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航空產品發展的長遠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姜燮生金擊強歸永嘉周日新潘緒武高尚奇李玉玫單位:原航空工業部副部長原航空工業總公司民品司司長中航二集團科技委副主任原《中國航空報》總編輯中航二集團科技委秘書長原航空工業總公司民品司處長原航空工業總公司民品司處長
軍民結合是國家、國防工業研究的永恒課題,也是航空工業研究的永恒課題。軍民結合,是以軍為主、還是以民為主,是寓軍于民、還是寓民于軍,這將視不同國家和國內外形勢以及企業、產品結構具體情況而定。
一、軍民結合是國防工業永恒研究的課題
1、軍民結合的長期性
從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之后,在工業中出現以生產武器裝備為主的軍火制造商,開始產生軍事工業的雛型;到了19世紀,使戰爭武器裝備進入了工業化的時代,在工業中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軍事工業,但是有很多軍用產品仍由非軍事工業制造,是軍民結合的;從20世紀開始,飛機的發明并用于戰爭,特別是一戰的需要,專門從事軍事裝備制造的工業部門大量涌現并得到較快的發展,二戰武器裝備進一步升級,使用了重武器乃至原子彈;目前電子產業快速發展,全球進入信息時代,軍事工業也有了更快更新的發展。歷史的發展說明,軍事工業的形成與發展,是同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是與基礎工業和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而戰爭的需求和超級大國的存在,軍事裝備的競爭,更是推動軍事工業發展的因素,但歷來都是軍民結合的,軍民結合的發展規律是長期的。
2、軍民結合的普遍性
美國是世界上科技能力、經濟實力最強、軍事工業最大的國家,但其軍事工業是融于整個工業之中,是軍民結合的。如IBM、波音、通用等跨國大公司均以民用公司出現,但這些公司其實都是美國軍事工業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份。波音兼并麥道后,波音部份重點發展民機,麥道部份重點發展軍機,整個波音公司軍品占54%,民品占46%。日本是二戰戰敗國,因受國際公約關于戰敗國發展軍事工業的約束,表面上沒有軍事工業,實際上發展軍事工業并沒有停止,一些大的公司,如川崎重工、三菱重工、日電、三井造船、富士重工等雖然是以民品知名世界,但也都是生產重要軍品的企業,成為典型的寓軍于民模式。歐洲各國也是這樣。德國是僅次于美日的第三經濟大國,又是歐洲除了英法之外的第三軍事強國,其軍事工業雖然自成體系,但是軍工企業也是既生產軍品又生產民品。法國雖然有30余家專門從事軍品研制生產的企業,但有5000余家生產民品企業都可承接軍品訂貨。原蘇聯軍事工業是獨立而龐大的體系,解體后其軍事工業大部份歸屬俄羅斯,仍是靠軍事力量維持國力和國際地位。普京上臺后對軍事工業實行全面改革,大力促進軍事工業的科研和生產能力用于民用經濟領域,優先發展民航、造船、石油、天然氣設備、農機和輕工消費品等行業,進行軍轉民,實施軍民結合。印度建國50年來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但從90年代冷戰結束以后,大刀闊斧地對國有軍工企業進行改革,走軍民結合的道路,改變了軍工企業一切都由政府補貼的做法,鼓勵企業多方籌資,自主經營,發展民用產品,在稅收等政策上向軍工企業傾斜,并有針對性的增加投入,對國有軍工企業的設備更新和改造,促進產品的技術升級。上述各國事例說明,在不同的國家、不同時期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發展軍事工業,但相同點都是軍民結合,各國軍民結合存在普遍性。
