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通信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分析了中國移動通信業不同階段的市場競爭結構,運用博弈論對其競爭行為進行了討論,提出了中國移動通信企業實施差異化戰略的對策和建議。
在中國通信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移動通信高速增長。根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字,中國移動電話用戶2003年底已達2.69億戶,截至2005年底,移動通信電話用戶總數達到3.93億戶。而我國移動通信市場基本上是雙寡頭壟斷競爭格局,競爭主體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兩家,雖然現在固話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推出的“準移動”產品——小靈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參與了移動市場的競爭,但其所分享的市場份額和用戶規模相對小得多,其對移動市場的影響仍可以忽略不計。
了解我國移動通信的市場結構,挖掘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不但會有助于推進移動通信的3G時代的到來,而且也會為世界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作貢獻。本文運用博弈論原理,對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的雙寡頭壟斷結構及市場競爭行為進行分析,從而為其培育競爭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提供理論依據,同時為確定科學有效的市場結構莫定基礎。
一、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競爭行為的博弈分析
我國移動通信企業之間的競爭分別經歷了進入期的阻撓博弈、成長期的價格博弈和成熟期的差異化博弈3個階段。下面分別就這3個階段進行具體分析。
1.1初進入階段的市場博弈
1994年以后,中國聯通進入電信市場打破了原來獨家壟斷的局面,電信市場上出現了企業競爭,這段時間電信市場上的博弈主要表現為處于絕對支配地位的在位者中國電信總局與弱小的中國聯通公司在市場進入與阻撓進入上展開的博弈行為。
這個博弈有兩個納什均衡,即(進入,默許),(不進入,斗爭)。由于聯通公司由國務院批準成立,進入勢在必行。中國電信總局在市場進入博弈中的納什均衡行為應是默許,但事實上中國電信總局選擇的是斗爭行為。主要表現在對中國聯通公司的市場進入、互聯互通實行限制,在號碼資源的分配上對聯通實行歧視等方面。中國電信總局所以選擇(進入,斗爭)的博弈行為,其目的顯然不只甘于獲得納什均衡下的寡頭利潤,而是企圖以行政措施和不正當競爭手段扼殺聯通公司,以期保護壟斷利潤。這一市場進入未體現納什均衡的博弈行為一直持續到1998年,聯通公司成立3年后,聯通的電信業務仍然只限于移動電話和無線電尋呼業務。非正當的市場阻撓,嚴重影響和制約了聯通公司的業務發展。
1.2成長期市場博弈
1998年以后,隨著信息產業部的成立,企業間的競爭逐漸趨于平等,中國聯通公司在政府政策允許下,通過低價策略獲得后動優勢,迅速擴張市場份額,使得中國移動通信市場出現了雙寡頭壟斷的局面。中國聯通為了盡快地降低平均成本和收回投資,就通過降價策略來吸引爭取更多的用戶以盡快提高市場收益,而中國移動為了不失去已有的市場份額和利益,不得不加入降價的行列,由于兩個移動通信企業提供的服務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替代性,這就使得它們陷入了不斷降價的囚徒困境怪圈。
在該博弈中,移動和聯通都有兩個可能的策略:降價和不降價。就移動而言,無論聯通的選擇如何,降價都是它的最優策略。同樣聯通的最優策略也是降價。因此該博弈的一個納什均衡就是(降價,降價),此時移動和聯通的收益分別是5和1,行業總收益為6。從上面的博弈矩陣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聯通和移動都不降價,那么二者的收益將會是7和3,總收益為1O,顯然是帕累托優于納什均衡。但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就如兩個沒有條件串供的囚徒一樣,雙方都清楚地明白,如果雙方達成一致,形成協議定價,共同瓜分市場,在雙寡頭的市場形勢下,必將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但是,這種協議注定是脆弱的,由于擔心會被對方“出賣”,這種協議很快就會被打破。如1999年,山東聯通和山東移動為了解決曠日持久的降價大戰,于同年l1月簽署了帶有協議性質的公約,但僅在兩個月之后,山東聯通對資費進行大調整,山東移動也適時應戰,僅存在兩個月的協議就這樣宣告破產,價格戰繼續進行。由此可見,在有限次重復博弈之后,移動和聯通仍然會一直采取降價策略,不斷地陷入“囚徒困境”。菩名的伯川德模型指出:只存在有兩個企業的伯川德博弈中,如果兩者邊際成本為常數且相等,所生產的產品具有完全替代性即產品是同質的,并且企業考慮的競爭策略是其產品或服務價格而不是其產量,則存在著唯一的納什均衡,即產品或服務的價格等于其邊際成本,企業的利潤等于零。在我國移動通信市場上,當中國聯通的價格下浮幅度恰好能彌補兩運營商產品質量的差異性時,競爭的均衡結果將導致價格不斷下降,最終等于其邊際成本。這較好地解釋了我國移動通信市場上價格競爭的囚徒困境。
