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近代紡織工業發展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萌芽期(1919—1924):1919年,閻錫山在其叔父徐一清的幫助下擬籌資150萬銀元,以一百元為一股共15000股,在榆次城北門外成立“山西晉華紡紗股份有限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累積,到1924年6月1日晉華紡織廠正式開工生產,并同時改名為榆次晉華紡紗廠(晉華紡織廠編《生命的歷程•晉華紡織廠生產經營情況及1994—2001年虧損因素分析》,2002年)。發展期(1924—1937):1929年,晉華紡紗廠擴存股本到300萬元(銀幣),并擴建廠房,增加紗錠,設備也在不斷地補給更新,到1934年,除租賃祁縣織染廠外,晉華成為共同擁有紗錠41744枚、布機480臺、毯機4臺的全能紡織廠。1935年11月隨著上海技術人員的輸入,晉華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1937年春季增加線錠1504枚,成為舊晉華產量最高的年份(晉華紡織廠編《生命的歷程•晉華紡織廠生產經營情況及1994—2001年虧損因素分析》,2002年)。低谷期(1937—1945):1937年10月3日晉華由日寇實行軍事管理,改名為“軍管理第十二工廠”,主管者為“東洋紡績會社”。1942年改歸山西產業株式會管理,更名為“榆次紡織廠”。八年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從該廠榨取巨額利潤達51577004日元,相當于24個晉華紡織廠。廠里許多設備損壞嚴重,陷于癱瘓(山西晉華紡織一廠破產清算組《山西晉華紡織一廠歷史回顧》)。恢復期(1945—1949):1945年晉華被國民黨接管,直屬山西省西北實業公司。1948年7月18日榆次解放,晉華恢復生產。1949年9月開出紗錠26000枚,布機492臺,當時的工人全部就業。全年共生產棉紗1.23萬件(2232噸),棉布340.19萬米,棉毯4800條,總產值(以1957年不變價計算)為946.93萬元,占1937年的38.23%(山西晉華紡織一廠破產清算組《山西晉華紡織一廠歷史回顧》)。
二、晉中近代紡織工業發展的優勢
晉華紡織廠從艱難地創辦,逐漸地發展,到跌入谷底,后逐漸恢復,其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也經歷了一些發展和變化。生產技術主要包含5個方面:廠房建筑、生產設備、生產工藝、動力供應、原料分析;經營管理包含3個方面:銷售管理、經濟效益、人員分配。
(一)生產技術
1.廠房設備齊全
一戰后,隨著紡織技術的發展,車間廠房也由以前的磚木改為鋼筋水泥結構,除限于地面和其他原因偶有二層或三層外,均為鋸齒式平房。晉華聘請英籍工程師李密度設計廠房圖紙,采用當時流行的單層鋸齒形廠房,絕大部分采用混合結構。晉華共有8個庫房,其中1—5#庫為成品庫,6—9#庫為原棉庫。成品庫采用普通的磚混磚木結構庫房,頂上有透氣孔,窗戶開在右側面,采光較好;原棉庫面積要較成品庫大一點,庫房門設計呈歐式風格,更為獨特的是窗戶開在房頂,每座庫房均有7扇窗戶,庫房前部房頂各有兩個樣式別致的透氣孔。晉華的生產及配套設施較為全面,建筑布局比較合理,除廠房主要部分為混合結構外,其余均為磚木結構,且建筑風格各異,其中會議廳為典型的歐式風格,其余建筑較好地體現了中西結合的風格,體現了中西結合的思想。
2.生產設備精良
英國的紡織機械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晉華在建廠之初便采用當時較為先進的英國、日本等國的機器設備進行生產。企業的機器設備不斷得以更新和補充。當時,晉華主要有紡紗車間、織布車間、織毯車間、機電車間、修繕間、實驗室、通風組及皮輥房等8個生產區域。晉華的主要設備里進口機器所占比例達到85%以上,基本上為抗戰前從英國和日本進口。也就是說,1937年以前,晉華就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采用新式設備,具備了較為先進的生產能力,并且直接建立了以電氣動力為標準的近代化大工業生產體系。比如,晉華所進口的這套紡織設備的開清聯合機組,每臺每小時的棉條產量即達到空前的6公斤左右,不僅省時、省力,而且生產效益與明清時的手工機械相比已是天壤之別。這批先進的設備一直沿用到20世紀80年代。
3.生產工藝完善
建廠伊始,晉華就注重采用當時先進的生產工藝,尤其是1935年由天津中國銀行代管后,從上海調入一批技術人員,其生產工藝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主要生產工藝為:紡紗:依次為原棉、送花、開包、松花、配花、除塵、喂花、頭道清花、二道清花、三道清花、過磅、梳花、頭道并條、二道并條、三道并條、頭道粗紡、二道粗仿、三道粗紡、過細紡機、飲紗、搖紗、磅重、成捆、包紙、成包、印刷、送車儲存,是一套非常完善的流程。紡線:經筒子機并成筒子,經合股機合成線,以后與制紗同一工序。織布:經紗—過筒管車、牽經車、漿紗車、穿筘、上織機;緯紗—過緯紗機、送廠開織;整理—驗布、括毛、碾光、疊折、縫布、印牌、成包、送庫儲存。正是因為該生產工藝較為科學,故建國后還運行了很長時間,這也可以說是晉華對我國棉紡織業的一個獨特貢獻。
