員會、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重慶市合川區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