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廣告媒介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進行媒介組合的原因
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中,任何一個廣告主要使自己的產品為更多的受眾知道,僅靠一種媒體是不行的。原因有三:
1.媒介數量增加,受眾爭奪激烈
1980年全國電視臺的數量是38個,1999年是353個,增長9倍多,廣播電臺的數量從1980年的106個增長到1999年的299個,增長近2倍。而報紙的增長速度更快,1980年為188種,到了1999年已增長到2038種,二十年間增長了11倍。
媒介的生存和發展主要依賴于廣告收入,而廣告收入又依賴于媒介的覆蓋率,媒介數量的劇增,新媒介開始搶走原有媒介的眾多受眾,從而導致原有媒介的覆蓋率有所下降,直接影響廣告的傳播效果。例如山東、浙江、北京和湖南的衛視覆蓋率在上升,中央電視臺的收視率便受影響,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就奪走了中央電視臺《綜藝節目》的許多觀眾。
不僅電視,就報紙來說也是如此,如廣東報壇有四個報業集團,十幾種報紙瓜分市場,爭奪受眾,前些年《羊城晚報》獨領,成為廣告主的首先媒體,但后來被《廣州日報》取代,而現在《廣州日報》又面臨來《南方都市報》等新生代報紙的搶逼。在深圳,有僅當地的《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深圳晚報》之間競爭激烈,而且還面臨著廣州報的競爭,同時《香港商報》、香港《文匯報》等報也進入了該市場想分一杯羹,如果對某一報紙投放廣告就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
2.電視專業頻道增多,受眾被細分
近些年各廣播電視臺根據受眾需求的特點,紛紛開辦了各種專業頻道,如財經、文藝、體育、生活等頻道。據央視調查咨詢中心對北京、沈陽、上海、武漢、廣州、成都、西安七城市的調查顯示,1997-1999年兩年間各城市可接收到電視頻道總數平均40%左右,其中成都增長最高為44%,七城市平均每戶可接收到電視頻道的數量增長更快,平均達到70%,其中廣州、成都最為突出,分別為2.4倍和2倍,見表2.3
表2各城市可接收到的電視頻道
年度北京沈陽上海武漢廣州成都西安
199746444632624847
199851514564625763
199963636471856967
表3各城市平均每戶接收到的電視頻道。
年度北京沈陽上海武漢廣州成都西安
1997131110139915
199819121115201717
199921161319221821
表2.3數據來源:央視調查咨詢中心
可接收頻道的增多,使得受眾收視選擇的空間極大,受眾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收視節目,這樣平均每個電視頻道的平均收視時間下降,從而影響廣告傳播效果。
3.受眾媒體消費日趨多樣化
隨著各種媒介和各種頻道、專欄的增多,受眾接觸媒介頻道的種類也增多。一份調查資料表明,經常只接觸一種大眾媒體的人占總人數的20.3%,只接觸電波媒體或只接觸印刷媒體的人為7.3%。而值得注意的是既接觸電波媒體又接觸印刷媒體的占總人數的58.1%,媒介共棲的人數占74.4%,表4.
