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保產業生存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環境保護可能成了眼下最時髦的詞匯,與環境保護緊密關聯的環保產業也不斷升溫,各級政府都想方設法在環保產業上做文章。但什么是環保產業,怎樣發展環保產業,圈內的人越來越糊涂,圈外的人越來越明白,希望中國的環保產業不要重蹈冰箱、洗衣機、VCD等行業的覆轍。也希望中國的環保產業能真正為中國的環保做點實事。
一、我國的環保產業現狀
我國環保產業的現狀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品技術水平低、質量差、價格低、缺乏名牌、市場競爭無序化、基本上在國內競爭。我國現在環保企事業單位近萬家,全國環保產業年產值約300億元。企業中大部分為鄉鎮企業,近年來涌現出了大量的技術型小公司。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些自發發展起來的民辦企業,也有少量由國家投資的環保企業或由國有企業轉型的環保企業。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企業處于掙扎的邊緣,不少企業在3~5年之內已經消亡,還有不少企業(不少于50%)在3~5年之后也將消亡。環保產業在艱難中前進。
與國內環保企業的尷尬境地相反的是:國際環保市場擁有巨大的市場容量(5000億美元/年以上),國外環保公司長驅直入中國市場,如入無人之境,各級政府大談環保與環保產業;全國絕大部分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市政污水94%沒有得到治理,城市垃圾98%沒有得到處置,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8個在中國,已經投入資金治理的工業污染源60%以上未得到應有的效果。
二、問題的根源
一方面是大量的污染需要治理,巨大的市場等待著開發;另一方面是中國的環保企業不成氣候,發展艱難。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局面呢?主要原因是:
1.我國經濟實力有限,不能投入足夠的資金用于環境保護,現在各級政府公布的投入實際到位的遠遠沒有那么多;
2.我國工業經濟形勢較差,企業無力也無心投資環保,即使投資也是嚴重的不到位,治污目的是應付,而不是真正想要保護環境;
3.政府和企業的環保覺悟沒有達到應有的層次,環保總是排在較后的位置;
4.民眾環保意識模糊,長期生活在較差的環境中,已經麻木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有了環境意識,但要求不高;
5.行政干予,地方保護,行業保護嚴重擾亂了市場,是環保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
6.環保執法不嚴,官位、人情、關系大于法律,全國絕大多數地方不能按環保法律執法,導致污染得不到治理,各種腐敗現象不斷滋生;
7.國外環保企業利用資金優勢長驅直入,與國內企業進行完全不公平的競爭,嚴重抑制國內環保企業的發展;
8.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引導機制,環保產業自生自滅,盲目發展,起得快,消失得也快。
9.沒有走出國門,都在窩里斗,由于不能參加巨大而有形的國際市場競爭,而專注于無形而有限的國內市場競爭,使競爭在越來越低的水平上進行,拚關系,拚價格,最終只能出豆腐渣工程。10.市政環境工程的投、融資體制,運行管理體制嚴重不合理,不但造成有限財政投資的巨大浪費(不少于40%),而且不利于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和環保產業的發展。如此等等,這樣的環境何以能培育出好的企業,做出好的工程,有效地保護環境。最終的結果是,政府天天喊環保,環境好不起來,天天發展環保產業,產業成不了氣候。
三、環保產業的出路
中國的環保產業是不是就一定沒有前途了呢?有!但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改變環保企業的生存環境與生存模式。環保產業的出路是:企業規模化、專業化、高科技化,市場規范化。真正有規模、有技術、管理良好的企業,在即使很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也能殺出一條血路。中國的環保企業要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提高自已,發展自已。改變生存環境難度很大,改變生存模式相對容易。
四、發展環保產業與擴大國內需求
簡單地看發展環保產業與擴大內需關系不大,但如果能轉變觀念,改變環境工程的投資,建設與運行模式,不但可以極大提高國內需求,迅速改善我國環境質量,還可以使環保產業得到飛速的發展。
就我國的市政環保工程而言,傳統的模式是:政府投資、政府建設、政府運行。由于各級政府財力有限,政府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解決我國現有的市政污水和垃圾的處理,需要5000~6000億元的建設投資,每年還需要700~800億元的運轉費用,現在的模式,政府現在沒有這個財力,在很長的時間里也沒有這個財力。