1.3成熟期的市場博弈
雖然價格戰是市場競爭的客觀需要,對培育市場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惡性價格戰是得不償失的,它不僅大大降低了行業利潤率,造成國家稅收銳減,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而且影響到整個電信產業的健康發展,嚴重削弱了電信產業未來發展的推動力。要使移動電信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盡可能地逐步擺脫這種輪番降價的囚徒困境,實現企業之間的理性競爭,移動通信運營商應該從低層次的價格競爭,轉向差異化戰略。差異化戰略是指企業通過提供獨特的產出特性以及技術、品牌形象、附加特性和特等來強化產品(服務)特點,增加消費者價值,使得消費者愿意支付較高價格的戰略。
伯川德悖論的一個決定性假設是兩個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相同的,價格成為用戶購買和企業出售的唯一決定變量。解開這一悖論的辦法之一是引入產品的差異眭,如果兩個企業提供的服務并不是完全具有替代性的,此時消費者面對的是互有差別、多樣化的市場細分服務,價格就不再是用戶唯一感興趣的變動系數,還有許多非價格因素。這樣的服務差異化就有效地防止了惡性價格競爭。因此要使現在的移動通信企業擺脫這種囚徒困境,必須要提供差異化的互有區別的服務給用戶。豪泰林模型指出:均衡價格:平均生產成本+產品的差異量。在平均生產成本一定的情況下,企業間提供的產品差異越大。均衡價格就越高,從而利潤就越大。原因在于產品間的替代性隨著差異性增加而降低,企業壟斷能力便增強,這樣導致競爭越來越弱,從而均衡價格將更接近于壟斷價格,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
低層次的價格競爭類似于博弈論中的“零和博弈”,僅僅在相互競爭的企業和消費者之間進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傲愫筒┺摹笔且环N完全沖突的博弈類型,博弈各方的總得益是一定值,一方所得必是一方的所失。如果考慮到由此帶來的低效率及對未來的不利影響等因素,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甚至很可能是“負和博弈”,博弈各方的總得益在減少。差異化戰略則屬于“正和博弈”,它通過實行差異化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創造出新的價值、新的利益,博弈各方的總得益隨著市場蛋糕的擴大明顯增加。
這個博弈存在唯一的納什均衡就是(不降價,不降價),但二者的收益都增加了r,整個行業的收益也增加了2r,整個市場的蛋糕被同時做大了。現在應該是一個差異化戰略的時代,沒有差異化,就失去了競爭力。實施差異化戰略,是移動通信市場螺旋式上升發展,逐漸走向成熟的必然趨勢。
二、中國移動通信市場差異化策略
2.1技術差異
電信是一個技術迅猛發展的行業,采用先進的技術提升網絡質量,提供更新更優的服務以適應差異化、多層次的市場需要,不僅能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不易被對手效仿的更加持久的競爭優勢,而且能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中國移動在未來的3G時代,通過大量的技術投入獲得在某一技術領域的競爭優勢,其實施差異化營銷就會事半功倍。
2.2品牌差異
品牌上的競爭已經成為一個焦點,用戶對運營商品牌和服務(產品)品牌的忠誠度成為競爭的核心。好的品牌有助于監督和提高服務產品質量并能開發新的產品和新的市場。培養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可以減少用戶對價格下降的敏感性。要通過主品牌和細分品牌的宣傳實現用戶對不同品牌價值認知的差異,另外還要積極尋找新的市場,實現準確的品牌定位,才能最終實現差異化策略。
2.3產品差異