類型備注媒介人數百分比
單一20.3%經常接觸大眾媒體只有一種電視24510.2
報紙1968.2
雜志331.4
廣播130.5
極端14.3%不經常接觸大眾媒介或全面接觸四大媒介都不看1285.3
電視、廣播、報紙、雜志2169
偏向7.3%只經常接觸電波媒體(電視和廣播)或只經常接觸印刷媒體(報紙和雜志)報紙、雜志1275.3
電視、廣播472
交叉58.1%經常接觸的媒體有印刷媒體也有電波媒體電視、報紙627261
電視、報紙、雜志34814.5
電視、廣播、報紙27611.5
電視、雜志482
廣播、報紙、雜志401.7
廣播、報紙381.6
電視、廣播、雜志150.6
廣播、雜志30.1
數據來源:《1997-1998IMI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年鑒》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受眾并不傾向于只接受單一媒體的信息,而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媒體的信息。74.4%的人接觸兩種或兩種以上媒介證明了媒介組合的必要性。
[page_break]
二、媒介組合--廣告投放的理想選擇
根據表4的數據,我們還可以從媒介共棲的方式上進行分析。在各種共棲方式中,交叉型的受眾共計有58.1%,其中有26.1%的人經常接觸的媒介組合是電視和報紙,這可能就是一種最基礎的組合方式。另有14.5%的受眾經常接觸的大眾媒體組合是電視、報紙、廣播;9%的受眾對四種大眾媒體都有經常接觸。根據人們接觸媒介的方式和企業產品的特點,媒介組合有四種基本方式。
1.電子媒介與印刷媒介的組合
從表4的數據可知,這種組合方式的受眾占69.1%。當然廣告主不大可能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上都投入廣告,更多的是根據媒介的受眾特點和購買力,結合企業的產品進行媒介組合。在這種組合中,電視和報紙的組合是一種最基本的組合方式,也是一種效果較好的組合方式。不但因為這兩種媒介的信譽度較高,而且電視媒介與報紙媒介都有較好的覆蓋率和互補性。電視既覆蓋城市又覆蓋農村,特別是省級衛視對農村的極高覆蓋率,加上城市電視臺對城市居民的影響,其廣告傳播效果可以發揮最佳狀態。
至于具體怎么去選擇哪種類型的電子媒介和印刷媒介并進行組合,就要根據企業的經濟實力,產品的特性和對消費者的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選擇組合。
2.不同電子媒體的組合
按覆蓋面積大小劃分電子媒介,有覆蓋全國的中央臺,有以本省為主的衛視臺和省電臺,有以城市居民為主的電臺和有線電視臺。按傳播的方式和內容劃分有廣播媒介和電視媒介。居民在選擇媒介時都有自身的特點,以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電臺收視率前三名為例,如表5:
北京上海廣州
頻道%頻道%頻道%
中央一臺60.9東方臺20頻道66.5翡翠臺84.5
北京一臺48.6上海臺8頻道39.9本港臺75.8%
北京有線一臺48.6中央一臺33.0中央一臺13.6
數據來源:《1997-1998[IMI]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年鑒》。
中央一臺在北京收視率最高,但在上海、廣州則位于第三,上海人首選東方臺20頻道,廣州人首選翡翠臺。從這三地對媒介的選擇看有一種特點:即本地臺和中央一臺是三地居民重點選擇對象(廣州電視受香港電視的沖擊,本地臺沒有進入前三,但也表現地緣上文化上的接近性)。所以在這三地廣告投放時的電視媒介組合的最佳方式就是本地臺加中央一臺。
以上是以三大城市的居民作為消費對象。對產品的消費者主要是農村的廣告主來說,怎樣進行電子媒介的組合呢?根據實力媒體的收視調查,衛視的觀眾分布趨向縣城和農村,而中央電視臺的觀眾更多的是在大城市。所以對這些廣告主來說,共廣告投放可選擇多個衛視的媒介組合形式。
另外電子媒介的組合還有廣播與電視的結合,有線與無線的結合等多種形式。
3.不同印刷媒介的組合
印刷媒介種類繁多,就報紙來說有日報、晚報、都市報,生活服務類報和各種行業報,以1997年到1998年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居民對報紙的選擇為例,見表6。
北京N=584上海N=579廣州N=564
名稱百分比名稱百分比名稱百分比
北京晚報68新民晚報89.6廣州日報80.1
北京日報27.2解放日報29.9羊城晚報78
