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遺產內涵及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介紹了工業遺產的內涵,明確了城市工業遺產的價值,探討了工業遺產改造利用的優勢及條件,論述了城市工業遺產利用與社區發展的關系.
工業技術的飛躍帶來了城市的迅猛發展,產業結構隨著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地變革。傳統的工業文明受到強烈的沖擊,大量的勞動力由第
一、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許多位于市中心的傳統工業企業由于自身經營不善、地價上漲、環境保護等因素逐漸衰落或遷出市內,位于市內的舊工業建筑大多喪失了原來的產業功能,面臨著人們去與留的選擇。這些舊工業建筑往往只有近百年或幾十年的歷史,但它們同樣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承載著社會發展的信息。由于大量的工業遺產沒有納入文物保護范圍之內,很多范圍內的工業遺產不斷受到毀滅性的威脅。
1工業遺產的概念及價值
根據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2003年發表的《工業遺產之下塔吉爾憲章》中的定義,工業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技術、審美啟智和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筑物、工廠車間、磨坊、礦山和機械以及相關的加工、冶煉場地,還有倉庫、店鋪、能源、生產和傳輸使用場所、交通設施、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
工業遺產的價值:
(1)歷史價值:對認識普遍的或某類工業活動和過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義。
(2)社會價值:工業遺產記載了普通大眾的生產和生活,是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
(3)科技價值在機械工程工藝建筑和規劃等方面具有技術和科研價值。
(4)審美啟智價值,在工廠(場)建筑和構筑物的規劃設計工具和機器的設計以及建造工藝方面具有美學價值和啟發后人創造思維的啟智價值。
(5)獨特性價值:有的工業遺產在場地適應、布局、機械安裝、城鎮等工業景觀、檔案及留給人們的記憶和習俗等非物質遺產方面,都具有內在的獨特性。
(6)稀缺性價值某些遺產在工藝場地類型和景觀方面瀕臨消失,使該工業遺產獨具價值而需備加關注,那些早期的具有開創性的工業景觀更是如此。
2工業遺產改造利用的優勢
工業遺產是城市工業文明發展的物質見證,具有不同與自然文化遺產的特有的史料價值,在肯定工業遺產價值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保護好工業遺產所涵蓋的歷史信息,再則要做好再利用工作,這樣才能使工業遺產的生命得以延續。
舊工業建筑在基礎設施、結構狀況、區域位置、歷史文化性以及建設周期等方面均具有改造利用的獨特優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2.1舊工業建筑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堅固的主體結構,改造建設周期短,成本低,見效快,投資風險小。
首先,舊工業建筑的基礎設施在給排水、電力電訊、燃氣動力等方面的容量遠高于一般的民用建筑,改造項目可以以原有的基礎設施為依托,不用增加新的市政設施接口,只需在原有設施的基礎上擴大容量或改變位置,改進設備即可,此一項即可有效減免投資方和政府的前期投入。其次,工業建筑往往都具有堅固、耐久的主體結構,結構受力簡單明了,具有共性,便于安全可靠地進行改造。最后,舊工業建筑的拆遷矛盾小,比起一般的舊居住區的住宅拆遷矛盾來說,工業建筑則少了很多限制問題,不用安置拆遷住戶,無需考慮居民的返遷補貼,可以快速改造,重新投入使用。而且還節省了拆除原有建筑和清理場地的費用。
2.2舊工業建筑空間開敞,平面規整,立面平整簡捷,改造利用的可塑性強
舊工業建筑與一般的民用建筑相比,在空間結構、平面形式、立面造型等方面具有較大的改造優勢。在空間結構上,工業建筑一般空間比較寬敞,不僅層高較高,跨度也大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在平面形式上舊工業建筑一般規模大、占地多,建筑空間的布局往往遵從一種體現效率與生產邏輯的秩序。因此,建筑的平面形狀大都規則整齊,可以適應多種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在立面造型上我國舊工業建筑大都為近代建造,建筑立面一般簡捷、整齊,而且其外墻一般為圍護墻,改造時可以根據需要拆除重砌或直接加以利用,為立面的改造提供了更大的可塑性。
2.3舊工業建筑具有歷史文化性的優勢
舊建筑改造與新建筑相比較,其最大的不同和優勢就是其歷史文化性,時間在舊建筑上留下了歷史的烙印。舊工業建筑作為工業時代的產物,記載了城市工業文明發展的歷程,是城市發展史關于工業時代的實物展品。把時間所賦予舊工業建筑獨特的歷史場所精神與現代的嶄新空間進行對比、碰撞和交融,往往能造就出不朽的建筑杰作。
3城市工業遺產再利用與社區發展的關系
隨著人們對文化娛樂活動需求的不斷提升,對體育健身、休閑娛樂活動場地的社會需求也不斷增大。類似廣州這樣的超大規模城市,僅僅依靠若干大型的體育活動場館是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的。而現如今廣州市區內土地可謂寸土寸金,已經基本沒有可供開發修建的剩余用地,大量的老建筑,尤其是有著良好利用條件的老工業建筑就成了提高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切入點。
社區是城市社會的組成要素。近些年來,許多城市都在大力開展社區文化建設,并將其作為城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切入點。人們比較關注社區文化建設為滿足城區居民所提供的精神需求和智力支持。隨著大規模的舊城區改造及經濟結構調整,城區的相當部分工業建筑已被拆除,建成了商品房和公共綠地。但還有剩下的部分老廠房、老倉庫零星分散在城市中心區域的各個區域,客觀上要求加快舊工業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利用。事實上,在總體實施“退二進三”的結構調整過程中,舊廠房由于內部結構破舊,外觀景致陳舊,周邊環境臟亂,成為與中心城區功能定位不相符的“瑕疵”,要么被關閉閑置,要么隨意改變土地、房屋用途、臨時地租借給小商鋪、小公司、小作坊和外來務工人員。這是一種自發的、非常規的從各自利益為出發點的改變,缺乏整體協調,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由于行政管理職能的交叉,造成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仍舊無法體現土地最佳利用效果,阻礙了區域功能和形態的進一步升級和優化,不利于土地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的發揮。新晨
社區文化建設與城區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社區文化建設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相識、溝通、理解和友誼,為城區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另一方面,社區文化建設能夠提升社區環境和街道建設的文化品位,有利于社區及街道的招商引資。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可以將社區公共服務建設有效的和工業遺產的改造利用結合起來,使老工業建筑從新獲得新生。
4結論
綜觀當前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的形勢與對策,城市工業遺產可以選擇轉換為非居住類用地、且不擴大周邊居民動遷為主,建立現代服務集聚區或社區配套公益設施(養老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等)。與普通房地產開發項目相比,此種更新對策具有建設成本相對較低、周期相對較短等特點。總之,城市工業遺產的改造應在符合城市規劃的前提下,結合工業遺產的歷史及社會價值,在整合區域物質功能的基礎上對舊工業建筑實施有效的轉型整改。這樣的改造,既適應21世紀都市人的生活需求,又保留了城市的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