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管理碩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ESP教學理念在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對民族地區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廣西為例
3.論國外旅游MBA和旅游管理碩士課程設計
4.近十年旅游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統計分析
5.中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展望
6.海南省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7.國(境)外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及其啟示
8.英國旅游管理碩士培養模式的特色與啟示
9.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問題與對策
10.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情況分析
11.試論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
12.英國薩里大學旅游管理碩士教育的特色
13.基于受眾分析的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研究——以廣西高校為例
14.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培養與發展分析
15.英國薩里大學旅游管理碩士教育的思考與借鑒
16.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反思與創新
17.2000年以來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綜述
18.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初探
19.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以鄭州大學為例
20.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教育的思考
21.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特色培育實施策略研究——以廣西高校為例
22.沈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23.論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實習教學
24.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和培養模式的構建
25.加快吉林省旅游應用型人才戰略對策研究——在吉林省高校設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點
26.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初探
27.淺談泰國旅游管理法律制度
28.旅游管理學生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和就業意向的調查分析——以南陽師范學院為例
29.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形式分析及對策
30.旅游管理本科課程設計的結構與挑戰——基于教學大綱的內容分析
31.英國旅游管理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
32.關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的思考
33.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34.基于服務地方旅游經濟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以咸寧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為例
35.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36.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的問題及對策
37.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拓寬就業渠道的對策研究
38.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39.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實證分析
40.民族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驗室建設初探
41.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遼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42.高校旅游管理專業“3+1”教學模式探討
43.旅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驗室建設探究
44.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管理研究
45.案例教學法在旅游管理教學中的應用
46.基于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47.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教學質量的維度分析——基于南京林業大學的案例
48.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探討
49.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研究——以遼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50.基于合作博弈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酒店實習管理研究——以湖南文理學院為例
51.旅游管理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
52.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就業困境與競爭力的提升
53.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54.基于頂層設計理論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構建
55.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
56.旅游管理專業“校·企·社”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設計
57.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現狀分析與思考
58.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飯店就業觀的塑造
59.CBE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養中的應用——以湖北民族學院旅游管理本科“產業計劃”項目為例
60.旅游管理專業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61.旅游管理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構想與研究
62.試論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
63.我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創業教育現狀分析和對策研究
64.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酒店實習中的問題及對策——以忻州師范學院為例
65.廣州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的利益相關者分析
66.高等職業教育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研究
67.實訓教學與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研究
68.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現狀分析
69.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探討——以寧波市高校為例
70.對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
71.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與素質教育
72.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模式研究——“三·三·二”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73.旅游管理哲學理念理論概念及理論定位
74.論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與飯店行業之契合
75.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華南理工大學香格里拉優才發展計劃的案例分析
76.“三個課堂聯動”旅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77.系統基模分析方法在旅游管理和規劃中的運用
78.海南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項目化教學模式研究
79.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管理改革探索與研究
80.論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學的本土化
81.加強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思路
82.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搭建與管理研究——基于物聯網模式下的分析
83.“政研產學用”五位一體的旅游管理本科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應用——以石河子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84.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施效果評估
85.高校旅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措施探究