北京青年報24.3文匯報19南方日報10.6
北京廣電報18.2每周廣電報10.7足球報4.8
參考消息11.3勞動報8.6參考消息2.5
數據來源:《1997-1998IMI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年鑒》。
以表6的數據作為依據,若要以三種報紙組合起來投放廣告,在北京可選《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和《北京青年報》;在上海可選《新民晚報》、《解放日報》、《文匯報》、在廣州則可選《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和《南方日報》,如果要在這三個城市報紙上同時投放廣告,選擇《北京晚報》、《新民晚報》、《廣州日報》作為組合,無論資金上還是效果上來說都是理想的。這僅僅是報紙媒介組合的一個例子。不同印刷媒介的組合還可以有許多種形態,如全國大報與地方報紙的結合,報紙與雜志的組合等等,不管如何組合,其標準只有一個就是在取得最佳的廣告效果。
4.電子媒介、印刷媒介與其他媒介的組合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企業還注意到戶外廣告在產品宣傳中的作用。特別是九十年代,中國戶外廣告的發展極為迅速,許多廣告商都把它作為媒介計劃中的重要選項,這主要是因為戶外廣告具有相當強的針對性和逼視性。在城市,戶外廣告的有效到達率極高,街道上隨處可見,很多廣告主更是把這種戶外廣告與廣播、電視結合起來,形成“電視(或廣播、報紙)+公交車”、“電視(或廣播、報紙)+候車亭”、“電視+報紙+公交車(或候車亭)”等眾多形態。據調查,這種廣告投放形式能在最短時間內,最大限制地提升品牌知名度,取得理想的廣告效果。
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不僅改變著人類生活形態與行為方式,更孕育著巨大的投資價值,成為全球資本新的投資熱點。雖然新媒體的發展給電視媒體以及傳統電視廣告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為傳統影視廣告延伸業務范圍、改變業務內容提供了新的機遇。新舊媒介的不斷深入融合,促成了傳播技術的融合和新媒體的催生,促進了產品內容的整合,同時,媒介融合也是各類媒介組織機構間的重新整合和相關產業的聯合。通過整合使稀缺的媒體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被重新包裝的媒介內容,也將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供給不同受眾更加適合的信息。
2影視廣告跨媒體生產的幾種形式
(1)網絡視頻植入廣告與“廣告連續劇”并存。
顯性廣告投放價格的上漲以及“廣告限播令”的出臺,使植入營銷越發受到廣告主的肯定和青睞,其發展空間也逐漸廣闊。無論電視劇還是網絡視頻,植入式廣告已經開始無孔不入的滲透進來,我們從電視節目、影視劇中很容易發現植入式廣告的身影。網絡視頻植入式廣告利用網絡的開放性、高效傳播性以及植入式廣告的隱蔽性,來實現廣告信息潛移默化的傳達。其主要通過各類門戶網站或視頻網站發起活動、自制網絡劇等來實現廣告的植入。例如,酷6網推出的UGA模式,其借助于視頻網站這個平臺建立起廣告主與用戶之間的聯系,通過用戶制作帶有廣告主產品的視頻進行傳播,以達到宣傳的目的,從而實現用戶、廣告主、視頻網站三方的共贏。在電視劇中植入廣告也是如今比較常態的做法。當然,巧妙而合適的植入既能夠達到商業廣告傳達的目的,也不至于讓觀眾特別的反感。作為“廣告連續劇”的開山鼻祖,《丑女無敵》是2008年湖南衛視節目和廣告互動的典范。這部當年特制的新形態電視劇,除了內容外,觀眾反應的熱點竟然是劇中被反復植入的廣告,以至于本劇導演發出了“觀眾的爭議聲越大,廣告商越能達到目的”這樣的聲音。而2013年熱播電視劇《咱們結婚吧》有網友統計發現全劇共有49個植入廣告,片尾的鳴謝單位有近80個。再如《杜拉拉升職記》中的智聯招聘、屈臣氏、興業銀行、卡地亞手表、益達口香糖、德芙等;《男人幫》中的匯源、特侖蘇、360殺毒、中天通訊、肯德基、京東商城等等在電視劇中隱性或強制置入的廣告比比皆是。《新閨蜜時代》中也到處是三星手機、凱迪拉克、平安銀行的身影。無論是網絡視頻植入廣告還是電視劇中植入廣告,現如今已經是不可逆的一種趨勢,也是傳統顯性廣告的另外一種出路。利用好網絡視頻、網絡電視臺等新媒體平臺進行一系列的廣告營銷活動也是如今廣告主比較合理的一種選擇。
(2)電影與廣告并存。
