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工業經濟評核系統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對我國工業經濟效益的考核,迄今為止采用的仍是1998年進行試算、1999年按月對外的工業經濟效益考核指標體系,隨著工業經濟形態向知識經濟形態的轉變,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被人民所重視,客觀上對工業經濟效益的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故對我國現行工業經濟效益考核的指標體系做如下探討。
一、現行工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缺陷
我國現行的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套由總資產貢獻率、資本保值增值率、資產負債率、流動資產周轉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產品銷售率等七項指標組成的工業經濟效益考核指標體系。這套指標與會計核算聯系較緊密,是以新會計制度中有關會計指標為基礎來構成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企業管理的要求。經過多年的運行,已經趨于成熟,但一些問題卻也隨之暴露出來。
(一)缺乏對企業發展能力與發展趨勢的評價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間的相互競爭定會日趨激烈,經營風險與投資風險也日趨增大。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在經營或投資時總是盡可能的回避風險,降低自己的風險系數,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準確的預計所投資或經營的企業的發展能力與發展趨勢。現行工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的資本保值增值率雖然可以顯示出企業的一些實力與發展后勁,但它只是對企業獲取的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的評價。現代市場競爭是人才和技術的競爭,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不斷求得發展,就必須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注重企業發展能力的培養,所以要求我們用技術進步經濟效益來對企業的發展能力來進行評價。
(二)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不夠合理
現行的工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雖然也設計了資產負債率來直接反映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但反映內容尚很不全面完整。從發展趨勢來看,資產負債率有成為超穩定指標的傾向。由于在指標體系的計算過程中,當資產負債率低于60%時,該指標的權重即固定為“12”,而目前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降到60%以下,隨著企業改組改制工作的進行,這種下降趨勢仍將持續,因而就全國而言,這項指標的權重將長期保持在“12”,當然,個別地區和一些企業有可能存在差異。超穩定指標的存在,綜合指數應有的變動幅度被“修勻”,經濟波動對企業效益的影響就不能通過綜合指數準確地反映出來。所以本人建議取消該指標,換用負債權益比率來反映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
(三)缺少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
應該增加流動比率,在負債權益比率反映長期償債能力的同時,流動比率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從而能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經營風險。
二、工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重建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就是通過評價考核工作,引導工業經濟向著“集約型”和“內涵型”擴大再生產方向發展,從根本上實現我們提出的兩個根本性轉變。衡量經濟工作的成績,要重視采用綜合性考核指標,要看產值和速度,更要看是以什么方法獲得的產值和速度,絕對不能只追求不講效益的速度。所以工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工作,堅持把“宏觀導向性”放在突出位置,以求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科學性原則
即指標體系的設置和綜合評價方法要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要能全面反映經濟效益的客觀實際。既要有反映活勞動消耗的指標,又要有反映物化勞動消耗的指標;既要有反映生產環節的指標,又要有銷售環節的指標;既要有反映勞動消耗的指標,又要有反映勞動占用的指標;既要有反映現實的經濟效益的指標,又要有反映發展的經濟效益的指標。
(三)可操作性的原則
就是從實際出發,按照我們目前的統計制度和會計制度所能夠取得的資料情況,制定出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滿足時效性要求的方案,使評價考核得以順利貫徹實施。
三、工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定思路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和利益主體,企業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合理經營,在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報酬的情況下不斷增加企業財富,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化,這就是我們設計這套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
新的指標體系應緊緊抓住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根本目標是追求自身價值最大化的這個核心,打破原有的指標體系不把企業作為獨立的法人實體,而是作為政府部門的基層預算單位的陳規,將考核的中心指標由資金利稅率轉為資產凈利率,將考核重點由企業行政目標的實現程度轉移到企業是否具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綜合素質上來,不僅要考核企業即期經濟效益和資金營運情況,又要考慮企業將來償付債務情況和后續發展情況。
我們將企業的價值歸納為四種能力,即獲取利潤的能力(獲利能力),資金綜合運營能力(營運能力),償付債務的能力(償債能力)和后續發展能力(發展能力),并通過這些能力的達到程度來綜合評價某一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
新的指標體系主要應有以下幾個突破點:
一是要擺脫以資金利稅率為核心的傳統的考評企業模式的約束,不再服務于對企業進行檢查評比和施加行政干預的目的,而是按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所應具有的行為導向、基本素質對企業進行綜合評價。之所以選用資產凈利率為核心指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必然要求。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總價值的公式,企業的總價值與企業每年所獲凈利潤成正比,因而它是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的首要條件。
二是要博采眾家之長,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分析方法上,繼承國際上慣用的比率分析法的長處;在評分方法上,將功效評分與總分評定綜合起來,既解決總分評定法分數跳躍的弱點,又克服功效計分的“比率越高越好”這一與經濟學中利潤最大化的概念相悖謬的弊端。
三是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國內實際與國際標準相結合,力求評價結果更能真實地反映出企業的實際情況。營運資金占總資產比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釋當前企業資金普遍緊張根源,并引導宏觀經濟部門轉變思想觀念。企業只有真正產生營業盈余,營運資金才會有穩定來源,才能具備正常的支付能力,如果企業不具備相應的“造血”機能,無論如何注入資金,都會無濟于事,而且事與愿違,非但銀行信貸安全得不到保障,企業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時,對于經濟效益核算不實的企業,這個比率也是一個很好的制約。企業在利潤上搞虛盈實虧,對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額的影響不大。而且企業潛虧,必然要靠借貸支撐,則營運資金數額必然下降,進而揭示了企業真實的資金營運能力。
四、工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案
根據以上分析,為完善現有的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故在現行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取消了資產負債率這個指標,同時增加三個新的指標:
(一)增加技術進步經濟效益來反映企業的發展能力
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企業競爭,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不斷求得發展,就必須大力推進技術進步,不斷開拓新產品、引進新設備或對舊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以及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注重企業發展能力的培養,而不能急功近利,求一時的高效率、高利潤。為此,我們可以借鑒一些西方多家通過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總額與凈利潤的比值來顯示其發展潛力的作法,引入這個指標,其內容用公式表示如下:技術進步經濟效益=工業增加值增長額/總資產增長額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額等于報告期工業增加值減去上年工業增加值;總資產增長額等于報告期總資產減去上年總資產。
(二)增加一個負債與所有者權益比率來補充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
其計算公式為:負債權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100%。
(三)增加流動比率來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
其計算公式為:流動比率=流動資產總額/流動負債總額*100%。總之,要真正做好經濟效益評價考核工作,必須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要有一套科學的、為社會公認的、可行的工業經濟指標體系,二是要有一種公認的、科學簡便的評價方法,三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穩定的統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