86.獨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創新途徑的嘗試——“學院+行業”大旅游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87.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現象分析及思考
88.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專業雙語教學探索
89.試論創新應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90.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導游方向實踐教學研究
91.高等農林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思考
92.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93.應用型大學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94.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95.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校外實踐教學改革探析——以河北農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96.關于旅游管理專業實訓課教學改革的思考
97.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與體會
98.國(境)外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及其啟示
99.基于職業能力本位教育的旅游管理特色專業課程建設探索
100.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體驗式學習模式探析
101.旅游管理專業英語教學優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門科技大學旅游管理專業英語學習行為特征的分析
102.淺談《導游實務》課程教學改革——以河池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103.高職旅游管理專業酒店頂崗實習創新模式研究——以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104.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探析
105.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探討——基于校企合作視角
106.從實習滿意度看專業人才培養研究——以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為對象的調研分析
107.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學生滿意度測評研究
108.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培養目標與學生就業偏差問題的探討
109.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優化研究
110.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及在線運營服務專業群建設研究
111.基于能力培養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探析
112.企業視角下的旅游管理專業實習市場滿意度研究
113.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酒店實習心理問題及對策
114.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吉林省為例
115.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16.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三贏”實習模式探討
117.我國學院建制旅游管理專業辦學模式的發展與創新——以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為例
目前,行政管理專業碩士論文選題還比較粗疏,影響論文質量提升。一些學者對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展開了研究。徐金平(2006)對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一些碩士論文選題盲目求“大”、求“新”、求“異”,或者論文選題過于平淡,體現不出應有的開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原則,即根據研究目的、實力、條件、興趣和獨到見地,結合地方特色、社會實際、學術價值和科學發展趨勢選題,“小題大做”、揚長避短原則。[2]雷偉偉、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3]吳贊敏、梁旭巍(1997)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論文質量的關系[4]。孫國強(2007)[5],李志義、刁玉瑋(1995)[6]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和技巧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學位論文選題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選題時,研究生既要從不同來源確定選題,又要掌握正確的選題方法,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選題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學位論文選題作為一個抽象的一般概念進行研究,即不根據專業特征對一般學位論文共性進行分析,對某一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深入分析較少。隨著公共領域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碩士有更多“文章”可做,這些“文章”選題質量值得研究。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對“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顯示被引用過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碩士(學術型,下同)學位論文樣本的選題質量進行實證研究。
1研究框架及假設
20世紀90年代,行政管理專業歸屬發生變化,即從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中脫離,成為獨立的學科,行政管理專業由原先的理論型向實務型轉變[7]。斯托克斯不贊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體系分別是,高基礎、低應用的波爾象限、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雙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雙低的以訓練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選題可能表現出顯著的解決問題導向,與此同時,社會對碩士研究生的理論水平有較高期望。解決問題導向的研究需要進行大量的經驗主義方法收集資料。按照行政學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將收集資料的方法分為非經驗主義方法和經驗主義方法,經驗主義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參與觀察、受控田野調查或實驗法。[9]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運用經驗主義方法會受到客觀條件限制,他們可能會轉而借助于非經驗主義方法,最常見的就是文獻法。雖然采取文獻法能夠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資料,但不利于碩士研究生創新,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可能成為一些人“加工論文”的工具。論文相互借鑒、模仿,大量選題重復。本文提出假設: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2類目及樣本選取
根據研究目的,同時,在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設計分析類目,包括研究主題、研究層次。研究主題劃分為行政理論、城市治理、行政體制、公共財政、績效管理、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政社關系、公共危機、網絡輿情、政府規制、公共政策、電子政府、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政府職能等子類。研究層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組織的三個分析層面,即社會心理層面、組織體層面和生態群層面[9]。其中,社會心理層面關注個體行為;組織體層面關注組織結構和過程;生態群層面關注環境中的組織群。本文的分析單元是文獻題名、年份、出版者等。在進行樣本分類時,不可避免的參雜了主觀判斷因素,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導師、同學中背對背進行相同數據分類。減少主觀判斷成分。
本文在“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當中,分年度篩選出一級學科代碼為“120401”(即行政管理專業)的碩士論文,按照被引用次數進行排序。對其中被引用過的論文進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過的論文共495篇,全部抽樣。由于時間越長,被引用次數也隨之增加,如2011年當年知網平臺收錄的論文,當年被引用1次,在隨后的兩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論文總體規模大,為方便研究,采取系統抽樣方法,選取458個樣本。樣本容量為953個。
3結果與分析
3.1碩士研究生選題偏好分析
如圖1所示,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比較明顯,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機與網絡輿情、政社關系、公共服務領域,其他領域的選題則比較分散,每一主題的樣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選題難以歸類。
