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循環工業發展布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工業資源與環境問題的解決依賴于發展循環型工業,而循環型工業發展與布局具有不平衡特征,且存在市場失靈,因此,需要政策調控。區域循環型工業發展與布局政策是為實現區域循環型工業發展和優化空間配置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區域循環型工業發展與布局政策,其主要目標是實現區域工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
二、區域循環型工業發展與布局政策的機構與組織
目前,我國的循環型工業發展政策主要由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環境保護總局和科技部制定。發改委主要側重于資源綜合利用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環境保護總局側重清潔生產和環境保護,科技部側重循環型工業技術支撐體系,各部委尚未形成“合力”,推進循環型工業主要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目標,忽視了工業經濟效益目標,發展的動力不足。發展循環型工業需要進行制度創新、重構產業結構和布局,涉及生態環境、經濟、技術、社會、地理等多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遠超出以上機構的職能范圍;另一方面,當前還沒有重視循環型工業布局政策研究。為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國需要建立具有立法意義上的專門部門,協調政府各部門的區域活動,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政策(含區域循環型工業發展與布局政策)。
三、區域循環型工業發展與布局的主要政策目標
(一)區域循環型工業行業結構政策目標
(1)根據王如松等的5類生態產業分類理論和區域循環型工業系統協調發展理論,新的區域產業結構政策要促進區域5類產業在結構、功能和過程的協調,適度發展采掘業,鼓勵節約原材料,提高加工工業與原材料工業的比例,促進區域工業結構適度重型化、高級化、柔性化和生態化。根據以下7項原則即:①較強的創新能力,尤其是工業循環經濟技術創新能力;②強產業生態關聯性,能促進循環型工業綜合體的形成;③較高的需求收入彈性,產品市場廣闊,市場擴張和生產發展速度快;④較高的發展速度或潛在發展速度,能帶動循環經濟整體快速發展;⑤較高的比較循環經濟利益,能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循環經濟優勢,發展潛力大;⑥具有較大的規模,只有這樣才能主導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方向;⑦動態更替性,不同發展時期,主導工業不同,選擇區域主導產業和潛導產業;優先重點發展主導產業;配套發展生態關聯產業,延長產業環;提高支柱產業的素質,保持和鞏固其支柱產業的作用;積極發展需要就地平衡的基礎性產業,特別是其中的“瓶頸產業”;扶持潛導產業的發展。中國應根據區域循環型工業發展階段,采用雁行形態發展模式的對應形式,并鼓勵區域循環型工業適度跳躍發展。(2)扶持區域經濟效益低(一般大于零,下同)、環境效益明顯的循環型工業及其服務優先模式。循環型工業包括“生產者”企業、“消費者”企業、“分解者”企業,在中國目前的制度下,一方面,由于技術成本和“廢物”收集成本高等原因,部分以上企業經濟效益低;另一方面,由于利用技術處理廢棄物需要耗費礦物能源、水、電及其它物質,并產生許多新污染,某些循環型工業存在環境效益下降問題,因此,需要政府扶持區域經濟效益低、環境效益明顯的循環型工業,協調“生產者”企業、“消費者”企業、“分解者”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循環型工業要求強化產品使用而不是強化物質消耗,從生產優先轉向服務優先。由于產品部件的標準化、與其它機器的兼容性、維護技術等因素的限制,許多服務優先模式存在經濟效益下降問題,因此,政府應扶持區域經濟效益低、環境效益明顯的服務優先模式的實施。(3)控制政策。一般地,要限制采用只循環不經濟模式和禁止采用環境效益下降的模式,限制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和傳統高資源消耗、高污染工業的發展,但必須從循環經濟的最高層次,重新認識高資源消耗、高污染工業。某些“高資源消耗、高污染”工業與相關產業建立生態聯系,資源浪費少、環境破壞小,在區域環境承載力范圍內可適度發展。
(二)區域循環型工業技術政策目標
區域循環型工業技術政策是政府為促進區域循環型工業技術進步而制定的引導或影響技術開發和轉移的政策。(1)循環經濟的主要技術載體是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環境無害化技術或環境優化技術以及高新技術。(2)技術開發是區域循環型工業技術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因此,政府需采取綠色稅收政策、綠色財政政策、綠色投資政策和綠色消費政策等,促進區域循環型工業技術開發活動。中國近期應重點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與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的關聯技術、回收處理技術、再制造技術、降低再利用成本技術等。(3)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從國外引進先進循環型工業技術專利、成套設備等,扶持企業的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相結合,努力實現區域循環型工業技術“引進——消化——創新——參與國際競爭”的良性循環。(4)構建區域循環型工業技術擴散通道。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循環型工業技術市場;鼓勵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形成社會、經濟、生態網絡,創造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和技術擴散政策環境;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區外資金發展循環型企業和參與不同類型循環型工業地域結構的建設。(5)加強政府在外商投資領域中的引導作用。政府要根據產業生態聯系,制定招商引資政策,促進循環型企業和不同類型循環型工業地域結構的形成,鼓勵外商投資于循環型工業的技術開發、引進和擴散,以促進區域循環型工業的發展。(6)禁止重復引進、盲目引進,限制引進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技術和只循環不經濟的技術。
