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結構課程改革探討五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
一、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陳舊
教學理念陳舊,沒有從職業素質教育出發,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來組織課程內容和課程教學,并發展職業能力,而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講述基本理論和公式推導,對構造要求只是簡單講解甚至不講,這種教學理念脫離現實職業教學要求。因此,應徹底改變教師的陳舊教學觀念,加大構造課的內容和課時,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工作中必須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2.教學方法不當
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強調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采用“滿堂灌”方式,忽視了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和技能。因此應改革純粹講述的教學方式,采用任務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引導式教學法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或仿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在完成具體學習型工作任務的過程中來構建相關理論所獲取信息、概念以及認知、情感、技能等,自主地獲得知識,提升職業能力。
3.實踐教學沒有創新
傳統的《建筑結構》課實踐教學方法大體實行的是“教師理論講解—學生課程設計—教師評閱”的模式,學生缺乏主動性,多以單純完成課程設計為目的,不能很好地理論聯系實際,不能很好地分析、解決工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嚴重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建筑結構課程改革的途徑
(一)課程內容的改革
課程改革,尤其是課程內容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點。教學內容要體現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思想,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貫徹以“應用”為目標、以“必須、夠用”為準則、以“培養能力”為本位的原則來確定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要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強調職業素質的養成與應用。為此,我們深入省內部分建筑企業、建筑工程管理部門及建筑設計院所,與工程技術人員、工程管理人員及往屆畢業生座談、調研,廣泛征集他們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素質的要求,并通過多年教學改革的研究,將課程內容歸納成以下幾個教學模塊:“常見結構認知能力”、“荷載確定及荷載內力組合”、“結構計算簡圖確定與內力計算能力”、“結構材料選用能力”、“基本構件設計與驗算能力”、“施工中結構問題認知及處理能力”、“工程地質資料閱讀及基礎問題處理能力”、“結構施工圖繪制及閱讀能力”等。
(二)實踐教學的改革
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應用建筑結構的基本設計原理、基本知識進行基本構件的設計,并指導工程實踐,具有結構施工圖的識讀能力及分析工程結構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這些能力的掌握離不開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為此,我們在建筑結構教學改革中,打破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出一條實踐教學的新路,使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更加適應高職教育的需要,培養出高質量的、滿足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1.設置建筑結構課的獨立實訓教學環節
設置建筑結構課的獨立實訓教學環節,是教學改革過程中建筑結構課實踐教學的創新,它突破了傳統的多門課程的綜合實習或實訓的實踐教學體系,為教學改革指出一個方向。建筑結構課的獨立實訓教學環節,可以將課堂教學與現場工程實踐聯系起來;理論與實踐相聯系;課程教學與能力培養相聯系。通過工程項目的參入與實訓,學生加深了對課堂上一些模糊理論的認識及規范規定的一些構造措施的理解。使學生能科學地運用基本理論分析工程結構問題,有效解決工程中出現的結構問題。通過科學、系統的獨立實訓教學環節,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變成了職業素質和工作技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團隊協作意識。
2.構建建筑結構實訓學生能力評價體系
