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生體育鍛煉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根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提出BMI的判定標準(BMI<18.5為過輕體重,18.5≤BMI<23.9為正常體重,24≤BMI<27.9為超重,BMI≥28為肥胖),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大一、二、三年級學生自愿參加基礎上,選取153人,其中超重男生35人、女生33人,肥胖男生47人、女生40人,年齡19~22歲之間。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查閱大量相關的體質調研、體育鍛煉、營養等文獻資料,為本文的調查問卷和干預方案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1.2.2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目的需要,對超重肥胖大學生的膳食規律、生活習慣、運動行為、形態認知等層面進行問卷調查。1.2.3運動干預方案。按循序漸進原則分兩個階段設計運動干預方案。每次練習前、中、后即測10s脈搏以控制強度(運動強度控制在60%~70%最高心率,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運動時間為每天下午60~90min,干預時間共16周。第一階段(1-5周):采用多種運動的鍛煉方式,提高參與者運動適應性和趣味性,增強心肺適應能力。主要運動有慢跑、快步走、走臺階、有氧操、球類、體育游戲、跳繩、瑜伽、腹肌練習、放松練習。具體運動安排見表1。第二階段(6-16周):通過前階段運動干預,增加參與者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同時提高參與者鍛煉興趣。主要運動有慢跑、變速跑、往返跑、搏擊操、瑜伽、體育游戲、跳躍、球類、腹肌、背肌、上下肢力量訓練及放松運動。具體運動安排見表2。1.2.4飲食干預方案。①營養指導課程:開展每周一次知識講座,依據《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系統介紹各類食物的所含營養和熱量,使參與者能計算每日攝入的食物熱量和日常活動耗能量,為自主制定科學減肥食譜奠定理論基礎。②食譜制定:對參與者每周的膳食和起居情況進行記錄,內容包括攝入食物的量、時間、種類及饑飽程度。根據參與者之前的進食情況,要求參與者每天適當控制攝入量,多食低熱能的蔬菜和水果,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膳食為主,保證每日機體和運動的營養所需,避免營養不良。并根據每個參與者的個體飲食特點,分別制定一日三餐的營養食譜。1.2.5測試指標。按《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檢測細則》要求進行測量,身體形態:身高、體重、BMI、腹部皮褶、上臂皮褶、肩胛皮褶;身體機能:肺活量指數(ml/kg);身體素質:50m、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仰臥起坐(女)、坐位體前屈、耐力(女800m、男1000m)。1.2.6數據處理。運用SPSS11.0軟件包處理分析,各組參數以均值±標準差表示,每組干預前后數據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以P<0.01為非常顯著性差異。
2結果與分析
2.1干預前后超重肥胖大學生身體形態變化
從表3可見,通過16周體育鍛煉與膳食干預,超重、肥胖男女生體重、BMI、腹部、肩胛皮褶指標均值明顯低于干預前,其中肥胖男女生上臂皮褶指數均值明顯低于干預前,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1,P<0.05)。但干預前后,超重、肥胖男女生身高,超重男生上臂皮褶指標均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19~22歲大學生經過青春期生長發育后,其身高生長趨于相對穩定,但體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體育鍛煉和飲食營養干預可以使超重肥胖學生身體形態得到控制和改善。
2.2干預前后超重肥胖大學生身體機能、身體素質變化
從表4得知,經過16周的干預后,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肺活量、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50m、超重男女生和肥胖女生的立定跳遠、肥胖男女生的坐位體前屈、超重女生仰臥起坐、肥胖男生引體向上、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耐力指標均值明顯高于干預前,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肺活量、超重女生50m、肥胖男生立定跳遠、超重女生坐位體前屈、肥胖女生仰臥起坐、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耐力指標均值明顯低于干預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但超重男生的坐位體前屈和引體向上、肥胖男生50m均值干預前后,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超重和肥胖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容易誘發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引起肥胖的成因較復雜,受遺傳、環境、經濟、文化、生理等諸多因素所影響。國內體質健康調研報告顯示:肥胖比例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體育鍛煉不足,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熱量、脂肪等攝入過多及食物結構的不合理所致。根據肥胖成因,本研究從超重肥胖大學生各方面運動能力與項目掌握程度的差異設計以跑、跳、靈巧及柔韌等中等強度練習為主,技術性強的球類和趣味性較強的游戲項目為輔的運動處方規定每天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并結合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為主的膳食調理。