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毛紡織工業建筑歷史及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根據呼和浩特市毛紡織工業歷史的發展,通過調查研究部分毛紡織廠工業建筑歷史及現狀,提出了該類工業建筑保護更新的建議,并補充完善了該地區產業建筑遺存檔案資料。
[關鍵詞]
呼和浩特市毛紡織工業建筑歷史及現狀調查研究
一、呼和浩特市毛紡織工業發展歷史
1.發展初期早在16世紀歸化城前后,呼和浩特就有了家庭手工業式毛紡作坊。1934年,綏遠省建設廳倡建官商合辦綏遠毛紡織廠,這是綏遠地區第一家用機器生產的毛紡織廠。綏遠毛紡織廠(即今第四毛紡織廠)以“飛羊”為商品商標,寓“飛越洋貨”之意。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據歸綏,綏遠毛織廠成為日本侵華的軍需用品生產基地之一。到1949年,全廠僅有職工106人以及十幾臺不成樣子的舊設備、幾間陰暗破舊的廠房。
2.繁榮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呼和浩特市相繼興建了第一毛紡織廠、第二毛紡織廠和第三毛紡織廠。原歸綏毛紡織廠經過改建、擴建,成為具有現代化設備的第四毛紡織廠。1958年,第四毛紡織廠的高級提花毛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國內外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毛紡產品和質量明顯提高。1984年8月舉行的“全國第七質量月授獎大會”上,第二毛紡織廠的“金羊牌”毛呢榮獲國家優質品銀牌獎。該廠還在1984年10月,經國際毛紡織業質量最權威的組織國際羊毛局批準,同意采用國際羊毛局標志,標志著該廠毛紡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1985年,全市紡織工業共有毛紡織、棉紡織、針織、服裝等21個企業和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原值1.5億多元,凈值1億多元,工業產值3.2億多元。
3.衰落時期20世紀90年代,沿海、內地非畜牧區毛紡生產能力過度膨脹,競爭無序,造成產品供過于求,價格下跌,效益下滑,加上國際市場不景氣,國內市場管理混亂,假冒偽劣、摻假制假問題嚴重,呼和浩特毛紡工業困難更加突出。1989年的羊毛大戰,使呼和浩特毛紡工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企業對市場的適應性不強,企業內部機制轉換滯后,經營管理不善,產品開發能力弱,營銷方式落后,生產隨意性、盲目性大,產品積壓,資金沉淀,呼和浩特市的毛紡工業走入無法回天的境地。1997年末至1998年初,呼和浩特市的六家毛紡企業走向衰落,相繼破產。
二、呼和浩特市毛紡織工業建筑現狀調查分析
市內共有6個毛紡織工廠:第一毛紡織廠、第二毛紡織廠、第三毛紡織廠、第四毛紡織廠、第五毛紡織廠及毛條廠。各紡織廠大部分位于呼和浩特城南的毛紡織大街——諾和木勒大街上。這條街因毛紡織業的創建而得名,又因毛紡織業的興盛而聞名全國,是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條紡織大街。
1.第一毛紡織廠1956年3月8日,內蒙古新建毛紡織廠(內蒙古第一毛紡廠的前身)開始興建。該廠位于呼和浩特南郊,堿灘村、盆窯子村、雙樹村三村交界的一片荒灘和亂墳堆(諾和木勒大街3號)上。在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項目中,第一毛紡織廠是我國第一座現代化毛紡廠。第一毛紡織廠主要以生產毛線為主,產品除了滿足內需以外還供應東歐的波蘭、捷克等社會主義國家,國內解放軍佩戴的帽子、衣服的領子及人民大會堂的沙發都是由該廠生產和提供的。該廠生產的“群羊牌”毛線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它的各項技術指標都超過當時世界知名品牌——英國“蜜蜂牌”毛線。隨著城市工業發展,城市用地重新規劃,第一毛紡織廠附近的建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第一毛紡織廠卻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中得以保存,成為市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紡織工廠,也因此留住了時代的印記。