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黨的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隱含極其重要的價值意蘊。針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在互聯網時代面臨的引導困境、能力困境、異化困境、耗散困境和拿來主義困境,亟須牢牢遵循互聯網發展規律、黨的建設規律、大學生成長規律,著眼于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始終立足現實社會和注重黨建資源整合,從而化困境為順境,促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困境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黨的建設在基層黨組織的延伸與具體化。而當今時代,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一方面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對其造成諸多困境,削弱了學生黨建工作的價值功能。因此,必須深入探究互聯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系列困境并尋求超越之道。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困境
1.價值多元化的引導困境。
引導困境主要表現為價值引導內容日趨多元化,增加了引導的難度。互聯網時代來臨前,大學生接收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渠道相對單一,主要是報紙、雜志、書籍、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不易受到西方價值觀的消極影響。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因其便捷性、自由性、開放性、無門檻等優勢,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再囿于傳統媒體,而是可隨時隨地了解海量多元的信息和知識。與此同時,互聯網也為西方社會思潮提供了生長土壤和傳播途徑。而高校黨建工作者越是主觀上想去引導校園輿論,越是會在客觀上引起輿論的強烈反彈。
2.高度信息化的能力困境。
一是黨建工作者的知識結構更新速度無法跟上互聯網迭代速度,尚未形成系統性互聯網思維。大數據、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到黨建工作,陸續推出“智慧黨建”概念,黨建工作者在短時間內卻難以掌握相關知識和提高相關能力。二是處理網絡突發事件能力不足。突發事件是影響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處置突發事件需要社會各個系統共同參與和密切配合,考驗著高校黨建工作者應急反應和化解危機的能力。面對網絡突發事件,部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常常行為滯后、判斷不準,從而錯失最佳黃金時間。三是缺少專門的信息化黨建工作者。黨建工作不同于一般事務性工作,它要求具備較強的黨建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部分高校雖聘用懂網絡技術的人員專門從事黨建工作,卻又陷入“外行人做專業事”的另一惡性循環。
3.網絡依賴性的異化困境。
就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異化困境而言,主要有三個基本特點:第一,互聯網和黨建工作者相異化,即黨建工作者把互聯網產品當成目的而不是工具,片面認為將教育學習內容直接轉發到QQ、微信等網絡交流平臺就完成了工作,極大地限制了主觀能動性的客觀發揮。第二,互聯網和大學生自身相異化。作為黨建工作對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大學生陷入“機不離手、無網不歡”狀態,“網絡上癮癥”“網絡孤獨癥”等互聯網的副產品使他們行動變異、心理錯位乃至心理失調,逐漸從開放社會人異化為孤獨網絡人,把人的本質屬性變成了異己的本質。第三,黨建工作者和大學生之間因交往符號數字化而異化。這是互聯網和黨建工作者相異化、互聯網和大學生自身相異化的必然結果。人與人的交往方式和親近程度只有通過現實的對象性活動才能永葆真實性,但是黨建工作者更傾向于采取符號化線上方式與大學生溝通交流,大學生亦如此,二者關系變得脆弱可摧,致使黨組織生活會在從現實向網絡的轉變過程中日益虛擬化、空洞化,淡化了黨建工作的政治性、嚴肅性和真實性。
4.平臺多樣化的耗散困境。
平臺多樣化的耗散困境主要是指黨建網絡工作平臺存在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造成資源閑置和浪費,消解新媒體平臺的功能及價值。具體而論,一是各種新媒體平臺線性聯系不夠緊密,增加了黨建工作成本。諸多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數量高達數十個,高頻率出現同一內容在不同公眾號以不同排版推送的情況,從資源利用最優化角度上講這無疑是以成本耗費和能量耗散作為代價。二是新媒體平臺無序化,缺乏統一監管和調度。高校權威官方微信公眾號或網站在重要時間節點重大消息后,難以及時得到其他網絡平臺的一致行動、同步行動、共同發聲。三是部分新媒體平臺缺乏互動性,殘存大量“僵尸粉”。人民日報曾推出一篇題為《請大家幫忙:這條信息對我們的同胞很重要,現在閱讀量卻很低》的文章,呼吁被困日本的中國公民及時關注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的官網消息。文章背后折射出官方網站訪問量普遍較低的現象,這一現象也適用于描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官方網站或微信公眾號長期存在點擊量為個數、互動性不強、黏性度不高等問題。5.極端便利化的拿來主義困境。互聯網時代網絡資源具有免費性、便利性、移植性等特點,部分高校在開展學生黨建工作時不同程度上形成互聯網與黨建工作的二律背反,造成學生黨建工作的拿來主義困境。一是制定黨建工作實施方案和確定教育內容時熱衷復制粘貼。黨建工作者將網絡公共資源當作私人資源,缺乏基本理論知識儲備,對網絡搜索結果不加以仔細分析就隨意套用,導致黨建工作出現嚴重“水土不服”。二是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的過程充滿盲目性。某些院校開展學生黨建工作時表面上看似運用了網絡信息技術,暗地里卻純屬“照搬照抄”,沒有將大學生個性化特點與互聯網技術“完美對接”,造成“兩層皮”現象。三是應用互聯網技術時缺乏創新意識。一些院校為節約成本和精力,甚至是追求時髦,自上而下奉行“短期效益”和“應付主義”,將其他高校推出的黨建網絡工作平臺進行“嫁接移植”,未針對自身院校特點和實際需求進行二次轉化和創新開發。