(1)建筑結構實訓學生能力評價體系的內涵。結構實訓學生能力評價體系的內涵必須明確、準確,因為它是建立能力評價體系的精髓所在,是決定評價體系構成的主要因素。作為高職教育學生能力評價的一種微觀形態,我們認為,進行高職院校結構實訓學生能力評價就是對高職院校結構實訓是否滿足課程目標、培養人才需要做出判斷的活動,是對高職學生是否達到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做出判斷,以期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結構實訓學生能力評價以完善教育內容,增強實訓效果和提高學生能力素質為目標,通過對結構實訓評價的內容、能力目標、考核項目、評價標準等情況進行有益的探索,可以發現我們在實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教學改革的創新之處,以進一步改革并完善我們的實踐教學工作,最終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2)建筑結構實訓學生能力評價體系的評價原則。結構實訓學生能力評價作為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的一種具體形式,有其特殊性,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則:科學評價原則;可操作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實用性原則。
(3)建筑結構實訓學生能力評價體系的設計。設計評價體系是評價結構實訓學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根據以上原則,明確評價內容,構建指標體系,確定能力目標,制定評價標準,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作為高職院校建筑結構實訓學生能力評價的依據。
三、結語
明確評價內容及構建指標體系。要科學全面評價結構實訓學生的能力,首先在了解評價內涵的基礎上,明確評價的主要內容。按照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理念,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根據結構課程設計思想,體現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的需要,并結合大量的調查材料。
作者:張福燕姜霞高偉李殿平單位:大連海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二)
一、模塊及項目化教學改革方案設計
(一)教學改革思路
根據土建工程技術領域和二級建造師、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標準員、材料員、機械員、勞務員、資料員等崗位職業資格標準,以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為導向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會同企業技術人員設計教學實訓項目和職業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圖1為職業綜合能力形成進程示意圖。建筑結構課程由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和建筑結構抗震等結構模塊內容組成,講授結構用材料的基本力學性質,結構設計標準,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基本構件的受力特點。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鋼筋混凝土梁、板、柱、樓(屋)蓋,砌體結構的墻、柱及鋼結構的連接,梁、柱的設計計算方法和一般結構的構造知識;同時掌握與施工和工程質量控制有關的結構基本知識;能進行一般民用房屋和單層工業廠房結構選型與結構計算,熟練識讀結構施工圖,并能繪制結構施工圖。
(二)課程內容設計
將教學內容按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規劃為13個模塊,設計70個單項訓練項目,2個綜合訓練項目模塊(含4個綜合訓練項目),加強工學結合教學,開設職業體驗訓練項目并進行考核。教學內容圍繞訓練項目組織,理論知識作為能力培養的補充,注重態度養成;將崗位資格考證的內容同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優化教學與培訓進程,增強學生上崗就業的競爭能力;學完該課程和相關課程后考取施工員崗位證書。
二、模塊及項目化教學改革實施
根據模塊及項目化教學改革方案,進行了為期四年的教學實踐。
(一)課程教學條件建設
1.實訓場地建設
針對課程培養的崗位能力要求,校內建設制圖中心、建筑設計工作室、建筑設計院和結構實驗室、建筑模型制作實訓室和建筑公司,打造真實的教學情景。為培養學生職業素質,使學生有機會進行崗位體驗,學校與企業建立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關系,聘請兼職教師指導學生綜合技能,并參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2.立體化教材建設
(1)結合2008年國家精品課程建筑結構教學經驗,項目組編寫模塊及項目化教材《建筑結構》和配套助學教材《建筑結構學習指導與技能訓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國發行使用。教材編寫中突出能力訓練,以能力訓練為切入點,體現內容圍繞訓練項目組織、理論知識作為能力培養的補充的思想;突出用現行的結構軟件進行結構設計能力訓練,與實際職業工作崗位接軌。
(2)開發建筑結構課程實驗實訓仿真教學系統進行教學;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購買PK-PM結構網絡版設計軟件進行實際工作訓練。
(3)網絡資源建設。搭建師生共享的網絡環境,拓寬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將課程理論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任務以及考核資源上傳,供學生隨時查閱和自我檢測;開通專業資料網站,教師備課時可以及時查閱,利用網絡優勢快捷獲取有價值的學習和研究資料,提高教學水平;將現行的建筑工程相關規范上傳,將其作為教學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學生畢業后就能上崗。