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這兩大移動運營商都已經認識到語音業務市場可以開發的資源已經不多了,目前數據業務的需求劇增,成為移動通信新的利潤增長點,也是市場發展的方向。移動增值業務和移動數據業務在移動通信市場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G網絡的高速數據傳輸和多媒體特征將大大拓展移動通信的應用。會促成移動數據業務的大爆發,為差異化戰略的實施提供了舞臺。
2.4細分用戶目標市場
關鍵詞:沈從文;文學創作:道家自然觀;人化的自然
沈從文的文學創作與他生活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生態學中,“生境”fhabitat)又稱“棲息地”.是生物個體或種群所處的特定環境.比一般說的環境更為具體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講.除了遺傳基因.兒童時代的早期經驗在一個人個性的形成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對于一個文學家、藝術家的生長發育來說,早期經驗更具有重大意義.它可以持久地影響到文學藝術家的審美興趣、審美情致、審美理想,而如此重要的早期經驗正是從一個文學藝術家童年時代所處的“生境”中獲得的正如托爾斯泰在晚年時向人們訴說的:“孩童時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記憶里.在靈魂深處生了根.好像種子撒在肥沃的土地中一樣.過了很多年以后.它們在上帝的世界里發出它的光輝.綠色的嫩芽”。
自然環境對于作家童年心靈的濡染.沈從文算是一個典型的例證沈從文出生在封閉而又美麗的湘西風凰縣.那里山清水秀.風景秀美童年的沈從文盡管受到學校和家庭的禁錮.但是他還是想盡一切辦法沖破這種牢籠.沉入到自然界中.沉人到社會人生中頑童沈從文對書本以外大干世界充滿好奇和渴望.這使他能超脫學校與家庭的束縛.甚至是摧殘而進入與自然山水.自然人生融為一體的身心兩自由的境界.而他對自由的追求首先表現為與自然山水的親近。沈從文的童年一直在湘西度過,20歲后他才到北京求學.然后在郁達夫、徐志摩的幫助下開始文學創作。于是。童年靜美的生活記憶.故鄉淳樸的民俗風情.一齊涌出沈從文的筆端湘西的淳樸民風和秀美的山水風光造就了其陰柔內向,酷愛幻想的氣質特征,這種性格特征決定了沈從文對湘西“人生形式”的追求和對“鄉下人”精神的張揚這一心理傾向.表現在他的創作中.就有著明顯的心理傾斜:對“鄉下人”的“人性”的贊揚和對“城里人”的諷刺沈從文經常自詡為“鄉下人”或“鄉巴佬”.以與城里人相對照在沈從文看來.“湘西世界”是美于“城市文明”的.他用富有濃厚鄉村氣息的筆觸和傳統的情操同“現代文明”相抗衡.在自我慰藉中達到心理的平衡這一點既不同于艾蕪的邊地作品.也不同于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表現對純粹自然的崇拜和原始淳樸的懷戀。
在談到《邊城》的創作時,沈從文曾說:“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二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連在一起時.各人應有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這種通過個人的哀樂而達到人類之愛的企圖不正與道家“自愛”與“愛人”精神如出一轍嗎?在沈從文的小說中.人物極其平凡普通.然而正是這些平凡普通之人卻具極高的心性.他們與世無爭.自珍自愛卻又能與世共融.他們對生活始終充滿熱情和執著.他們是精神上的“貴族”《邊城》中擺渡的老人因為精神世界的豐富與敏感.被儺送二老誤認為“彎彎曲曲”“不利索”,過渡人給的錢.他堅決不收,有時推卻不了.他也決不占人家半點便宜.必用這些錢買些茶葉和煙草供過渡人享用在外人看來,老頭是助人為樂。是愛人,而在他自身恐怕首先是求得心里安穩與平衡.是出于自珍自愛.所以在這里自愛與愛人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重自然是沈從文對道家精神的認同重視自然是道家精神的核心。認為:“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有一個‘自然’”沈從文認同道家重自然的精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自然環境沈從文認為.自然是人類活動的場所,是個體生命展示個性的舞臺所以.沈從文在小說中.總是極力渲染各種自然環境因而沈從文又說.他的小說人物大部分是“由皈于自然而重返自然”.人物可以“在背景中凸出.但終無從與自然分離.但把人縮小到極不重要的一點上,聽其逐漸全部消失在自然中”二是自然即人之本來,也即先生所說:“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是自己如此”沈從文力主道家重自然的精神.希望以此來恢復中國人的自然性.即人性要自然而然.不受約束。
