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建筑能耗論文范文

建筑能耗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建筑能耗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建筑能耗論文

第1篇

1992年,德國Fraunhofer太陽能研究所的Voss.K[1]等人通過使用太陽能光熱光電技術對德國一棟建筑物進行供熱供暖,并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檢測研究發現:在氣候較為溫和的歐洲部分地區,通過精心設計可以使建筑物全年總能耗降低到10Kwh/m2以下,且建筑物所有能耗需求可以由太陽能提供。Voss.K由此提出“無源建筑”(EnergyAutonomousHouse,也稱Self-sufficientSolarHouse),即無需和外界能源基礎設施相連,通過太陽能光熱光電系統與蓄能技術集成應用,保證建筑所有時段能源供應的建筑。“無源建筑”要求建筑物在以年為時間單位的時段內達到能量或排放量中和。由于“零能耗建筑”在實現上還較為困難且成本較高,歐洲目前公認的更加廣泛的可實施的為“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s)。對于“近零能耗建筑”,各國定義不同,如德國的“被動房”(PassiveHouse,也翻譯為微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2],指在滿足規范要求的舒適度和健康標準的前提下,全年供暖通風空調系統的能耗在0-15Kwh/(m2年)的范圍內、建筑物總能耗低于120Kwh/(m2年)的建筑;瑞士的“近零能耗房”(Minergie,也稱“迷你”能耗房,或“迷你”能耗標準)[3],要求按此標準建造的建筑其總體能耗不高于常規建筑的75%,化石燃料消耗低于常規建筑的50%;意大利的“氣候房”(ClimateHouse,Casaclima)[4],指全年供暖通風空調系統的能耗在30Kwh/(m2年)以下的建筑。

2、近零能耗建筑政策及發展目標

歐盟于2010年7月9日的《建筑能效指令》(修訂版)(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Directiverecast,EPBD)[5]在歐盟內部影響力巨大,它要求各成員國應確保在2018年12月31日后,所有的政府擁有或使用的建筑應達到“近零能耗建筑”,在2020年12月31日前,所有新建建筑達到“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s)。《建筑能效指令》定義零能耗建筑為“具有非常高的能效”的建筑,《指令》還要求“近零能耗建筑”能耗表達單位應使用kWh/(m2年)。歐洲暖通學會聯合會(REHVA)的JarekKurnitski等專家[6]將“近零能耗建筑”進一步定義為:以各國實際情況為基礎,在充分考慮節能技術成本效益比的前提下,其一次能耗>0kwh/(m2年)的建筑。歐盟專家還對零能耗計算的邊界范圍、一次能源轉換系數、是否應考慮區域供熱供冷等系統、是否應考慮電器使用能耗進行了探討研究。雖然歐盟各國對“近零能耗建筑”定義和技術路徑都不同,但大多數國家還是給出了相對明晰的發展目標,發展目標主要針對新建建筑,具體見表1[7]。

3、近零能耗建筑定義內涵分析

雖然“零能耗建筑”一詞聽起來很容易理解,似乎很容易定義,但目前各國政府及機構對于零能耗建筑研究的邊界劃分、計算范圍、衡量指標、轉換系數、平衡周期等問題還都不盡相同。物理邊界的劃分對能耗平衡的計算有著較大的影響。對建筑物來說,以單棟建筑還是建筑群(小區)作為計算對象,是需要探討的問題。目前國際大多數意見還是以單棟建筑為計算對象,根據是否與電網連接,將零能耗建筑分為兩種,一種是“上網零能耗建筑”(On-gridzeroenergybuilding),其由電網輸送給建筑物的能量和建筑物返回給電網的能量達到平衡,即在計算期內,電表讀數為0;一種是“網下零能耗建筑”(Off-gridzeroenergybuilding)[8],即與建筑一體化或建筑物附近與建筑物連接的可再生能源供電供熱系統提供的能量和建筑能源需求量保持平衡,這類建筑也被稱為“無源建筑”(EnergyAutonomousBuilding)[1]、“太陽能自足建筑”(Self-sufficientsolarhouse)[1]。按照節能設計標準,與建筑物設計相關的能耗包括供暖、供冷、通風、照明、熱水使用等負荷,但也有許多與用戶關聯度較大的負荷,如插座負荷、電動汽車負荷還沒有進入平衡計算。如果未來能源網中電動汽車使用量大幅度提升,雖然不會對建筑物負荷造成影響,但使用這類產品和設備會對建筑物用電平衡有影響,考慮到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用電會進一步增多,相關數據逐步完善,應在平衡計算時加入插座能耗等相關能耗。目前共有四類指標可以用于衡量零能耗建筑:終端用能、一次能源、能源賬單、能源碳排放。四類指標的評價結論相差很多,如衡量地源熱泵系統或者建筑光電一體化系統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對節能減排的效果,采用不同指標得出的結論會不同,通常認為采用終端用能形式或者能源賬單作為衡量零能耗建筑的指標,操作起來相對容易。在統一衡量指標后,所有與建筑物相關的能量就需要通過不同的轉換系數轉換到與衡量指標單位一致。能源供給和使用鏈上的全部能源種類都需要轉換,包括一次能源、可再生能源、換熱、傳輸電網和熱網。由于各個國家的能源結構不同,電網、熱網組成不同,且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的逐步擴大,各國、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轉換系數都有很大差異,且變化很快。但轉換系數的確定,對“零能耗建筑”計算結果影響很大。