(二)課程教學實施方法
(1)教學內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教學,將職業崗位證書考試要求與教學內容融合。
(2)探索以崗位所需能力為培養目標的教學方法,加強計算技能的訓練,每一個單元的實施要采取實際案例教學,其中單項能力訓練采用能力訓練任務引入、操練、深化、訓練鞏固、總結歸納、課業布置與要求等為主要教學環節。
(3)職業體驗訓練采取集中講解訓練要求、下發職業體驗指導書、職業體驗完成后撰寫職業體驗報告的方式進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
(4)課程設計、結構軟件應用訓練主要采取任務驅動方式,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實訓任務。學生自已查找資料,并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自主進行訓練,教師跟蹤指導,并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和所提交的實訓報告進行考核。
(5)教學實施過程充分體現能力訓練、支撐知識學習、技能形成、態度養成能力整合;以每次上課兩課時為一個教學單元進行教案編寫。課程教學模式采取案例引入、任務驅動、實際項目訓練、行業軟件訓練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6)教學中增加案例教學中分析與提問的比例,增加課堂練習和課業訓練;注意職業標準(涉及到的規范)的理解與運用。
(7)教學中注重現代化結構設計和施工手段的應用,多介紹當前的主流技術和發展趨勢。
(8)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重視課業的設計與布置,督促學生及時、獨立完成課外作業;強化計算機軟件計算訓練,嚴格遵守國家規范,培養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
三、模塊及項目化教學改革效果
該課程自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以來,課程組采用模塊化、項目化教學改革方案,經過四年的教學實踐,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結構分析能力,增強了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實效性,有效提高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工作。學生畢業后普遍反映適應崗位能力強,上手快;用人單位普遍認為畢業生工作作風嚴謹,實際分析結構安全能力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十二五”期間,隨著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的推進,課程組成員正在努力將該課程建設成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進一步引領該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以期在同類課程中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和較強的示范性。
作者:徐錫權申淑榮單位: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三)
一、課程考試改革與探索
1)“考教分離”基本知識考核:由熟知該課程教學內容的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出若干份不同試卷組成試卷庫,在考前通過人工隨機抽卷進行考試,完成建筑結構基本原理與知識考核。最終考核采用閉卷考教分離,從而有利于維護考試的嚴肅性、公正性和客觀性,此項占成績50%。
2)課程設計考核:一般情況下,課程設計是在教師講授完一部分內容的基礎上布置進行的,目的是加深鞏固所學的知識。為避免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有些同學不認真完成,而是在臨近交設計成果時,拿一份已完成同學的課程設計來參考與抄襲的情況出現,我們采取步進式考核方法,做到每一項一登記、評價,及時掌握學生的實習過程,及時答疑,準確考核學生的設計及繪圖能力,此項占成績30%。
3)課程設計答辯:為檢查學生掌握各項技能掌握情況,針對設計成果中的錯誤進行指導,這種做法的個體性很強,真正能做到讓本人意識到錯誤在哪里,更好的讓其他同學一起面對錯誤問題,將該環節納入考核之中。方式采取由指導教師設計好答辯問題,尤其是課程設計中會出現的關鍵性問題,在學生完成課程設計后抽簽進行面試,同時結合同學本人完成的課程設計成果進行提問,根據回答結果結合課程設計成果評定成績,此項占成績10%。
4)平時成績考核:將課堂提問與課堂表現、課內設計作業及課外設計大作業環節納入考核之中,此項占成績10%。課堂提問與課堂表現:針對課程內容以及課后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培養和評定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課內設計作業:注重建筑結構基本構件設計計算能力培養與訓練;包括查閱理解梁、板、柱、建筑基本構件結構構造要求,以及規定荷載條件下各基本構件的設計計算。課外設計大作業:注重一般建筑結構力學模型建立及分析計算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包括查閱理解如整體鋼筋混凝土樓蓋、樓梯、雨蓬、屋架、混合結構墻及柱等結構構造要求、規定荷載條件下一般建筑結構設計計算評定。通過以上四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課程成績以百分計,其中課程設計占30%,課程設計答辯占10%,平時成績占10%,課程基本知識考試占50%。
