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產品構造與消費者心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件衣服有可能穿上兩年,一輛車有可能開五到十年,一套房子有可能要住上二三十年,而一件工藝品有可能要陪伴人的一生。怎樣才能使一件作品過了流行期還能一如既往地被人們所接受并喜歡呢?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消費者對顏色、空間、形體、行為等方面的認知程度越來越高,再加上同類產品之間的激烈競爭,設計師必須要將自己和消費者的心理做重點研究,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脫穎而出。最高效率地掌握大多數消費者的心理,是當今產品設計的關鍵和核心。
一、產品設計與心理的融合
優秀的設計作品為什么會很快被人接受?一是產品本身的功能,二是其符合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消費心理。簡單地說,消費者在選擇一件商品時,他會考慮到自己喜歡的顏色、形態以及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感等一系列問題。好的產品符合大多數人的使用習慣和審美情趣,這種共性的東西越多,產品的銷售量就會越大,生命力也就越強。相反,一件設計拙劣的產品,它往往只是考慮了其基本功能,而忽視了消費者群體的年齡、層次、心理等方面,從而使消費者陷入困惑,破壞了他們對產品正常的解釋和理解過程,甚至對該產品產生反感心理。因此我們要通過經常研究消費者群體的心理和習慣來指導我們的設計,這樣才能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研發、創造出受大家歡迎的產品。以兒童玩具為例,兒童不具有購買力卻有一定的主觀意識,于是我們就要考慮到兒童和家長兩方面的需求。首先是兒童的心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來自直觀的感覺,玩具的圖案、色彩、造型、聲音等都會影響到他們對物體的選擇。同時他們還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容易選擇結構簡單、顏色鮮艷、造型可愛的玩具。需要指出的是,他們生活的局限性很大,對產品的認知和消費經驗很少,很難辨認商品的好壞。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要求對該玩具的銷售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家長為孩子選擇玩具時,不僅會考慮孩子的喜好,還會考慮安全、質量、價格等因素。因此設計師在設計玩具時,不僅要考慮兒童對產品的需求,更要考慮家長選擇、購買玩具的心理,比如玩具結構是否牢固,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等等。我們的設計師在產品的功能設計上要注意到消費者在看到產品時的第一反應。在了解用戶的行動結構和行為心理后,所得出的設計原理是產生優秀設計的重要依據。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也是產品藝術設計的關鍵。所以我們的生產商和設計師只要把研究消費者心理當做出發點,重視對消費者的需要、動機、個性、情感的調查和了解,做到產品設計理念上的新穎,再加上考慮使用方便、造型美觀、價格合適、質量優良等方面,就一定可以設計出備受消費者推崇的優秀產品。
二、消費者審美心理的發展趨勢
消費者的審美心理是多種多樣的,是一個多元化的綜合,他們的審美心理會根據時代、區域、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準確地把握消費者審美心理的個性和共性,是設計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1.審美趣味體現時代精神隨著全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對美的不懈追求是永恒的,因此我們要更好地利用現代科技力量來提高生活質量和審美情趣。創新設計理念所產生的設計總是會受推崇的。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國文化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我們也不難發現,人們的審美也有一些共性的東西。
2.消費者的審美標準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過,“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這些都說明:美來源于生活,消費者的審美心理也來源于生活。從人類誕生開始,美便進入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對人的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設計師不僅要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還要勇于進入消費者的心理世界,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風俗、情感等。總之,只有貼近生活,才能設計出讓消費者產生美感的產品。
3.產品的設計應符合消費者的心理作為設計師,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準確地把握消費者的審美心理、知覺心理、認知心理和消費習慣,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消費者在感情上需要的產品。再就是設計師在設計產品的過程當中,要充分考慮消費者群體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系,采用創新和傳統相結合的方式,把握廣大消費者的心理,延長產品的生命,這樣才能使設計目的物盡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