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科技培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是善于學習。各種培訓講座的開設,使農民的視野得到開闊,眼界得到擴展,思想得到解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搞活流通的思路得到確定。南沙社區的農民素來有發展荷藕生產的習慣,該社區區從社區信息中心得知種植荷藕發展前景好,通過引導,農民種植荷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并且成立了荷藕生產合作社進行產加工一條龍生產。二是勤于觀察。每年到年底,農資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社區農民雖然把握了這一規律,但苦于沒有門路,無從著手。通過廣播網絡的宣傳引導,得知各個物資站的價格,并進行比較,提前預購了當年的農藥、化肥等農用物資。三是敢于嘗試。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民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發展生產的膽子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通過引導,各單位都能適時鼓勵農民發展油菜間套作,利用合理的“時間差”,采取雙膜覆蓋技術種植西瓜,使種植的西瓜提前上市。全鎮2012年種植的菜套瓜近6000畝,與前年比增加4000多畝,僅西瓜一項就實現畝增收500~800元。軍師社區的9個居民生產小組前年農民種植的西瓜僅60多畝,2012年通過宣傳,農民種植的西瓜面積擴大到190多畝,該生產小組居民陸美芹種植的35畝蔬菜,僅西瓜一項就獲純收入3.6萬元。
二、以人為本,積極為農民充電
在各種培訓中,社區中心加強了三個方面的建設:一是加強科技示范戶的能力建設,使農民知識更新。2013年組織科技示范戶集中進行各種培訓20多次,培訓種養業人員3600多人次。通過規范化培訓,使每個示范戶都能熟練掌握2~3項先進的實用技術。二是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使農民學會運用知識。推廣主導品種和先進技術,和鎮農科站合作建立重大農業新科技推介制度,重點推介優良品種和配套種養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組織科技示范戶和廣大農戶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使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得到增長。三是加強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與推廣,使農民享受新知識。社區中心根據不同農戶的需求,有針對性發放農民易于掌握、善于吸收的科技知識小報,確保科學技術應用到千家萬戶,并配合各社區的廣播進行實時宣傳。
三、因地制宜,增強農產品競爭后續力
在各種科技培訓中,社區中心還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特點,并結合市場運行規律,達到以品牌農產品促進農民增收,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施品牌戰略,靠掛大企業,以品質帶動農民增產增收。2013年全鎮種植荷藕4萬多畝,利用當地食品加工公司的優勢,積極引進荷藕新品種系列,提高了荷藕品質,平均單株達4.2公斤,畝單產荷藕2600多公斤,平均畝增收近300元。二是實現產業化經營,積極為農產品起“名字”,上“戶口”、做“嫁衣”,以新穎性推動農民增產增收。2010年,北河社區王偉久承包了200畝葡萄園,栽植的4萬株葡萄,經過過2年的精心管理,2012年喜結碩果,平均單株出果量近20斤,為了使葡萄賣上好價錢,他精心包裝了“葡萄”,精美的包裝加上良好的品質,并注冊了“久久葡萄”的品牌。他生產的80%葡萄全部以每公斤高出市場價0.5元進入超市,200畝葡萄園直接創收260多萬元。三是實行規模化種植,以平衡增長拉動農民增產增收。在集中學習中,火花社區居民小組農民周玉平,依靠培訓所學得的知識,2012年大膽承包了100畝糧田,由于采用了精量播種法、前氮后移、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水稻平均畝產586.2公斤。且每畝節約生產成本20元,增產增收39元,畝增效益59元。與他一樣,其他農民依靠社區中心的信息,種植的水稻,小麥等農產品由于采取了規模化種植與管理,使我鎮如今種植的糧食作物普遍被消費者和糧商看好,沒到收獲季節,紛紛派員定點搶購。
四、尋找短板,增強和諧發展“聚心力”
通過提前調研,了解當地技術問題和技術需求,決定培訓內容。有的培訓內容是按照項目要求,如新品種推廣,培訓人員主要講解新品種生產性狀、栽培技術、適應區域等;有的培訓內容只是大概范圍,如在講解水稻病蟲害防治時,培訓專家應根據當地病蟲害流行情況,側重講解典型病害,有針對性和時間性。2014年秋季長江下游地區多雨寡照,在農業科技培訓工作中應注重講解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的防治。
2培訓準備
2.1材料收集
確定培訓主題后,圍繞主題收集相關素材,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選擇題材要豐富,從多視角說明講授內容,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教訓;有試驗,也有對照,等。盡量利用提前調研收集的當地資料題材,更有針對性、真實性、親和性。
2.2相關知識整理
培訓是授課老師對相關知識的一次梳理,也是一次學習交流的機會。授課老師要認真整理相關知識,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氣候、病原、土質、地域等,知識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必須切合實情,立足實際。農業科技源自田間地頭,也發展于田間地頭,最終服務于田間地頭。每次科技培訓,都是對授課老師農業技術的檢驗,也是接觸實踐的機會。授課老師要重視每次培訓,圍繞培訓內容,充分準備須要傳授的相關技術,多查資料,多驗證,未成熟的技術不推廣,有爭議的方法不宣傳。對農戶負責,對職業負責。