但是如果改變一種模式,情況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就市政污水與垃圾而言,如果由國家出臺征收排水、垃圾排放費法規,將所有污水廠與垃圾處理廠的建設與運行權委托給具有相應資金和技術實力的企業,由企業負責籌資建設與運行,企業通過收費收回投資。通過這種模式,將我國城市污水與垃圾的治理率可以從目前的實際不足6%和2%,在5年內分別達到50%和30%水平。同時這種模式每年可減少全國各級政府約200億元的支出,新增約500億元的工程需求,新增GDP700~900億元,為全國提供數百萬個就業機會,環保產業也能得到真正發展。
那么新的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答案十分肯定,因為:
1.我國環保市場十分巨大,只是個啟動問題。
2.治理技術成熟,無論是廢水還是垃圾我國均有很成熟的技術。
3.資金來源豐富。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很多金融機構都在尋求良好的投資項目。國內銀行苦于陷入不良債務,不敢放貸。外資十分積極支持環保投入。如改變現有運行模式,這些資金將會十分主動地予以支持。我們已經與很多金融部門作過探討,態度均十分積極。
4.項目回報穩定可靠。適當增加一定數量的排污費無論對居民個人,還是企業均有實際的可操作性。目前掌握在居民手中的70000~80000億元資金,每年若擠出300~400億元是不很困難的,關鍵是政府及人們的觀念轉變。一旦政府出臺一些適當政策并積極倡導,增加排污費完全可行。如在原自來水收費的基礎上增0.5~0.6元/噸的排污收費,民意調查的結果是居民100%可以接受。收費保證后,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運行費用及回收即有保證。
觀念和模式的改變,可以給環保產業帶來革命,中國的環境問題也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五、增強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的環保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很差,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國的企業缺乏國際競爭意識。我國的環保產業因為規模和實力原因,絕大部分企業對進入國際市場連想都不敢想。其實單就技術軟件而言,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差距絕不象大多數其他工業行業一樣,有些技術我國在世界上還是領先的,如工業廢水領域,發達國家都是企業預處理后市政集中處理,而我們國家是工業廢水單獨處理,達標排放。因為有這樣的市場,我們在工業廢水治理技術領域肯定不比國外差。與國外較量我們勝多負少。但我們國內很多工業企業,崇洋媚外,經常舍近求遠,花高價請外國公司來做。新晨
通過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我國的環保產業肯定可以比較快的進入國際市場。
六、提高環保產業的技術檔次
我國的環保產品經常是按斤論價,這當然荒唐。但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我國的環保產業的技術水平不高的問題。就環保而言,真正迫切需要高科技的國家應該是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因為只有高技術才能解決常規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高技術可以大大降低投資和運行費用,這些是發展中國家最迫切的。發展中國工業化水平低,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量大,而治理資金缺乏,發達國家則相反。所以在我國發展環保產業,應該首先加大環保科技投入的力度。過去國內科研院所的模式不行。企業應該成為環保科研的主體,國家不但要給予鼓勵,同時要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這樣我國的環保產業技術的發展真正可以做到環境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七、讓環保產業真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世界范圍來講,環保產業已經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了,但在我國要讓這個產業做大,尚需時日。但是中國這么多環保問題,全球這么大的市場,我們的企業,我們的政府沒有理由不去研究。一方面政府應該有強有力的行業管理機構、需要制訂有關發展環保產業的具體政策,再不要任由企業自生自滅,這樣不但會造成資金浪費,建設環保企業需要資金,環保企業承攬了項目做不好會浪費資金,也會使環境問題難于很好的解決,過去突擊的淮河、太湖、滇池的治理項目問題三兩年內將會不斷暴露。政府應該改變觀念,吸取國外先進經驗,改變現階段環境項目投融資體制、建設模式、運行管理模式。政府也要努力去規范市場,減少腐敗。另一方面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增強自身技術,經濟方面的實力,靠自身的努力在不規范的市場中規范自身的行為,真正使企業具備國際競爭能力。這樣環保產業不但可以飛速發展,真正成為我國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還能為推動我國內需,保護中國和世界環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