二、考試改革創新點與啟示
1)側重“工學結合”的考試方法的改革,將理論教學與實訓分階段進行考核,課程成績進行綜合考評,理論考試成績占60%,實訓實操成績占40%,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同時在課程理論部分的考核過程進行改革,建設建筑結構試題庫使課程的考核過程標準化,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課程知識與技能。
2)在課程中進行了課程考試改革試驗,探索“以考核知識的應用、技能與能力水平為主的,平時的形成性考核與期末的總結性、鑒定性考試并重的,由多種考核方式構成、時間與空間按需設定的多次考核綜合評定成績的課程教學考試模式”。
3)實踐課程考核與理論課程考核工學結合穿插進行,體現了理論課中有實踐應用,實踐教學中有理論指導,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建筑結構課程中,構造要求一般種類繁多,較難掌握,而工程技術人員,對構造要求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黃艷單位: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四)
一、《建筑結構》課程教學再識
“高教(2006)16號文件”指出:高職院校應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此基礎上,全國高職院校展開了一系列課程改革。筆者所在學校也于2008年開始進行教學改革,大力推進項目課程改革,即課程項目化,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側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筆者也于2009年開始,對《建筑結構》課程進行項目課程的教學改革。首先針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以能力為本位,選取適合高職學生理解并掌握的知識;其次選擇適合的項目載體,將專業知識融入到項目中進行講解;最后從實際工程中選擇典型項目作為課程的教學項目,做到學中做、做中學,以培養滿足一線崗位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建筑結構》實踐教學改革
在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引領下,《建筑結構》課程改革的案例屢見不鮮,反映出本課程改革的必要性。關于課程改革的論述較多,筆者就不再贅述了。筆者就本校教學情況,結合浙江省建筑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狀況,對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參考。
(一)從課程自身角度出發
《建筑結構》課程既是基礎課,又是專業課;既為后續課程如《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建筑概預算》等課程的基礎知識,又能直接定位為結構設計員崗位。因此,《建筑結構》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講授必備的理論知識,更要進行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學習后,即能從事結構設計員、施工技術員等相關工作。筆者將過去的《混凝土結構設計》、《砌體結構設計》、《鋼結構設計》、《建筑結構抗震》等課程進行整合,并引入混凝土結構平法表示等知識;選取與建筑工程技術崗位相關度高的知識作為教學主要內容,以典型項目為載體,推進任務式教學,使學生能在學中做、做中學,使學生掌握必須、夠用的理論,會基本構件設計,能識讀結構施工圖和鋼筋翻樣;培育學生的獨立思考、團隊合作、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從學生和教師角度出發
在過去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和教師往往是孤立的。教師在講臺上布道,學生接受知識,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互動的紐帶。結果是教師講的滔滔不絕,學生卻是昏昏欲睡,教學效果不理想。筆者牢牢抓住高職學生善于動手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實際典型項目,并將項目任務化,每次教學單元完成1~2個工作任務;同時將學生分組,以組為單位共同完成任務;最后通過2~3個實訓項目,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工作,鞏固學習的成果。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聽講,而是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作為教師,在實訓工程中,不僅檢驗了教師掌握知識的能力,更檢驗了教師實際工作的能力,考驗了教師的“雙師”素質。這是一個學生和教師雙贏的結果。
(三)從企業角度出發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企業一線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重點突出“一線”“高素質”。因此,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等都需要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商定完成。筆者通過對用人企業的走訪、畢業學生回饋等信息,確定本課程實踐教學重點突出兩個能力:一是基本結構構件設計的能力,二是結構施工圖讀圖和鋼筋翻樣能力。并將這兩個“能力”作為《建筑結構》課程的核心能力。
