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旅游資源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溝谷森林景觀是通道縣面積最大,姿態多變的景觀資源,溝谷內保存完好的中亞熱帶溝谷常綠闊葉森林生態系統,溪邊古樹參天,林間藤本攀繞,林下蕨類叢生,溪水清流,瀑布———深譚———流水自成一體,給人以原始、天然、清爽、靜心、神怡感受。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環境開展生態旅游,進行保護性利用。
1.1南部中亞熱帶溝谷常綠落葉闊葉季雨林景觀資源位于通道縣南部的甘溪鄉恩戈等的溪溝內,海拔300m以下。該溝谷為珠江流域,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勢和氣候條件,使其形成的湖南其他地區不存在的中亞熱帶溝谷常綠落葉、闊葉季雨林景觀,植物以喙核桃(An-namocaryasinensis)、楠木(Phoebezhennan)等為主,溝內以竹柏、華南栲等高大的季節性大葉落葉闊葉和常綠植物為主,伴生著綠黃褐樹、變葉榕、白背鴨腳木等南、西南植物區系成分,高3m的仙人掌,小片的野芭蕉林等南熱帶成分的植物種類,林下海芋、華南紫箕等寬葉耐陰植物發育,林間藤本植物發達,氣根繚繞,樹體板根壯寬,老莖生花(善果),林內千姿百態,溪溝內怪石林立,天然一字水壩,十曲九回的溪流,多級疊水,從天而降的瀑布,清澈無污染的溪水,構成了大自然的優良環境。加上鳥鳴、畜啼、嘩嘩水流聲,更是構成了大自然的人間仙境,溝谷高濃度的負離子含量更是吸引著人們向往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1.2宏門沖森林生態系統景觀資源宏門沖位于通道縣木腳鄉溪上村,植物種類最豐富,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最為集中的區域,溝谷以木蘭科、殼斗科、樟科等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林內腐殖質層厚,藤本發達,清澈溪流常年不斷,林內潮濕,喬層多亞層,層界難以分辮,反映出典型中亞熱帶溝谷常綠闊以林的森林景觀特點。海撥900m以上分布著杜鵑灌叢,保存有結構最完整的具有復雜性和獨有性的溝谷森林生態系統,實屬難得的森林生態系統景觀。
1.3龍底河漂流景觀資源龍底河以源于成步縣巖寨鄉,可供漂流的是溪上以下約5km的峽谷中河段。漂流河周圍森林茂密,中山齒脊峪谷地貌發育,密林、怪峰、奇石融為一體。溝谷碧液,綠瑩瑩流得從容,流淌灘頭,雪流飛濺。懸崖、老樹、礁石及石縫里亙古樹曳的水草錯落有致。深潭、平流、急灘此起彼伏,是一處有驚無險的極佳漂流去處。同時,在河岸邊天然巖石露頭上有長6m,高1.5~2m的疊石層,呈熠皺狀,所形成的同心層非常清晰,局部有如樹木年輪。無疑,它為龍底河漂流增添了一處亮麗的旅游景觀點。
1.4珍稀樹種園景觀資源20世紀70年代末,通道縣林業局在位于縣城西北部成立通道侗族自治縣林業科學研究所,面積680畝。從20世紀80年代初林科所開展珍稀樹種收集、森林培育、林業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共收集維管束植物108科32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0余種。經多年建設,林科所建立的珍稀樹種標本園及其它科學試驗林場已郁閉,山上林木郁郁蔥蔥,森林覆蓋率達92%,景觀效果十分突出,是開展林業科學研、科技普及與生物教學的理想場所,同時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戶外休閑旅游勝地。
2侗族村寨風水林旅游景觀資源
侗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她的歷史淵源流長,曾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光彩奪目的中華文化。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民族。侗族聚居的村寨依山傍水,寨前是田園阡陌,寨后是青山疊翠,村寨左右還有竹林或古老的風景樹,該溪流繞寨而行或從村寨中穿過,寨中有魚塘,既有林木蔥蘢的山巒,又有稻香四溢的平壩。侗族人民在長期與自然搏斗過程中,他們對其周圍的自然環境產生了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對其賴以生存的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尤其表現在、侗款、鄉規民約、樹棕等方面。這些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并保留至今,對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林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保證了侗族地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為后人休養生息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
