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體育哲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挫折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就是引導受教育者正確的認識失敗,辯證的看待失敗,將失敗帶來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并從中汲取積極的養分,為成功的最終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挫折教育應該是從正面積極的對行為者進行輔導以幫助他們能夠在面對日常生活壓力方面合理的處理困難。只有在行為者的心理和生理上提高其抵抗挫折的意識和能力,才可能將挫折的消極影響降至最低,才能使行為者產生最有效的積極的行為的結果。因此,挫折教育應該是以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原理為基礎,針對普通人群而非病理性人群,尤其面向在校學生,采用適當的方式合理安排、規劃教育內容,進行以提高行為者抵抗挫折能力為目的的教育方式。
2體育教育對學生個性心理發展的影響
2.1中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分析
中學階段是人生發展歷程中重要的轉折期,是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而這一時期的學生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均不成熟,呈現出半兒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而學生的個性心理的形成受先天素質、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學校教育的影響,其中影響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莫過于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按照國家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對青少年學生施加教育影響,并通過多種教育活動把學生培養成個性全面發展的人的一種教育形式。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貫徹挫折教育思想并實施挫折教育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職責。
2.2體育教育對中學生個性心理發展的影響
體育教育是基于身體運動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體育教育的功能并不僅僅在于增強學生體質,強健體魄,更在于對學生個性心理的教育與培養。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心理的形成與其所接受教育的類型息息相關。以我國目前教育現狀,雖然大多中小學已經將心理健康教育列為重點教育課程,但其實施過程總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這樣學生個性心理教育的重任一部分就回歸體育。中學生《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課程標準也將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體育教育在學生個性心理形成教育過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3挫折教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挫折教育放入學校教育這一思想毋庸置疑,但是在學校教育中如何踐行是個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存在與挫折教育思想十分相近的觀點,這就為挫折教育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3.1挫折教育實施途徑分析
人們總是渴求成功,中學生在其年齡段所渴求的成功主要包括:學業成功和人際交往的成功這兩個主要方面,其面臨的主要挫折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重要方面。因此,要讓學生掌握分析失敗進而掌握成功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奮斗與失敗的一次循環就獲得成功的事實很少,因為一個正確認識的形成,往往需要經過時間、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形成,往往需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就要在學校教育階段通過挫折教育讓學生了解成功的途徑,即通過經歷失敗,認識失敗,尋找原因,戰勝失敗,不斷的抵抗挫折進而通向成功的途徑。在學校教育階段,通過創設不同的、合理的挫折情景,使學生在一個虛擬的“挫折環境”中掌握這一通往成功的途徑,掌握這一途徑中所經歷挫折的應對方法,這便是實施挫折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
3.2中學體育教育中受挫折的因素分析
3.2.1基于體育教育特征的客觀因素
(1)體育教育內容多樣化:基于體育運動項目多樣化的特點,我國中小學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中涵蓋田徑、體操、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多項運動項目,每一運動項目由于其項目自身的特點又會顯現出不同的技能掌握、戰術運用、場地器材使用等多樣性的特點,這樣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先天所具有的身體素質和后天訓練程度的不同,學生在進行身體參與與心理參與的進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偶然性因素,存在出現挫折因素的可能。