三、結果與討論
(一)結果
筆者針對《建筑結構》實踐教學的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學生能進行結構基本構件的設計、復核工作、能識讀結構施工圖、能進行鋼筋翻樣等實際工作;畢業學生能立即從事結構設計員、施工技術員等與《建筑結構》課程相關的工作崗位;畢業學生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
(二)討論
筆者認為,教學改革應是一項慎重的工作,需要教師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作積累,不能一蹴而就。筆者執行的實踐教學改革,是對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更好的運用理論知識。筆者亦希望通過此文能和同行多做交流,共同促進《建筑結構》課程教學發展,為企業培養出一線的、技能型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倉盛單位: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五)
一、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存在的不足
1.樓蓋的支承體系—內框架結構不滿足現行規范要求。通過震后震害調查發現內框架結構整體性差洛部分的剛度變化不均勻抵抗地震災害的能力和強度較差所以此結構形式在地震中破壞比較嚴重。而今《建筑結構抗震規范》中早就沒有內框架結構體系方面的條文,說明內框架結構形式不能滿足抗震設防區的要求。鑒于此加果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還繼續應用內框架結構支承的樓蓋就與現行規范不符,因此必須對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進行改革,選擇符合目前規范和工程實際的樓蓋的支承體系。
2.樓蓋的結構布置存在問題。在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的樓蓋結構布置中,一般是兩個方向分別布置主梁和次梁(包括與柱相聯的梁)肚七種結構布置導致樓蓋二個方向的剛度差異較大存在結構整體性差此種樓蓋結構布置不利于學生對整體結構概念的真正理解,會使學生理解為結構布置只應該清楚一個方向就符合要求的錯誤觀念。
3.梁柱尺寸不滿足“強柱弱梁”要求。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中的主梁設計要求按彈性理論計算并考慮內力的最不利組合。設計時假使主梁與柱線剛度比值大于4才主對主梁的約束一般按鉸支處理莊梁簡化為多跨連續梁進行內力計算,此種設計假定即使簡化了主梁的結構設計但與實際工程結構的情況對比懸殊池不符合現行抗震規范中“強柱弱梁”的設計理念使學生對正確結構概念產生偏差。
二、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系統改革
通過上述關于目前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當中的問題研究對目前該課程設計的改進勢在必行做到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要與現行規范相匹配與實際工程相結合力求使學生從學習中有所得、有所獲。
1.結構體系的選擇。正因為支撐單向板肋梁樓蓋的內的框架結構體系不能再用選擇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作為單向板肋梁樓蓋的支撐體系是很合適的規澆框架結構具有整體性好平面布置靈活整個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2.板和次梁的設計。板和次梁的設計仍然按照教材中的設計方法進行版和次梁內力計算時要考慮其端部支座(主梁)對板和次梁的轉動約束查表時應依據端部為梁的情形進行。在確定樓板厚度時應綜合考慮正常選取極限狀態并且和另外專業工種配套管線的條件。尤其要仔細較小的板厚無法滿足工程中普遍的在板內預埋電管的施工方式。但是教材中單向板肋梁樓蓋設計例題的板厚通常考慮建議適當加大。在目前的實際工程中分離式配筋因施工困難度小這種配筋方式的采用在工程中已受到重視。建議板和次梁的配筋設計其上、下部鋼筋應避開用彎起鋼筋的配筋形式,達到和以后的工作實踐相一致。
3.主梁的設計。主梁計算單元的選取方法不變內力計算仍然按照彈性理論進行但計算簡圖不能將主梁簡化為多跨連續梁,原則上為框架結構。建議按照分層法計算主梁的內力。計算中要考慮主梁的活荷載最無效布置洛個計算恒載、多種活載單個作用下的內力。最后依照顯示得出的結果廁主梁的彎矩、剪力包絡圖作為配筋計算的根據。關于主梁配筋計算時廠般情況不可使用彎起鋼筋莊梁斜截面抗剪由箍筋承擔。這種配筋形式莊梁的抵抗彎矩圖形狀是生梁下部通常為通長筋其各正截面抵抗的彎矩沒變化莊梁下部的抵抗彎矩圖成矩形莊梁上部鋼筋少數通長,一些鋼筋繪制主梁的彎矩包絡圖在距離柱特定位置處截斷莊梁上部所能承受的彎矩圖為階梯形。
4.結構設計軟件的應用。考慮到結構設計軟件已成為設計院設計工作的重要工具,當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時期,培訓教師需從國內設計院運用頻繁的結構設計軟件如pKpM、探索者等著手。學生不僅會手算還要懂得運用軟件實施結構設計項目,明白軟件中各類參數的物理意義。
三、結論
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作為《建筑結構》實踐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必須針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只有進行改革才能保證課程設計的質量赴學生通過樓蓋課程設計更好地理解結構概念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作者:劉雁鄒小靜單位:揚州大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