4.動力供應便利
機器的運轉有賴于動力的消耗,故動力產額的大小成為工業化的重要指標。建廠伊始,晉華使用蒸汽作為動力。隨著電氣設備的增多,全廠設備的電動機均為交流電動機,數量達1656臺,動力供應不成問題。為此,1929年晉華在距榆次5公里的源渦村建立配套設施較為完善的發電廠,安裝當時較先進也是山西省功率最大的1150KW透平發電機1臺,但缺點就是耗水量極大。為此,在發電廠專門建有貯水池。加之,榆次又是產煤區,所出產的煤質高價優,發熱量高,故燃料的供應可以就近取材,且能充分供應。
5.原料供應充足
我國固有品種的棉花,在長度、清潔度等方面無法達到當時紡紗機所需要的棉花品質,為此,1933年山西開始建立棉花技術指導體系,改臨汾棉業試驗場為山西省棉花試驗場,在榆次等地設立分場,設立改良棉軋花廠,統一軋花,確保棉種純潔度。此后,山西的植棉面積急速擴大,棉花產量也得到大幅提高。晉華所處地理位置較好,毗鄰黃河流域的一些主要產棉區。所需原棉外省主要是河北石家莊,省內為曲沃、翼城、臨汾、洪洞、榮河、文水及汾陽等地,供應充足,收購、運輸便利且質量相對較好。一般而言,晉華棉花年需求量基本上穩定在近8萬擔,約占全省年用量的一半以上。
(二)經營管理
1.產品銷售便利
晉華的主要產品有桐葉牌10支、14支、16支棉紗,三環牌20支、22支、32支、42支棉紗;三晉牌18磅粗布,明月牌16磅粗布,明星牌細布,三環牌各種色毯。產品種類較多,較好地滿足了當時各類消費人群的需求。產品銷售分代銷、批銷、設莊運銷及門市發行四種,銷往省內各地及平漢鐵路沿線河北石家莊、清苑、獲鹿(今屬鹿泉市)、河南許昌等地,并出口到國外,在東南亞一帶享有盛譽。榆次處于交通樞紐地位,同蒲鐵路和正太鐵路在榆次交匯,且石太鐵路在晉華廠內設有站臺,極大地方便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這是當時國內其他紡織廠所不具備的。
2.經濟效益起伏大
晉華1919年建廠后,久經戰亂,抗戰期間又經歷了日本人的軍管,經營不穩定,經濟效益起伏較大,但上世紀30年代可以說是晉華發展的黃金時期。1937年為晉華廠歷史上產值最高的年份,因其正趕上抗戰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十年”,公司生產穩定,經濟效益穩步提升。抗戰爆發后,日本人對晉華實行軍管。此期間,一方面因為日本人的殘酷盤剝,另一方面因為晉華工人的抗日情緒高漲,所以經濟效益非常低。1947年榆次解放前,因閻錫山致力于內戰,所以晉華廠經濟效益每況愈下。直至榆次解放后晉華廠回到人民手中,晉華廠才煥發出新的活力,生產經營漸趨穩定,經濟效益逐漸恢復到抗戰前水平。
3.人員分配合理
晉華廠最高權力機構為“董監會”,設董事長1人,常務董事2人,董事6人,監察4人,共計13人,均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山西文史資料第63輯》)。第一,管理和技術人員。晉華廠直接管理生產者為經理和副經理,均由董事會聘任。在天津中國銀行代管期間,晉華改革領導體制,設置了“四總”,即總工程師(相當于廠長)、總秘書、總會計與總稽核,后三職由徐一清之子徐士珙兼任(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山西文史資料第63輯》)。廠內生產管理多由工程師、工務主任、工務員等擔任。雖尚未達到科學管理及工作合理化水平,而與論工論貨工資之厘定(并條、粗紗論亨司,細紗論木棍及重量計算工資),以及工人之訓練考核(招募生手工、由教師制定機臺、專事訓練按期考試),均有相當改進。在技術人員方面,晉華開辦前就請外國技師進行設計工作,同時徐一清還派許多中專生去南通張謇的紗廠實習,以盡可能多地儲備技術力量。在晉華的百余名職員中,有20余名技術人員來自天津、上海等地,其余則為創辦發起人和大股東舉薦入廠。第二,工人。晉華生產工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掌握一定技術的熟練工,另一類是普通工人。前者包括機匠、工頭及紡紗熟手,大都從上海、天津、河南等地聘請而來,約200人。如“清花間的于阿四,梳棉機匠譚金保,粗紗間的陳阿俊,細紗間的胡四高和陳順甫,搖紗間的莊金鏢、動力間的王玉林”等,都是開工時從外地聘請來的師傅。后者包括徒工和養成工,基本上均從榆次城鎮和郊區招來。工人入廠前要填寫“保證書”,大致內容為:自愿上工,遵守廠紀,服從指揮調遣,保證三年內不離廠等。填好后由本人畫押,并由介紹人和鋪保蓋章。一些技術工種的徒工,入廠工作后,第一個月工資為押金,本人不得領取,由公司扣押,以防不測(榆次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榆次文史資料第9輯》)。公司對聘請來的外省職員和工人,在住宿、托兒等方面給予一定優待,如帶家屬,還分配給家屬宿舍,其他職員則自找民房。1924年6月1日,當時有20名工程技術人員,100多名職員,500多名工人。1937年,職工人數3200左右,日開2班,每班工作12小時,全月每人工作28天以上。1937年,晉華職員96人,男工1333人,女工339人,童工31人,學徒89人,職工來源以本地為最多,其余多為河南和河北人。工資每月23000余元。
三、晉中近代紡織工業發展的劣勢
