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史前時代自然環境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遠古陸地自然環境
宜昌地區從古海洋演變成為陸地之后,生態環境漸趨穩定,氣候逐漸變得適宜,各種動植物生長繁茂。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長陽發現了鬃狗、豬、豪豬、水牛、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大熊貓、狨、獾、虎、竹鼠、古豺等,多達40余種。在1985年于巫山地區發現了4000多件古脊椎動物化石遺骸,這些古脊椎動物含24科、74屬、116種,其中有爬行動物、鳥類、哺乳類,另有10多個步行巨猿牙齒;1986年,枝城九道河洞穴遺址中發現了哺乳動物十種,分屬5個目,有豪豬、中國黑熊、鬛狗、東方劍齒象、巨貘、犀、野豬、水鹿、牛。
1993至1995年在清江長陽縫魚山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距今12至9萬年前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多達5000余件;其中動物種類達30余種,包括軟體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等,以哺乳動物化石最多;如大熊貓、劍齒象、中國犀、中國貘、豬獾、鹿、麝和蘇門羚等就達20余種。考古發現宜昌地區存在的動物中,既有草食動物也有肉食動物;既有陸生的也有水生的。這說明當時宜昌地區擁有大片竹林、開闊的林邊灌叢、湖泊、河流和草原等,證明當時宜昌的氣候是溫和而濕潤的,自然環境是非常適合古人類生存的。不僅為古人類的出現提供了自然環境,也為古人類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環境。這一切通過考古者所發現的石器時代的遺址、遺跡可以進一步的說明。
二、石器時代宜昌的自然環境
有關石器時代宜昌的自然環境,目前主要從考古工作者的發現來推測當時的自然環境,構建史前人類的生存環境。宜昌存在著大量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遺址,如秭歸的孫家洞和玉虛洞等。從這些遺址中我們可以得到諸多的有關當時人類生存環境的信息。如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長陽縣漁峽口鎮龍池村伴峽榨洞舊石器遺址,發現距今2.7萬年的哺乳類動物化石遺骸。在宜昌秭歸縣朝天嘴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大量的魚骨、骨器等,同樣在秭歸柳林溪遺址也有大量的魚骨、骨器存在。從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位置來看,海拔基本處在200至1000米不等的位置。這說明古人類生活的區域地形有平原、丘陵和山地。大量的動物骨器、遺骸化石,則說明了古人類依靠狩獵野生動物來生存,而且考古發現充分證實了宜昌地區擁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從遺址中發現的魚骨則又可以說明,古人類的遺址是離河流不遠的區域,河流為古人類提供了水源和魚類食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宜昌地區的自然環境可謂真是滄海桑田。自然環境的變化為宜昌地區古人類的出現和生存繁衍總體上提供了相對有利的環境。史前時代的人類同樣也是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而不斷的變遷著生存方式。古人類在山坡、洞穴、平原、河流間不斷遷徙、不斷改變以適應自然環境的變遷。總之,宜昌在史前時代的漫長時期中,雖經歷了巨變,但終究成為了一個適宜于遠古人類棲息繁衍的區域。
作者:譚玉龍單位:中共宜昌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