2.1上湘侗族村寨風水林旅游資源位于通道縣播陽鎮上湘村侗族村寨,距縣城68km,該村有侗族聚居200戶,村民700人。寨前溪河繞寨而行,清澈水流長年不斷,有橫跨溪河造型優美的風雨橋,村寨后是翠綠的風水林,面積280畝,該村寨在咸豐元年(1850年)立下蓄禁碑文,至今立在風雨橋旁,其碑文記載:“從來天之暖,物始生地之靈者,人方杰故……。我上湘后龍山,自祖輩合抱之樹,常有數千年,后人不肖,私妄砍,以致山車之美,轉成濯濯……。我等撫今思著,不勝傷也,因于咸豐元年共聚醮,共同計議,凡寨邊左右前后,一切樹木俱要栽培……。一切樹木俱要蓄禁,不許妄砍,有不遵者,系是殘人共責罰,決不寬容”。通過民眾協商制度的保護森林的條款剖在石碑上,將石碑立在村寨風雨橋旁,以示眾人遵守法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風水林內,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木荷(Schimasuperba)、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樸樹(CeltisL.)、樟樹(Cinnamomumcam-phora)等古樹名木有500株,其中500年以上古樹有312株,據調查,植物種類50科112屬320種。侗族先民們以鄉規民約去保護森林,保護人們平安和康寧,以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早期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產物,是包含著深刻的人類生態學觀念。播陽上湘侗族村寨森林———人之景觀學一體的鄉村游,是最佳的森林旅游的勝地。
2.2孟沖侗族村寨風水林旅游孟沖位于通道縣北面,屬于通道縣溪口鎮。孟沖村寨的村落座北朝南,聚居80戶村民,500余人,依山而建,村前是一條小溪,并有一片稻田,面積60畝。東西是涼傘頭,西面是白云山,南北是筆架山,東面是凌云山。村落四周封山育林,總面積2000畝。村后的針闊混交林,古樹參天,先輩封為風水林,大古樹封為神樹。至今森林覆蓋率達87%,基本保存原有的森林生態環境。風水林中的赤皮青岡(Cyclobalanopsisgilva)古樹被封為孔子樹、財神樹、擴寨神樹、鴛鴦樹、美女神樹、九錘鑼樹、救生樹、青云直上等神樹。孟沖村寨可稱為山青水秀,氣候宜人,呈現典型的侗族風光,是森林旅游的又一最佳旅游景觀資源。
3通道縣森林旅游景觀資源評價
3.1丹霞地貌景觀資源以壁、峰、峽、洞、橋為基本單元的丹霞地貌景觀。以懸崖、峭壁、峰林、怪石、天橋、山洞、峽谷、森林構成了千姿百態的奇特景觀。丹霞地貌景觀森林游資源具有如下特點:①面積大且地貌發育完全,面積160km2,丹霞景觀資源組成單元較齊全、完整;②景觀異質性高,奇特,除丹霞景觀外,還具有丹霞景觀與森林景觀相映的特點;③景觀集中,景觀點錯落有致,更顯景觀的多樣性、豐富度和均習性。
3.2溝谷森林生態景觀資源溝谷森林景觀面積最大,姿態多變,具有生氣活力的景觀資源。主要有兩處景觀,一處是以恩戈中亞熱帶溝谷常綠落葉季雨林處貌與環境特征的景觀資源,一處是以宏門沖森林生態系統、龍底河漂流為一體的景觀資源。中亞熱帶溝谷常綠落葉闊葉季雨林外貌為湖南獨有,具有很高的生態旅游價值,龍底河漂流也具特色,是一人一舟,雙人舟漂流的好去處。
(一)產茶歷史悠久
湘西產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據《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據王威廉考證,武陵七縣包括現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懷化等地。《永順縣志》載:“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貢,其為生產地可知”;《通典》(杜佑)記載:“永順、龍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貢”;《辰州府志》記載:“邑中出茶處,先以碣灘者為最,今且已充上貢矣”。《古丈坪廳志》載:“古丈坪廳之茶,種于山者甚少,屆人家園圃所產,及以園為業者所種,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勝,夫界亭之品”。說明湘西從唐朝開始就有茶葉入貢,在清朝就有了以種茶謀生、靠茶致富的專業化的茶葉生產方式。
(二)茶種豐富且品質出眾
湘西有歷史悠久的古茶樹。例如保靖縣葫蘆鎮黃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們稱為“可以拿來喝的文物”的古茶樹;在桑植、永順等縣,有野生茶樹分布,主要以小茶樹為主(大茶樹因為當地人民的濫砍濫伐而沒有保存下來)。此外湘西還有很多品質出眾的名茶,有聞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萊比錫世界博覽會上湘西古丈茶獲金獎;1982年在全國供銷商品名茶評選會上,古丈毛尖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有“一兩黃金一兩茶”美譽的保靖黃金茶,2012年保靖黃金茶和古丈毛尖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注冊的特色農產品。還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稱的碣灘茶、張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霧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豐富多彩
在湘西的茶樓或是茶園門口都有有關茶的楹聯,湘西的茶聯可主要分為兩種類:一為贊茶聯,如:“時到茶園自然綠,穿來芳草依舊蘇”、“古丈毛尖清香撲鼻馳名遐邇,獅口銀芽白毫顯露譽天下”等。二為飲茶聯,如:“嶺上綠茶香千里,杯中毛尖醉萬家”、“飲倩云峰交四海朋友,品古丈毛尖結五洲群賢”等。在湘西有許多與茶相關的茶歌,例如“采茶調”、“采茶曲”、“十二月采茶調”、何紀光的“挑擔茶葉上北京”、宋祖英的“古丈茶歌”都是讓人耳熟能詳的歌曲。湘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在用茶方面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茶俗。如過趕年時,要喝“眼屎茶”;結婚時講究“三茶六禮”和“三道茶”;相互溝通表達情感時有“扛碗茶”、“篩茶”等等。
