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產品設計風格時代性制約要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19世紀中期以來,百余年的時間里,人類的造物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類創造性的造物活動,已由傳統的手工藝手段向現代工業化轉化,形成質的突變。代表現代造物活動方式的大工業化生產,取代了簡單的手工經驗性制造方式,成為時代的主流。現代設計便應運而生,并形成大量的設計風格。所謂風格是指在特定時間與地域環境條件下逐漸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共性與統一性的樣式。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有的設計風格與時尚,并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同時也涌現出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設計大師雷蒙?洛維(RaymondLoeway),他生于法國,后移居美國,他是美國現代設計的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并成為美國商業設計的杰出代表,一生從事工業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及企業形象設計,參與的設計項目多達幾千個,從可口可樂公司的形象策劃到美國宇航局的“空中實驗室”計劃,并從小到香煙的包裝設計,大到飛機的內艙設計,所設計的內容極為廣泛,代表了第一批美國工業設計師無所不能的特征,其注重產品內在的合理性與商業性的結合,并取得了驚人的商業利潤。在20世紀30年代,其設計涉及交通機具成為名噪一時的“流線型設計風格”的代表人物。首先,設計風格的形成與發展受設計者所處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制約。
現代設計被人們認為是藝術的變體與延伸體,是為某一目的而賦予材料以形態、色彩和機能。材料必須合乎其目的性;機能則是指物體本身所具有的功能,這是物體的生命所在。賦予材料機能的過程即指成型加工、組合等技術實現物化的過程,而形態與色彩則是指成型物的外觀的形式。材料及成型的施工、制作與技術因素產生直接密切的關系,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改進與提高。無論哪個時代的設計都根植于當時的社會生活。設計受著技術的左右,每當科學技術有所突破,設計就有了廣闊的施展空間,創造出與時代同步的日常生活方式。如電梯的發明及相關建筑技術問題的解決,便立即帶來了摩天大樓設計的出現。一種新材料的誕生也往往會對設計產生巨大的影響。如鋼軌、電木、不銹鋼、鍍鉻材料、塑料等等。其中塑料是對20世紀的設計影響最大的材料。這種復合型的人工材料,由于其易于成型和脫模,且成本低,產生之初便在設計制造中被廣泛的使用,被設計師稱為“民主的材料”。
到了“二戰”末期,聚乙稀、聚氯乙稀、聚氯丙稀有機玻璃等新型塑料都被開發出來,其強度高、韌性好,更加受到設計師們的青睞,于是被用于各種產品上。如電器零部件,電吹風、電話、家具、辦公用品、包裝容器等等。其多樣化的鮮明色彩和成型工藝上的靈活性,大大地豐富了設計語匯。設計師根據需要充分發揮其材料的特性,使許多產品設計呈現出新穎的形式,形成了60年代特有的“塑料時代設計風格”。
由此可見,新材料的出現總是在促使設計師進行新的形式的探索,尋求適合設計個性的發展,形成了追求簡潔造型,外觀結構幾何化形式的現性設計特色。由技術的發展所引發出來的設計風格很多,“機器美學”、“宇宙時代風格”、“高技術風格”……其次,一個時代的設計風格的形成,是該時代人類的文化觀念、審美意識、價值取向及設計思想在設計中的物化表現。人類由最初的手工時代跨入蒸汽時代,技術的巨大進步,使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這些使商家記乎所以,片面地強調大機械生產的方式及機械生產的方式及機械制造的效率,從而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產品的精神品質,使工業產品的形態簡單、粗糙、丑陋、色彩灰暗。這種產品生產制造中的誤區,為一些良知的設計師所關注與思考,這而引發出了一些重要的設計思想與活動。其中出現最具有影響力,是由有“現代工業設計之父”之稱的威廉?莫里斯領導的,推崇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工藝美術運動”。還有產生于歐洲的“新藝術運動”及后來以“功能第一”為設計原則,結合自身所具有的自然靈性、原始的純樸,豐富的想象與人情味,所形成的具有較強地域內風格的“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并產生了許多經典作品。此外,“波普設計風格”、“過渡高科風格”、“阿基米亞和孟菲斯設計風格”等也是受設計觀念的支配而形成的時代設計風格。
人類已邁進21世紀,在人預言,21世紀將是設計的世紀。面對新世的來臨,工業設計也將回應時代的呼喚。在未來的世界里,工業文明將被信息文明、生態文明所取代,在設計方面將產生新的設計思想、理念與方法、設計已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未來時代的設計更趨向于微型化。比如納米技術、基因改造技術、能源技術、數字成像、纖維光學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出現,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功能主義所提出過的問題。在未來的設計中,重要的任務就是將高技術因素融到設計中,使產品的品質得到提升。在具備了完善功能的同時,美學價值也得到加強。在滿足人們的適宜性操作的前提下,設計將向微型化、無形化、遙控化的方向發展,形成信息時代的微電子高科技設計風格。
人是設計永遠不變的終極目標,器物的產生自始至終都是為人所用,因此人是設計的主體,研究其在大工業化作用下的世界所遇到的諸多不便,解決人與技術之間的一些矛盾,在滿足人的生理方面因素的同時還應多關注人的心理與精神因素。應立足于廣泛的文化、歷史等人文層成;在設計中滿足消費者深層意識中的潛在的親和性情結,從而使設計與人的情感進行交流、融合,使設計更加具有人情味。設計的“人性化”是設計發展的永恒主題。人類在進化演進中,變得越來越使其自身受到損害,給人類的環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外部自然空間環境受損,土地的荒漠化、氣候的溫室效應、人類生存資源的減少……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人類的生態意識開始猛醒,急需在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的鴻溝上架起一座橋梁。
一個面向未來的設計師,不僅僅是考慮人與產品的關系,還必須同時考慮到設計與環境關系及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問題。于是“綠化設計”、“生態設計”、“可循環設計”、“清潔設計”等可持續性設計方式,便不可阻擋地成為新時代設計追求的新目標與方向。通過有效的設計,逐漸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產生一個嶄新的局面,形成“天人合一”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