研究表明:通過16周體育鍛煉和膳食干預之后,參與者身體形態中體重、BMI、各部位皮褶都得到了有效的下降,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大部分指標明顯提高,所以在運動處方中以多種形式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更能消耗脂肪,減少體重體脂;同時,參與者在提高動作技能的熟練過程中,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柔韌性也得到了綜合性的發展;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有利于超重肥胖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的改善,這些身體機能的改善是超重肥胖大學生耐力素質提高的主要原因。從干預效果顯示,超重肥胖女生身體形態指標均值比男生下降更明顯,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提高更顯著,原因是社會對于女性以瘦為美審美觀的影響,女大學生審美價值觀也發生改變,表現在減肥過程中主觀目的性強,鍛煉的韌性和自覺性較男生高,飲食控制的自覺性和嚴格性也比男生強。雖然男生上肢力量和變速練習較多,但超重男生引體向上和肥胖男生50m指標成績變化不顯著,說明運動強度和負荷可能不夠。19~22歲大學生經過青春期生長發育后,其身高生長趨于相對穩定,但體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體育鍛煉和飲食營養干預可以使超重肥胖學生身體形態得到控制和改善。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體育鍛煉與膳食干預可以降低超重肥胖大學生體重、BMI、腹部、上臂、肩胛皮褶等指標均值,控制和改善超重肥胖大學生身體形態。4.1.2多種有氧運動的運動方案有效地提高超重肥胖大學生身體素質和機能。
4.2建議
1.1研究對象
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300名大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目的,查閱有關的書籍、期刊論文,獲取相關數據和信息。
1.2.2問卷調查法
依據本文研究內容,遵循體育科學研究方法中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設計了《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表》。共發放問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為97%,有效問卷為286份,有效率為97%。
1.2.3統計分析法
依據本文研究需要,對定量資料進行常規統計處理;對定性的資料做邏輯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現狀分析
從研究結果分析,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對課余體育鍛煉均有明確的認識,希望通過參加鍛煉來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但是能夠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人數卻不多;體育鍛煉的運動量不足和運動方式單一的現象普遍存在。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自身原因和學校體育設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現想做而無法實現的現狀。在調查中還發現男、女同學在選擇運動項目、時間、強度、頻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性。2.1.1對課余體育鍛煉的認識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對課余體育鍛煉有正確的認識,認為課余體育鍛煉很重要的占47.6%,認為重要的占33.6%,認為一般的占16.1%,還有2.7%的學生認為課余體育鍛煉不重要。說明學校應加強體育鍛煉重要意義方面的引導。2.1.2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時間從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選擇在早上鍛煉的占40.1%,下午鍛煉的占28.7%,晚上占總人數的16.8%,不確定時間和雙休日鍛煉的分別占8.7%和5.7%,說明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時間相對較集中。從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鍛煉時間的選擇多在30-60分鐘,占總人數的54.5%,其次是30分鐘以下占43.4%,60分鐘以上的只有2.2%。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在鍛煉時間上是符合休閑運動健身的要求。2.1.3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頻度從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鍛煉一次的為49.7%,每周兩次的33.6%,還有12.2%的人每周鍛煉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參與鍛煉,這說明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在鍛煉頻度上還存在著不合理的認識,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引導。2.1.4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方式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更喜歡結伴參加課余體育鍛煉,占總人數的51.7%,獨自一人鍛煉的有37.1%,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鍛煉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說明在這方面應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學都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余體育鍛煉,以達到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目的。2.1.5對場地、設施的滿意程度從表6可以看出,學生對場地、器材表示滿意的占44.1%,不滿意和一般滿意的分別占37.8%和18.1%,說明學生對場地、器材的滿意程度不太高,學生有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愿望,但由于場地、設施缺乏而不能參加鍛煉人比較多。