二、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湘西作為湖南最早開發的旅游地之一,很多旅游資源已經開發得非常成熟,例如鳳凰古城、張家界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景點。近年來在旅游中也出現了一些茶文化元素,茶文化旅游的開發已成雛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茶文化節的興起。湘西的茶文化節主要以古丈縣的茶文化節為主,自2011年以來古丈縣先后舉辦了“中國(古丈)首屆茶文化節古丈毛尖萬人品評會”、“中國(古丈)第二屆茶文化節‘紅石林’杯茶歌大賽”,在茶文化節中有許多具有當地民俗特色的茶禮儀、茶俗、茶歌、茶聯以及茶藝等表演,還有茶葉的現場交易,這對于追求新穎的旅游者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在導游培訓中,增加了湘西茶文化的專題講座。此培訓不僅增加了導游人員對湘西茶文化知識和內涵的了解,也豐富了導游人員的講解內容,讓導游人員在講解過程中間接向旅游者宣傳了湘西茶文化。三是景區各類茶館方興未艾。目前,湘西地區茶館的消費人群主要以本地人為主,但本地人進入茶館并不是為了品茶欣賞茶文化,更多的是以打牌、搓麻以消磨時間為主。景區的茶樓也不是為了讓客人體驗茶文化,而是以販賣茶葉為主。湘西茶文化的旅游資源雖有一些零散的開發,但都沒有形成成熟的旅游產品,在其過程中還存在著以下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缺乏意識
在湘西的旅游規劃中,很少提及對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目前湘西僅將茶葉作為農業作物來發展,很少有企業把茶園與旅游結合起來,開發與茶文化有關的休閑旅游。在湘西的旅游市場中很少能見到與茶文化旅游有關的產品,與茶文化旅游有關的旅游路線更是從未涉及。
(二)缺乏專業人才
茶文化內容包涵茶種、茶具、茶俗、茶禮、茶歌、茶寺以及與茶有關茶精神。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以古丈為例,截止到2013年底,古丈有高級農藝師4人,農藝師3人,茶葉技術專家45人,長期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并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茶農近百人,茶農技術骨干1800余人。但是具有茶文化旅游專業知識的人才卻幾乎空白。
(三)缺乏宣傳
在湘西名茶的知名度方面,出現外地茶葉一枝獨秀的場景,旅游者除了知道湖南的安化黑茶外,對湘西的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沅陵碣灘茶等本地名茶知之甚少。在湘西茶文化節慶日方面,以古丈的茶文化節為例,古丈的茶文化節自2011以來舉辦了兩屆后就再沒有其音訊。此外,湘西旅游市場上銷售的與茶文化有關的旅游商品主要是茶葉,且茶葉質量參差不齊,冒牌商品層出不窮。在景區隨處可見冒牌的古丈毛尖、保靖的黃金茶。這不僅嚴重損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茶文化商品的推廣,同時也使旅游者對湘西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三、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建議
湘西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在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時,可以依托其它已經開發的非常成功的旅游資源,結合茶文化自身的優勢深入挖掘其茶文化內涵,根據市場需求,生產茶文化旅游產品以及建設相配套的能體現茶文化內涵的服務設施,必能使湘西茶文化旅游發展得更好,更完善。我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來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資源。
(一)樹立茶文化旅游開發意識
要想促進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必須自上而下樹立開發茶文化旅游的意識。一個產業的順利發展與當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的正確引導、宏觀調控可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控制開發規模和數量,避免盲目開發,以及開發過程中因無政府調解而導致的市場混亂、惡性競爭等情況。相關部門更應把茶文化旅游納入整個旅游規劃中,用湘西豐富的茶文化為當地旅游注入新鮮的血液;旅游企業也應積極創新,開拓茶文化旅游資源,開拓茶文化旅游市場。
(二)注重對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
一個行業的發展,人才是關鍵。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不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旅游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茶文化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我們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培育一批懂茶又懂旅游人專業人才,也可以通過對從事茶事活動的人進行旅游方面的專項培訓,對從事旅游行業的人進行茶文化方面的教育與培訓,來充實茶文化旅游人才隊伍。
(三)打造富有湘西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產品
依托湘西豐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資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產品是開拓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參照其它地方的經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這一目標。
