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捷運車站的建筑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雄都會區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城市,有著山、海、河交織與富饒人文的獨特空間氛圍,考慮到捷運車站可帶動都市活動、促進站域地區的發展,車站建筑造型會影響都市景觀和形象,因此,高雄捷運計劃中的車站工程成本占整個紅橘線土建工程相當大的比例。通過建筑師、工程師、藝術家、政府、民眾等共同溝通與討論后,規劃設計中訂立紅線以“歷史高雄”、橘線以“海港禮贊”為各站的意象主題,各出入口造型及景觀設計以整體高雄港都海洋氛圍的波浪曲線為主軸,與行經區域不同的地域特色“海”、“運動”、“森林”、“市集”、“古城”等結合,強化民眾對捷運工程的認同感、彰顯當地的文化特質。為鼓勵具有創意的特殊設計,高雄捷運選了8個重要節點車站作為特殊車站[2],對其出入口、結構或屋頂造型等以較高標準的環保建材進行裝修,具有多元化特色的車站風貌不僅深受大眾喜歡,也吸引許多慕名而來的觀光客,目前已連續榮獲許多建筑景觀美學大獎。
高雄捷運車站建筑設計
1特殊車站
美麗島站位于高雄中山一路及中正路交叉口處,鄰近有聞名的六合夜市,為紅線與橘線唯一的交會站,共設地下3層,是現今臺灣唯一的圓形車站,同時也是高雄捷運中運量及面積最大的一站。由于本站為高雄重要的交通節點,其建筑造型與景觀環境將成為區域特色和風貌的代表,因此,設計目標為:以水為建筑的構成要素,使人們在地面層及地下層行徑時,可以感受到海洋波浪漩渦的律動,體現海洋之都的獨特魅力;以車站的豐富意象激發人們各自的想象空間,見證海港城市的發展;期望創造一個象征高雄重要記憶的公共場所,成為后代子孫創造夢想的地方,讓和平的祈許集結于此。本站委由日本籍建筑師高松伸進行設計,國外建筑師參與公共建筑設計,這對高雄市而言為首例,并且具有指標意義,一方面,可為捷運建筑增添嶄新風貌,提升高雄整體環境品質;另一方面,能夠提升城市競爭力,提高高雄的國際知名度,實現城市行銷的功能。四大主要出入口分布在車站圓環廣場的四周:以雙手“祈禱”的主題造型展現紅線的歷史主題(1947年臺灣民主化運動爆發),期望能保持這個歷史記憶,并透過合掌祈福的意象希望將民主的成果延續到未來;由幾何學系統衍生而成嚴謹的幾何圖形后,使用800個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玻璃塑造成3D曲面,覆蓋在出入口的頂蓋,波浪外形的設計充分展出示海洋律動的生命力、彰顯海洋之都的獨特魅力;采用透明、輕巧的強化膠合安全玻璃實現建筑的透明感,同時結合空間鋼構桁架的結構設計展現出捷運科技的力量;在圓形廣場設計直徑約50m的水池,將出入口周邊的冷卻塔、通風井、無障礙電梯等設施,以圓環形式融合波浪律動的手法進行美化設計,宛如一個由大大小小由船組成的艦隊停泊聚集在此,駛入海洋,呈現高雄特有的港都風情(見圖1~圖2)。設計者將高雄豐富的海洋資源與地理特性所造就的文化特色融入到車站設計中,運用現代科技手法精心設計的出入口,不論是聳立在藍天白云的陽光下或是在夜晚融入站內柔和的燈光里,都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與美的感受,成為高雄都會區的視覺焦點和重要地標。該站獲得2009年臺灣卓越建設獎、建筑園冶獎及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優良獎、第四屆高雄市都市景觀大獎,美國旅游網站BootsnAll[3]于2012年初評選全世界最美麗的15座地鐵站,美麗島站排名位居第2。
中央公園站周邊有大立百貨、新堀江、玉竹商圈等主要商業活動區,是青少年文化流行聚集地,且擁有中央公園及城市光廊等大型開放空間。站體長192.4m,寬18.5m,為地下2層島式月臺,是高雄捷運紅線南段最優雅壯闊的車站。本站以“摩登高雄”為風貌主題,委由英國籍建筑師理察•羅杰(RichardRogers)設計。