3、軍民技術相互轉化是軍民結合的重要特征首先是技術成果可以相互轉化。在科學技術研究上,由于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在軍用、民用兩個領域中有互通性和互補性,軍用科研技術成果可以轉為民用,同樣民用科研技術成果也可以轉為軍用,形成軍民兩用技術。軍民兩用技術既包括設計、工藝、標準、管理、規則等軟件,也包括產品、設備等硬件。如美國在50-70年代,主要是用軍事工業的高科技成果轉為民用,帶動了民用工業的發展,如波音公司用軍機科研成果轉為民用,生產出波音民用客機;70年代以后則把民用高科技成果引入軍事工業,如民用超大型集成電路運用在軍事工業上。軍民兩用技術相互轉化能產生巨大經濟效益。軍用技術成果轉為民用,軍事工業可以得到補償或減少軍費開支,再生產出產品推向市場可獲取利潤;同樣,民用科研成果轉為軍用,民用工業擴大了市場可獲得利潤,軍事工業可以節省科研開發費用和軍費開支。其次是軍用、民用的生產能力和條件可以轉化,存在通用性和互換性。無論是在和平時期軍轉民,利用富余能力發展民品生產,還是戰爭時期民轉軍生產戰時武器裝備急需,都可以節省投資,增加效益,縮短周期。如德國在二戰中征用其國民車“甲殼蟲”作為軍車;前蘇聯動員眾多企業投入戰機生產;日本擁有很強的傳統工業和迅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可動員能力很強;美國貝爾公司和法國宇航公司所生產的直升機,大部份是共用生產能力和條件,僅在軍用、民用不同部份建設專用能力和條件。雖然目前世界處于和平與發展為主時期,但各國軍事工業武器裝備從沒有停止過發展,主要運用高科技發展高精尖武器做儲備。
二、航空工業的軍民結合情況
1、50年代中后期的軍民結合情況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根據當時國際形勢,為保衛國家安全和抗美援朝需要掌握制空權而建立空軍,黨中央決策,集中全國力量,以從修理到制造的原則,按蘇聯模式從主機到輔機、從技術到管理、從產品到設備建設起來的單一航空軍品的航空工業,并為空軍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在1956年提出“軍品和民品要相結合”等一系列指示下,航空工業于1957年初召開第一次民品工作會議,明確在積極滿足空、海軍裝備需要的基礎上,利用剩余的能力組織民品生產,一度掀起開發生產包括民用飛機和其他民品的熱潮,有代表性的如沈陽飛機公司、哈爾濱飛機公司生產的客車,南方動力公司和南昌洪都飛機公司生產的我國第一輛摩托車和發動機等,民品產值曾一度占總產值44%。
1960年“三干會”后,航空工業同其他軍工部門一樣,生產民品受到批判,形成“談民色變”心有余悸的局面,民品形勢一落千丈,產值一直徘徊在2-8%左右。
2、改革開放以來軍民結合情況
航空工業從1979年初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同時落實“軍民結合”方針,至今已26個年頭,據統計從1979年民品產值僅占全行業總產值的7%,到2002年占73.6%,從1981-2002年的22個年頭累計完成民品產值2846億元,其中“七五”期間民品產值比“六五”增長3.6倍,“八五”又比“七五”增長3.4倍,“九五”又比“八五”增長2.3倍,進入“十五”也是逐年增長的趨勢,民品已成為航空工業經濟來源的重要部份。在民品中非航空產品發展較快,僅從1998-2002年的五年統計,民品產值1613億元,其中非航空產品產值1535億元,占全行業總產值的72.81%,占民品產值的95.16%。改革開放以來全行業民品大體可劃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9-1984年為開拓起步階段。在民用航空產品方面引進了直升機、試制并生產民用飛機,積極籌劃航空零部件補償貿易,在沿海開放城市開始籌建工貿中心,在非航空產品上開發了社會上急需的民用產品。民品產值從1979年占總產值的7%,到1984年提高到29.3%,當年產值達到10億元。當時發展民品主要是利用原有條件進行挖潛改造,在開發民品方向上帶有很大盲目性,在產品上仍屬一般民用產品中的“大路貨”,生產方式是“小打、小鬧”。
第二階段從1985-1991年為規劃成長階段。1985年由于國防建設方針的調整,航空產品陡然下降,企業大面積停工停產,經濟形勢非常嚴峻。當時,中央書記處在聽取部黨組工作匯報后提出要求:“航空工業民品生產,除了主要生產民用飛機外,也要生產其他民用產品,但應該是能充分發揮自己技術優勢,又能消化國外引進技術,打得出去的產品。”從而明確了發展方向。在國家計委、經委、國防科工委支持的重點技改規劃內設立的首批“軍民結合企業重點技改項目”126項中,航空工業占46項,居各軍工部門之首,從此航空工業民品發展、尤其是非航空產品發展進入有目標、有計劃的進行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國際合作的規劃成長階段。在民用航空產品上開始組裝飛機和補償貿易的三來加工,利用航空技術開發燃機;非航空民品由以生活資料為主發展到以生產資料為主。同時,開始規劃發展汽車、摩托車和制冷設備三大支柱產品和開發高科技、高技術前沿產品。民品產值由1985年的17億元到1991年的51億元,占全行業總產值的比重由42.3%提高到59.8%,其中1988年曾高達73.8%。