(1)茶民俗風情游。
湘西因地處鄂、渝、黔、湘四省的交界處,地勢偏僻,人口主要以少數民族為主,因此當地有許多各個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部門可以把這些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搜集、整合起來,為游客展現具有湘西少數民族特色的祭茶、斗茶、茶俗、茶歌、茶戲等表演活動。
(2)茶文化學習考察游。
旅游者可來此考察、學習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茶藝、茶道、茶俗、植茶知識等。
(3)茶保健游。
根據醫學史料記載,茶有清頭目、除煩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多睡善寐等多種功效。特別是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輻射、抗菌、殺菌等作用。現代醫學也已證明了茶的醫藥作用,并將其大量應用于臨床醫療中。因此旅游企業可利用茶的這種醫療健身作用,開展休閑保健旅游。
(4)茶節慶旅游。
如最近幾年開始興起的“古丈茶文化節”。不僅吸引了旅游者,也提高了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5)茶鄉生態游。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渴望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釋放。茶鄉生態游不僅可以讓旅游者在旅行中體驗自給自足的快樂,也能讓他們在體驗的同時學到關于湘西茶文化的知識,增強對茶文化旅游的熱愛。
(6)其它形式的茶文化旅游。
如名茶采嘗游、茶商品購買游、茶具生產工藝游等。
(四)加強湘西茶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工作
在旅游商品同質化十分嚴重的今天,在開發湘西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我們還應重視茶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首先湘西茶葉可以以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葉為主導,創精品、創名牌。其次是湘西土家族有特色的茶禮與茶具也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例如在按比例縮小的茶具或者是茶工藝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茶禮及圖畫,這不僅增加了茶具的精美度,也增加了游客對湘西茶文化的了解,頗具開發價值。再次,湘西地區可以嘗試把當下流行的元素加入到茶文化旅游的開發中,例如針對游客注重飲食養生,可以嘗試向游客開放一些茶園,并推出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點,讓游客在親自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以后,品嘗到自己親自收獲的美食素材。此外還可以配套推出可以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的茶葉和茶點。
(五)加強宣傳不斷開拓湘西茶文化旅游市場
有了好的產品就得積極去宣傳。就目前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發展而言,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宣傳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影響力也較小。為了增加其宣傳力度,筆者認為湘西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門、工商部門以及企業應聯合起來,運用各種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例如電話、電視、網絡、微博、講座、節慶活動等,做好市場宣傳、市場開拓、產品介紹以及市場營銷工作。在宣傳中應注重介紹湘西茶文化所蘊含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內涵,讓潛在的旅游者對湘西茶文化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茶文化旅游的興趣。在開拓海外的旅游市場中,可以將日本和韓國以及東南亞等中國周邊國家作為我們的主要開拓地,因為他們在古代都一定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飲茶的習俗。以韓國和日本為例他們不僅都是湘西地區國外市場中的主要客源國,且他們國家的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飲茶的習俗、茶道、茶藝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如果湘西地區推出關于茶文化旅游的產品線路,并打出促進與國外友人友好切磋茶文化的宣傳口號,必能吸引大片的國外旅游者。
四、結語
關鍵詞:旅游資源互補性長江三峽金三角
旅游資源是構成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統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學的對旅游資源展開研究是一個地區進行旅游規劃和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一個區域制定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和發展旅游業的基礎。
一、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的意義
