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熱處理工藝對化學鍍層耐蝕性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化學鍍Ni-Cu-P鍍層具有較好的磁性、導電性、磨蝕及耐腐蝕等性質,被廣泛地應用于石油化工、機械和汽車等領域,但隨著其服役條件變得越來越苛刻,實際工況對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設計3種不同Ni-Cu-P化學鍍層的熱處理工藝,研究了熱處理對鍍層組織結構及耐蝕的影響,以期進一步提高鍍層耐蝕性。
1試驗材料及方法
1.1鍍層的制備以10號鋼為基材,尺寸為15mm×15mm×5mm。工藝流程打磨→堿洗除油→水洗→活化→水洗→化學鍍→水洗→吹干。其中除油堿液成分為30g/LNaOH+30g/LNa3PO4+40g/LNa2SiO3,除油溫度85℃,時間30min;活化用10%H2SO4,時間15s。化學鍍液組成為28g/LNiSO4•6H2O+30g/LNaH2PO2•H2O+20ml/L絡合劑A+16g/L絡合劑B+1g/LCuSO4•5H2O,pH=5.5,施鍍溫度90℃,施鍍時間1h。
1.2熱處理及表征鍍層熱處理工藝為200℃保溫1h、300℃保溫30min和400℃保溫15min,空冷。采用XRD分析鍍層的物相,PAR2273電化學工作站測試動電位極化曲線及交流阻抗。鍍態及熱處理態的Ni-Cu-P鍍層為工作電極,飽和甘汞(SCE)為參比電極,石墨為輔助電極。腐蝕介質為3.5%NaCl(wt%)溶液,試驗溫度25℃,掃描速率1mV/s,ZSimpWin3.10軟件擬合數據。
2結果與討論
2.1XRD物相分析圖1為鍍態及熱處理態鍍層的XRD圖譜。可見,鍍態鍍層在θ=42°附近處出現彌散的衍射峰,表明鍍層為非晶態結構。鍍態鍍層的晶格畸變較大,處于亞穩定狀態,熱處理會使組織向熱力學穩定狀態轉變[8]。鍍層經200℃保溫1h后,圖譜未發生顯著變化,僅衍射峰的半高寬有小幅度下降,此時鍍層仍為非晶態。在300℃保溫30min后,出現了較尖銳的Ni-Cu固溶體和Ni3P衍射峰,這是因為隨熱處理溫度的升高,原子的遷移距離變長,鍍層中的各元素形成化合物[8]。此時衍射峰強度相對較低,說明鍍層剛開始由非晶態向晶態轉變。在400℃保溫15min后,對比300℃的XRD圖譜。可以看出,衍射峰強度明顯增強,表明鍍層晶粒長大、粗化,表面晶化過程基本完成。
2.2動電位極化曲線測量圖2為鍍態及熱處理態鍍層在3.5%NaCL溶液中的動電位極化曲線。可以看出,各條極化曲線變化趨勢相似。對極化曲線的擬合結果表明,熱處理使鍍層的自腐蝕電位Ecoor正移,自腐蝕電流icoor減小,且隨熱處理溫度升高,icoor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其中,鍍態鍍層的icoor最大為8.6×10-5A,采用300℃熱處理工藝鍍層的icoor最小為1.1×10-5A。根據法拉第定律,icoor與腐蝕速度成正比,icoor越小腐蝕速率越低。因此,在3.5%NaCl溶液中經300℃熱處理鍍層的腐蝕速率最低,耐蝕性最好。
2.3交流阻抗測試圖3為鍍態及熱處理態鍍層在3.5%NaCL溶液中的Nyquist曲線。可看出,熱處理前后鍍層均表現為容抗弧,容抗弧表征著電化學溶解速率的傳遞電阻[9]。熱處理后容抗弧直徑明顯增大。表明熱處理使鍍層獲得了更好的耐蝕性[10]。其中,采用300℃熱處理,鍍層的容抗弧直徑最大,表明此時鍍層耐蝕性最好。采用RS(QRct)等效電路對Nyquist曲線進行數值擬合,其中,Rs為溶液電阻,Q為鍍層與腐蝕介質間的雙電層電容,Rct為電荷轉移電阻。Rct是反映鍍層耐蝕性的重要參數,其數值越大,鍍層耐蝕性越好[11]。結果表明:采用300℃熱處理,鍍層的Rct值最大,即耐蝕性最好,這與極化曲線的實驗結果相一致。通過極化曲線及交流阻抗等電化學測試方法測得實驗數據表明,熱處理能夠提高鍍層的耐蝕性,且經300℃熱處理的鍍層的耐蝕性最佳。這是因為:熱處理改變了鍍層的組織構成,提高了其耐蝕性。200℃的熱處理消除了鍍層中的內應力,釋放了鍍層中的氫,鍍層變得更為致密,從而有助于提高鍍層的耐蝕性[12]。300℃的熱處理使鍍層開始晶化,并有Ni-Cu固溶體和Ni3P析出相。晶化會產生缺陷,Ni3P相的析出會降低鍍層的磷含量,并與基體形成以Ni3P相為陰極的腐蝕微電池[12],降低鍍層的耐蝕性。但與Ni3P同時析出的Ni-Cu固溶體則大大的提高了鍍層的耐蝕性[8]。此外,此時鍍層僅是開始由非晶態相晶態轉變,晶化過程遠未完成。綜合以上影響因素,鍍層的耐蝕性得到提高。鍍層經400℃×15min熱處理后,鍍層完全晶化,Ni-Cu固溶體減少,鍍層中產生更多的晶界以及晶體缺陷,微電池數量增加,腐蝕速度加快,耐蝕性降低。
3結論
(1)對比熱處理前后極化曲線及交流阻抗可發現,熱處理后鍍層的自腐蝕電位正向移動,腐蝕電流密度減小,阻抗弧直徑增大,電荷轉移電阻增大。說明熱處理態鍍層耐蝕性優于鍍態。(2)隨熱處理溫度的升高,自腐蝕電流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采用300℃×30min熱處理得到的鍍層腐蝕電流密度最小,交流阻抗及擬合得到的電荷轉移電阻與極化曲線實驗結果一致,說明經此種熱處理工藝熱處理的鍍層耐蝕性最佳。
作者:徐明 胡傳順 王洪志 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 中國石油管道公司 沈陽龍昌管道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