2.1.6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項目課余體育鍛煉的項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術、球類、舞蹈、網球等,所占比例分別為28.0%、8.4%、12.2%、6.3%、28.3%、3.5%、7.0%、6.3%。此數據表明,非體育專業大學生大多選擇場地和技術要求較低的跑步、球類等運動項目,導致此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體育設施、場地不充足。2.1.7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原因從表8中可以看出,學生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總人數的39.2%,學習壓力大占22.7%,無人指導占15%,無鍛煉場所、器材及無閑暇時間分別占11.2%、7.0%、4.9%。制約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因素有很多,學校如果能夠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特別是開展課余體育鍛煉,不但能夠達到健身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2.2影響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學生的體育消費情況從表9中可以看出,非體育專業學生在體育方面的消費很低,主要用于網絡、服裝上,體育列最后,體育消費意識淡薄。2.2.2大學生課余生活方式情況由表10可以看出,非體育專業學生選擇體育作為課余生活的人數最少,大多數學生把時間用于作業、聊天和網絡,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需要加強體育鍛煉方面的引導。2.2.3大學生的健身環境體育場地及設施是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基礎,也是構成大學校園體育服務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江西中醫藥大學的體育場館設施勉強能夠滿足學生上課需要,能夠提供學生從事課余體育鍛煉的較少。從表11得出:49%的學生對當前的健身環境不滿意,30%的學生比較滿意,僅有21%的學生能夠對健身環境滿意。健身環境的滿意度不高,影響了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興趣,也影響了體育工作的開展和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不同程度地能夠參與課余體育鍛煉,其中男生參加程度比女生高,約有12%的學生每周鍛煉三次以上,相比較而言,女生的運動量明顯不足。3.1.2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場地主要集中于校內田徑場、籃球場及空地;鍛煉方式更傾向于結伴鍛煉;球類運動是江西中醫藥大學非體育專業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項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3.1.3課余體育鍛煉是課余生活的一種重要的活動方式,但是由于學校場地、設施的缺乏以及學習壓力大等因素制約著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熱情。
3.2建議
【關鍵字】心理應激體育鍛煉福州大學生
1.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大學教育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他們面臨著離開家長單獨生活的考驗、考試和考研的壓力以及就業、交友、經濟等方面的各種應激源的刺激,使得這個群體常常因為心理應激反應而產生諸多的身心健康問題。過度的心理應激給許多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壓力、緊張、焦慮,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長期的或過于強烈的心理應激既是妨礙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主要障礙之一,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國內外對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關系有許多研究,得出的結論都認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對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方面研究的比較少,而且不全面。而選取福州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是考慮到福州大學城大學生的特殊環境狀況。由于學校環境的特殊性,可能引起的心理應激源也會不盡相同。對福州大學城大學生進行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的相關性研究,能夠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大學城地區大學生心理應激狀況以及體育鍛煉情況。了解大學生心理應激與體育鍛煉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相關。體育鍛煉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心理應激水平。
2.對象和方法
2.1對象
在福州大學城師大校區抽取文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低年級高年級男女學生共160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低年級81人,高年級79人,男生75人,女生85人。問卷發放180份,回收175份,問卷回收率為97.22%,剔除無效問卷之后,有效問卷為160份,問卷有效率為91.42%。
2.2方法
2.2.1采用“大學生應激事件評定量表”
大學生應激事件采用“大學生應激事件評定量表”該量表共60道題目,分四個因子,包括學習、社交、家庭、發展。根據事件量表的計分采用主客觀兩種評分方法,分為事件有沒有發生、心理影響程度、影響持續時間三個方面。心理影響程度分為無影響、輕度、中度、重度、極重五個等級。分別計分為01234分,而持續時間分為三個月內、三個月到半年、半年以上分別記分為123某事件的刺激量=該事件影響程度得分該事件持續時間得分。評分中內部一致性α系數與重測信度是衡量量表的重要指標,本量表α系數為0.86說明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重測結果與調查期限有很大關系一般來講調查期限越短,重測結果也越一致。國外的一些著名量表12周內的重測信度多在0.80左右,信度較高。從國外資料來看,使用scl-90指數作效標對多種量表做了準則關聯效度研究,得到相關在0.34~0.54之間。效度已達到了較好的水平。