出入口“飛揚”長54m,寬最大57m,由16支斜撐鋼柱固定于側墻上支撐起200多t頂蓋,其外形呈立體弧線型,如同一片自在飛舞的葉片,與中央公園豐沛的植栽相互輝映,象征高雄起飛、茁壯的意象;巨大的屋頂兩側向上揚起,將公園的陽光、綠意、水引入車站,既保證了良好的遮蔽、采光效果,也為乘客提供了一處舒適的空間;運用鋼結構搭配易保養與替換的金屬、玻璃、花崗石等天然建材,采用輕巧的架構模式,在透明空間中充分展現出結構力學與美學,銀、白、灰白等色系表現了捷運出入口的輕量化效果,營造出車站的現代感與時尚氛圍;屋面設計有點狀開孔,日間陽光投射產生的光影隨旅客的行徑而律動,夜間透過開孔自下向上投射的燈光搭配照明系統,更賦予車站無限活力;其他兩個開闊的出入口同樣以拉高、昂揚的造型與主要出入口相呼應,體現出本站設計構思的整體性(見圖3~圖4)。出入口設計與公園景觀充分融合,具有遮蔽、美觀、地標等功能,獨特的造型為車站及周邊地區創建了嶄新風貌,增強了高雄文化軟實力,提升了國際知名度。該站獲得2008年臺灣卓越建設獎、建筑園冶獎及2009年全球卓越建設獎、第三屆高雄市都市景觀大獎,美國旅游網站BootsnAll于2012年初評選全世界最美麗的15座地鐵站,中央公園站排名位居第4。
2一般車站凹子底站
凹子底站位于凹子底森林公園地區,站體全長200m、寬21m,為地下2層島式月臺車站,鄰近商業用地、特專用地及公園廣場用地,未來發展值得期待,故將車站主題定位為“明日都心”。車站設有4個出入口,其中D出入口位于森林公園內,為融合公園綠意盎然的環境特質,出入口由輕量化的鋼架支撐起波浪曲面的薄膜結構頂蓋,像一片可愛的云朵飄過,量體精簡、獨具創意的造型設計并沒有對公園環境造成視覺沖擊,相反,出入口設計運用極具通透感的薄膜材料和柔和的色彩,使其與公園環境相得益彰,互添風采;架起的出入口頂蓋將戶外的陽光、綠意引入車站內部,使站體內外與充滿綠意的公園融為一體,并滿足遮蔽、采光等功能;出入口運用薄膜材質,其半透光的特性配合照明系統設計,更顯量體的輕快感、韻律感和層次感,從而營造周邊獨特的夜間氣氛并兼具導引功能(見圖5)。
3設計手法
從以上幾個高雄捷運車站中總結出車站出入口的設計手法有以下幾點:1)造型上,一般運用易變形的鋼架與具通透感的大面積玻璃組合,取得良好的采光效果,各種結構形體或規則嚴謹或靈活多變呈非對稱性,與現代化的都市氣氛相呼應,外部造型大量使用曲線,自由流動的線條避免量體沉重僵化的壓迫感,相反獲得了輕巧、流動、平滑舒服、極具生命力的空間質感,更添藝術美感。2)色彩上,一般采用透明、銀、灰、白等素色調與建筑形體相融合,簡潔、明朗更具都市色彩和時代感,通過控制色彩的明度、純度和色相,產生或輕盈或溫和的感覺,有效表達出入口造型的意象,增添公共空間的活力,以達到預期的視覺效果。3)材料上,運用曲面透明印花玻璃或者大面積的數位藝術玻璃和具延展性的鋼架結構相結合,輕盈的透明感減少了量體灰暗和沉重感,展現出結構美學,形成一定彎曲起狀的形態,表達波浪的韻律感,更體現出車站的藝術性。4)結構上,完全展現空間的組成構建,對于起圍護和支撐作用的結構構件,通過對其承重力量感的強調手法來表現空間的張力,對于透光的玻璃、因拉伸而顯精致的鋼構件,利用其較輕盈的形態與結構構件的力量感形成對比,采用新型材料搭配精密的鋼結構體系,如薄膜結構頂蓋摒棄多余的建筑裝飾,富有個性、生命力與時代感。
啟示
1與周圍環境和地域特色相融合
在城市設計的控制和指導下進行軌道交通車站設計,應在體現功能性、創造性的同時,和諧地融入大環境中,避免片面突出個性而忽略和諧統一的現象,要符合城市整體空間的形態和風格,促進城市環境的整體性和連續性。車站出入口作為城市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時空和地域特征,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和精神風貌的濃縮,是當地經濟、技術、藝術、風俗習慣等地域特色的綜合反映。高雄捷運部分站體雖然由國際大師合作完成,但仍秉持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結合高雄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尊重高雄的港都、民主和工業等文化特色。因此,扎根于所在環境,挖掘地域特質,確立整體意象,在造型塑造上更多地融入歷史風貌特征,提煉地域文化元素,賦予具有可識別性、象征性、藝術性和場所感的建筑空間形態,提高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最終達到傳承文脈、提升城市文化底蘊和藝術品位、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目標。