(三)區域循環型工業組織結構政策目標
(1)產業鏈可分為“生產者”環節、“消費者”環節、“分解者”環節及輔助環節,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將交易費用高的環節納入同一企業,可實現規模循環經濟效益,因此,應鼓勵交易成本高的產業鏈環節在同一企業內部閉環一體化,進行規模擴張,發展循環型企業集團。(2)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在財力與技術開發上不占優勢,在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量不足以達到規模化處理的最小規模,但中小企業具有經營方式靈活、組織成本低廉、轉移進退便捷等優勢,更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和消費者追求個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因此,政府應鼓勵區域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協調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關系,扶持其發展循環經濟,并形成循環型企業網絡。(3)控制政策。一般地,要限制采用只循環不經濟的企業擴張模式和企業網絡模式,禁止采用環境效益下降的企業擴張模式和企業網絡模式。
(四)區域循環型工業布局政策目標
(1)鼓勵遵循區域循環經濟發展階段性規律,因地制宜地采用區域循環型工業布局模式。(2)鼓勵區域企業根據產業生態聯系進行空間擴張和形成循環型企業集群。重塑循環型工業集群政策的設計原則,鼓勵企業集群建立“生產者”企業、“消費者”企業、“分解者”企業之間的產業生態聯系,加強工業內部的重組融合,促進外部規模循環經濟效益和外部范圍循環經濟效益的實現、交易成本的降低、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的增強。根據循環經濟理論,集聚循環經濟效益原則將是循環型工業集群政策設計的重要原則,生態網絡化成為集群政策目標之一,“廢物”利用的有關信息成為信息收集、評價的重要內容。目前,由于循環經濟在中國還處于試點階段,政府在循環型企業集群形成中,處于主導地位,但隨著循環經濟制度的逐步完善,應讓企業成為循環型企業集群的主導者。(3)以新產業區理論指導生態工業園發展。目前中國生態工業園的規劃設計原則與發展措施對園區創新網絡的構建、學習系統的作用、政府在促進園區創新網絡和創新環境營造方面的作用、中介服務組織的作用重視不夠。今后,應重視以下措施:①將園區創新網絡構建和創新環境營造作為生態工業園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新產業區研究表明,區域發展依賴于區域內環境的動態變化與創新。區域創新環境與創新網絡交互相融,協同作用,共同推動新產業區的發展與創新,因此,應將園區創新網絡構建和創新環境營造原則作為生態工業園區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以促進生態工業園的合理規劃。②營造園區內創新環境。一方面,生態工業網絡構建比傳統產業價值鏈構建更困難,合作是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在營造園區內創新環境過程中,網絡中個體之間合作基礎上的相互信任是最關鍵因素。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通過改善基礎設施營造企業發展和創新的硬環境,另一方面,更要重視營造適合創新主體發展的軟環境如社會文化環境、制度創新和勞動力市場環境等。重視培育企業家,并在競爭中加強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合作。③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要逐步完善生態工業園區的中介組織,充分發揮中介服務機構在促進園區內企業間社會、經濟、生態網絡聯系、開展生態技術服務、法律咨詢、提供信息和促進企業的誕生和成長等方面的作用。④建立學習系統。該學習系統應提供相關的大學或社區學院的課程,滿足園區各企業的需要。配備遠程教育系統,使員工可以從不同學習機構學到所需要的知識。提供先進在線信息服務,配備相應打印等設施,并具有一定圖書館資源。⑤強化園區創新網絡。創新網絡形成和發展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持區域的持續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從我國生態工業園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看,園區還沒有形成創新網絡,園區內知識、信息擴散和轉移的速度比較慢,園區網絡的整合能力和創新功能亟待提高,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園區內企業、大學(研究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和政府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激活和有效整合園區內現有的各種創新資源,促進園區內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同時,加強與區外相關行為主體的聯系,逐步實現園區創新網絡與全球網絡的聯接,促進生態工業園可持續發展。(4)控制政策。一般地,要禁止采用環境效益下降的循環型工業布局模式,限制采用只循環不經濟的工業布局模式。
實現以上政策目標的主要手段包括:資源環境價格政策、綠色稅收政策、綠色財政政策、綠色金融政策、綠色消費政策、綠色對外開放政策、綠色教育政策和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等,由于已有較多的相關研究,本文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