4、國際典型“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實踐

EikeMusal等人對德國、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國的282棟零能耗示范建筑使用的技術進行匯總,發現太陽能光電、太陽能光熱、建筑遮陽、機械通風熱回收、免費供冷等技術應用的比例相對較高[9]。Eike研究的各國零能耗建筑數量見圖1,各種節能技術使用比例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高性能保溫結構和PV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以及熱泵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在零能耗建筑中應用最為廣泛,其次是自然采光、遮陽系統、被動通風等被動式技術的應用,高效照明、電器、辦公設備、HVAC設備使用也比較廣泛。美國新建筑研究所2012年3月《美國零能耗公共建筑成本及特性調查》[10],通過對21棟已經有實測數據的零能耗公共建筑進行研究發現:(1)早期零能耗建筑面積普遍較小,目前大型和綜合性的建筑案例也在不斷增加,教學/科研樓、辦公樓、K-8學校、銀行等建筑都可以設計為零能耗。(2)建筑物形式、規模、所處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因素不同,如果不考慮PV的費用,建筑為達到零能耗的增量成本為3%-18%。(3)通過綜合性設計方案,充分考慮建筑所在地點和功能,選用高效的圍護系統、暖通系統和設備,達到零能耗建筑難度不大。通常優先考慮通過被動式設計降低建筑能耗,如果必須使用暖通系統,常見的系統為土壤源熱泵與地板輻射系統聯合。美國既有零能耗公共建筑各種節能技術使用比例見圖3。

5、我國主要近零能耗建筑研究實踐

2014年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司組織開展,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具體組織落實的“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項目”征集調研。截至2014年10月,共收到全國上報項目12個,其中住宅項目3個,公共建筑項目9個。從地域分布來看,嚴寒地區項目2個,寒冷地區項目6個,夏熱冬冷地區項目2個,夏熱冬暖地區項目2個。

第2篇

低能耗建筑設計理念的主旨是以降低碳排放為方式,實現節約能源的目標,低能耗建筑設計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幾點:第一,節能,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低能耗建筑設計理念的節能理念更為全面,涉及到節才、節能、節地、節水等方面,中心思想是最大限度的控制資源的消耗;第二,減排,降低建筑的液體、氣體、固體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避免建筑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實現和諧共存的目標;第三,符合建筑使用功能的需求,體現低能耗理念的同時,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上追求,營造高質量的生活環境。

2低能耗建筑設計理念的應用

2.1主動建筑低能耗設計

建筑材料的選取上,應該盡量使用素混凝土,減少一次性瓷磚的使用量,降低天然石材的耗用量,減輕自然資源的負擔,避免建筑行業過度消費自然資源。水泥原材料的選材上,應遵守就地取材的原則,降低運輸過程的材料消耗。目前,綠色建筑逐漸重視植物建筑技術的應用,建筑設計過程中,在建筑屋面種植不同類型的植物,不僅能夠改善建筑的居住環境,還能夠凈化城市空氣,起到減少碳排放的目標。此外,應該進一步的優化建筑的整體結構,在建筑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用環保、耐用、高質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取代混凝土、鋼筋等傳統建筑材料,也是低能耗建筑設計理念應用的重要部分。

