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產品構造倫理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倫理學,一般認為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準則,是對“應該不應該”等問題做些探討,因而,有些學者稱它為規范倫理學。像“人們應當完成哪些行為?”,以及“人們應當避免哪些行為?”等基本問題是倫理學常常要討論到的。顯而易見,“人的行為”是關注的要點。當我們被告誡,哪些行為可以被完成;或者被避免時,理所當然地追問其理由時,這個理由將涉及到行為本身,也涉及到行為所導致的“善”、“惡”結果。那么,“善”、“惡”是什么?我們可能會說,“當一個事物由于自身的緣故應當存在時,它是善的,當一個事物由于自身的緣故不應當存在時,它是惡的。”進一步說,當一個事物為“善”的時候,它的存在理所應當地會使我們感到快樂;相反,當一個事物為惡時,它的存在理所應當地會使我們感到痛苦。它是作為建立在“正當”的觀念上的定義。而關于正當與否的觀念是通常人們認為倫理學涉及最多的觀念,比如說,“善”應該被理解為那種正當的行為,是由于自身內在價值的緣故應當存在的那種事物,而“惡”則相反。行為正當與否關系到在各種行為中確定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往往我們會說,一個道德行為是行為者判斷為正當的行為,而一個不道德行為是行為者判斷為不正當的行為。“道德”表明的是生活本意的性質,它是一個以存在論為基礎的目的論概念。道,在人生問題上,即人道,是存在的有效方式。德,是存在方式之目的性。道德問題應該是倫理的根本問題。
基于后現代時期價值多元性的現實,單個的道德主體對于規范性的問題很難獲得普遍有效的正確答案,這時應用倫理學應運而生。實際上,應用倫理學是要在“實踐”的“問題處境”中直接地考慮道德原則的意義及其可應用性。確切地說,一個具有“應用性”的道德原則就是對于特定的“問題處境”可兌現其“善”的承諾的原則,相應的“道德判斷”的判準,就其在此“問題處境”中是否具有可實踐性而定。因此,“實踐性”才是倫理學“應用性”的等值物。面臨各個領域的特殊問題,像生態倫理學、經濟倫理學、科技倫理學等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傳統倫理學一般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僅僅關注“人”這樣一個物種的福利,而生態倫理學則關注構成地球進化的幾百萬物種的福利。生態倫理學的最主要特點是把道德研究從人與人關系的領域擴大到人與自然關系的領域,研究人對地球上的生物、自然界行為的道德態度和行為規范。經濟倫理學也屬于實踐倫理學或應用倫理學的范疇,是“以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揭示經濟活動中道德的形成、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為社會和個人的經濟行為確立道德價值準則和道德理想的學科”。科技倫理學,作為一門新興應用學科,是關于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關系的研究。有些學者把科技倫理學的研究內容歸結為科技道德活動、科技道德意識和科技道德規范的三類科技道德現象。經濟倫理學的本質在于使人們明確經濟領域的善惡價值取向及應該不應該的行為規定。經濟倫理學不僅研究經濟與倫理的關系,研究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行為的道德根據和道德價值,更關注當前經濟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規范倫理學,從哲學角度的思考和研究,它帶有普遍性意義,起到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作用,而應用倫理學是倫理學在具體應用學科的具體問題的研究,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倫理學理論在設計領域的拓展同樣具有較強的應用性或實踐性。近些年,隨著設計藝術學學科體系建立的不斷完善,許多學者提出構建設計倫理學的學科體系。當然,也與設計領域出現的許多弊端有關系,金錢至上的設計意識;假冒偽劣的工業產品制造;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的工業產品;與環境產生不友好的工業產品設計行為、現象等等問題比比皆是。一方面需要加強工業產品設計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工業產品設計師對行為和行為后果做定位和預測的研究。設計倫理學是建立在規范倫理學基礎上,將規范倫理學理論延伸、應用到設計藝術領域,它屬于應用倫理學的研究范疇。介于設計藝術屬于多學科的綜合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設計倫理學的研究范疇同時也涵蓋了生態、經濟和科技倫理學等學科的研究內容。它反映的是在人類社會的復雜關系中,以設計與道德的關系為主題,透過工業產品這一媒介,對人的心靈、情感、理智的探討;反映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也反映在消費社會里,設計者與消費者如何自覺遵循道德規范和準則,以及法律條文。
通過對人工物的設計,從道德觀念上求得人類社會的生存、平等、進步、秩序、安全、公正和幸福;求得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設計倫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種屬性的跨學科的邊緣學科,涉及哲學、美學、心理學、經濟學、倫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生態學和信息技術等多種學科;是設計藝術、倫理道德、社會風尚,以及法律法規相結合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從行業角度看,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倫理準則,都有明確的職責,有些是由法律規定的;有些則是職業信念和一般公眾信念的體現。從公民道德、個人道德,具體到職業道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非常有必要的倫理準則。我們認為“沒有道德的設計,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因此,設計者的職業道德問題成為設計倫理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工業產品設計倫理問題是屬于設計倫理學關于工業產品問題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工業產品設計師的工業產品設計要受到社會的制約,整個設計過程,從構思、選材、生產技術、投入市場、銷售、消費、回用都要符合道德準則,這些準則也包含政治、經濟、科技、生態等領域的道德準則、規范的原則,它不僅擁有理論性,還有較強的應用性或實踐性。必須服從遵守的社會規范,同時也是設計規范。