(2)學校體育教育場地、器材等的影響:由于我國學校教育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更加注重文化課程的學習而忽略學生身體能力的訓練及身體素質的提高,雖然近幾年我國逐步重視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影響,但是學校體育教育場館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特別是農村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狀況更是不容樂觀。因此在體育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由于場地器材導致的客觀原因,讓學生在更加艱難的環境中體驗到順利實施身體鍛煉所經歷的困難與挫折,這就為挫折教育的實施提供了一個客觀基礎。
(3)環境因素的影響:大多學校體育課程以引導學生在室外進行身體活動為主,這就面臨刮風、下雨、嚴寒、酷暑、霧霾等多種惡劣天氣等非人為因素的影響。這種不可控制的因素恰巧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尤其是抗挫折能力的良好的素材。
3.2.2學生與教師主觀因素
(1)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素質迥異的影響。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學校中出現越來越多“小胖墩”,學生健康體質逐年下降;由于獨生子女對父母長輩存在較強的依附性,學生出現怕苦怕累怕臟等多方面不利于體育教學的因素。這就對體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體育課程致力于提高學生體質,也要注重其在學生心理發展方面的重要影響。
(2)學生個人氣質類型的差異:人的氣質類型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郁質,這就導致不同的人存在著不同的個性,其不同的心理因素也會導致其對不同體育教學中挫折的反應能力與抵抗能力。
(3)體育教師的影響:體育教師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體育教師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由于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體育教師的一些不當言語也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這就在主觀上增加了在體育教學中有計劃實施挫折教育的可能性。基于對挫折教育實施途徑方式的分析,結合體育教學與體育教學內容實施的特點的對比,在體育教學中的技能反復練習與技戰術隨機應變等特點與挫折教育中的“反復實踐、反復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達到成功”的教育目的類比相似,因此,只要在體育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循序漸進的實施挫折教育將對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的塑造產生深遠的影響。
4中學體育教學中挫折教育的推廣方法
結合我國現有體育教學現狀以及對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挫折教育實施因素的可行性分析,可將挫折教育按照循序漸進性原則,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實現。
4.1適當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體現在體育教學中貫徹實施挫折教育的宗旨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教育部對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要求,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是基層教師貫徹體育教學思想與教學任務的指導性文件。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中具體加入有關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實施指導思想、實施方式等內容,將會對中學體育教學挫折教育的推廣產生深遠的影響。
4.2體育教師的重視與應用
體育教師作為貫徹實施體育教學思想、踐行體育教學目標的領路人,應加強自身有關挫折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挫折教育的本質理論、挫折教育的教學規律、教學方法,積極主動的學習國外有關挫折教育的指導思想及其具體實施方法,結合我國現有教育現狀積極、有計劃的應用于自身體育課堂教學實踐。在體育課堂中積極有效的營造“挫折環境”,思考多種挫折方式,以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與鍛煉。
4.3家長與學校的積極配合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學生家長應該轉變觀念,放心大膽的將學生置身于體育教師營造的相對安全的“挫折環境”中,在體育鍛煉中主動體驗挫折、真正掌握如何應對抗挫折的本領。學校應當積極配合體育教師,為體育教師提供相應的器材、場地等,對體育教師實施挫折教育的路徑進行科學的考量,對其實施的可能性、安全性加以確認,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供后勤保障。
4.4推廣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挫折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就是引導受教育者正確的認識失敗,辯證的看待失敗,將失敗帶來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并從中汲取積極的養分,為成功的最終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挫折教育應該是從正面積極的對行為者進行輔導以幫助他們能夠在面對日常生活壓力方面合理的處理困難。只有在行為者的心理和生理上提高其抵抗挫折的意識和能力,才可能將挫折的消極影響降至最低,才能使行為者產生最有效的積極的行為的結果。因此,挫折教育應該是以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原理為基礎,針對普通人群而非病理性人群,尤其面向在校學生,采用適當的方式合理安排、規劃教育內容,進行以提高行為者抵抗挫折能力為目的的教育方式。