2.2被動建筑低能耗設計

建筑熱損耗的關鍵部分是建筑的外墻圍護結構,現階段,國家已經頒布了相關的建筑標準,要求新建建筑使用外墻保溫材料,進而降低建筑能耗和減少建筑熱損失。外墻保溫材料也要以環保型材料為主,節省自然資源。建筑門窗設計中,遵循低能耗思想,通常采用保溫性能良好的中空玻璃,同時,還可以將壁掛太陽能技術應用到門窗設計中,讓建筑門窗具有采光和節能的雙重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建筑內部的空間結構,形成良好的氣流組織,提高自然資源在建筑能源中的比重,降低礦石燃料的使用,促使建筑行業朝著低能耗的方向發展。

2.3合理利用新型能源及建筑材料

低能耗建筑設計理念正逐步完善,科研人員也更加重視新型能源和建筑材料的開發與應用,促進了低碳環保材料的不斷問世,經過實際工程的檢驗,新型能源和建筑材料能夠滿足建筑要求。因此,為了實現低能耗建筑設計理念,應該進一步加大新型能源和建筑材料的應用力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比如生物質能、風能、地熱能、太陽能等,取代不可再生能源,調整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合理配置建筑的能源結構;第二,拓展新型燃料的應用范圍,以現有的新型燃料研發水平來看,烴、氫燃料技術水平基本可以滿足應用要求,使用烴、氫燃料取代天然氣、煤氣等傳統燃料,能夠有效的降低建筑碳排放量;第三,開發余能利用技術,將工業生產產生的余能、余熱回收利用,不僅降低工業生產的能源浪費量,還能夠滿足建筑能耗需求,具有雙重意義。

2.4優化建筑空間布局

(1)自然采光。

通過太陽光的利用,實現建筑空間照明的技術,稱之為自然采光技術,按照采光類型劃分,包括主動式自然采光技術和被動式自然采光技術。主動式自然采光技術的原理是鏡面放射,充分利用棱鏡組傳光、光纖導光、光管導光、光伏效應間接采光、衛星反射鏡采光等技術,實現建筑的自然采光;被動式自然采光技術的原理是調節建筑透光效果,盡量將太陽光傳遞到建筑內部空間,以滿足建筑的采光需求。

(2)自然通風。

建筑自然通風設計能夠有效降低空調能耗,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應用于低碳建筑中,然而,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現有的建筑自然通風設計方法種類很多,比如非煙囪效應、煙囪效應、穿堂風、單側送風等,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應該充分考慮建筑的空間布局,分析建筑熱的綜合效果,以便進行集中配置。研究表明,建筑的自然通風類型主要有三種:第一,熱壓通風;第二,風壓通風;第三,熱壓和風壓綜合通風。不同的自然通風類型的原理也存在差異,其中,熱壓通風是在氣壓和濕度的作用下,產生的氣壓差,而風壓通風是在自然風力的作用下,產生的氣壓差。因此,應該根據建筑的空間布局,選擇合適的自然通風類型,真正降低建筑能耗。

(3)日照得熱和溫度梯度的設計。

一方面,太陽能資源屬于可再生能源,不管是采集還是利用階段,都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日照得熱和溫度梯度的設計,能夠優化結構性能,通過科學的建筑走向、適宜的形體設計以及合理的空間布局,實現減少建筑熱損失的目標。此外,還應該構建標準建筑技術體系,滿足經濟可行性和技術可操作性等要求,比如新型輕質鋼筋混凝土結構等,通過樓面系統、遮陽系統、門窗結構以及建筑外墻的設計,改善建筑的保溫性能,避免建筑能源的過度浪費。

3結語

第3篇

關鍵詞健康建筑人居環境能源可持續發展

AbstractExplainstheideaofthelowenergyandhealthybuildinganditsrelationshipwithsustainabledevelopmentofhuman''''sinhabitantenvironment.Pointsoutthefourcriticalissuesinitsrealizationi.e.urbanenergyprogramming,energy-efficientbuildingdesign,urbanmicroclimateimprovementandbuildingautomation.