沈從文重自然源于他的個性與生活經歷孩童時的沈從文很頑皮.想盡辦法逃學,拼命從自然這部書中吸取養分沈從文的自傳里就說過:“二十年后我‘不安于當前事務.卻傾心于現世光色.對于一切成例與觀念皆十分懷疑.卻常常為人生遠景而凝眸’.這份性格的形成,便應當溯源到小時在私塾中的逃學習慣極明顯,對于后來用筆有顯著影響。”他喜歡水.他認為自己幼小而美麗的生活大部分與水分不開水教會他美和思索以至日后.他的許多作品里都有水的影子15歲時.沈從文成為一名軍人軍人的經歷讓他對社會又有了新的認識.對他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這也可以從他的自傳中看出:“這一份經驗在我心上有了一個分量.使我活下來永遠不能同城市中人愛憎感覺一致了——我看了些平常人沒看過的蠢事.聽了些平常人沒聽過的喊聲.且嗅了些平常人沒嗅過的氣味.使我對城市中人在狹窄庸懦生活里產生的作人善惡觀念.不能引起多少興味.一到城市中來生活.弄得猶豫孤僻不像一個正?!恕母星榱恕薄?/p>
沈從文的創作是一部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學.關懷人性是其根。30年代的中國戰亂頻繁.沈從文先后當過士兵、班長、文書、書記,過早經歷了生活的殘酷和戰爭的野蠻.然而他的作品卻呈現與同代作家不同的世界。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主要描繪了正在變革的社會現實.其作品的批判色彩甚為濃厚與此不同.沈從文在生命的建構與人性的緬懷中淡淡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這種精神可以說是與莊子的思想一脈相承的對自由人性的歌頌與對自然的崇尚是莊子生命哲學的精髓所在.莊子哲學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歌頌生命.歌頌人的自由自在的存活狀態他生活在亂世.那時的人們人性扭曲,生存壓抑.生命處于極不自由狀態莊子以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超然姿態實現了自我對生命與人性的關懷。
關鍵詞:心理壓力 調適 儒釋道 中庸之道 無為而治
狄更斯《雙城記》經典的開場: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依然適用于今天。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工作、住房、感情、健康……任何一項都會讓我們憂心忡忡。雖然壓力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超過了人們的承受能力,它就會成為精神世界的破壞力量。因此,如何在各種情緒壓力面前,做好心理的調適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儒釋道三家學說,從內容上講實質上就是儒釋道三家綜合一體的文化。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塊石碑,上有一幅很奇特的圖,“混元三教九流圖”,幅圖把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十分形象地合為一圖之內,三教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最形象的圖解。探究儒釋道的思想體系,取之核心精華,應用于當下,對提高民族心理素質, 增進人的心理健康和道德修養,具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
一,內心平衡的基石:中庸之道
“中庸“對于現代人保持心理平衡更是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適中”的自信是人類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而過度的壓力痛苦可能會摧毀人的身心走入絕境。生命中全無任何壓力也會使人類喪失進取的動力,最終一事無成。在現代社會中,來自方方面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壓力越來越大,因此“中庸”之道日益顯露出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人們要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到“中”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心態, 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
二,外部適應準則:仁義忠恕