2有重點的設計,彰顯城市獨特魅力
高雄捷運車站強調重視舒適度、高質感、不奢華、不浪費的原則,透過設置特殊車站的概念,在規劃設計之初就結合都市計劃,對38座車站所在的區位(位于商業中心、機場特區、城市交通重要節點、軌道交通轉運站或交會站等)、周邊環境(擁有重要建筑物、都市公園等)、歷史背景(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地)、未來發展(將成為城市副中心或重要地標)等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深入分析,并選擇其中的8座作為特殊車站進行重點設計。特殊車站不論是主題意象、出入口造型、選用的材質還是細部的裝修都進行創意設計,或體現高雄特有的港都風情,或反映南臺灣的自然資源,或勾勒沿線的風土人情,或保存居民的共同回憶,或投入巨資、邀請國際大師共同創造,獨具魅力的作品都成為行銷都市的絕佳題材,其自明性與地標性對于打造先進城市文化品牌、彰顯城市個性和美學特質、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3展示車站主題文化、體現建筑美學
一方面,公共藝術廣義上是指借助一定藝術手段和材料媒介創造的以某一特定城市開放空間為依托,蘊含豐富社會精神內涵,具有一定形式、功能、面向公眾的藝術形態,其載體包括壁畫、雕塑、建筑構造物、建筑體表的裝飾及標志物、地景藝術等;另一方面,建筑逐漸發展為一種綜合不同領域的學科,成為一種對美學有著深刻體現的藝術形式。基于建筑和公共藝術都有著對環境美學創造的同質屬性,高雄捷運在致力于將公共藝術融入車站設計的始終,引導激發出一種新的理念:將建筑作為廣義公共藝術中一種新的類型,從而塑造出獨具特色的建筑意象和造型風格,為都市景觀帶來全新視野,引領建筑風潮。車站建筑承載功能和審美的雙重屬性,建筑藝術化的思考可以是建筑體本身,也可以是其中構成元素的藝術詮釋,賦予出入口空間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活力,軟化整個站體,表達車站的主題意象,增加車站建筑的美學意涵,具有象征意義的造型和主題文化空間讓人們對車站和城市產生認知,提升城市的環境品質,并促進公共場所藝術化。
4多元的設計手法,形塑標志性建筑
高雄捷運在車站出入口設計上根據所在區域特色,因地制宜。不論是創意設計出易形成視覺焦點的獨特造型,還是簡約、精煉的造型,都能彰顯車站的主題風貌,創造清晰的場所感;色彩運用考慮當地民眾的審美習慣和需求,注重同周圍環境相呼應、與建筑形體相融合,有效表達造型意象,增強空間的整體性、秩序感,提升車站出入口的藝術表現力;材料的選擇在秉承安全性、經濟性的基本原則下,綜合運用符合國際化潮流的新材料、蘊含地域文化特征的傳統材料或兼顧環保的綠色建材,利用其色彩、質感、紋理等的不同創造不同的視覺效果,并且提升人們對區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滿足使用功能為出發點,出入口空間可呈現構件系統的架構模式,通過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合表現車站建筑的結構力學與美學;營造人性化的光環境,表現出入口空間的立體感與層次感,呈現不同于白晝的色彩和光澤,更顯造型魅力和藝術氣息,獨特的外觀效果形成視覺焦點。以上車站出入口多元的表現手法,力求達到安全、經濟、美觀的效果,更形塑為都市重要地標。
結語
高雄捷運車站如同一份豐富的都市美學盛宴,以整體高雄港都的海洋氛圍訂立車站主題,重視與周邊環境的整合,結合城市人文歷史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設計,將建筑視為廣義公共藝術的設計理念體現在建筑美學、出入口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并以多元的手法呈現,證明高雄在推動都市美學中的用心與創意,并以此來發展城市觀光,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國際能見度,這些對于正在進行軌道交通建設的城市而言有值得借鑒之處。(本文作者:趙晟宇、阮如舫單位:蘇州科技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