這里的電影與廣告并存是指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微電影廣告這種形式,它完全是為企業和產品特制的一種影視營銷方式。這點與影視劇植入廣告在本質上是相同,只不過它沒有采用顯性廣告生硬的宣傳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種更加柔和的電影表現手法。其增加了廣告信息的故事性,能夠更深入地實現品牌形象、理念的滲透和推廣,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企業品牌。它的本質依舊是廣告,具有商業性和目的性。從最早的《老男孩》到《父親和我》,每部微電影背后都有既定的產品或品牌。目前,主流的微電影廣告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由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等組織籌劃,尋求企業品牌的合作,然后召集創作人員拍攝得作品,如《11度青春》《4夜奇譚》;另一類則是由廣告主直接發起,按照自身需求量身定制,如凱迪拉克的《一觸即發》《66號公路》,佳能的《看球記》等。如今,越來越多的微電影展現在網民眼前,各種微電影欄目、微電影頻道也開始運作,“微電影整合營銷”這種模式已經逐漸普及并不斷被廣告主接受。其憑借強大的互聯網傳播平臺和深入的交互性以及優越的表現形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正在以不可阻擋之勢,成為備受業界關注的廣告營銷新陣地。
(3)移動、戶外媒體等延展影視廣告的生產領域。
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新興媒體集移動性、交互性、娛樂性、即時反饋等特點,進入3G時代,手機更是發展為集通信、視頻娛樂、互聯網應用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媒體掌上終端,且手機用戶數量不斷上升,是不容忽視的一種新的廣告媒體。無論圖文廣告、音視頻廣告還是互動廣告都可以在3G時代的手機廣告中得到實現。而且,可以通過掌握手機用戶的年齡、職業、愛好等特征,創作出不同的適合各類人群的廣告表現形式,這種“精準投放、精細渠道、即時傳達、互動傳播等”新媒體廣告,有著傳統“粗放式廣撒網、強制覆蓋”的影視廣告無法比擬的優勢。此外,各種戶外、公交媒體不斷介入人們生活、工作的過程中,其強烈的可視性和碎片化的海量傳達塑造了其獨特而時尚的媒介價值。戶外媒體廣告充分利用人們生活休閑等間歇,同時利用網絡技術實現對于特定的區域、時間、場所的定制化廣告傳播,從而能夠大大增強其影響力和接觸率。因此,拓展影視廣告在手機、戶外等新興媒體領域的廣告也是其未來發展最廣闊的市場空間。
3結論
[關鍵詞]媒介形態媒介融合廣告形態
所謂“形態”是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所以本文界定“媒介形態”的含義為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媒介的表現形式。“媒介形態”一詞出自美國傳播學者羅杰.菲德勒的《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之中的“MediaMorphsis”,該詞直譯為媒介的形態或媒介的形成。在該書被翻譯之后,媒介形態在很多學術研究中被引用,學者從不同的傳播媒介來探討媒介形態及其變化。
從報紙、電視、廣播到新興的互聯網、手機媒體無不是媒介的一種表現形式,新技術的興起帶來新興媒體的發展和傳統媒體的逐步演變,媒介的表現形式不斷變化,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媒介形態的變化。
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費終端的需求為指向,由內容融合、網絡融合和終端融合所構成的媒介形態的演化過程。進入21世紀,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成熟,在技術、經濟和市場三大誘因之下,媒介融合形態趨于成熟。融合所帶來的媒介產業形態的變化,滲透至生產、消費、交易等各個領域,其中,貫穿整個媒介產業的廣告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連接著廣告主、媒體、受眾/消費者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廣告時代。