二、互聯網時代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困境的超越
1.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牢固價值一元的防護罩。
破解價值多元化的引導困境,一是要強化黨的領導地位,牢牢掌握互聯網領導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黨的領導不僅體現為對現實社會的領導,互聯網時代還包括對網絡世界的領導。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滋生引導困境就在于黨弱化和喪失了互聯網領導權,給多元價值觀創造了蔓延機會和空間。因此,應強化黨對各種網站媒體的領導權,不斷擴大紅色網站覆蓋面、影響力;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尤其是高校黨委班子成員和學生黨建工作具體負責人應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二是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激發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皈依意識。大學生在互聯網世界具有自發性和傾向性,高校可利用校園網絡探索建立“黨課學習打卡制”“網頁瀏覽黨課小彈窗”等模式,充分發揮隱性教育作用;通過課堂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學時比重,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三是細化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凈化網絡空間多元價值瘴氣應注重網絡立法,用“制度+技術”牢固價值一元的防護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生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黨建工作者信息化能力。
加強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隊伍建設是化解能力困境和拿來主義困境的重要法寶。首先,高校黨委應以忠誠干凈擔當為準繩,突出黨建工作者的政治標準,著力建成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于創新創造的高素質黨建干部隊伍,不斷提高黨建工作質量和效益。其次,增強學生黨建工作者的培訓力度。積極為黨建工作者創造外出培訓機會,建立黨建理論知識培訓“一年兩次、一次七天”、互聯網知識技術培訓“一年一次、一次七天”的長效培訓機制,形成網絡學習、自主學習的日常學習機制,持續改善黨建工作者的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出一支既有黨建理論素質又懂網絡技術、熟悉互聯網文化特點的業務上的“雜家”和“全才”[1]。再次,高校黨委要著力破除黨建干部上升渠道“中阻梗”。始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原則,加快完善黨建專業人才引進機制、流通機制和上升機制,為開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匯聚八方之才。最后,培養黨建工作者創新意識和鍛造實事求是工作作風。創新意識要求黨建工作者根據互聯網特點探索創新黨建工作新方式,自主研究確定黨建工作具體方案,杜絕教條主義和照搬主義;實事求是則要求黨建工作者必須從黨情、校情、學情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敢于承認和正視自身發展不足,并以此為動力在學習中開創信息化黨建工作新局面。
3.始終立足現實社會,促進線上線下緊密結合。
一方面,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要徹底轉變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理性區分互聯網的工具本性與價值本性。互聯網作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產生發展源于人類社會現實需要,它雖然釋放出巨大使用價值,但始終無法掩蓋價值本性是工具本性的反映,是工具本性基礎上的價值本性。黨建工作者應將互聯網看作工具而不是目的,積極建立與學生的線下定期交流制度,防止交往長期網絡化、數字化。另一方面,大學生要辯證看待現實生存與虛擬生存的關系,做立足線下的線上主義者,準確認識互聯網在學習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嚴格上網時間,區分網上信息,牢記社會人身份。對此,既需要大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也離不開從外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幫助大學生逐漸從網絡世界的異化中回歸正化,從現實社會出發認識和使用互聯網時代衍生的系列新媒體產品。
4.注重黨建資源整合,優化新媒體矩陣聯動平臺。
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矩陣,實現黨建資源互聯互通、開放包容、共生共享有助于避免耗散困境。第一,秉持“求同存異”方針優化矩陣平臺。“求同”即關注各微信公眾號、各校園網站之間的關聯度,聚合子媒體單獨功能,整合子媒體內容,打造具有核心領導作用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帶領矩陣內子媒體同步發聲、一致行動;“存異”即開發和保留獨具特色的功能和內容,擴大政治思想輻射范圍,滿足全校師生多元個性需求。第二,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建設原則。“內容為王”是新媒體矩陣建設的生命線,黨建工作具有鮮明政治性和人民性,必須嚴格篩查矩陣內容,保證矩陣平臺正確性和政治性。第三,進一步加強矩陣聯動平臺機制建設。完善進退機制,對長期存在大量“僵尸粉”的子媒體嚴格執行退出清理機制,以維護矩陣聯盟公信力和互動性;加強人才隊伍機制建設,吸納更多熟悉互聯網發展規律、新媒體傳播規律、黨建理論的高素質人才專門運營和維護新媒體矩陣聯盟,以不斷聚積的人才能量促進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從困境向順境的超越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方芳.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
作者:游敏惠 覃優軍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