2體育教育對學生個性心理發展的影響
2.1中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分析
中學階段是人生發展歷程中重要的轉折期,是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而這一時期的學生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均不成熟,呈現出半兒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而學生的個性心理的形成受先天素質、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學校教育的影響,其中影響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莫過于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按照國家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對青少年學生施加教育影響,并通過多種教育活動把學生培養成個性全面發展的人的一種教育形式。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貫徹挫折教育思想并實施挫折教育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職責。
2.2體育教育對中學生個性心理發展的影響
體育教育是基于身體運動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體育教育的功能并不僅僅在于增強學生體質,強健體魄,更在于對學生個性心理的教育與培養。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心理的形成與其所接受教育的類型息息相關。以我國目前教育現狀,雖然大多中小學已經將心理健康教育列為重點教育課程,但其實施過程總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這樣學生個性心理教育的重任一部分就回歸體育。中學生《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課程標準也將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體育教育在學生個性心理形成教育過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3挫折教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挫折教育放入學校教育這一思想毋庸置疑,但是在學校教育中如何踐行是個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存在與挫折教育思想十分相近的觀點,這就為挫折教育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3.1挫折教育實施途徑分析
人們總是渴求成功,中學生在其年齡段所渴求的成功主要包括:學業成功和人際交往的成功這兩個主要方面,其面臨的主要挫折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重要方面。因此,要讓學生掌握分析失敗進而掌握成功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奮斗與失敗的一次循環就獲得成功的事實很少,因為一個正確認識的形成,往往需要經過時間、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形成,往往需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就要在學校教育階段通過挫折教育讓學生了解成功的途徑,即通過經歷失敗,認識失敗,尋找原因,戰勝失敗,不斷的抵抗挫折進而通向成功的途徑。在學校教育階段,通過創設不同的、合理的挫折情景,使學生在一個虛擬的“挫折環境”中掌握這一通往成功的途徑,掌握這一途徑中所經歷挫折的應對方法,這便是實施挫折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
3.2中學體育教育中受挫折的因素分析
3.2.1基于體育教育特征的客觀因素
(1)體育教育內容多樣化:基于體育運動項目多樣化的特點,我國中小學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中涵蓋田徑、體操、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多項運動項目,每一運動項目由于其項目自身的特點又會顯現出不同的技能掌握、戰術運用、場地器材使用等多樣性的特點,這樣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先天所具有的身體素質和后天訓練程度的不同,學生在進行身體參與與心理參與的進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偶然性因素,存在出現挫折因素的可能。
(2)學校體育教育場地、器材等的影響:由于我國學校教育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更加注重文化課程的學習而忽略學生身體能力的訓練及身體素質的提高,雖然近幾年我國逐步重視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影響,但是學校體育教育場館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特別是農村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狀況更是不容樂觀。因此在體育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由于場地器材導致的客觀原因,讓學生在更加艱難的環境中體驗到順利實施身體鍛煉所經歷的困難與挫折,這就為挫折教育的實施提供了一個客觀基礎。