一、媒介形態變化對新興媒體廣告的影響
1.互聯網媒體廣告的快速興起
1994年10月14日,美國著名雜志Wired推出網絡版Hotwired。在Hotwired的主頁上,包括了AT&T在內的14則廣告主的圖像和信息,這是世界第一則網絡廣告。而在我國,1997年3月,CHINABYTE網站上出現了第一條商業性網絡廣告,標志著中國網絡廣告的誕生。經過6年多的發展,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于2004年已經達到19億元,占網絡營銷市場的60%,網絡廣告的快速發展是傳統媒體廣告所無法比擬的。隨著網絡技術進步,網絡廣告從最早的橫幅式廣告、按鈕廣告和電子郵件廣告幾種基本形式,發展到了搜索引擎廣告、在線游戲廣告、FLASH影視廣告和網絡軟件廣告等多種形式。其別值得一提的是FLASH影視廣告,由于流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廣告不再是簡單的平面廣告,FLASH制作的影視廣告越來越為商家重視。FLASH技術的成熟使網絡公司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在網站上影視廣告,由FLASH制作的影視廣告所占網絡空間大大減少,僅是其他傳統視頻格式的幾十甚至幾百分之一。伴隨著播客的興起,人們對FLASH視頻的認識大大改觀,越來越多的人上傳自己的短片作品,制作的自己的FLASH短片,這些使人們對FLASH廣告逐漸習以為常。
雖然網絡技術發展較快,但網絡廣告也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點。在我國,老套的浮游式廣告、彈出式廣告仍是主流。其中誘惑式、強迫式的網絡廣告就是其中的典型,致使網民對網絡廣告的反感逐年上升。有調查數據顯示,近七成網民對誘惑式、強迫式的網絡廣告表示厭惡。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國網絡廣告發展還不成熟,網絡廣告傳播過程中廣告主和網絡公司急功近利,未能以長遠的眼光去看待網絡廣告,不能充分發揮網絡廣告的優勢。但我們應該看到,隨著網絡廣告市場的逐步成熟,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整個網絡廣告行業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同時,新的網絡技術應用和軟件公司的努力也使網絡廣告更加規范化,新型瀏覽器大多具備攔截彈出式廣告的功能,多數殺毒軟件也加強了網絡防護功能,更多的網絡廣告也在注重自身的創意和質量,整體網絡廣告水平不斷上漲。
2.手機媒體廣告的從無到有
手機媒體廣告在手機媒體的不斷發展壯大之下從無到有,逐步成為廣告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手機媒體發展的同時,傳統媒體也注重和手機媒體合作,借助傳統媒體的威望和手機媒體的技術優勢在一系列廣告活動中取得了不錯的收益。例如2002年9月,鳳凰衛視和廣東移動聯合推動“鳳凰咨詢手機頻道”短信業務,在活動之中,一方面利用鳳凰衛視已有中的威望來吸引消費者,另一方面利用移動公司的技術為終端用戶提供及時準確的時事、財經、體育、娛樂等多種資訊的短信定制服務。業務的內容由鳳凰衛視聯合國內15家衛視和35家地方電視臺共同提供,而廣東移動公司則負責將相關內容以短信或彩信的形式發送到用戶的手機之中,達到了手機媒體和電視媒體的共同贏利。之所以采用與傳統媒體合作的方式并非偶然,手機媒體自從誕生的開始就存在著先天的缺點——缺乏在受眾中的威信,加上人們普遍對強制、引誘性質的廣告感到反感,而手機媒體在發展初期必然存在大量的騷擾廣告,這給廣大的手機用戶帶來生活上的不便,更是讓手機用戶對手機廣告產生不認可心理。為了解決受眾對手機廣告不認可的問題,與傳統媒體的合作是手機廣告發展的最佳道路。借助鳳凰衛視這類有著強大影響力的傳統媒體,手機媒體可以較為方便的進行市場定位,有目標地向消費者發送其所需求的信息和相關的廣告內容,合理的手機廣告不但不會招致消費者的反感,反而能為消費者提供所需求的信息,更能為手機媒體創造不錯的效益。
二、廣告形態在媒介融合下的變化
1.廣告受眾在規模化基礎上分化重聚