第三階段從1992年以后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其主要表現為解決民品發展資金不足,開始探索資本多元化渠道;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和對內聯合,建立合資公司;進行改組改制,建立股份制公司;促進以市場、產品和低成本兼并、擴張,達到聯合重組;進行體制與機制改革探索,按產品項目分線、分灶,進行獨立核算。這段時間民品產值增長較快,從1992年73億元,到2002年增長到422億元,其中民品產值所占全行業總產值比例最高年份是1999年,達81.1%,而非航空產品產值為272.6億元,占民品產值的95.98%,其中汽車產品產值為194.6億元,占民品產值的68.52%,占非航空產品的71.38%,非航空產品銷售收入和贏利成為航空工業重要的經濟來源。涌現出一批較好的非航空產品、較好的企業,1992-1996年摩托車年產量以40%速度增長,1996年曾達到百萬輛,投入產出比達1:14.2;1997年后,微型汽車產量又進入高速增長期,1997-2004年的八年時間累計產量為194萬輛,從2002年開始年產量已達30萬輛以上。有些經濟效益好的企業還曾經發揮一定的以民養軍作用,并以引進的民用技術轉用在生產開發軍品上。
三、軍民結合的主要做法和問題改革開放以來軍民結合的主要做法是:
1、進行了產品結構調整
航空工業進行了產品結構調整,改變了單一軍品結構。民用產品發展了民用航空產品、航空兩用技術產品、非航空產品三大類,另外還發展了沿海工貿和第三產業。民用航空產品包括民機、發動機、航空零備件、三來加工和機載設備。民用航空產品是航空工業軍民結合發展的主業,也是經過20多年探索軍民結合的軟肋,要成長壯大起來還需要一定時間。當然,民用航空產品、尤其是民用飛機發展,仍需進一步規劃和采取多種措施,正確處理引進和自力更生的關系,最大限度和使用部門結合,利用市場換技術,加大實施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在政策等諸多方面的支持,盡快改變面貌見到成效。三來加工已成為一些企業航空產品中的支柱產品,這不僅為企業贏得了經濟效益,而且也跟蹤世界航空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為自身發展航空產品打下一定基礎,也加大了同國際航空界的交流與溝通。航空兩用技術產品包括燃氣輪機和機載、專業化企業大量兩用技術產品。非航空部分占全部產銷量的90%以上,是寓軍于民的典型企業,利用航空兩用技術有很大開發余地和空間,應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非航空產品包括汽車、電器、機械設備、能源環保設備、新型材料、電子通訊等六大類產品。非航空產品是跨行業產品,經過篩選發展了28個行業4000種產品,取得一定經濟效益,有的產品在行業內占有一席之地,但也存在缺乏統一群體的規劃,開發的前沿產品轉化為商品較慢,高技術、高檔次產品不多、市場競爭力不強和需要融入行業和依靠地方發展等問題。
2、實施了技術改造
大力推動技術改造,提高了生產能力和水平。從1985年列入軍民結合企業重點技改項目開始,到1998年經過“軍民結合”、“雙加”等六批國家重點技改計劃,先后列入242項(次)、技改總投資75億元,如果加上企業自籌技改項目、地方批復技改項目、合資項目和上市融資累計估計投入技改資金約200億元左右,形成一批有一定水平、有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通過歷次的技術改造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滾動發展”的技改原則,“堅持重點引進軟件技術,以掌握生產訣竅;重點引進部份高效設備,以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產品競爭力;重點引進檢測試驗手段,以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開發能力的引進技術、設備做法,使產能由適度規模向經濟批量過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投入不到當時同行業的三分之一,收到了投入與產出比較高的經濟效益。