(3)環境因素的影響:大多學校體育課程以引導學生在室外進行身體活動為主,這就面臨刮風、下雨、嚴寒、酷暑、霧霾等多種惡劣天氣等非人為因素的影響。這種不可控制的因素恰巧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尤其是抗挫折能力的良好的素材。
3.2.2學生與教師主觀因素
(1)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素質迥異的影響。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學校中出現越來越多“小胖墩”,學生健康體質逐年下降;由于獨生子女對父母長輩存在較強的依附性,學生出現怕苦怕累怕臟等多方面不利于體育教學的因素。這就對體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體育課程致力于提高學生體質,也要注重其在學生心理發展方面的重要影響。
(2)學生個人氣質類型的差異:人的氣質類型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郁質,這就導致不同的人存在著不同的個性,其不同的心理因素也會導致其對不同體育教學中挫折的反應能力與抵抗能力。
(3)體育教師的影響:體育教師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體育教師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由于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體育教師的一些不當言語也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這就在主觀上增加了在體育教學中有計劃實施挫折教育的可能性。基于對挫折教育實施途徑方式的分析,結合體育教學與體育教學內容實施的特點的對比,在體育教學中的技能反復練習與技戰術隨機應變等特點與挫折教育中的“反復實踐、反復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達到成功”的教育目的類比相似,因此,只要在體育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循序漸進的實施挫折教育將對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的塑造產生深遠的影響。
4中學體育教學中挫折教育的推廣方法
結合我國現有體育教學現狀以及對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挫折教育實施因素的可行性分析,可將挫折教育按照循序漸進性原則,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實現。
4.1適當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體現在體育教學中貫徹實施挫折教育的宗旨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教育部對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要求,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是基層教師貫徹體育教學思想與教學任務的指導性文件。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中具體加入有關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實施指導思想、實施方式等內容,將會對中學體育教學挫折教育的推廣產生深遠的影響。
4.2體育教師的重視與應用
體育教師作為貫徹實施體育教學思想、踐行體育教學目標的領路人,應加強自身有關挫折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挫折教育的本質理論、挫折教育的教學規律、教學方法,積極主動的學習國外有關挫折教育的指導思想及其具體實施方法,結合我國現有教育現狀積極、有計劃的應用于自身體育課堂教學實踐。在體育課堂中積極有效的營造“挫折環境”,思考多種挫折方式,以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與鍛煉。
4.3家長與學校的積極配合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學生家長應該轉變觀念,放心大膽的將學生置身于體育教師營造的相對安全的“挫折環境”中,在體育鍛煉中主動體驗挫折、真正掌握如何應對抗挫折的本領。學校應當積極配合體育教師,為體育教師提供相應的器材、場地等,對體育教師實施挫折教育的路徑進行科學的考量,對其實施的可能性、安全性加以確認,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供后勤保障。
4.4推廣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體育教師與班主任充分交流觀點,對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分別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在保證學生生命與身體安全,保護其自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設置挫折環境。
一、羅蒂認識論中的反主體性傾向
后現代主義認為,主體是現代性的一個發明或“杜撰”,這種“杜撰”的主體自發地需要一個客體,由此導致了主客二分。后現代主義者反對主客二分其實主要是反對主體性,對主體性的超越和消解自然也就擺脫了主客二分。一般認為,這種反主體性傾向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反對二元論和人類中心主義;反對以認識主體為核心的反映論;反對理性中心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和普遍主義。這幾個方面在羅蒂的認識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