2.3演示文稿制作
演示文稿制作是授課培訓的核心部分,所有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信息通過Powerpoint軟件展現出來,好的演示文稿對培訓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Powerpoint課件制作原則:層次清楚、文字簡練、圖文并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重點注意幻燈片文字大小適宜,確保教室后排人員能看清楚。單張幻燈片文字不宜太多,以提綱、概念性內容為主。
2.4培訓會場布置
農業科技培訓地點多數在村級會議室,培訓前一定要檢查會場準備情況,滿足培訓基本條件。前臺要有投影用白墻或白幕,電源插座滿足投影儀和電腦使用,桌椅要干凈整潔,高溫季節備有茶水等。
3授課
3.1對授課人的要求
農業科技培訓面對的學員是農民,培訓老師穿著應簡單樸素。授課老師隨時準備被農戶邀請到田頭、雞舍看苗情、病情。授課老師應當站立授課,一是把自己飽滿的激情傳遞給聽課者,二是能夠隨時觀覽全局,把握學員的反應。授課老師主動將手機關閉或設置為“無聲”,講課過程中盡量不接電話。
3.2課堂紀律
課堂紀律雖然靠自覺,但授課老師的把控很重要。開課前,授課老師應當要求學員關閉手機或設置為“無聲”,培訓時學員不得私自講話、議論。如果有人講話,培訓老師可以提醒不要議論,有不明白的即時提問解答。如果因為授課內容不適用導致課堂講話多,則是授課老師的責任,前期工作沒做好。
3.3授課技巧
3.3.1忌照本宣讀培訓以講解為主,而不是宣讀講義。除重點概念內容講讀外,忌諱一字不落、從頭到底讀幻燈片內容,以讀代講。建議重點講解概念含義,解釋圖片內容,補充實例等。
3.3.2語言通俗易懂根據培訓對象年齡、文化層次,決定培訓內容難易程度,對農戶盡量用通俗語言,少用專業術語,少講原理、病理。用農民常用的計量單位,如面積用畝、質量用斤表示等。
3.3.3內容緊跟形勢授課內容要不斷更新,吸收新技術、新方法。事例、病例也要及時刷新,列舉當地有說服力的典型案例。授課老師講課時可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時事評述,尤其是農業方面,增加一些幽默語言描述,這樣更能增加聽者的興趣。
3.3.4培訓形式多樣性培訓方式靈活多樣,偏重理論學習、方法總結的可用多媒體教室培訓;偏重實踐操作的可走出教室,去田間地頭觀摩學習;也可帶實物樣品到教室一起認識和鑒別。如小麥后期難以除去的雜草看麥娘、菵草,采集實物樣本,再講解控制方法,農戶容易看明白,印象深,記得牢。
3.3.5互動交流培訓過程中,隨時歡迎農戶提出問題和異議。授課老師通過分析某個農戶的方法或現況,以此為案例分析其優缺點、改進措施。授課結束前預留一定時間給學員提問交流,代表性的問題在課堂回答,個別問題在課后解答。互動交流有助于老師了解農戶對培訓內容的掌握程度,也加深農戶對培訓技術的理解。
4培訓的變化和發展
具體做法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除政府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外,還應做好以下工作。1抓好鄉鎮農技推廣站建設。即增加推廣人員,建立、健全農技推廣管理制度,落實農技推廣責任,拓寬技術和致富信息渠道、改善服務能力、加大技術宣傳等,營造一個熱衷于農業新技術推廣的良好氛圍,同時本著自愿合作、平等互惠原則,發展由農民群眾自愿組織的民間科技服務團體組織,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2建立健全基層農技推廣網點。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農業種植大戶數量激增,他們既是農技推廣主力軍,也是農技推廣最具活力的突破口,他們承包大面積土地耕種,若采用先進農業技術,將會取得良好收益,既富裕了自己,也起到很好的帶頭示范作用。在工作中,我們在每個鄉鎮范圍內有目的地選擇10~15個種植大戶擔任村級農技推廣員,利用他們的場地優勢,用項目推廣資金進行適當補助,同時對其加強指導,實施農技推廣網點建設,以點帶片,進行示范面對面、效果看得見的有效推廣。
農技人員培訓指導的新模式
在部分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科技意識淡薄、思想比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種植觀念陳舊、擔不起經濟風險,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黑板報、標語及現場展示會等多種形式。加強對農業新技術的宣傳推廣,讓農民認知農業技術,再因勢利導,用科技知識武裝農民,改變他們的小農經濟思想,提高他們參與農技培訓的自覺性、主動性。在農閑季節,盡可能多舉辦一些針對性強、內容豐富多彩的農業技術培訓班,農忙季節農技人員可走上田間地頭,實地開展技術培訓,讓農民親身感受先進農業技術的優勢作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縣鄉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沿陣地,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要樹立正確的辦園思路,切實提高示范園建設水平[3]。創建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園區,就是要給農民樹一個樣板,通過示范園區中農技推廣人員自己干,讓農民親眼目睹示范種植效果,吸引農民照著學、跟著做,使高新技術盡快、盡可能多地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中,進而把“號召農民干”轉變為“干給農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