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型城鎮空間規劃引導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新型城鎮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的加速發展,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鎮化率已突破50%,各地城鎮的規模和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強,然而由于過度強調對城鎮建設“量”的追求,忽視“質”的建設,由此引發城鎮社會、空間、交通、生態環境等多種問題,如空間利用粗放、低效和無序[1],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人口市民化程度低,城鎮缺乏自然和文化個性等.為此,眾多學者指出以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指導,引導城鎮建設走向緊湊、高效和有序,以此實現城鎮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現階段各地城鎮發展的重要使命[2].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正式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推動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我國城鎮發展的重要目標.針對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單卓然等[3]指出新型城鎮化應該是民生的、可持續發展的和質量的城鎮化,應積極推動城市人居環境的優化,堅持土地利用的節約集約與高效,最大程度地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各城鎮應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城鎮發展方式,重點關注人、空間和生態,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集約高效、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基本原則,促進傳統型城鎮化向新型城鎮化轉變[4].
1.2工業型城鎮
工業型城鎮是指以工業為主要功能的城鎮,其工業產值占比高,從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比重大.目前,我國沿海地區產業經濟實力較強的城鎮大多為工業型城鎮,這些城鎮的工業企業一般從小型的私營企業或鄉鎮企業起步,規模逐步增大,部分迅速成長為大中型企業,二產的用地規模和就業人口不斷提高,其在城鎮的地位越來越高.有些城鎮相應地還設置了工業園區,除了接納并集中本地工業企業外,也通過各種招商引資政策吸引更多的外來工業企業入駐,其作用要素逐漸開始多元化.工業經濟的迅速提升促進了這些城鎮的用地規模和人口規??焖僭黾樱擎偣δ懿粩嘣鰪姡瑫r也帶來一些問題.例如,強調產業發展忽視城鎮建設、強調量的擴張忽視質的提高、城鎮空間缺乏有效的規劃引導、產城不融合、空間利用低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少、城鎮綜合環境差等.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傳統工業型城鎮應當重新審視發展環境,抓住機遇,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城鎮發展模式的轉型,走一條以人為本、集約高效、綠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此,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為例,通過對其空間發展歷程與發展特征分析,剖析其存在的問題,并基于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出發展策略和空間規劃引導措施.
2觀海衛鎮城鎮空間發展歷程與特征
觀海衛鎮隸屬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南距寧波中心城區35km2,2001年由觀城、師橋、鳴鶴三鎮合并而成,是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寧波衛星城市試點鎮.2015年,全鎮生產總值116億元,工業生產總值274億元,多項指標處于慈溪市乃至浙江省的前列[5];三產結構7.5:59.8:32.7,工業經濟占主導地位,是慈溪市重要的制造業基地,產業類型以家電制造、電子配件和塑料制品為主.全鎮戶籍人口12.4萬人,常住人口21.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6萬人.
2.1城鎮空間發展歷程
2001年,觀海衛鎮城鎮空間基本上為3個獨立的鎮區,北部的觀城鎮區和東部的師橋鎮區較為接近,但未連成一體,南部的鳴鶴鎮區則完全獨立,與另2個鎮區相距約4km.
2.2空間發展特征
2.2.1城鎮規模:快速擴張走向緩慢增長
2001―2015年,觀海衛鎮城鎮建設用地由8.1km2增長到16.0km2,增長了近一倍,2001―2008年快速增長,年均增量達0.84km2.2008年后,由于產業開發的逐步萎縮和國家對城鎮土地開發調控的加強,觀海衛鎮城鎮空間發展速度明顯放緩,建設用地年均增量下降至0.28km2,城鎮空間擴張迅速放緩.
2.2.2城鎮職能:居住主導走向工業主導
從用地構成看,2001年鎮區建設用地中居住用地占主導地位,比重達到58.5%,而工業用地比重僅為15.6%(見表1).2001―2015年間的14a,居住用地由4.76km2增長到7.93km2,雖然也有較大增幅,但其中約2/3是由原村莊用地轉變而來,新增的居住用地僅1.1km2,實際增長規模有限.而工業用地由1.27km2增長到4.79km2,增長了2.8倍,工業在城鎮職能的主導地位日漸明顯,并且59.8%的二產比重也凸顯了這一地位.
2.2.3空間形態:組團式走向連綿式
在空間形態上,2001年3個老鎮區相互獨立,呈組團式,并且各自擁有自身的鎮區中心,其空間結構可概括為“三心三片”的結構特征.之后,觀城鎮區與師橋鎮區逐漸連成一片,觀城鎮區與鳴鶴鎮區也開始出現首尾相接的態勢,組團式的空間形態逐漸走向連綿式,原有的空間結構演變為“一主一副一心多點”:“一主”為觀城與師橋組合的主鎮區、“一副”為南面的鳴鶴副鎮區、“一心”為位于觀城鎮區的城鎮功能中心、“多點”為多個城鎮功能服務點.