工業產品設計倫理學研究大致包含著產品設計的生態倫理學的問題研究、經濟倫理學問題的研究、科技倫理學問題的研究;產品設計師的職業道德研究;產品設計的人文精神問題的研究等等,本文不展開論述,只是就某問題做些思考。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戰略下,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改變了過去的發展模式,求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那么,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基礎思考又是怎樣的?筆者認為應該從三個維度考慮:自然維度、代際維度和域際維度。自然維度是指人類與資源、環境之間如何實現和諧共存、協調發展的問題,解決人類自身的發展、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自然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比如:人口適度增長;杜絕濫采自然資源和破壞自然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人既不是聽命自然擺布的奴隸,也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的自然的主人,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朋友、對話的伙伴,共存共榮。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真正在地球生存與發展,否則就是自取滅亡;代際維度是指把當代人之間的內部倫理關系延伸至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在思想上打破唯當代人獨尊的“當代中心主義”和利己主義,充分尊重后代人的利益和權利,為子孫后代謀些利益;域際維度當代人群間、地區間、國際間在資源開發與利用、環境保護與享用等方面是否互相協作、公平負擔與享受等。在代際和域際維度的研究顯得比較欠缺。比如,我們國家為快速扭轉經濟落后狀態,大量引進技術、設備,出售資源、勞力、場地,許多行為看起來“互惠互利”,但實際上并不是真正建立在公平與協作的原則上,而是對中國資源以變通方式的“掠奪”和對中國生態環境破壞的“轉嫁”。
從科技倫理學的角度看,科技與人類情感的分離,技術復雜和功能繁多給使用者帶來的困擾,科技本身除了給使用者帶來方便等正面效應的同時,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電視機、計算機、微波爐等家電的輻射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危害;洗衣機、空調的噪音對使用者的情緒煩躁的直接影響;這些問題無非使更多的使用者處于一個亞健康的狀態下。2006年2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一些缺乏道德的“技術人員”“研發”了導致手機彩信的病毒,這不僅能導致手機癱瘓,而且還會造成手機使用者經濟上的損失。筆者認為,無論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準則的倫理學,還是把研究的著眼點放在幸福與公正兩個問題上的倫理學,任何危害人民,危害社會的不良行為,不僅會受到道德良心上的譴責,而且也該受到法律上的制裁。從經濟倫理學的角度思考工業產品與工業產品設計,我們也不難發現,市場的不規范性帶來的不公平競爭現象。工業產品質量問題,經常出現對消費者的健康和人身傷害,以及工業產品與工業產品設計的假冒偽劣欺騙消費者的現象。工業產品倫理的基本原則就是“質量第一”。工業產品質量與檢驗、制造、管理有關系,也與工業設計有關系,企業視工業產品質量為利潤,更重要的是,它是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反映,蘊涵著企業的道德標準;實際上,產品質量也是企業價值觀、道德觀、文化觀念、目標和理想追求、工作態度的直接顯現。工業產品的公平交易、公平競爭是市場交換的黃金法則;設計者、商家、消費者之間的誠信是維系交換的倫理紐帶,是市場主體的道德準則。
就社會經濟而言,目前有些學者認為,通過適度的“炫耀經濟”對生活消費會起引導作用,可以拉動消費升級,以獲得共同富裕的可能性。從不同年代消費的演變過程中,雖然不能免于“浪費”,從整體上說,適度炫耀消費有益于人類生活或人類幸福,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消費者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共生性。雖然,在經濟理論范圍里說,“不論消費者所選擇的是哪一形式的消費,也不論他做出選擇時所追求的目的何在,由于他的偏愛,那種消費對他就有了效用”。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效用”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立場的“效用”,要經得起倫理道德的“考驗”、“驗證”和“認可”,并非個人性質的“效用”。而“炫耀經濟”、“炫耀消費”往往趨于過度,是基于攀比、擺闊,而出于個人性質的不良行為,其消費的目的就是顯示財富、權利,以“浪費”的經濟和消費觀念獲取競爭上的優勢,形成一種瘋狂的、非理性的消費觀念和行為。這種消費行為最終將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惡化;這種消費觀念最終會導致人的腐敗、墮落和人性喪失,這與中國的社會性質、傳統文化不相符合。工業產品設計師在設計產品的同時,怎樣引導健康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成為設計內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