在“規模化”和“差異化”這一媒介融合的內生邏輯下,各類媒介都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資源規模和用戶規模。這是一個變化的邊界,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數字媒體都因為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成熟開始了新一輪的資源整合,這種整合是以“規模化”為目標的資源擴充,然后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差異化的受眾/消費者需求進行分化、聚合,形成新的媒介定位,然后在此定位基礎上進行差異化的營銷。即這一媒介嬗變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一為資源規模化、用戶規模化;二為用戶的有機重聚;三為媒介新定位;四為差異化營銷。而廣告受眾形態的變化也就依附在這一從規模化到差異化的演進過程之中。
目前媒介形態的發展正處于第一個階段。例如作為傳統媒體代表的BBC、NBC、CBS,由于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原有的受眾形態被打破,早已把觸角伸向了數字化領域,開始在與數字媒體融合的領域形成新的用戶群。因為互聯網具有“網絡外部效應”,即用戶越多成本越低,所以“規模化”的凝聚用戶是媒介融合初期具有決定意義的步驟。例如作為數字媒體代表的國內的新浪網,其各個頻道的不斷豐富,博客、播客的大力打造,同Google的合作,以及與五大唱片巨頭的聯盟等,都是在通過資源的規模化實現用戶的規模化,目的在于夯實潛在的廣告受眾基礎,為廣告受眾的重聚提供最大化的平臺。在這一階段,用戶形態為模糊、混亂、不確定的,但隨著內容資源與用戶間不斷的相互作用,用戶形態逐漸趨于明晰、精準,完成重聚,到了這個階段,廣告形態也就成熟,廣告的商業模式也就能夠得以實現了。
2.聯合、精深的廣告經營形態
多角色化和分工精細化的生產關系也賦予了廣告行為者新的角色意義,形成了聯合、精深的廣告經營形態,這一形態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為產業鏈上的各個角色通過融合的生產方式共同獲取最大化的廣告受眾,然后進行廣告經營收益的分成。這一媒介廣告形態趨勢的例子現在已經俯首皆是。例如BBC在YouTube上特別制作的廣告贊助的內容和新聞片斷,雙方對廣告收入共同分成。
第二層含義是指在多角色化和分工精細化所形成的對立統一的融合性生產關系下,各類融合于終端的媒介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技能屬性,所以在面向共同捕獲到的廣告受眾時,各司其職,發揮所長,愈發的趨于精深。例如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置入到各個聯盟網站中,向用戶提供搜索功能,通過競價排名獲取廣告費用,然后與聯盟網站進行分成。而且在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要求下,聯合中需要專者逾專,專業特性不明晰的角色難以立足。例如雅虎和搜狐的搜索服務,由于技術的相對滯后難以在搜索引擎領域雄踞,在融合性生產中,自然機會就要少很多。
3.廣告方式向“即時、移動、索取、簡約”延伸
作為媒介融合形態的生產內核,“時間、空間的破除”和“所需內容”使得廣告形態也相應的需要具備即時、移動、索取的特性,這就使得廣告空間必然向兩類終端延伸,一類是無線移動型終端,以手機為代表;一類是搜索引擎端口。也就是在今后商品的整合營銷溝通中,移動和搜索將成為重要的媒介構成部分。而索取則成為最重要的廣告形態的變化。搜索技術的不斷進步,讓曾經作為大眾傳播時代廣告形態支撐的傳者和受者信息不對稱的廣告形式向信息對稱的方向不斷進發,深刻地改變了廣告活動的本質,即從原來的“告訴消費者他/她可能需要什么”轉變為現在的“提供給消費者所想要的”。
所以,以Google為代表的搜索力經濟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其中又以移動搜索最能應合“即時、即地、所需”的媒介融合形態的內核,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廣告媒介終端。例如Google在2007年1月與三星合作,在三星的一些手機上捆綁Google搜索、Google地圖和Gmail。2007年3月則宣稱正在開發一款手機。而諾基亞在2007年2月也宣布將同Google旗下的YouTube合作,發力手機視頻市場。
另外,與搜索相對應,簡約型的廣告信息將成為重要的廣告形式,與之前不斷在發展的告知性信息一同實現商品的營銷溝通。
4.廣告空間向互聯網延展
