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改革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材料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物質構造基礎,材料科學歸屬于基礎性科學,也是先進工業技術改革的推動力,它作為材料科學與工程這樣一個材料大學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即金屬材料工程,該本科階段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較好地教育出適應工業經濟和科技發展要求的高技術工程人才,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對接要引起注重,強調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基本理論和實踐操作能力、掌握先進知識和培養創新能力、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專業人才。因此,當地的學院和大學金屬材料工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育部對新建本科院校的重點應轉移到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學校應牢牢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實際需要,培養應用型工程為主,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規格和模式。金屬材料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人才的培養,如何滿足區域社會經濟和工業技術的發展,如何培養相對具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是國內地方高校目前各種材料專業建設面臨的主要研究課題。
一、高校材料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本科教育,特別是地方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嚴重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人才市場需求。一方面,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學校注重理論教育,輕視實踐操作技能培訓,只滿足在現有知識的記憶和再現,不能使用知識大膽創新探索。另一方面,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生產手段的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創新主題,從自己的知識儲備的質量和能力方面,似乎嚴重不足。近年來,材料科學與工程教育改革在中國發展迅速,許多高等院校材料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驗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等許多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在淡化專業個性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大學科”主題共用知識,培養面寬,在高質量研究型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些好的經驗和成果。對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可能很適合,但對于生源差和科研實力不高的地方高校而言,不能盲目地復制其他重點大學的改革模式。
二、地方性高校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培養模式
1.地方性高校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定位。金屬材料工程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航空航天工業、能源化工領域、國防軍工方面、冶金機電行業均發揮著相當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何依托地方,為地方工業經濟發展培養具有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背景知識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是目前國內高校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地方本科院校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應基于地域化目標定位,結合自身資源條件和區域工業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狀況,構建金屬材料工程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并通過突出地方特色培養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根據江西省新材料產業和工程技術發展的實際需要,為江西省材料產業和工程技術發展儲備工程技術人才;同時增進學校與政府、與金屬材料表面技術行業、金屬材料熱處理行業以及相關企業之間的互動,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此外,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創新實驗項目為載體,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以企業工程項目為載體,培養工程應用意識,提升工程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出于這種原因,我校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定位是:具備金屬材料工程領域的基礎知識,了解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能在材料制備與質量檢測分析、金屬材料熱處理、鋼鐵冶金與機械加工企業和相關行業工作,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高層次、高素質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2.地方性高校金屬材料工程培養模式。金屬材料工程建設將學校的現實與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堅持技術應用研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從而有效地開展錯位競爭、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較大的專業。根據培養目標,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體系、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各種教學過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應該遵循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仔細研究適應未來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趨勢,根據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總體要求,建立起能夠充分激發在校大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和創新創業精神,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同時也能整體增長知識、能力和素質,具有新時代新特征的多樣化應用型高層次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地方經濟的工業發展,九江學院的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理論主干課程包括物理化學、電工電子學、材料科學基礎、金屬工藝學、熱處理原理、熱處理工藝及設備、金屬材料學、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失效分析、材料力學性能、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綜合實驗。與此同時,開設了兩個專業方向,(1)金屬材料塑性成型與模具方向:金屬塑性成形原理、鍛造工藝及模具設計、沖壓工藝及模具設計、擠壓工藝及模具設計、模具CAD/CAM軟件應用、模具制造工藝學、Pro/E造型及模具設計、壓鑄工藝及模具設計。(2)金屬材料熱處理與測試方向:先進材料制備技術、粉末冶金原理、無損檢測、材料的腐蝕與防護、冶金質量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檢測、材料表面技術工程、先進復合材料。為了配合理論教學,大量安排實踐性課程與之配套,讓學生能夠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實踐性教學課程主要包括金工實習、金屬材料專業實驗、熱處理工藝及設備課程設計、粉末冶金原理課程設計、材料表面技術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
三、地方性高校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改革創新
1.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探索。作為地方性高校的金屬材料工程本科專業,應該充分認識到地方性區域工業經濟未來發展對自己學校所設置的金屬材料工程本科專業人才的確實需求,根據該本科專業的定位和特色,確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要從我校的實際出發,根據目前九江及周邊區域工業經濟與本專業相關單位的現狀及發展,在原有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逐漸將原有的一味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過渡到應用技術研究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定位,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多層次培養,避免將學生培養成一個模子技能的技術人才,根據學生的特色,因材施教,拓展專業培養的發展空間,形成專業的辦學特色,形成應用技術研究創新型多層次人才的培養新模式。
2.授課體系進行改革修訂。為了能更好的對金屬材料工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進行改革,我們在現有基礎之上進行了以下準備性的工作:在相關大學進行調查研究,學習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成功經驗,探索課程建設的內涵和專業內容集成優化,訪問有關材料企業,了解社會對金屬材料工程本科專業所需要的新知識、新能力和高素質要求,對九江學院近幾年畢業的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系列性的跟蹤調查,了解就業單位對我們學校該專業畢業生的滿意程度,以及該專業畢業生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專業教學知識點的意見及建議,邀請校內外知名教學專家,召開系列專家指導會,制定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和專業教學知識點方面改革的確實可行的方案,撰寫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大綱內容將隨之進行整合優化。專業主干基礎課程建設得以加強,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需求,設置相應并可行的必修課程,同時形成金屬材料熱處理與測試方向、金屬材料塑性成型與模具方向兩個具有一定地域工業特色的專業方向,使該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基礎性知識及社會所需要的專業性知識。
3.配套平臺進行改革探索。為配合模式及課程改革,必須對教學及研究平臺進行更新建設,充分并有效地發揮本專業的專業實驗室設備優勢。近兩年,本專業在原有實驗設備的基礎上,通過多渠道項目經費購置了200多萬元的教學兼科研實驗設備,滿足了本專業各種專業理論課程的配套實踐性教學需要。目前,九江學院金屬材料工程的專業實驗室有:表面技術實驗室、粉末冶金材料及工藝實驗室、材料化學制備實驗室、材料物性檢測實驗室、材料熱處理實驗室、金相制樣及分析實驗室、鑄造技術實驗室、材料力學性能實驗室和材料微納結構分析實驗室。通過這一系列實驗平臺的建設,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發展將得以支撐。根據本專業的特色,在九江和周邊地區與九江新聯傳動機械有限公司、九江森源科技有限公司、九江博德新材料研究公司、九江奧盛鋼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實質性地合作,建立產學研及學生實習見習基地,并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和學校教師聯合指導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得以較好的培養。
四、結束語
金屬材料工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需較強能力的本科專業,培養的畢業學生應該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良好的工程實踐操控能力。面對金屬材料工程人才需求的新形勢,原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缺點必須舍棄,在復合人才培養規范的指導下,原來的課程和人才培養體系要進行有效整合,具有特色的專業培訓體系及時構建,多層次的應用技術創新型人才培養即可形成一種新的培養模式。
作者:宋杰光 杜大明 鞠銀燕 徐明晗 李世斌 單位:九江學院 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