2.2.2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訂的“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一3)”
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訂的“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一3)”_3進行評定,本量表主要調查被試者上1個月參加體育鍛煉的運動量,從參加體育鍛煉的強度、時間、心率3個方面來考察運動量。運動量=強度時間心率,每個方面各分為5個等級,時間從l~5等級分別記0~4分,強度與頻率從1~5等級分別記1~5分,最高分為100分、最低分為0分,運動量評定標準:≤19分為小運動量;20~42分為中等運動量;≥43分大運動量,pars一3的重測信度為0.82。
2.2.3施測與數據處理
以宿舍為單位集體施測,當場填寫、當場回收問卷。采用spss13.0進行數據處理。
3.結果
3.1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活事件應激以及運動量的比較情況
表1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均分與運動量均分(m±sd)
性別n學習生活社交家庭發展運動量
m±sdm±sdm±sdm±sdm±sd
男7513.93±.10.8023.33±15.235.36±5.2512.13±7.0536.48±23.6女8520.41±.13.3332.71±18.139.94±9.8115.41±9.6614.52±12.19
[注]p%26lt;0.05,p%26lt;0.01
3.1.1
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情況統計顯示(見表1):從男、女大學生生活事件應激4個因子均分比較來看,除了男生的發展因子均分低于女生,且與女生存在顯著差異外(p%26lt;0.05);男生的學習、生活和家庭因子均分均遠低于女生,與女生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26lt;0.01)。
3.1.2
從表1可以看出男、女大學生運動量均值的比較情況:顯示,男大學生的運動量均值明顯普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留此標記。遍高于女大學生,并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26lt;0.01)。
3.2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以及運動量比較情況
表2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均分與運動量均分(m±sd)
年級n學習生活社交家庭發展運動量
m±sdm±sdm±sdm±sdm±sd
低年級8123.81±12.4434.39±19.169.44±9.4116.08±9.3322.71±19.95
高年級7910.77±8.8122.08±12.856.10±6.6411.60±7.3326.97±22.74
[注]p%26lt;0.05,p%26lt;0.01
3.2.1
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情況顯示(見表2):從低年級、高年級大學生生事件應激4個因子均分比較來看,低年級發展因子以及家庭因子均分高于高年級,并有顯著差異(p%26lt;0.05):而低年級學習和生活社交因子均分遠高于高年級,并呈現非常顯著的差異(p%26lt;0.01)。
3.2.2
從表2可以看出低年級、高年級大學生運動量均值的比較情況:顯示,低年級大學生的運動量均值稍微低于高年級,但沒有顯著性差異。
3.3不同運動量大學生心理應激狀況的比較分析
表3不同運動量的男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狀況(m±sd)
運動量大中小
(n)(14)(40)(21)
m±sdm±sdm±sd
學習9.66±8.7613.95±7.7320.28±17.15
生活社交16.33±10.6522.02±8.7537.57±24.78
家庭4.95±4.405.40±5.735.85±5.33
發展10.28±6.1211.67±6.6116.21±8.35
注:大小運動量間比較:%26lt;0.05;大、小與中運動量間比較
p%26lt;0.05.p%26lt;0.01
3.3.1
從以上表3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運動量男大學生的心理應激均分狀況,不同運動量男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均值之間普遍存在顯著差異。以中等運動量男大學生應激水平為標準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男大學生的大、中、小運動量之間的心理應激均分,除了家庭因子均分間無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因子均分之間均達到顯著性差異(p%26lt;0.05);而且不同運動量男大學生的生活社交均分間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26lt;0.01)。
表4不同運動量的女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狀況(m±sd)
運動量大中小
(n)(14)(29)(42)
m±sdm±sdm±sd
學習7.00±4.6514.68±8.3228.83±12.35
生活社交14.42±5.5427.79±15.2242.21±16.80
家庭3.19±3.194.93±3.5115.45±11.13
發展8.35±3.6711.96±6.5820.14±10.45
注:大小運動量問比較:p%26lt;0.05;大、小與中運動量間比較
p%26lt;0.05.p%26lt;0.01
3.3.2
從以上表4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運動量女大學生的心理應激均分狀況,不同運動量女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均值之間普遍存在顯著差異。以中等運動量女大學生應激水平為標準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女大學生的大、中、小運動量之間的心理應激均分中,除了中運動量與大運動量之間的家庭與發展因子均分間呈顯著性差異外(p%26lt;0.05),其他因子均分之間均達到非常顯著性差異(p%26lt;0.01)。
