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經驗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發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的做法及經驗
(一)資金來源渠道靈活。在籌集科學基金過程中,許多國家開拓思路,不僅依靠單一的政府撥款方式,而且利用私人捐獻、基金會投資運作等多種渠道,多方面籌集資金。例如:美國的科學基金會除接受政府撥款以外,也接受來自個人或企業的捐贈,同時基金會可以進行投資,取得的盈利成為經費的另一個來源;歐洲科學基金會的經費來源是其成員———來自30個國家的不同科研機構,根據參與科研活動的比例,由成員組織或第三方資助組織提供開展項目的經費;德國洪堡基金會經費中的5%來自私人捐贈。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有助于充分吸納社會資源,有效解決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的問題。
(二)基金資助范圍廣泛。在美國社會服務性質的私人基金會活動不受政府約束,同時民間基金會可以對未列入國家基金會的項目進行補充。基金會也會接受公司委托的科研項目,再落實到具有研究能力的專家或大學。日本的科學基金會大多具有綜合性質,不僅資助包括自然、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科學研究,也資助超出科研領域的更大范圍的綜合性事業。這種做法符合現代化科學互相滲透交叉的綜合化趨勢,比分割開來只單獨資助某一門類科學研究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三)基金管理制度完備。許多國家一直在進行公正性制度的調整和完善,主要集中在減少評審偏見、規避利益沖突、預防不端行為以及對專家評審(同行評議)系統的評價和監督。其中美國、德國等國家在公正性制度的制定上是典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針對評審偏見、利益沖突等可能造成不公正的影響因素制定了相應的評議政策,設立獨立機構對同行評議系統進行監督,定期向美國國會提供違規現象報告。德國研究聯合會(DFG)除設立獨立監督機構外,也積極制定預防性政策。
(四)法律保障體系健全。發達國家的科學基金制經過上百年的探索與實踐,已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法律保障體系。最早開始科學基金活動的德國,形成了貫穿聯邦憲法和基本法律、基金和科學研究專門法、基金會章程和管理工作條例三個層面的法律體系,實現對科學基金制的保障。美國出臺了《國家科學基金會法》、澳大利亞出臺了《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法案》、匈牙利出臺了《匈牙利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法》等。完善的法律體系明確了科學基金資助領域,保障經費來源,強調基金工作公正性,保證科學基金制的運行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二、我國自然科學基金地做法及經驗
(一)高度重視基金工作,切實加大投入力度。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確定了“戰略引導,統籌發展,完善機制,激勵創新”的總體工作思路,為基金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投入經費年增長速度超過30%,“十一五”期間國家財政投入超過300億元,資助各類項目9.2萬余項,支持科研人員63.3萬余人次。以強有力的資金投入作保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格局和管理機制才得以確立和發展。
(二)不斷完善資助體系,豐富基金構成格局。國家基金委從基礎創新的不同需求出發,設立了面上、重大、重點等多個類別的項目,組建了較為完善的資助體系。此外,為專門支持或加強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基礎研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了包括數學天元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等一系列專款資助項目。許多省份也參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對基礎研究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資助,科學構建基礎研究資助體系。
(三)突出人才培育的戰略地位。在加強基礎創新的過程中,注重挖掘和培育創新型人才是自然科學基金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了一系列人才資助工具,架構了以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青年科學基金等基金項目組成的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資助體系。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項目系列共批準資助經費52億元,其中青年科學基金31億元,批準資助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3,146項。
三、對地方自然科學基金發展的啟示
(一)各級領導重視是自然科學基金工作發展的基礎。多年來,由于自然科學基金投入周期長,無法形成規模產業,產業化前景不夠明顯,致使以自然科學基金為代表的基礎研究在全民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作為推動基礎科學研究進步的重要抓手,自然科學基金自誕生開始,就凝結了全體科研管理者和科技活動人員的深切期待,其在鼓勵自由探索和原始創新、提升基礎科研水平、發掘和培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國外先進國家和國內先進省市發展自然科學基金的經驗來看,科技創新能力強、基礎研究成果顯著的國家和地區以及科技進步提升明顯的地區都十分注重基礎研究的投入。政府的重視和積極的作為無疑是自然科學基金最強大的推手,將在基金的部署和科學的管理等方面提供基礎性的保障。地方自然科學基金工作要想取得進展,必須引起政府的關注和重視。
(二)切實抓好經費和項目管理這一核心內容。在經費管理方面,一是要擴大經費來源。這包括加大政府投入和拓寬基金引進渠道。加大政府基礎研究投入成為了擴大基金來源的主要途徑,甚至是唯一途徑。地方自然科學基金目前的經費投入完全依賴于政府。為此,政府合理調配科研經費投入比重,加大基礎性研究投入是推動自然科學基金工作發展的首要任務。二是合理規劃資金的撥付和使用。要與地方產業和科技發展需要緊密結合,爭取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好鋼使在刀刃上。在項目管理方面,一是科學調配基金資助格局。在國家層面,基于不同的政策導向,自然科學基金被分為面上項目、重點、重大等七個種類,而地方應適時調整資助格局,分類落實項目計劃,可以滿足不同類型基礎研究的需求,對激發科研人員申報基金項目的熱情,培育中青年科研人才將起到較好的作用。二是項目的評審、監管機制必須加以完善。在現有基金管理方式的基礎上,可以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進一步研究評審和監管機制,設立獨立的第三方監督機構,最大限度地保證項目評審的公正性,相關的誠信制度、黑名單制度、基金執行問責制度都可以引入其中。如果必要可以制定地方法規規范基金制的運行。
(三)高端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基金工作之本。應著力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充分挖掘有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完善“單位限項申報”制度,鼓勵青年科研人員申報項目,保障青年人才有機會參與競爭;提倡具備一定科研實力的科研人員盡可能地爭取更高層面的項目支持,出臺一定的限制申報制度,即對正在主持國家或地方一定金額和一定數量以上項目的科技人員,省自然科學基金不再給予資助。保證具有一定科研實力和發展前途的年輕科技工作者能夠獲得起步階段的項目支持,為青年科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四、結語
自然科學基金在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發展,推動高新技術的起步,穩定壯大科學研究隊伍,吸引和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層次學術帶頭人,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等方面具有無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學習和借鑒國內外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工作的經驗,對理清今后工作思路,探尋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推動地方基礎性研究工作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曹嚴 單位:遼寧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