第一,羅蒂認為,反二元論是現代西方哲學中一種重要的思潮,這種二元論傳統具體表現為“本質和偶然、本體和屬性、表象和實在之間的對立”。然而,如果不消除這種二元論,就無法擺脫真理符合論及其面臨的困境,也無法避免笛卡爾式的懷疑對認識論造成的危害。19世紀以來,一些哲學家認為可以通過語言的澄清來填補這種鴻溝,然而羅蒂不贊成這種觀點,他強調語言不是再現客體的工具,而且認知主體不可能通過語言來再現客體。
第二,在羅蒂看來,反映論預設了主體與外在對象的符合以及做出判斷的正確標準,而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其實體現了主體對外在世界的控制和支配,因而傳統的反映論在本質上預設了真理標準的存在,進而也和權力相聯系,這就為權威和獨斷權力的存在創造了可能。羅蒂反對把知識看成反映外部世界的鏡喻式的知識論哲學,反對傳統的表象主義、基礎主義和反映論,認為主體性哲學必須要被終結。
第三,羅蒂反對理性中心主義,要摧毀傳統的“中心”、“基礎”和“原則”。他認為沒有人能達到永恒的基礎和絕對的真理,不存在凌駕于一切之上的、予人以指導的永恒原則和模式。他要消除“大寫的哲學”,挑戰宏大的柏拉圖式精神氣質,提倡“小寫的哲學”和后哲學文化。
由此可見,羅蒂的認識論中蘊含著后現代主義對主體性的顛覆。他在《哲學和自然之鏡》一書中指出,柏拉圖主義、康德主義與實證主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致力于發現各種本質是人具有的一種本質。因此在這些傳統哲學家看來,哲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張揚人的主體性,在人的鏡式本質中去準確地映現周圍世界。羅蒂認為,“心靈為自然之鏡”的認識模式是完全錯誤的,與認知主體完全分離的客觀現實并不存在,也沒有永恒的本質、普遍的真理或道德法則。
此外,分析哲學也遭到羅蒂的批評。他認為分析哲學是另一種形式的康德哲學,它并沒有展示哲學觀念的根本變革,仍是要為認識提供一個“基礎”。在分析哲學中,心靈與世界之間的再現模式不再是心理的而是語言的,然而這種模式實際上并沒有改變笛卡爾-康德式的哲學氣質,因為它也在致力于將一切知識與文化納入一種永恒和中立的構架之中。分析哲學預設了人的一切認知活動必然遵循某種恒定的理論結構或模式,這就仍然無法脫離“認知主體”、“外部實在”和“表象論”框架,只不過將認識論的分析與綜合方法代之以語言分析方法。
總之,分析哲學并未消除鏡式的反映,它只是通過“檢查、修理和刨光這面鏡子”來提升心靈對外部世界映像的精確度。因此羅蒂認為,如果說分析哲學構成了對笛卡爾-康德式認識論傳統的一種挑戰,那就是一場失敗的革命。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小寫的哲學”與后哲學文化,試圖為處于困境中的傳統哲學開出療救的藥方。
二、“小寫的哲學”與后哲學文化
如果將后現代主義看做一種新的哲學形式,那么它是對宏大的柏拉圖式精神氣質的挑戰,這里不需以任何形而上學的普遍范疇作為前提或基礎。因此,后現代主義并不尋求“真”或“善”的本質、人的本性與普遍真理,語言也并非要表達某種不變的實在。羅蒂認為,后現代哲學的這些觀念蘊含著療救哲學藥方。柏拉圖、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人都是“大寫的”哲學家,他們追問某些規范性的觀念,追問“大寫的”真理、善和理性,以使人們遵循這種普遍的規則,使日常的得更為合理。類似于這種追尋普遍性和規范性觀念的哲學可被“大寫”,它可以檢查文化的各構成部分以某種方式認識世界是否正確,并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精確地描述實在。這種“大寫的”哲學、真理、善和理性是彼此聯系的柏拉圖主義概念。實用主義者不主張去實踐“大寫的”哲學,因為它無助于我們去言說“小寫的”真和從事“小寫的”善。“小寫的哲學”實際是一種與實用主義相結合的解釋學,要與其他意識形態進行平等的解釋學對話。羅蒂進而提出要以一種“后哲學”和“后哲學文化”來取代堅持基礎主義與表象主義的鏡喻哲學。
羅蒂指出,后哲學的出發點在于克服這樣一種傳統信念,即認為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與某種永恒的東西建立聯系,諸如上帝、柏拉圖的“善”的理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實證主義的物理實在本身或康德的道德律等。他認為,“傳統的、前實用主義的哲學充滿了德里達所謂的‘出現的形而上學’,即希望發現某種固定不變的、使我們有可能用認識來代替意見的東西。”因此,只有“放棄這樣的希望,連同現象與實在、意見與知識之間的對立”,后哲學以及后哲學的文化才是可能的。羅蒂強調他的“后哲學”是一種“無鏡的哲學”,它代替了鏡喻式的傳統哲學,不再把知識看做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擯棄了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間的無謂爭論。在后哲學時期,哲學的思維并未終止,它應該以與實用主義相結合的解釋學形式存在。在后哲學文化中,哲學不是文化其余部門的基礎并給予它們以指導,而是與其他文化形態和諧共存,彼此促進;哲學不再體系化,而是一種蘇格拉底式的教化哲學。每個人都不會認為自己比別人更“理性”、更“科學”、更“深刻”,沒有一種文化的特定部分可作為其他文化的衡量標準和普遍規則。畢竟在“后哲學文化”中,個體是“松散而靈活的,以感覺、情緒和內在化過程為旨歸的,并持有一種‘成為你自己’的態度。”所以人不是通過追求永恒真理,而是通過不斷克服舊我并努力創造一個新的自我來塑造和完善自身。這里沒有普遍性規則可供遵循,也沒有一個“理念世界”中的實在或“形式”讓我們去追求,我們不需假定一個永恒真理的領域,也不存在絕對的關于人性的任何說明和社會道德的基礎。#p#分頁標題#e#
對于后哲學文化中的科學、文學和政治狀況,羅蒂同樣有自己的見解。其一,實證主義者十分推崇科學,但羅蒂認為科學與文學藝術應具有同樣的地位。羅蒂在這里并不是要貶低自然科學家的地位,而只是說把他們當做牧師一樣來看待。其二,他認為文學語言是隱喻性的,這種隱喻性意味著語言的邏輯空間永遠是敞開的,具有創新性,但是文學不能替代哲學或科學,哲學也不能消融于文學,二者應互相合作,因而“后哲學”仍有自己的話題。其三,在后哲學文化中,政治是自由的,它既不是其他文化形態的基礎,也無需其他文化形態作為其基礎,哲學、文學、道德等不會對其加以限制。總之,羅蒂的“后哲學”不在于尋求終極真理、普遍性規則或規范性,而是倡導不同范式之間的開放和平等“對話”,以擴大交流和促成共識。
三、普遍性規則的缺失與后現代個體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