3.4.大學生的運動量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的相關情況
表5不同性別大學生運動量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的相關分析(m±sd)
性別(運動量)學習生活社交家庭發展總應激值
m±sdm±sdm±sdm±sdm±sd
男-0.328-0.451-0.059-0.27-0.463
女-0.648-0.576-0.516-0.491-0.689
[注]p%26lt;0.05,p%26lt;0.01;運動量指標是指大、中、小運動量的總平均值
3.4.1
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性別大學生運動量與生活事件的心理應激相關情況。對于男大學生運動量指標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各因子分析結果表明:除了家庭因子與運動量指標呈不顯著負相關外;其中,發展因子與運動量指標呈顯著負相關(p%26lt;0.05);而學習、生活社交以及總應激值與運動量指標均呈顯著負相關(p%26lt;0.01)。
3.4.2
對于女大學生運動量指標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各因子分析結果表明:運動量指標與各心理應激因子之間均呈顯著負相關(p%26lt;0.01)。
4.討論
4.1不同性別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比較情況
女大學生的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水平普遍高于男大學生。這一結果說明女大學生在校期間要比男大學生承受更大的來自學習、生活社交、家庭以及發展等方面的壓力。這一結果在其它相關研究中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印證。
4.2不同年級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以及運動量比較情況
無論是低年級男生還是女生的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水平要普遍高于高年級男女生。這主要是由于大學新生在入學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所要面臨的一系列新的生活事件心理應激而導致。其主要表現在各種環境的心理適應方面。它包括面對新的學校、同學以及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而得不到及時調整所產生的一些心理問題。也包括由于新生的人際交往對象的改變以及交往中方法的不當引起的人際交往心理問題。以及由于學習任務、發展任務、競爭對象的改變所引起的心理落差。同時,遠離家人也會引起部分學生的心理應激水平的提高。而相比低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經過幾年的大學生活和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很好地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同時,適應能力和自身調節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主要心理應激源來自于就業和發展方面。而運動量在兩個年級的比較上并沒有很顯著差異,低年級學生運動量水平稍低于高年級學生。
4.3不同性別大學生運動量的比較
男大學生的運動量普遍遠高于女大學生。而且差異非常顯著。這主要由于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從生理角度說,一方面,女生的發育時間要普遍早于男生,當女生發育基本成熟,運動量也隨之下降時,男大學生卻處于發育的末期,各種新陳代謝還在繼續。而大量的體育鍛煉促進了新陳代謝的更好進行;另外,由于男女生理結構方面的差異,導致在運動能力方面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女生運動能力要明顯低于男生。導致在運動強度、頻率方面弱于男生。二、傳統的觀念影響所致,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們認為很多體育項目只適合男性參與。例如對抗較激烈的足球、籃球等項目,女生只適合參與跳繩、羽毛球等強度較低而又不會破壞形象的體育項目。三、從體育鍛煉動機方面分析,男生更傾向于通過體育鍛煉來豐富大學生活、結交朋友、鍛煉身體。而女生體育鍛煉的動機較為單一,表現在減肥、業余愛好等方面。
4.4從不同運動量大學生心理應激狀況的比較分析
無論是男大學生還是女大學生,不同等級運動量水平的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一般表現為運動量越大,心理應激水平越低,具體表現為大、中運動量的學生應激水平比較低,小運動量的學生應激水平較高,這為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應激產生不同程度影響提高了有利的證據。雖然影響大學生心理應激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本次研究足以證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應激是有影響的,而且是積極影響。合理的體育鍛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應激水平。
4.5大學生的運動量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的相關情況
無論是男大學生還是女大學生,其運動量水平與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負相關。越高運動量水平的大學生心理應激水越平低,相反越低運動量水平的大學生心理應激越高。所以說不同程度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生活事件心理應激有積極的干預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同時它可增強呼吸系統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統功能和控制體重與改變體型功能。這些功能都能夠間接減少和預防由身體健康所帶來的心理應激事件的發生。二、適當的運動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情緒和降低壓力,從而降低心理應激水平。適當運動量不僅可以讓人感覺心情愉悅,降低緊張和不安;同時在運動的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宣泄和釋放的過程。從而對于降低心理應激水平有積極作用。三、體育活動可以改善人際關系,提高人際適應。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特別是集體運動項目,不僅可以克服孤僻,暫時忘記煩惱。而且還可以在活動中廣交朋友,增進交往,提高交際能力。從而提高由生活社交帶來的各種心理應激的干預能力。四、體育鍛煉能夠提高自我效能、增強自信。當在運動中成功地完成一項難度較大的任務之后,就會無形中產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5.結論