3、組織了國際合作
在軍工系統中,航空工業在國際合作工作上是較早的“走出去、請進來”的部門,改革開放初期呂東部長曾率高級代表團訪問歐洲探討民機合作;后又組團訪問歐美,于1979年就引進民用直升機;航空工業是最早利用國家購買民機補償貿易組織三來加工;1985年一年就簽訂了26項引進合同,當時在國內也是少有的,這些都為航空工業軍民結合發展民品打下了基礎。總結20多年非航空產品在發展國際合作上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引進技術。明確引進是手段,吸收創新才是目的,強調引進后要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立即組織消化吸收實現國產化(含產品、測試、加工設備、毛坯材料等),強調要改進改型、創新和創造自己品牌。根據不同產品、不同技術難度采取不同引進方式,通過購買國外的制造專利、技貿結合、購買專用設備等達到既引進技術又節省資金的目的,取得了比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與國外企業建立合資公司。明確合資應互信、互惠、互補、互利達到雙贏為目的。合資可以帶來技術、資金、管理和市場等,合資要選擇好我們最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三是國際合作與交流。如哈飛與意大利賓尼法瑞那設計公司聯合設計既有自己知識產權的產品,又學到設計技術,共同設計的“中意”和自己設計的“民意”微車產銷量多年不衰。通過國際交流可以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四是改組成股份制在境外上市(包括H股在香港上市),從國外融資。
4、探索了體制改革
民品項目是企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最具有活力、最有條件、最需要體制改革的。目前民品項目在體制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工作,如與國內外不同所有制法人合資而建立起來的有限責任公司,已上市或準備上市的進行股份制改造的股份公司,開始實現資本多元化,在管理上、機制上也不同程度的改進,其中和外商合資的企業效益較好。有些企業民品項目已從母體中剝離出來,注冊為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在經營運作上有所改進,效率有所提高,但由于是母體一家投資,還是一股獨大,所有人事、決策、收益權仍由母體說了算。有的企業民品項目雖已從母體剝離出來,成立的子公司或分廠僅是獨立運作而未獨立核算,一般講的分線不分灶單位,不是一級法人,完全由母體說了算。體制與機制是限制非航空產品發展和急待解決的軟肋,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解決的問題。
由于客觀環境的影響,也由于我們缺乏經驗,這一時期的軍民結合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
1、航空工業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建設起來的單一軍品結構的產業。在調整國防建設方針后,軍品任務陡然下降,大面積停工停產,為解決企業“吃飯”問題,企業饑不擇食,倉促上馬發展非航空產品,造成項目上的多(達5000余個),下的也多。最典型的是摩托車,由于90年代中期占全國三分天下的16家摩托車企業,目前只有金城一家還可以。最終形成氣候,能保留下來的好項目不算太多。
2、航空工業民品的主業是發展民用航空產品,燃機和風力發電以及其他軍民兩用技術產品。但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還沒有發展起來,主觀上是認識沒有跟上以及過去沒有切實可行的長遠發展規劃,重點又不明確,限制了民用航空產品的發展。客觀上發展航空產品還需要國家和有關部門給予政策上和實際上的大力支持,而這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
3、航空工業非航空產品合資合作起步雖較早,辦了一些合資或合作項目,但由于對合資合作認識不到位,具體做法不規范等問題,合作成功的項目不多;有些項目雖有過合資合作機會,又沒有抓住,目前與其他軍工行業比較,在國際合作上顯得落后了,被動了。