Keywordshealthybuildinginhabitantenvironmentenergysustainabledevelopment

1前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發展很快,目前城市化水平為28%。按照世界上城市發展規律,這正是從起始階段向城市化加速發展的轉變階段。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水平已接近或超過35%,已經進入加速發展階段。這都預示今后5年及下個世界我國城市化將有飛速發展。

城市化發展推動建筑行業的興旺,隨著人們對建筑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北方地區建筑供暖,南方地區建筑空調,以及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流域建筑供暖與空調都成為極迫切的問題。近5年來我國房間空調器產量持續以40%的年增長率上升,就充分說明需要的迫切性,但隨之而來的能耗的增加和對環境的污染。北方地區供暖耗煤已占全國總煤耗的11%以上,長江中下游地區空調器及熱泵的發展已使該地區供電出現嚴重緊張和短缺。若充分滿足這一地區建筑空調的要求,空調電耗將占該地區總電耗的30%以上,這將對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供暖燃煤直接污染大氣,并釋放產生溫室效應的CO2,這已是老問題。大量空調設備的使用會放出CFC物質破壞大氣的臭氧層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問題。此外,空調器在夏季將熱量排入大氣,在冬季又從大氣中大量吸熱,當空調器高密集度安裝時,還會嚴重影響城市區域小氣候。

城市化的發展使建筑能耗越來越大,工業發達國家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30%~50%,我國的建筑能耗也達總能耗的10%以

上。目前人類所消費的能源絕大部分屬于枯竭性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有關專家估計,按目前的能源消費增長率持續下去,枯竭性能耗只能維持200~300a左右,因此人類面臨的能源問題是嚴峻的。本世紀70年代初世界性的能源危機曾推動了節能建筑的發展。

當今的建筑除了能耗大的問題外,還存在病態建筑的問題。根據歐洲的有關調查報告,在非工業建筑中,健康建筑(HealthyBuildings)只占50%~70%。所謂與建筑有關的疾病(BRI,BuildingRelatedIllness)指的是由于建筑物室內環境有害輻射(電磁輻射和放射性物質)、溫濕度太高或太低、生物化學有害物濃度太高等引起的各種疾病或身體虛弱。建筑綜合癥(SBS,SickBuildingSyndrome)指的是建筑環境使人們產生的各種不舒適癥狀,如頭痛、疲勞、感冒、惡心等。建筑建筑指的是具有滿足人們居住或生產等活動要求的適宜的熱環境、光環境、聲環境和空氣環境的建筑物。其中熱環境包括室內的溫度、濕度、潔凈度和空氣的流動速度等,光環境包括建筑物室內外的照明和色彩等,聲環境包括建筑物室內外的噪聲、音響效果和震動等,空氣環境包括室內外的空氣組成成分、氣味等。造成SBS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對建筑物的合理維護,建筑物熱負荷、污染物負荷的變化,建筑設備控制方案的改變,或者建筑設計不合理等。

低能耗健康建筑指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被動式供熱空調建筑,它能提供人們生活和生產需要的建筑環境,保證人體的衛生和健康,同時具有節能建筑能耗低的特點。低能耗健康建筑的研究在歐洲和日本等國家已受到相當的重視,美國由于能源比較豐富,著重研究的是健康建筑。MiltonKeynes是英國發展最快的城市,它位于倫敦和伯明翰的中間。MiltonKeynes有一個能源公園(MiltonKeynesEnergyPark),其中的建筑統一規劃和設計,應用了多種建筑節能措施。該能源公園的建筑能耗指標是一般建筑的一半,因此深受用戶歡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能源的建筑速度遠跟不上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目前我國人均年能耗不到1t標準煤(只達到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而想在本世紀末實現"小康"水平,人均能耗至少要達1.5~1.6t標準

煤。可見,降低建筑能耗,大力宣傳和發展低能耗健康建筑將成為我國在21世紀的一個迫切和重要的工程。

地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為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提供了適宜的空間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近30年來,由于人口增