1.形成對旅游資源的再認識
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學的利用好現有資源有重要的意義。通過不同思路的研究,我們總能找到其令人驚喜的價值,從而謀劃出新的旅游產品和線路。旅游資源的互補性研究就是從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圍、不同的角度以互補性進行分析和研究現有資源,重新評價和定位現有的旅游資源,挖掘更多的資源優勢。
2.為發展跨區域旅游、謀求共贏提供理論支持
隨著國內外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資源的利用已經逐漸打破原來的行政區劃,跨區域協作、優勢互補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對旅游資源的互補性研究愈發顯得重要,通過分析旅游資源的共生互補,合理安排旅游資源開發的時序、重點和方向,最終獲得資源共享多贏。
3.利于解決區域間旅游合作問題
區域合作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區內各旅游經濟體能否實現資源互補、優勢互補,使區內差異性旅游資源可以有效結合,從而產生更大經濟效應。例如長江三峽、川黔渝無障礙旅游區的建立均是一種新型互補的旅游競爭合作關系。
二、旅游資源互補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資源互補的涵義
互補的概念來自于幾何學,是指兩個角度之和為180度的角互為補角。旅游資源的互補是指旅游資源之間由于種類、規模、形狀、文化內涵、時間序列、區位等自身要素的差異而形成的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關系。旅游資源互補蘊涵著中國古典哲學的精髓,其表達了陰陽既濟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猶如中國的易經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資源互補的幾種模式
從目前的常見的情形分,旅游資源的互補有規模尺度互補、形態造型互補、時間序列互補、種類異質互補、區域差異性互補、同構互補等多種模式。隨著旅游理論的發展,還會得以豐富和完善。
三、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資源互補性
奉節巫山巫溪的旅游資源總的說來,是以自然資源為其主要特色。雄奇壯麗的三峽,瑰麗幽邃的大寧河小三峽、小小三峽,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紅池壩,人跡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動人心魄的“天坑地縫”無不是旅游者,探險家夢想的地方。仔細分析金三角旅游資源的特色我們不難發現,各個資源點之間具有極強互補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同類資源規模形態互補
大三峽雄偉壯麗,小三峽、小小三峽綺麗幽邃,雖同屬峽谷風光,但在形態上有明顯差異,給予游客感覺截然不同:大三峽氣勢磅礴,氣吞山河,小三峽柔媚秀麗、小橋流水。如果把大三峽比做滿漢全席,那么小三峽、小小三峽就是席上精美小點。使得游客游大三峽后游小三峽、小小三峽而不覺得有絲毫雷同重復之感,反覺得不游小三峽便不完整。
(2)同類資源時間序列互補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萬年前的原始人時期,以巫山猿人為代表、其后產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舊石器時期的大溪文化;寧廠古鎮鹽文化;以巖棺、懸棺、船棺為代表的巴文化;以漢墓、三國文化遺址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大昌古鎮代表的明清文化;這些不同時間段上的人類文化資源串聯在一起,儼然是一部完整的人類史書。如果把他們整理加工、科學地重組之后,整合潛力巨大。
(3)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互補
自然資源因人文資源的補充而產生豐富的內涵;人文資源因自然資源背景而顯得獨特、神秘和與眾不同。4A級景區“白帝城—瞿塘峽”就是典型的例證,以白帝城為代表的三國文化和瞿塘峽為代表的大江峽谷絕世奇觀交相呼應,瑰麗動人,使得三國演義中的傳奇人物由于瞿塘峽的雄壯和長江的波瀾壯闊更顯得英雄意氣,豪氣干云;而當置身瞿塘,面對滔滔的江水,把酒臨風,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靈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這種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完美組合最終使資源的吸引力達到了極至,成為國內外獨特性的旅游資源。
(4)旅游資源地域差異性互補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節、巫溪三縣,旅游資源差異性比較明顯,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峽谷風光為特點,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并重。北部則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為主,人文資源為輔。人們在欣賞了洶涌澎湃的長江三峽、領略了動人心魄的三國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別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場、神奇的夏冰洞,便會產生強烈的誘惑力,使游人真正體驗到融于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區際旅游資源的互補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區: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資源②川西北高原奇山異水旅游資源區③樂山佛教文化、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區④川南恐龍竹海旅游資源區,⑤攀西涼山彝族民俗旅游資源區⑥川羌風光旅游資源區等
