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廠房工程的基礎設計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以某廠房工程為例,根據地勘及上部結構的形式、荷載特點、施工條件,對各廠房基礎選型逐一描述,同時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如塌孔、漏漿,鋼筋籠無法下沉等問題進行闡述,提出相應的防范和處理措施。最后通過設計和施工中總結的一些經驗,希望能以此為類似巖溶地區的基礎設計和施工提供參考。
關鍵詞:巖溶地區;廠房;基礎設計;樁基
1概述
某汽車廠房工程位于云南嵩明縣,總建筑面積16.8萬m2,由6棟廠房和2棟宿舍組成。
2地質條件
擬建場地位于嵩明盆地邊緣西北側,地勢總體西高東低,呈緩坡狀,場地經整平后,地勢相對較為平緩。根據地勘報告,場地存有巖溶不良地質現象和填土外,場地地質結構相對簡單,地勢較為平緩,巖土體的工程特性較好,屬中等溶蝕場地。從地勘報告知,1~3#廠房區域存有8m厚回填土,回填時間約1年,自重固結尚未完成。該場地下均揭露有溶洞,見洞率20%,其中4#、5#廠房揭露有土洞,分布在-9.0~-22m處,多為淺層洞體、洞內充填物大多為軟塑狀粘土,且不具備形成土洞的條件,經對場地調查未發現有落水洞及洞頂板坍塌現象,巖溶地基處于基本穩定。
3基礎選型
對于基礎形式選擇,應根據地勘報告、結構荷載的大小,周邊的條件依次選用天然地基、復合地基、樁基礎。本場地的基礎設計如下:
3.1淺基礎設計
本工程4#~6#廠房采用門式剛架結構,跨度為24m、32m兩種,無工藝吊掛,荷載較輕,選擇淺基礎是最經濟的基礎形式。根據勘察報告,場地雖揭露有溶洞,均在地面15m以下,符合相關規范可不考慮巖溶對地基穩定性的影響條件。且場地無人工填土層,如采用獨立基礎,基底可坐落②粉質粘土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170kPa,可滿足設計要求。但地勘報告4#、5#廠房局部地段揭露土洞,其埋深在12.8~22.0m,目前地基雖處于穩定狀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土洞會受地表水影響,逐漸向四周擴展,使土層尚失穩定,從而危及上部結構的安全。如采用獨立基礎需對土洞進行處理,通長會根據土洞的大小、埋深、發育程度采用灌注砂石、素混凝土進行充填后,再進行高壓雙液灌漿自下而上對其封堵、固結或采用高夯擊能的夯機,將土洞夯塌等幾種方法[1]。經討論本場地的土洞采取充填素混凝土的方式。
3.2樁基礎設計
3.2.1長螺旋灌注樁長螺旋鉆孔灌注樁特點是成孔不用泥漿或套管護壁,施工無噪聲、無振動,對環境無污染;機具設備簡單,裝卸移動快速,施工準備工作少,工效高,降低施工成本等。本工程宿舍樓為5層框架-剪力墻結構,單棟建筑面積8500m2。柱底最大軸壓力約為2800kN,最小軸力約為-1300kN。根據地勘報告,本場地揭露溶洞率較低,且巖石出露較深,但擬建建筑物場地下存在層疊交替有機質軟土層,地基承載力和壓縮模量過小,而上部荷載較大,天然基礎難以滿足設計要求??辈靾蟾娼ㄗh采用長螺旋灌注樁或旋挖鉆孔灌注樁。
3.2.2鉆孔灌注樁設計1#、3#廠房為大跨度雙向鋼桁架結構,2#廠房為多層鋼框架結構,荷載大,承載力和沉降要求高。淺基礎和摩擦樁難以滿足要求,需考慮采用端承樁,市面存在的主要樁型有預應力管樁、預制混凝土方樁、人工挖孔樁、鉆孔灌注樁。從適用性看,8度區不宜采用預應力管樁;預制方樁存量少,制作周期長;人工挖孔樁適用基巖埋深淺和地下水不豐富的情況下,本工程雖符合以上兩點,但場地存在4~8m人工回填土,回填時間短,壓縮尚未固結,存在塌孔的風險也不易采用。而鉆孔灌注樁能提供的承載力大,且所需樁數又少,當地對此種樁型比較熟悉,施工經驗豐富,亦適用于巖溶地區。綜合分析1~3#廠房采用鉆孔樁基礎,以白云巖為持力層。在設計中我們采取如下幾項措施:(1)嵌巖樁基礎,巖土工程勘察規范相關規定要求,易逐樁布置勘探孔進行巖溶專項施工勘察,查明樁端下3-5d且不小于5m深度范圍內是否存在溶洞裂隙等不良地質情況,以確保建筑安全。(2)根據詳勘數據,對每一個樁分別計算單樁承載力,合理采用不同的樁徑,減少樁數。最終1#廠房Ⅱ區、2#廠房采用多樁布置方式,1#廠房Ⅰ區、3#廠房采用一柱一樁布置方式。(3)對于溶洞頂板巖石厚度小于3d且小于5m時,樁穿透溶洞,嵌入穩定白云巖不小于1倍樁徑且≥1m,持力層的斜面時,入巖深度從斜面最低處算起。