長,工農業發展,已經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和氣候變化。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世界各國政府的代表共同發表《人類環境宣言》,第一次正式表達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保護環境問題的強烈關注,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20年后的1992年6月3~14日,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來自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腦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人類理智地選擇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最廣泛的定義是"人類應享有以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利",并"公平地滿足今年后代在發展與環境方面的需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實質,一方面要求人類在生產時說可能地少投入、多產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類在消費時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

此,人類在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時候,必須糾正過去那種單純靠增加投入、加大消耗實現發展的模式和以犧牲環境來增加產出的錯誤做法,從而使經濟發展更少地依賴地球上有限的資源,而更多地與地球的承載能力達到有機的協

調。可持續發展強度以長遠和全局的辯證眼光看待環境和發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必須與地球生態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人類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不能超出全球生態環境的極限,這樣才能"成功地為后代留下一個可自下而上的星球"。

人類的絕大部分生活和生產活動在人居環境里進行,隨著人們對建筑環境要求的提高,建筑一方面消耗更多的自然能源和資源,另一方面產生和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和廢物。追溯歷史,早在1980年,國際建筑師協會第14屆大會發出的建筑師華沙宣言指出:要"認識到人類--建筑--環境三者之間有密切的相關性"。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要綜合考慮城市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重視保護。大力推廣低能耗健康建筑是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之一,人類不應該為短期的目的而犧牲長期的資源和環境,應時刻記住"地球不是我們從父輩那兒繼承來的,而是從從自己的后代那兒借來的"。

2低能耗健康建筑的關鍵技術

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實現涉及城市能源規劃、節能建筑設計、城市微氣候改善和建筑自動化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

用。

2.1城市能源規劃

全面解決建筑物供暖和空調問題,對適應城市化的飛速發展,緩解能源緊張特別是電力供應不足問題,以及保護城市局部環境及大氣臭氧層,都有極重要的意義。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合理的城市能源規劃。通過研究城市能耗結構、能源轉換、能源利用等環節,結合城市規劃對整個能源系統進行總體設計,研究為解決建筑物供熱、供冷、供燃氣等的需要應配置的最合理的能源轉化與能源輸送系統,重點為我國北方地區熱電聯產、供冷相適應的大型的供熱、供冷方式,與集中供熱、供冷相適應的大型蓄冷蓄熱裝置以及全面規劃電力、煤氣、冷熱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統。

城市的能源規劃首先要估算城市的能源需求,包括生活用能(熱水、照明、電器、炊事、供暖、空調)和生產用能(工業、農業、林業、其它產業)的性質用量。然后要考察城市的能源結構,對各種可用能源,如電能、煤、燃氣、沼氣、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調查和研究。最后制定出城市冷、熱、水、電、氣等能源的統一、聯合供應,以實現城市能源系統的最優的社會和經濟效果。

2.2節能建筑設計

節能建筑的設計思想是充分利用建筑所在環境的自然能源和條件,在盡量不能常規能源的條件下,創造出人們生活和生產需要的室內外環境。節能建筑的設計關系到三方面的研究內容:當地氣候特征,室內環境的設計要求,以及建筑物的結構特

征。

當地氣候特征指當地一年四季室外氣象條件,如空氣的溫濕度、風速和風向、日照率、降雨量、積雪等。在冬季日照率大的地方,可以考慮太陽能的利用,如被動式太陽房、太陽能集熱器。夏季日照率大的地方則要考慮建筑物的有效遮陽措施。夏季晝夜溫差大的地方,可以利用建筑物的蓄冷特性進行自然冷卻。

室內環境的設計要求包括對室內空氣溫濕度的要求。傳統的設計方法要求空調建筑的室內環境必須維持在一個比較狹窄的溫濕度范圍,如溫度在25~28℃之間,相對濕度在50%~70%之間。空調設備的容量是根據維持整個空調要求的溫濕度值來決定的。近年來大量空調建筑的使用已帶來所謂空調建筑綜合癥的問題,那長期生活在空調建筑中的人出現的某些癥狀,如疲勞、易感冒、惡等,總之是體抵抗環境變化的能力降低了。這是由于空調建筑的室內環境比較穩定,空氣溫濕度變化小;另一方面由于空調建筑的密封性好,室內空氣品質差,人們得不到足夠的新鮮空氣。目前民辦各國都在極力提倡FreeCoolingBuilding等利用自然冷卻的非空調建筑,通過合理設計和使用管理,某些氣候地區完全可以不使用常規能源而維持建筑環境達到設計要求,這種建筑就是所謂的"零能源"建筑(ZeroEnergyBuildings)。室內環境的設計應建立在對人體熱舒適性研究的基礎上。有關研究指出在室溫不超過30℃房間,完全可以通過風扇提供的動態風來維持人體的熱舒適。即使需要空調的房