晉中近代紡織工業的發展在生產技術方面有五大優勢,經營管理也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流程。但是晉華紡織廠的發展還是十分艱難,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約,也有自己的一些劣勢。
(一)晉中地區歷史條件的制約
工業的發展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工業的命運隨著國家命運的起伏而起伏,每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會影響工業的發展。紡織工業的發展是因為洋務運動的興起,使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發展,而當時國際上也以紡織業發展為主,所以晉中紡織業發展的機會很好,利益很大。但股東們、軍閥們不是為了民族工業的壯大,而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為了支撐軍閥的軍費開支,并鞏固其地位,不斷地籌措資金來興辦企業。當無利可圖時,投入也就不復存在,尤其是晉華走向低谷的時候,資金成為了大問題,當然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也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日本侵略者對該廠生產設備只使用,不維修,為了經濟利益,無限制地、無休止地剝奪勞動人民的成果。從晉華紡織廠的發展來看,建廠時的股東主要是山西的地主、商人和官僚資產階級,而后被日本人控制,最后又被國民黨接管,利潤一直是管理者的追求,而利潤的高低也是制約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利潤高就擴大規模,利潤低就減員減產,中國特殊的國情是晉華由興盛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
(二)晉中紡織工業缺乏先進技術
在投產初期,晉華雖然購買了很多先進的機器,雇傭了大量的工人,看似龐大的企業,其實完全沒有競爭力,因為企業沒有自己研發的技術和科研人員,而工人只是一味地按照指令做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尤其是當1935年日本在我國傾銷紡織品,致使晉華產品銷售不暢,造成積壓,其實這個時候就顯現出了缺少技術的弊端,晉華只是購買了設備,沒有完全掌握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晉華的技術也沒有革新,造成了晉華紡織廠的技術落后,很難與歐美、日本的紡織業進行競爭。這時晉華紡織廠與太原紡織廠聯合,但是治標不治本,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技術落后的問題。直到從上海引進了技術人員之后,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抗日戰爭的爆發,晉華剛想改革的愿望就此破滅了,一直到解放以后才慢慢恢復生產,引進和找回技術人員。但是,從抗日戰爭到建國這段時間內技術長時間地和國際脫軌,是造成晉華紡織廠技術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原因。
(三)晉中紡織工業的人員缺少改革和創新的意識
晉中近代紡織工業停滯不前的一部分原因是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沒有開拓和進取的意識和精神。管理者辦廠和救廠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紡織廠的發展,所以管理者短淺的目光也是制約晉華發展的一大因素。從員工的角度看,員工沒有接觸過西方文化,不懂得技術的重要性,工作的目的只是為了養家糊口。管理者和員工的不積極態度也是晉華發展受阻的一大原因。制約晉華紡織工業發展的根本原因還是人們缺少對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了解,缺乏和西方交流的渠道。紡織科學技術教育的缺失,是整個紡織工業所面臨的問題,當然國家強大了,才能談教育和技術。所以強國要以科技教育為主,增強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力才是正道。通過對晉中近代紡織工業的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家實力、技術力量、人員素質依舊是影響工業技術發展的主要因素。工業技術要發展,首先要有一個穩定的國家,要有自己的設備和技術人員,要有奮發向上的思想動力,這對于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來自于《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張中強單位: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