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工業發展下人才引培體系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人才隊伍是工業振興、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制定符合地區發展特點的人才引進和培育體系,構建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痛點和難點。本文以廣西桂林市為例,通過文獻分析、田野調查等研究方法,針對工業企業發展過程中人才要素的困境,提出符合桂林發展特點的人才引培策略:優化人才引培政策,推進“政產學研”協同引智,鼓勵并培養創業人才,幫助創業者降低創業風險,助力形成“人才緊跟產業走、產業依靠人才興”的互融互促局面,以期為桂林市以及西部欠發達地區政策制定和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才引培;工業發展;西部地區
一、桂林市產業發展情況
桂林市原有較好的工業基礎,曾經是廣西的工業重鎮。隨著發展重心的變化,第二產業逐漸衰弱。根據2012—2019年《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①顯示,第二產業年增加值自2016年達到最高值939.48億元,跌至2019年的475.86億元,第二產業在GDP占比逐年遞減,從2012年的46.6%降至2019年的僅22.6%。第三產業增加值已達到1143.32億元,占比已達到54.3%,超過第一、二產業的總和。近三年已經明顯形成了第三產業主導型經濟結構模式。雖然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很大程度地解決就業問題,但第二產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依托,為第三產業提供堅強的物質保障,是保障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動力[1]。為推動桂林市工業高質量發展,桂林市相繼出臺了《桂林市工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桂林市支持工業企業發展十八條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開展了科技創新支撐工業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行動計劃,工業振興戰略已見成效,但整體發展相對較弱,總量不大。
二、工業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人才困境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桂林正依托華為、深科技、桂林三金、桂林南藥、比亞迪、福達、燕京漓泉、桂林三花、平鋼、桂康等行業龍頭,做大做強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生態食品、生物醫藥四大重點產業,聚焦電子信息、新能源商用車及軌道交通、電力裝備、橡膠輪胎等8大產業集群。在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桂林有大量的潛在人才需求,也面臨著大量人才缺口的現實問題。
(一)人才引進困難重重
1.領軍人才引不進來。參照《桂林市人才引進和培養辦法》(市辦發〔2019〕19號),以院士、國家級人才、省部級科技一等獎獲得者等為代表的領軍人才,掌握著核心技術,是企業、產業、行業的領頭人。這類人才極度缺乏,且大部分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中,直接為工業企業服務的極少。2.企業高管用不起來。以全國優秀企業家稱號、中國500強企業副總級別以上管理人才為代表的企業高管,負責制定公司發展戰略、保障公司順利運作,在公司管理層中擔任極為重要的職務。2019年廣西僅有6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沒有一家總部設在桂林。要想全職引進高層次的企業高管入桂林工作,產業和平臺條件不夠,發揮不了他們的價值,困難不小。3.技術骨干留不下來。技術骨干以優秀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后、海外回國人才等高學歷的青年創新創業人才以及高級職稱人才、高級技工為主,是推動工業發展的主力軍。然而,從人社部門了解到,2020年駐桂林市高校畢業生總數約4.6萬人,區內高校畢業生桂林生源約1.73萬人,全市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再創新高,但是愿意留在桂林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僅約10%~20%。4.一線工人招不上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做焊工、車工、鉗工等技術工種,導致很多技術工種傳承困難甚至斷代。從人力資源市場采集到的信息顯示,僅桂林市2020年第一季度,市場需求人數約10.04萬人,求職人數約5.45萬人,求人倍率1.84,有80%的崗位空缺。
(二)本土培養的人才流失嚴重
桂林高校眾多,專業點覆蓋面廣,學位授予點多,在廣西已成為僅次于南寧市的本科院校、職業院校聚集區。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集中,產生明顯的就業區域流向差異[2]。根據2017—2019年《廣西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②,近三年廣西高校畢業生達到22萬人以上,初次就業人數均超過20萬人,就業率超91%。然而每年數量龐大的畢業生留在桂林工作的卻鳳毛麟角。珠三角地區是最受廣西高校畢業生歡迎的就業地,近三年均超過15%的畢業生選擇去珠三角就業,而且比例逐年上升,在所有地區中排名第一。相比之下,選擇留在桂林工作的畢業生數量處于低位,且逐年遞減,到2019年僅有不到5%的人選擇在桂林就業,數量僅為1萬人左右(具體數據見表1)。
(三)企業對高學歷人才吸引力下降
根據2017—2019年《廣西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2017—2019年廣西高校就業生有70%左右選擇進入國有企業、私營企業、三資企業或自主創業,但比率逐年下降。其中,絕大部分為本科生和專科生,研究生僅有40%左右選擇進入企業或者自主創業,絕大部分進入了醫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領域(具體數據見表2)。本科生和專科生大部分僅能勝任一線管理、技術操作、銷售推廣、流通運輸等基礎性初級工作,處于人才金字塔的中低層。而處于人才金字塔中高層的研究生,掌握更高的專業技術和研發能力,能擔任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生產經營管理等企業核心工作,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每年全區僅有3000多研究生選擇進入企業或者自主創業,加之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其他經濟發達區域的相對優勢吸引力,留在桂林的畢業生就更加鳳毛麟角。值得注意的是,私營企業的吸引力逐漸下降,招工越來越難;創新創業熱度低,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屈指可數。
三、人才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工業產業鏈條短,核心競爭力低