高校大學生大都處于青年中期,這個時期是人生在生理、心理發展的高峰期。其身體發育已經基本完成,但心理發展正在高速走向成熟而又不完全成熟,與此同時,高校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社會責任、成就動機都比其它同齡人要高,而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也進一步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應激水平。首先,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身體發育基本完成,身高、體重、本文來自,轉載請保留此標記。第二特征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引起了青年期學生對自己身體形態的極大關注,與此同時也非常注重別人對自己體型的看法,當對自己的身體形態不是很滿意,別人的評價也偏低時,這時候自尊心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來自這方面的心理應激水平也會相應提高(注:女性在這方面的表現會更突出)。其次,就心理發展而言,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在智力、記憶、思維、情緒情感等各方面都已經成熟,但又沒達到完全成熟。這主要表現在這個階段出現的各種矛盾方面。例如,心理特點的積極面和消極面。大學生心理發展已經接近成熟,這些成熟的方面表現出很多積極的特點,如情緒豐富,熱情高漲,高尚情操日益發展;精力充沛,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發展,善于獨立思考,求知欲強,創新意識強;自我意識有新的發展,對自己各方面的認識大大提高等等。而由于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特點,又會表現出情感難以控制,自我意識、自尊心過強,情緒情感不穩定等消極特點。另外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矛盾也比較突出。這些消極的心理特點是大學生心理應激水平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學生已不是以往的天之驕子,但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確在提高。面對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大學生只有不斷充實自己、適應社會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其心理應激水平也會高于同齡人。
面對高校大學生的特殊心理特點以及應激源,國內外許多學者、專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解決方案。而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大學生體育鍛煉對心理應激的影響,結果證明體育鍛煉能夠對大學生心理應激起到積極的干預作用。但并不是任何體育鍛煉都能夠起到作用,只有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才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切實可行的體育鍛煉方案。健康行為學家認為:“以增強體質和健康為目的的體育活動是健康相關行為,是有利于健康的、外顯的、基本的促進健康行為”。而對于運動量來說,中等運動量水平對促進心理應激干預效果更為明顯。另外還需考慮興趣、頻率、持續時間等因素。但總的來說,體育鍛煉只是提高心理應激干預的可能方法之一。僅僅依靠體育鍛煉是不能完全解決大學生心理應激問題,而其干預效果也是不穩定的。應該把科學的體育鍛煉與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手段相結合。以期望得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劍平、朱浩亮等。大學生心理應激的應對策略。教育評論,,(04):31-32。
【2】王冰梅。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濟南職業學院學報,,(8):93-94。
【3】林文瑞。大學生心理應激的應付策略研究。閩江學院學報,,25(1):138-139。
【4】姜乾金。醫學心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83-85。
【5】梁寶勇、郝志紅。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的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3(2):81-87。
【6】楊天慶。體育教育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研究。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9(6):106-107。
【7】楊金聲,趙宏偉,王俐玻等。大學生心理性應激源變化趨向的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5(9):853-854。
【8】湯曉玲。大學生心理應激問題的分析及應對方式。吉林糧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l8(3):42。
【9】姜乾金,黃麗,盧抗生,等。心理應激:應對的分類與心身健康。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7(4):145-147。
【10】饒永輝。論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0(6):617-618。
【11】馬申,王白山,隋光遠。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應激狀況的干預效果。中國健康教育,,21(3):189-190。
【12】邱遠。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7(12):1640.
【13】谷玉冰,金秀舫。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2(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