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技推廣的問題及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1.1培訓錯位,作用有限目前,有很多家庭都接受過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但在農業技術培訓工作中,存在4個錯位問題:一是培訓主體錯位。在目前接受農技培訓的農戶中,有很多農民是在購買種子、化肥和農藥等農資商品時自己向農資供應商咨詢的,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因此通過農資供應商的農技培訓,作用可想而知,這家有這種產品,就說這種方法好,那家有那種產品,就說那個方法行。在這里,筆者更想把此種培訓稱為宣傳,是商家的一種銷售策略。其實,真正的農技培訓應該是公益性的,其培訓主體應當是各級政府。二是認識錯位。當前參加農技培訓的培訓方,大都存在認識不到位、走過場應付的想法,上面要求規范,但到具體的實施時,動作變形。三是方式錯位。真正的農技培訓,專業人員應該深入到農戶,深入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但是實際的農技培訓大部分卻是在會議室里進行。四是內容錯位。目前,大多數農技培訓的內容都是固定的,培訓人員也是照本宣讀,很少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實用技術,從而達不到實際的效果。
1.2職能不清,公益缺失農技推廣機構應是公益性服務機構,但是目前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主要有2種:一種是專門的推廣機構,包括各級的區域中心站,他們的體制是人、才、物三權歸上級垂直部門管理,而他們大部分人在從事經營,忙賺錢。另一種是各鄉鎮的農業辦公室,他們的人、才、物三權歸鄉鎮人民政府,他們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鄉鎮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上,導致推廣人員無法專心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其工作責任沒有真正落實到農技推廣上,履行公益性職能少,而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經營性服務和黨政中心工作上,導致農技推廣職能嚴重缺位。
1.3經費不足農技推廣工作是一項公益事業,既然是公益,就應由政府主導,就要有投入。但是,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各鄉鎮的財政經費都不足,作為基層政府,花出去的錢,應該是立即就有回報的,而對于純公益性的農技推廣,回報周期長,效益不明顯,因此政府根本就不愿花錢。每年財政預算中的農業支出,90%以上是農技工作人員的工資,真正用在農技推廣上的經費很少,這就造成了農技人員拿著工資,但因沒錢,而不能正常從事工作,整天顯得無所事事。這種由于經費短缺造成推廣機構運作困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
2原因分析
2.1領導重視不夠目前,中央是很重視農業工作的,連續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很能說明此問題,但地方政府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變了型,上級的文件成了在會議室中學習的材料而不去執行。因此,由于政府沒有給予其足夠的重視,使得鄉鎮農技人員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積極性不高,不安心、不盡心、不熱心現象普遍。
2.2基層農技推廣條件差“遠看像討飯,近看農技站”,曾經這句話成了鄉鎮農技站的真實寫照。由于政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造成農技推廣工作條件差、待遇低,有的連基本的辦公條件都沒有,盡管目前隨著各級政府對農業投入的逐漸加大,情況有所好轉,但總體上條件還算差的,因而農技隊伍中既留不住人才,又引進不了人才,造成農技推廣隊伍的綜合素質不高。
2.3農技推廣的方式不對目前,在農村留守的人員大部分是“38、61、99”人員,即婦女、兒童和老人,他們大都不把農業作為經濟收入的主要方式,農業對他們來說僅僅是副業;加之他們知識水平低,很難吸收新知識,接受新技術,非常需要有人下鄉進行現場示范。但是農技推廣機構沒能準確把握農民的特征,而是按照自己的思維為農民選擇推廣方式。農技推廣機構對農民進行培訓,大都是通過辦培訓班,聘請專家演講,這種方式雖然正規卻不適合農民,農民們要的是實際的做法,專家們一般講的是理論,理論和實際是有差距的,而且該種培訓是針對大戶的,一般的散戶都接受不到這種服務,這就造成了推廣效果的不理想。
2.4定位不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工作在鄉鎮政府職能中處于什么地位,是作為鄉鎮政府的中心工作,還是作為一項次要工作,這是事關鄉鎮農技推廣工作能否落實的關鍵。目前,大部分鄉鎮在認識上并不完全到位,對農業工作的定位不準,不能正確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以至于沒有真正把農業工作當作中心工作。
2.5投入不足農技推廣機構主要面向“三農”,但政府公共財政使用方向還不能完全惠及到鄉鎮的農技推廣機構。即使惠及到了,由于部分縣市的財政比較困難,也沒有把政府撥付的財政資金完全運用到農技推廣上來。
2.6規模種植少,示范效應不明顯目前的農業種植,大多還是一家一戶的小范圍操作,規模小,每家每戶的想法又不同,行動不能統一,在客觀上給農技推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3建議