4、非航空產品均屬跨行業產品,各行業有各自的發展規律,但由于我們對產品隸屬行業和內在聯系認識不足、融入不夠,對其發展規律了解和研究不透,航空企業基本是老的機制和體制,很不適應,造成發展緩慢。
四、要以新的理念做好軍民結合工作
1、對軍民結合工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軍民結合是長遠方針,必須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目前不少企業軍品任務增加,要干的活很多,有的企業似乎對軍民結合的必要性認識不足,這是很危險的。由于我國現行體制的制約,航空工業攤子大、人員多的矛盾不是短時期能夠解決的,只靠下崗分流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隨著形勢的變化,軍品任務也會有波動,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就會措手不及,這是歷史的經驗。因此,一定要居安思危,始終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方針,建立健全競爭、評價、監督和激勵機制,不僅在軍品任務少的時候要搞軍民結合,在軍品任務飽滿的時候也不忘搞軍民結合,使軍民結合在發展規劃上占應有的位置。要在長遠、全局、群體、規劃上下功夫,支持和采取措施的力度也要到位。
2、民用飛機是航空工業軍民結合的重點產品,應集中力量予以突破。航空工業是代表一個國家工業先進水平的高科技產業,民用飛機包括航空零備件、三來加工是航空工業軍民結合的主業。我國航空工業在軍用飛機研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民用飛機發展一直沒有走出路子。近幾年來,在國家的重視下,我國民用飛機出現了發展的好勢頭,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積極主動做好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大力支持,把航空工業軍民結合的主業盡快發展上去。
3、軍民兩用技術是航空工業軍民結合的重要優勢,要大力發展。航空產品不少是軍用與民用技術通用的產物。利用航空技術優勢,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有很大的市場。比如,將航空發動機改裝為工業燃氣輪機,在油田發電、供熱、注水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要利用航空技術優勢,大力發展非航空產品,繼續努力開發生產燃機發電、風力發電設備等,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從技術基礎上做出特色。機載設備廠和專業化廠的技術,本身就是航空與非航空產品兩用技術,只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發展前景很大,應重點扶持發展。
4、非航空產品要做強做大,并努力在資金和資本運作以及體制改革上下工夫。航空工業為了進行結構調整和提高經濟效益,必須繼續大力發展非航空產品,要精心組織,力爭開發一個,成功一個,注重實效;同時,不能再搞國有獨資、用軍品的辦法發展非航空產品。要運用新的體制和新的機制,采取合資、合作、股份化、群體化等新的運營模式,實現資本結構多元化,學會資產運作和資本運作,以實現體制和機制的轉換。非航空產品的發展,還要按其所屬行業的規律進行,使之融入行業、融入地方、融入國際,以增強市場競爭力,不斷為企業、為職工創造財富,增加就業,增加收入,達到利潤最大化,效益最大化。
5、軍民結合是我國國策,必須從國家高度采取必要的措施。軍民結合是一項系統工程,軍民結合和寓軍于民是涉及到各個行業協調發展的大問題,必須按照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創新機制,實現國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互相促進和協調發展”的要求,從國家高度采取必要的措施。沒有國家權威機關組織專門力量,制訂專門法規,給予相關政策,從體制上進行相應改革,是很難落實的。因此,除了行業和企業本身努力外,建議國家從政策、法規等各方面采取得力的措施,進行組織和動員,只有這樣才能使軍民結合方針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