間,也可以采用區域空調的辦法來維持人體所在工作區的熱舒適性,而沒有必要維持非工作區的溫濕度。可見采用區域性動態空調的方法會大大降低建筑物空調的能耗。

建筑物的結構特征指建筑物的造型、朝向、圍護結構保溫情況,外墻外窗的遮陽情況,以及建筑空間的通風換氣情況。合理的建筑結構應該在夏季有效地組織通風和防止太陽照射,減少室內過熱和潮濕;在冬季有效地利用太陽能對外墻外窗進行保溫,提高室內溫度;在過渡季有效地利用室外空氣進行通風,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有關調查指出,位于同一地方的相同類型的建筑物,由于建筑結構的不同會導致能耗指標相差超過一倍。

2.3城市微氣候改善

城市化的發展使為人類開始意識到建筑對城市微氣候的影響。合理規劃建筑形式與位置以改善城市小氣候,妥善處理空調系統對外的熱污染,以及全面考慮綠化、遮陽等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將是城市建設規劃和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建筑群的布置應注意建筑物的空間和平面的布局,以減少和控制城市風沙和建筑物之間的強烈輻射對環境污染的作用。

城市水資源的規劃對微氣候也起明顯的作用。河道的合理布置和走向往往可以改善城市局部區域的熱島效應。

城市的三維綠化對防止夏季太陽強烈照射,改善空氣品質和美化環境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從氣象觀測數據可以知道,城市市中心的環境溫度一般比效區的環境溫度高出3℃左右。城市市中心由于工業、商業、娛樂業等建筑密集,加上人口也相對多,交通擁擠,造成市中心的熱量相對大得多,形成局部熱島效應,如何改善市中心的微氣候已成為城市人居環境研究的一個課題。

2.4建筑自動化

建筑自動化指建筑設備系統(如供熱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照明系統、運輸系統、消防系統、保安系統、辦公系統、通訊系統等)的監測、管理、運行和控制的自動化。智能大廈的基礎是通訊自動化系統CA、辦公自動化系統OA、大樓自動化管理系統BA、消防自動化系統FA和信息自動化系統MA的有機統一。建筑自動化要求建筑設備系統的合理設計、有效使用以及運行控制過程中的能量節約,以保證建筑設備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環境的同時,達到初投資、運行費和維修服務費最小的優化目標。

建筑自動化不僅是實現能耗建筑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建筑安全、舒適和適應性的保證。隨著建筑物規模的增大(如日本計劃在下個世紀建造一能夠容納一個城市的建筑,也稱"建筑城市"),對整個建筑物的規劃、設計和管理越來越像是對一個城市的規劃、設計和管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建筑自動化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3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人類-建筑-環境"認識的深入,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低能耗健康建筑追求在盡量少用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條件下,為人們生活和生產創造衛生、健康和合理的建筑環境,因此它是保證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實現取決于城市能源規劃、節能建筑設計、城市微氣候改善和建筑自動化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4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21世紀的白皮書

2DCroom.FutureHorizonsinBuildingEnvironmentalEngineering.Tsinghua-HVAC-95.北京,199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丁五月丁开行停停乱 | 自拍偷窥第一页 | 国产精品视频久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色阁阁 | 伊人久久婷婷丁香六月综合基地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 | 色香视频首页 | 亚洲爱爱爱|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 欧美性一区二区三区 | 羞羞色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亚洲欧美日本综合 | 国产精品视屏 | 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久热国产vs视频在线观看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啪视频免费 |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 | 亲热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在线激情爱性视频 | 高清在线不卡 | 亚洲情人|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一 |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 美女被羞羞在线观看 | 亚洲五月花丁香花社区 | 自拍 亚洲 欧美 | 羞羞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 色综合成人丁香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 99精品欧美一区 | www.99|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伊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