桂林市工業核心競爭力低,近年增速放緩,沒有發揮經濟硬支撐和頂梁柱作用。根據《2019年桂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以來,全市工業增速明顯放緩,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從8.1%下降到5.5%,低于2019年全國平均增速5.7%,且2017年還出現負增速(具體數據見圖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也明顯放緩(具體數據見圖2)。
(二)人才引進待遇不高,配套服務優勢不明顯
在人才引進的待遇、配套服務、條件限制、城市綜合吸引力等方面,相比發達省份三四線城市,桂林市沒有明顯優勢。即使與省內南寧市、柳州市經濟和工業相對發達的城市相比,桂林市的吸引力度仍顯不足。
(三)人才培育環境不成熟,創新創業潛力激發不夠
缺乏專業創業指導團隊及創業環境,絕大多數創業者沒有接受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憑著自己一股熱血走向創業道路,導致創業失敗。雖然桂林擁有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桂林理工大學等9所本科高校和眾多高職高專類院校,擁有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桂林電器科學研究所、桂林曙光橡膠工業研究所等一批科研院所,但是企業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對接困難,同時缺乏科研成果轉化職業經理人才,因此專利和成果的轉化率較低,無法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四、解決工業發展人才缺口的對策建議
政企學研等社會各界多維度構建人才引進和培育體系,全面解決人才引不進、留不住、招不到等問題,優化人才“增量”,用好人才“存量”。
(一)優化人才引培政策
1.從引進高層次人才向引進中低層次人才和培養本地人才傾斜。針對桂林市人才引進競爭力不明顯,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引不來、用不起,以及本地培養的高校畢業生流失嚴重等問題,優化引進政策向中低層次人才和本地培養的人才傾斜,更符合現階段桂林工業發展情況,邊際效益更高。多年來,本地培養的高校畢業生很大一部分選擇了到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就業,并且能夠有良好的發展,說明本地培養的人才同樣具有競爭力。留住本地培養的高校畢業生,不僅能減少人才引進的成本,而且可以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流失。2.從引進人才就業向激勵人才創業傾斜。提高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待遇和配套服務,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能增加就業崗位、激發市場活力、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價值。3.從重視“增量”向用好“存量”傾斜。針對人才引進貴、留下難的問題,應重視現有人才的培訓和再教育,提升現有人才技術和管理水平。有關部門、產業園區,可以和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培訓機構協同聯動,開辦繼續教育或專題培訓教育,給予參加學歷學位教育、技能培訓的人才學費補貼。畢業后予以人才再認定,多種形式進行獎補,提高他們的獲得感、歸屬感。推進高校和企業教研合作,開展定向培養、專業實習、項目合作,對接企業用工需求,定向培養技能型人才,使其滿足桂林企業所需各個工種的用人需求,解決企業招工困難問題[3]。4.提高獎補標準豐富補助形式。提高人才引進,特別是本地培養應屆畢業生的獎金、補貼、住房等方面的標準。以杭州市為例:2019年杭州對本市應屆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給予生活補助和租房補助1萬~5萬不等。同時對高端人才分別給予60萬~100萬的購房補貼,配偶和子女可隨其一同遷入。5.提升服務質量簡化落地流程。全面深化推廣數據政務技術,提升服務質量,簡化落地流程,“讓群眾少跑路,數據多跑路”。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打造“落地即辦、未落先辦、全程代辦”外籍人才服務體系,建設“全程代辦”的“易北京”國際人才服務信息平臺。推動涉外業務審批流程改革,實現外籍人才工作、居留許可“一窗辦理、一次取證”。
(二)推進“政產學研”協同引智
充分發揮“政產學研”協同聯動,打造“政策制定—人才教育—技術研發—產業轉化”的可持續閉環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凝聚招才引智的“磁力場”。充分發揮各大學科技園區、各級別高新區、各類產業園、廣西高校成果轉化聯盟的作用,深入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和成果轉移轉化,以產業聚人,以環境留人。同時,搭建好校院、校企溝通橋梁,讓學生走近企業,讓企業了解學生,開展實習和定向培養合作,和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校外導師制,定向培養專業人才,使企業的需求與學校的專業培養更吻合,提高畢業生本地就業率。選派科技骨干到企業掛職鍛煉,兼職開展科研項目,創新高校科研人員校外兼職管理機制,激發教師和科研人員兼職在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積極性,解決技術人才短缺問題。
(三)鼓勵并培養創業人才,幫助創業者降低創業風險
重點鼓勵校友企業家、桂林人或桂林人親屬、在桂林學習工作過的人、對桂林有感情的人等回歸創業人群返桂創業。比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以大批優秀的校友企業資源為保障,通過引進和孵化相結合的產業培育戰略,搭建“校友經濟”,創建了桂林國家高新區校友產業園、花江慧谷電子信息創業產業園、桂林智慧產業園等產業園區,累計引進回桂林創業校友企業達62家,注冊資金達1.5億元,總投資額達7000萬元,吸納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500多人,帶動社會就業近萬人。搭建創業平臺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金融投資體系和生活配套服務。多措并舉構建種子基金和對小微企業風險投資金融體系,降低創業資金門檻,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分擔創業失敗風險。解決人才公寓、子女教育、醫療社保等生活配套問題。激發創業者的潛能和熱情。
五、結語
工業之興在于人才,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型城市,如同桂林市這般,面臨著人才吸引力較低、人才流失嚴重、企業用工緊缺等問題。要解決人才短缺,發展后勁不足的死循環,必須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等社會各界協同合作,從人才引進政策、產學研合作、營商環境優化等多方面著手,構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人才引進和培育體系,解決人才缺口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矛盾。
作者:沈世銘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