3.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筆者深刻體會到:領導的重視是各項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上級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確保讓基層政府的主要負責人真正重視農技推廣工作,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把農技推廣工作納入到民生工程中,納入到基層政府的政績考核中,通過考核,農技推廣達不到要求的,應對主要負責人進行責任追究。
3.2加強隊伍建設人才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主動性因素,要千方百計提高農業技術人員業務素質,打造一支結構合理、技術精良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對于老員工要定期進行業務培訓,更新知識結構,使其跟上經濟發展的節奏,同時定期招聘大專及以上院校畢業生,吸收各類人才,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注入新生力量。
3.3改變農技推廣方式農民素質高低不同,千篇一律的推廣方式,必定會影響推廣效果,必須因地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推廣方式,向多樣化發展,把農技推廣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深入基層與農民群眾的直接接觸上,通過個別指導、試驗示范、村民組等小范圍培訓會、具體案例介紹等方式,向群眾傳達他們感興趣的實用技術,比如目前在全省開展的“萬名農技人員包村聯戶”工作,就是農技推廣工作中比較切實可行的方式,這項工作強調的正是農技人員與群眾的無縫對接,保證了技術傳導過程中的不變形。在技術培訓的同時,農技人員還要向農戶提供產前信息和產后的產品銷售信息,使得農戶能夠接受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
3.4明確定位“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目前在基層鄉鎮中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又不能很好地執行,因此要把農業工作定位到鄉鎮的中心工作上來,并作為考核鄉鎮政府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合理界定鄉鎮事業單位的屬性和職能,明確把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定性為服務“三農”的公益性質,并明確承擔的職能和業務范圍。
3.5強化責任沒有責任心,是做不好工作的,在農技推廣中,一是明確工作職責,明確主管農業工作的有關部門、鄉鎮政府、鄉鎮農技推廣機構3個不同層次在農技推廣和服務“三農”工作中的具體責任,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明確鄉鎮農技推廣工作人員的責任,著重把握好崗位設置關、資格認定關、責任確定關。二是加強責任意識,是領導的責任就應由領導承擔,是工作人員責任的就要由工作人員承擔。三是加強責任追究,對于沒有履行好本職工作的,應有相應的懲罰制度作保證。
3.6增加政府的專項經費投入投資經費少已經成為制約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必須暢通農技推廣經費渠道。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改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的工作和技術條件,加快對原有設備的維護更新,提高服務現代農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同時,各級政府應確保對農業科技推廣的經費投入,并隨著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而增長。
3.7改善農技推廣條件一是加強資金投入,改善農技推廣人員的辦公條件。二是加強對農業技術人員本身的培訓,使他們擁有過硬的技術條件。三是改善農技推廣人員的政治待遇,對于一些單純從事純公益的農技推廣工作人員,取得顯著成績的,不僅經濟上要給予獎勵,更要從政治上給予關心,打破事業身份和公務員的限制,優先給予提拔重用。
3.8努力推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一家一戶的作坊式經營方式,已嚴重地制約了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更嚴重阻礙了農技推廣工作中的速度和效果。因此,應努力推進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首先要從制度上保證土地使用權的合法流轉,鼓勵土地向承包大戶甚至是農業龍頭企業集中,成立專門的土地流轉機構,為從事農業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專門服務機構。
4結語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在農技推廣中,要真正做到政府主導、群眾參與、行為規范、制度保證,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技術推廣真正地服務于民,科技成果為民所用,最后達到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的目的。
作者:張業忠單位:安徽省肥東縣梁園鎮農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