3.3樁基礎施工
3.3.1長螺旋灌注樁施工長螺旋灌注樁施工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樁位偏移,鋼筋籠無法沉入等。分析原因:(1)樁機對位不準,場地表層存在一定厚度的有機質軟土層,造成鉆機移位。對此樁機就位后需要進行復檢,偏差不得大于規范允許值,下鉆時速度緩慢。(2)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合理、塌落度不符合要求、鋼筋籠底收口角度過大導致鋼筋籠不能下沉。應改善配合比,保證級配滿足要求,控制鋼筋籠收口角度。
3.3.2鉆孔灌注樁施工巖溶地區樁基施工相對復雜,尤其1~3#廠房存在回填土,對樁基的施工增加了難度。在勘察階段,結合柱的布置,對每一根樁下均做鉆探,以保證樁端以下5m范圍內無斷裂破碎帶和洞穴分布。在施工中,部分樁因塌孔、縮徑、漏漿、導致成孔困難。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措施。如3#廠房,最初采用干坐業成孔,下鋼筋籠期間,在洞下5m處出現塌孔現象,分析原因是上層的回填土固結度不夠,且清孔后未能及時灌注混凝土,放置時間過長。后改為泥漿護壁鉆孔樁,合理控制泥漿密度、粘度解決了塌孔問題。雖然每個樁下均做探孔,但勘探所用鉆的直徑與樁直徑相比較小,不能準確的揭露土層中溶洞分布狀況及大小,造成個別樁的在成孔過程中出現掉鉆、漏漿等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對樁周邊再次補勘發現,部分是由于初勘察未能揭露的地下溶洞、溶槽等。關于溶洞的處理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當溶洞較小時可向孔內回填大量粘土、水泥、封堵溶洞間隙,減少漏漿現象;較大時可采用灌注砂石、素混凝土進行充填后,再進行高壓雙液灌漿自下而上對其封堵、固結處理;當溶洞深度較大時可采用下鋼護筒方式處理。
4結論和建議
本項目根據地質情況并結合上部結構特點、荷載的大小以及施工因素,分別采用了獨立基礎、長螺旋灌注樁基礎以及鉆孔灌注樁基礎。既滿足了工程設計的需要,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果。通過對巖溶地區基礎的設計,以下幾點需注意:(1)巖溶地區的地質情況復雜,有溶溝、溶槽、石芽等,選用基礎形式時,必須對場地地質情況做出準確的勘探。(2)當基礎下有土洞存在時,土洞會受地表水影響,逐漸向四周擴展,使土層尚失穩定,從而危及上部結構的安全。對此需查明土洞的分布情況及大小,通長采取灌注砂石、水泥砂漿、充填素混凝土或用強夯機夯塌土洞等措施進行處理。(3)巖溶地區采用樁基礎時,應做一樁一勘,查明地下溶洞的分布情況及大小,確保樁端以下3倍樁徑和5m范圍內無軟弱夾層、斷裂破碎帶和洞穴分布,且在樁底應力擴散范圍內無巖體臨空面。(4)巖溶地區當樁身范圍內存在溶洞時,可根據溶洞大小分別采取回填粘土、水泥、灌注砂石、素混凝土或下鋼護筒方式處理。
參考文獻
[1]鄭偉國.巖溶地區基礎選型的思路和建議[J].建筑結構,2012,42(7):115-118.
[2]代萬品.巖溶地區某深基坑工程勘察設計實踐[J].工程技術研究,2019,4(10):198-199.
作者:關洪成 單位:北京市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