以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作為生產平臺是媒介融合形態的必然方向,與互聯網的融合成為了傳統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則廣告空間也從原來的四大傳統媒體向互聯網領域延展。例如2006年美國網絡廣告市場銷售總額為168億美元,年增長率達34%。而根據美國報業協會2007年7月的數據,2007年美國報業廣告收入不但沒有出現好轉跡象,而且下滑幅度呈加速趨勢,預計全年下滑幅度可達4.3%。同時中國互聯網廣告總額在2006年也達到65.5億元人民幣,預計將在2007年增長51.8%,達到75.6億元人民幣,到2008年將增至117.63億元人民幣。
而互聯網的廣告模式中又是以搜索引擎最具數字新媒體特質的,它的意味在于幫助消費者到達所想要得到的信息和物質,是聯結生產和消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從長尾理論我們可以推知,互聯網的革命性意義在于能夠將現實世界所存在的所有商品都擱置于虛擬空間中,而搜索引擎的任務就是將每一個人與他/她所需要的商品聯結起來,這正是廣告活動的本源所在。所以搜索引擎成為媒介融合形態下廣告活動的經絡,將充分滲透于整個廣告形態之中,成為商品營銷溝通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5.逆向廣告活動的興起
媒介產業鏈縱向上衍生出逆向生產功能,根本上改變了信息傳播形態,對于廣告活動來說,營銷傳播的方式不再僅僅是廣告主、廣告公司、廣告媒介才能充當信息源,作為受眾/消費者的終端用戶也可以成為廣告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他們的信息傳播活動衍生出一個新的廣告空間,并且因為體驗性而具有強烈的效果,標示出廣告活動全新的方向,具有相當的潛力。這種逆向的廣告活動可劃分為兩種方式:一為置入式,也就是將已有的由商家提供的廣告信息置入到用戶自制傳播的信息環境中;二為自創式,指用戶參與廣告的創作,然后通過網絡獲取營銷溝通效果。這兩種方式為代表的逆向廣告活動的商業模式的成熟還在摸索中,其成功的關鍵點在于規模化的受眾,但隨著規模化和差異化所帶來的廣告形態的分化、重聚的推進,精細的分眾規模化是能夠實現的。而博客商業模式的形成在其間為典型代表。
6.搜索引擎為廣告形態中的經絡
產業鏈橫向上衍生出物質生產功能,最根本的技術誘因就是搜索引擎的出現。搜索力經濟的本質其實就是“即時即地滿足消費者所需”,代表了媒介融合的全然意味,搜索引擎成為了媒介融合形態下媒體世界的經絡,連接起消費者和周圍的信息世界及物質世界,幫助消費者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物質。搜索引擎成為了廣告形態中的經絡,此為媒介融合時代廣告形態最重要的特征。根據iResearch市場咨詢整理eMarketer關于美國網絡廣告收入的相關數據,預計2007年Google占美國網絡廣告收入的比例將進一步增長,達到32.1%。由此也可以看出搜索引擎內在的生命力。
7.依托于數據庫的精準廣告
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讓廣告商夢寐以求的實現“一對一傳播”的目標成為可能。在互動的網絡溝通環境下,受眾/消費者的行為軌跡可以被記錄下來,從而分析出其人口特征、行為特征和心理特征,進而進行精準營銷傳播。這是廣告活動的一個巨大飛躍,深刻地改變著廣告形態。“找到最合適的人”是整個精準廣告的核心,即對網絡語義和用戶行為進行界定,并匹配相應的商業價值。搜索引擎可謂探索精準廣告的先鋒。此外,數字電視、手機也都是實現精準廣告的良好平臺。
參考文獻:
[1]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華夏出版社,2000.
[2]王菲.媒介大融合——數字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融合論.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5.
[3]黃輝.網絡廣告:一種全新的商業媒體.商業經濟與管理,1999.
[4]美國行業組織“交互式廣告局(IAB,InteractiveAdvertisingBureau)數據.新浪科技,2007.3.8.
[5]互聯網觀察中心.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