3觀海衛鎮空間發展問題分析
3.1以外延擴張式為主導,開發模式亟待轉型
2001年以來,觀海衛鎮空間由內至外、由近至遠向周邊不斷擴張,城鎮建設用地由2001年的8.1km2增長到2015年的16.0km2.而同時由于舊鎮拆遷和改造的成本日益增大,舊鎮改造步履闌珊,城鎮內部更新極少,鎮中村仍大量存在,城鎮發展總體上表現出較強的以外延擴張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而從2001年至2015年,工業用地從127.2hm2擴張到479.0hm2,占比從15.6%增長到了30%.工業用地為這一時期最主要的開發類型,在鎮區周邊四面開花,降低了城鎮土地利用的效率和產業集聚的功效.近年來,由于城鎮工業開發的相對停滯和城鎮發展動力的萎縮,這種外延擴張式發展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城鎮空間擴張迅速放緩,城鎮開發模式亟待轉型.
3.2城鎮發展方向不明確,空間效率低
3個老鎮區2001年合并后,雖然行政上得到統一,但空間發展上仍呈各區塊分散發展態勢,在各片區塊均有不同程度的工業用地開發,仍呈明顯的三足鼎立發展格局.其中,北部觀城鎮區以向西發展為主;東部師橋鎮區以向東、向南發展為主;南部鳴鶴鎮區以向東發展為主;三者的主要發展方向均偏離鎮區的中心位置,整體發展方向不明確.目前,正在逐步開發觀城和師橋兩鎮間的東部新城區,但尚不足改變鎮區分散、空間效率低的發展態勢.
3.3用地布局雜亂,人居環境差
觀海衛鎮作為典型的工業型城鎮,工業用地面積大、比例高,并分散在鎮區的多個地塊.老鎮區和鎮中村存在眾多的小型工業企業和家庭作坊式工廠,工業用地與居住用地相混雜,直接影響城鎮的居住環境.同時,由于發展方向不明確,新建城鎮建設用地較為分散,居住用地以3個老鎮區為中心,各自向周邊擴展.現狀的居住用地也多為二、三類用地,多數鎮中村由于未得到整治與改造,配套設施落后.城鎮路網體系不健全,斷頭路多,內部交通不便,人居環境不佳.
3.4公建設施與公共空間不足,城鎮品質低
隨著城鎮產業的發展,居民收入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城鎮內在品質建設極為滯后.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規模較小,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缺乏,綠地與廣場用地比例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僅為0.9平方米/人,難以滿足城鎮居民的文化與精神需求.此外,觀海衛鎮作為著名的海防衛城所在地,衛城保護與整治處于停滯狀態,城鎮品質并沒有隨產業經濟的發展實現同步提升.另外,影響城鎮品質的還有城鎮路網體系不健全造成的內部交通通達性差,城鎮主要商業設施沿對外交通線布局帶來的功能沖突,以及城鎮景觀風貌不佳等問題.這些問題均與新型城鎮化所倡導的以人為本、集約高效、品質提升相背離,急需制定針對性措施進行有效解決.
4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工業型城鎮發展思路
4.1加快城鎮產業轉型和城鄉產業協同發展,促進城鎮發展動力多元化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成為各城鎮產業發展的關鍵[6],尤其是工業型城鎮,例如在觀海衛鎮,工業作為其主導產業,今后仍將是城鎮產業發展的重點,應以現有產業為基礎,以創新為導向,加強產品創新與技術創新,積極推動現有產業的轉型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同時,觀海衛鎮作為寧波都市區的衛星城市試點鎮,城鎮商業服務業對周邊城鎮有一定的輻射力,鎮域內有五磊山國家3A級風景區與觀海衛衛城等豐富的旅游資源,因此,應在保持工業穩步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步伐,提升商業服務業水平,加快旅游設施建設和旅游業發展,構建工商旅農一體化、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為城鎮發展提供多元化的動力源泉.
4.2轉變城鎮發展模式,注重城鎮內涵式發展
新型城鎮化要求城鎮空間發展以“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為路徑,在城鎮發展模式上注重內涵式發展,避免粗放低效的傳統發展模式.今后工業型城鎮既要面對發展動力不足帶來的空間發展萎縮,又要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空間發展問題,應積極建立城鎮發展的良性機制,加強存量規劃,促進城鎮更新,引導城鎮形成緊湊、有序、高效的土地利用形式和空間布局形態.
4.3以人為本,提高城鎮品質,建設現代化城鎮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城鎮發展應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改變過去片面注重城鎮規模擴大、追求空間擴張的發展思路,以提升城鎮功能和建設質量為目標,加強城鎮文化、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景觀風貌等方面的建設,實現傳統型城鎮向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城鎮轉變,真正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宜居之所.