湖南省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區:①張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區②岳陽樓楚湘文化旅游資源區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資源區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資源區。
湖北省旅游資源區集中在四大資源片區:①三峽壩區與三國文化旅游資源區②武當山道教文化旅游資源區③神農架自然風光旅游資源區④清江民俗風情旅游資源區等。
陜西省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資源片區: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資源區②革命圣地與黃土高原風情旅游資源區③秦嶺文化旅游資源區。
四、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結論
分析周圍省市的旅游資源,我們不難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陜西都有自身獨特的資源點。金三角和周邊相比,旅游資源存在著普遍的同構現象:森林草原、峽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峽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資源上占有一定的優勢。正是這種強強對話的局面,創造了強強合作、優勢互補的絕佳前提。
1.金三角擁有瞿塘峽、巫峽;宜昌境內有西陵峽。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資源區,但無論離開西陵峽來談“三峽旅游”,還是離開了瞿塘峽、巫峽談“三峽旅游”都不是一個完整的三峽概念,也不科學。大三峽的整體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對其進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劃地而治均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只有在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把這些優勢互補的旅游資源進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發展。具有典型的同構互補性。
2.位于“金三角”區域內的白果林原始林區實際上是湖北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我們都囿于行政區劃,把它們割裂開來,使其資源價值被嚴重低估,得不到充分發展,這都是因為忽略了他們之間的強烈的互補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顯的同源互補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見證地。以龍骨坡巫山古猿人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文化、大溪遺址為代表的舊、新石器文化,以寧廠古鎮白鹿鹽泉、寧河懸棺、古棧道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鹽文化,以白帝城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大昌古鎮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與陜西以兵馬傭為代表的秦漢文化,湖南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楚湘文化結合起來,不但是中華文明一部完整的史書,更是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大觀園。文化互補性十分顯著。
4.金三角地處“重慶—西安—武漢——張家界”旅游黃金圈的正中心,擁有眾多獨特的旅游資源,如果把它們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補資源類別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黃金圈向旅游黃金面發展。所以異質互補性十分突出。
五、結語
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區域旅游整合發展,改變旅游競爭模式的一種思考。是在區域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是所出現的產業競爭與合作問題。通過對旅游資源互補性的研究,找出區域和跨區域旅游資源所擁有的共同文化內涵,最終達到停止惡性競爭、、多贏互利的良性局面。
參考文獻
[1]保繼剛.旅游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張述林.旅游項目策劃理論與實踐.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3]鄒統釬.旅游開發與規劃.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4]黃羊山.旅游規劃.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