紡織廠破產后,廠區內建筑陸續廢棄,目前該廠大部分廠房、倉庫、煙囪及大型機器仍保存相對完整,只是常年處于廢棄無人管理狀態,破敗不堪。其中小部分倉庫、廠房、廠區空地等保存較完好的建筑,作為附近商場、飯店、相關單位的貨品倉庫、車庫、停車場等,仍在使用中。毛紡織廠周圍建筑大多為紡織產業從業者的生活區,他們曾經為呼和浩特紡織工業奉獻青春,為我國的紡織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2.第二、三毛紡織廠第二毛紡廠始建于1958年,1962年正式投產,位于第一毛紡織廠的東北方,諾和木勒大街80號附近。是一座生產大型精梳毛紡織產品的工廠。主要生產純毛、毛混、化纖三類產品。紡織廠倒閉后,城市規劃部門將這片土地重新規劃,原廠房及配套建筑完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現代化居住小區,紡織廠曾經的繁榮景象也隨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第三毛紡織廠建于1966年,是一個全能性的粗梳毛紡織廠。1985年規模為2616錠,年產粗紡呢絨156萬米,產品70%內銷,30%出口,面向港澳及遠洋。成品綜合一等品率99%。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該廠因與第二毛紡織廠相鄰,多數廠房和配套建筑也遭完全拆除,但仍保留了幾處建筑:倉庫、辦公樓、部分車間等,在保留的老廠房中筆者看到,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但磚混結構的房屋基本保存完好,部分廠房和倉庫仍作為物流倉庫、汽修廠、建筑材料儲存倉庫等在使用。其中,緊鄰呼倫貝爾南路的辦公樓(原中服集團)截止到筆者調研前,仍在改造狀態。目前,該建筑外立面基本改造完成,內部空間改造正在施工。未來該建筑將作為某裝飾公司繼續投入使用。目前為止,該辦公樓改造是呼和浩特市紡織工業建筑改造的首例項目。
3.第四、第五毛紡織廠第四毛紡織廠位于現呼和浩特中山路附近,其前身是原“綏遠毛織廠”,1954年改名地方國營呼和浩特市毛織廠,1958年該廠生產的提花毛毯進入國際市場。1980年,更名為內蒙古第四毛紡織廠,并進行了總體改造工程。先后出口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所產“山丹花”牌毛線被紡織部評為優質產品。主要產品有:純毛、混紡提花毯、駝絨毯、素毯、呢毯等。第五毛紡織廠是1981年在原呼和浩特市郊區(五里營)農機修理廠廠址新建的。當時是以郊區農機修造廠的大部分職工和市第二羊毛廠合并組建為市絨衫廠。1983年6月更名為第五毛紡織廠。主要產品為羊毛衫、駝絨等。1984年試制成功的繩狀呢染機和吸泥機,填補了自治區紡織機械制造的空白。第四、五毛紡織廠主要產品都是地毯。20世紀90年代相繼倒閉后廠區均遭拆除,從此標志著呼和浩特市紡織工業繁榮的第四、五毛紡織廠退出歷史舞臺。由于新世紀產業結構調整,如今,原本遠近聞名的毛紡織廠已經變成呼和浩特市中心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和生活區,融入到城市建設中。紡織工業的輝煌也只能留在那一代人的記憶里了。
三、呼和浩特市紡織工業建筑保護更新改造建議
我國工業社會開始時間較晚,人們對工業遺產保護的認識還需要一個過程。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國內一些較發達工業城市開始慢慢重視工業建筑遺產的價值,對待工業建筑遺產不是一味地拆除而是開始有了對其進行保護與更新的措施。把一些工廠、倉庫等改造更新為新穎的藝術工作室已經是十分普遍的改造手段,將大片產業建筑更新為創意產業園區進行出租出售,投資較少,且容易收回投資成本獲得經濟效益,這也是近幾年國內產業建筑改造更新的大趨勢。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城市,產業特色影響著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從新中國“第二五計劃”開始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呼和浩特市都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毛紡織工業基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昔日多家毛紡織工廠陸續宣布破產,原有的廠區,一部分已完全改變功能融入城市建設;一部分瀕臨荒廢等待改造及更新。適宜的更新策略能夠保證產業文化的延續性,發掘產業遺存蘊含的多重價值,創造出具有地域性文化氣質的城市環境,進而提升首府城市品質。針對呼和浩特市現存紡織工廠現狀,本文提出以下幾點保護更新建議:
1.公共空間開發模式呼和浩特市第一毛紡織工廠是目前保留較完整的一片紡織工業用地,部分廠房、大型機器均具有歷史價值。根據其所處地理位置可考慮改造成為廣場或公園等一些公共開發空間。結合廠房和一些大型設備建造一些公眾可以參與的娛樂設施,作為人們休閑娛樂的綜合場所,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措施。同時也可達到對該地區紡織工業文化宣傳與傳承的目的。這種開發模式國內可借鑒的成功案例是上海的夢清園主題公園規劃設計,夢清園位于上海市中心蘇州河老虎爪灣段南岸,是在原上海啤酒廠舊址上規劃建造的,隨著夢清園改建工程的實施,其周圍迅速成為高密度中高檔住宅區域。夢清園區內完整地保留了老上海啤酒廠灌裝車間、釀造樓、煙囪等建筑及構筑物,加以保護性修繕,力求恢復原貌。結合公園功能需求,將其作為園區內的中心建筑,并用以收藏和展示蘇州河及其沿岸地區有關啤酒釀造的文物古跡、工業史料、工業設備等。夢清園不僅滿足人們游園、休閑的需求,也保護了舊工業建筑,延續了相關工業歷史文脈,還增強了市民對待歷史的參與性。
2.住宅地產開發模式住宅地產開發模式是指在舊工廠原址或附近開發打造居住區,對既有的舊工業建筑進行景觀式改造和再利用,使之融入到該居住區或精品住宅中,以此提高住宅的環境品質和審美樂趣。呼和浩特市第三毛紡織廠現存廠房、倉庫等建筑緊鄰一居住小區,根據其現狀,可考慮結合該居住小區配套公共建筑,保留修繕部分可繼續使用的廠房建筑,賦予其新功能,使其成為居住小區的一大特色,不僅為舊工業建筑改造更新提供了一種可能,也呼應了城市文脈和人文因素。這種開發模式國內的優秀案例是天津的萬科水晶城。水晶城是萬科地產在2003年推出的大規模高品質居住社區,位于天津市區南部,是在原天津玻璃廠舊址上建造的、中國第一個以保留工業時代歷史遺跡為主題的大型社區。保持原有建筑歷史風貌,將原有調運鐵軌、廠房、吊裝車、煙囪、古樹等遺留物巧妙的融入到現在的建筑中,賦予其在社區內新的功能,不僅使得該居住社區獨具特色,同時還使得相關工業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3.歷史展示開發模式工業遺產可反映當時工業化過程的特定階段或者功能,也具有一定的物質文化意義。因此,在原址上修建工業博物館比在傳統博物館中展示舊有物品器械更方便、生動。通過展示工藝生產過程,從中活化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激發市民參與感和認同感。呼和浩特市紡織工業歷史漸漸退出歷史舞臺,部分歷史資料出現斷層或缺失,針對紡織文化構建主題博物館、展示館、展示廳等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對歷史信息和資料進行保護,也是對該類型工業建筑的開發和再利用。這種開發模式國內外成功優秀案例較多,如德國的關稅同盟煤炭焦化廠、青島啤酒博物館、四川美術學院重慶校區的坦克庫等都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四、結語
調查中了解到,呼和浩特市針對紡織工業建筑的改造與更新目前正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受到地區經濟發展、城市工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吸取借鑒國內外優秀實踐經驗的同時,仍需結合該地區城市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相關法律法規等因素,綜合考慮,才能制定出適宜的更新策略,提高毛紡織工業建筑歷史的關注度,保證城市工業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參考文獻
[1]郭斌.青島市紡織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策略與開發模式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0.
[2]李英.呼和浩特市志(中)[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3]王建國.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辛夢瑤 范桂芳 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