5觀海衛鎮城鎮空間規劃引導
5.1規劃引導策略
5.1.1積極推動城鎮更新,強化城鎮功能
在城鎮空間擴張趨緩的形勢下,加強城鎮內部更新整治應成為未來觀海衛鎮城鎮發展的主要策略.應充分重視存量規劃,加強老鎮區功能建設與規劃引導,梳理城鎮道路、水系、綠帶等脈絡,調整空間布局,強化城鎮功能,加快城鎮更新步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改善城鎮面貌,構建宜居宜業的城鎮環境.工業用地方面,應加強對老鎮區工業的疏散,促進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以形成規模效應,并減少對周邊其他功能區塊的影響;居住用地方面,加強居住區環境治理和鎮中村改造,充實內部公共服務設施,改善人居環境;交通方面,加強城鎮交通體系建設,梳理城鎮路網,將對外交通與城鎮內部交通相分離,改善鎮區交通狀況.
5.1.2充實公共服務功能,提升城鎮品質
應積極充實文化、教育、體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園綠地、濱河綠帶與城鎮廣場等公共空間,提升城鎮公共服務水平和品質.考慮老鎮區空間有限,部分鎮級公共服務設施和較大的公共空間宜在緊鄰老鎮的新城區建設,同時可與居住區的改造同步進行,建設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和小型公共空間,以形成等級有序、覆蓋全鎮的公共服務設施和空間體系,提升城鎮品質.
5.1.3加強城鎮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傳承城鎮歷史文脈
觀海衛衛城是我國沿海著名衛城之一,其空間結構與街巷布局真實反映了我國古代軍事思想與建筑藝術的融合,保存較好.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與城鎮的發展,古建筑因缺少良好的保護而日益蕭條敗落,新建的現代建筑又穿插錯落,保護與開發刻不容緩.南部的鳴鶴古鎮是典型的江南古鎮,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應結合城鎮旅游開發,對這兩處歷史街區劃定對應的歷史文化保護區范圍,及時開展古城保護與修繕工作.同時,將古城外圍區塊作為風貌協調區,做到與歷史文化保護區相協調,營造具有地方特色與文化底蘊的城鎮景觀.
5.2規劃布局要點
5.2.1空間管制全域覆蓋
在鎮域范圍內,以生態環境保護、基本農田保護和水源地保護為前提,充分銜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城鎮與村莊建設用地增長邊界,對鎮域土地劃定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見圖4),并提出相應的空間管制措施,合理控制城鎮用地規模,引導城鎮空間發展,避免蔓延無節制的空間增長.其中,至2020年城鎮規劃建設用地1763.3hm2,至2030年為2185.2hm2.
5.2.2鎮區功能整合與空間優化
通過老鎮區的更新整治,優化觀城老鎮區功能,主要形成以商業服務業為主導的功能區;積極發展新城區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城鎮公共服務功能;以東西兩大工業園區為中心,加強產業發展平臺建設,引導零散的工業用地向工業園區集中;加強鎮區路網梳理,引導對外交通干道向鎮區南側遷移改線,減少對鎮區內部交通的干擾,疏通內部干路網絡,完善支路系統,改善城鎮交通狀況.
5.2.3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城鎮風貌引導
充分尊重歷史街區既有格局與肌理,挖掘城鎮歷史文化與風貌特征,加強對觀海衛衛城和鳴鶴古鎮及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利用與展示,劃定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控制區和風貌協調區.突出觀海衛鎮“山、水、城”的空間格局,重點打造山體景觀、濱河景觀與綠帶景觀等,形成“山城相望、綠水相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城鎮景觀.
5.2.4實施時序引導
為明確城鎮發展方向,避免城鎮空間的無序擴張,應制定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項目實施細則,形成合理的近期建設規劃方案.觀海衛鎮近期應以向東發展為主,積極加快新城區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及早形成富有活力的新城鎮中心.工業用地近期以工業區東區為重點,加快新型產業培育,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近期向東開發,有利于強化觀城老鎮區與師橋老鎮區的聯系,形成較為完善的鎮區整體結構.
6結語
以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為工業型城鎮的典型案例,通過對其空間發展歷程與發展特征分析,提出其存在的問題,并基于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出發展策略和空間規劃引導措施.我國不少工業型城鎮都走過了一條“重產業發展輕城鎮建設”“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升”的傳統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城鎮問題日益凸顯.在新的背景下,城鎮發展面臨重大變革,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將為應對這一變革提供有效路徑.對工業型城鎮來說,推動城鎮產業轉型和空間發展模式轉型是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策略,必須要充分堅持以人為本、集約高效和綠色生態等理念.各地應在結合自身特征和優勢的基礎上,積極貫徹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不斷創新規劃思路和城鎮開發策略,以此推動城鎮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饒傳坤;韓燁子 單位: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