現代社會人類越來越自由、獨立和自足,同時,個人為了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又一刻也離不開人與人的溝通,尤其在團隊之中,必須與他人保持一定的和諧關系。傳統文化中的“仁義忠恕”給了我們良好的互動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儒家為主體,其內核是“仁”,“人者,仁也”?!叭恕焙汀岸苯M成“仁”字,表明人際交往之道是儒家的重要內容。[1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的主張, 將“愛人”作為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則。
在朋友關系中,首先君子要“愛人”,與人交往要真心誠意。沒有愛心便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其次,要以“忠信”為本,孔子認為“主忠信”,“忠”就是盡自己之力去幫助他人,也就是說,交朋友,是交他的道德,不可以懷有其它的目的。
儒家勸誡人們奉行“忠恕之道”,強調通過外在的社會規范展現仁愛精神,尊重、友愛、寬容、恭敬的人道原則和平共處,營造出一種人人將心比心,關心他人,互相寬恕、忍讓、諒解的社會和諧氣氛。
三、順其自然的平常心:無為而治
老莊道家思想則主張清靜無為,以柔克剛,見素抱樸。這是一種出世的思想,強調返樸歸真,順應自然,尋求人的個體價值,崇尚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即倡導人不要勉強去做有悖于自然規律的事情,那一定是違背了客觀規律。[2 ]世間萬事,順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曠達,有時也不妨以退為進,乃是對人對事對己對身心最為明智的自然之法。若想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不是真的消極無為,而是在必要時要有所作為,即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無為”的態度不失為促進人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
除此之外,包容處下,處事不變涵養也是無為而治的一個重要內涵。 “天下莫柔弱如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所謂 “柔弱”乃是知時度事的一種明智認識。
道家所提供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恰好可以適應人們價值多元變革急遽中大眾的精神需要,可以維持人們在處境變化之下的心理平衡,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種抗拒逆境的精神力量和消融苦悶的宣泄途徑。
四:參透本相的境界:歸本于空, 耐得寂寞
佛教強調“放下”,認為事物本質為“空”,任何一個存在之為存在,其實都和我們的心靈意識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我們心靈的活動回到自己,我們心靈意識和外在事物回到一種渾然為一的狀態,就是“空無”、“自在”的狀態,可使外界事物和心靈意識兩者一起渾合而無分別。
當下對于一個個體來講,其無限的欲望與對自身能量的錯誤估計是人生不幸的根源,故應該把我們內在的那個心靈執著解開,這樣或許我們的智能才能夠好好地展發出來。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多元的富于創造的復合型文化,在這一文化體系之中,儒釋道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雖然他們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處世方式, 但又有許多共通之處, 相輔相成。尤其是其中蘊藏的十分豐富的有關心理健康的內容,對于處于今天物質產品極大豐盈而精神產品相對貧乏的全球化時代, 對于國人有著不同尋常的價值,每一個中國人的基因里寫滿了傳統文化的密碼符號,對傳統文化的天然認同和接受是我們汲取其中有益成分調適心理的最為便捷的途徑,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豐厚的資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解決自身的心理困擾,重建應對壓力問題的內心力量,這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得天獨厚倚靠的精神支撐,這種天然整合心理的能量一直存在于我們的文化里生活里,它對于今天人們的心理調適將起到十分樂觀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杜雄明. 人性與自我修養[M] . 北京: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88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