①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問題。具體表現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門、社區等公民自組織之間的角色關系,以及公共服務外包、公民參與等問題。其中,研究社會組織的占35.03%,涉及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會組織培育機制研究》、《我國基金會的資金管理研究》、《我國非營利組織稅收政策現狀及問題研究》等;社會組織作為多元主體參與治理過程,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互動關系研究》、《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非營利組織參與研究》、《民間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研究》等;以及準政府社會組織,如工會、婦聯等職能,如《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工會職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區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區治理的樣本中51.52%對某個案例或多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如《我國城郊撤村建居社區治理研究——以青島市黃島區為例》、《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區文化建設研究——以麥子店社區為例》。此外,這一類的研究還包括研究事業單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醫院“管辦分離”;村民自治、公民參與等問題。
②研究公共危機以及網絡輿情。涉及的范圍包括公共危機的誘發機制,政府同其他主體對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機的研究以群體性事件為主。如《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研究》、《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及其對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情應對》、《網絡輿論危機中的政府應對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職能,以及區域、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以下簡稱為“公共服務”)。專門研究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樣本21個,占這公共服務樣本總數92個的22.83%。研究公共服務的樣本呈現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針對西部地區,或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區進行研究,如《西部地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研究》、《鄂爾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泰安市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問題研究》。有2個樣本介紹國外經驗,分別是英國公共服務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養老問題的研究較多,其次是就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
從研究層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生態群層面的研究。研究生態群層面的樣本數405個,占總數的42.50%;研究組織體層面的樣本數366個,占總數的38.41%;研究社會心理層面的樣本數126個,占總數的38.41%;其他樣本數56個,占總數的5.88%。由此可見,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將政府置于外部環境當中,與外部環境、其他主題互動的外部視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內部視角占了較小份額。
不難看出,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題與研究層次與近五年熱點問題存在相關性。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群體利益訴求上升,公共部門對公平性、回應性賦予更高的價值,需要理清政府權力邊界,給社會更多的發展空間,但仍然強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責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管理領域的研究者一般將“治理”理解為一種角色關系,將好的治理理解為多元主題的共同治理,這一領域的研究增加。研究這類角色關系的論文占總體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論研究數量很少,只有三篇論文,分別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進行描述。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一般會對相關理論進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論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論、政府失靈理論等,而文章主體部分脫離理論展開,理論游離于文章之外,“兩張皮”現象較多。行政管理專業更多體現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門“科學”。
3.2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分析
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較為集中。前已述及,選題偏好集中在三個研究主題,而其他研究主題樣本數量較少。以“公共財政”為例,每年“公共財政”的選題樣本數占當年樣本總數的比重都不超過5%。研究的具體內容也較為單一,缺乏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等內容,對公共預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預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預算透明保障機制構建研究》、《預算民主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政府預算的研究》等。選題呈現出兩極化趨勢。此外,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也比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選題下存在多個樣本。
對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選題的集中重復情況的分析驗證了假設,即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4選題質量提升對策
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緊趨政治熱點、社會問題,基礎性研究較弱,理論應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復的選題較多,選題結構失衡,多數停留在“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階段,研究價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碩士研究生原著閱讀量有限。碩士研究生對原著缺乏興趣,僅僅針對熱點問題提出研究問題,利用二手資料對理論進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論積淀,難以上升到一定層面。因而對理論的應用呈現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實證研究“短板”。習慣于采用非經驗主義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資料,在知網、萬方等平臺收集期刊、論文資料后,進行整理、修改。通過非經驗主義方式進行資料搜集,相比實證研究更加簡單便捷,但過多的依賴二手數據寫作論文,難免造成研究的重復,而且許多論文都僅僅是對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對現有成果的發展和創新。可以預見如果研究生沒有從意識上消除對二手數據的依賴,在研究中不愿意實踐和創新,行政管理專業未來的論文質量將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質量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化碩士研究生經典閱讀意識。目前的激勵機制,易導致研究生過分關注、參加課題、學術會議數量,潛心鉆研原著的時間和興趣減少。可以考慮適當改進目前的評價機制和方法。二是倡導研究生實證和創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對二手資料的過度依賴,為碩士研究生創造多途徑開展問卷、訪談等經驗研究,增加用于課堂外的時間,讓他們真正了解現實問題,同時,優化研究生課程設計,增加計量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等課程,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數據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金平,韓延倫.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原則及方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偉偉,袁占良.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8,15:56-57.
[4]吳贊敏,梁旭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方法與論文質量的研究[J].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97,03:29-32.
[5]孫國強.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與技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義,刁玉瑋.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淺議[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艷玲.我們在做什么樣的研究:中國行政學研究評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爾德·F·戴維斯著.組織理論: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M].高俊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課題“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質量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項目號:2004JY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相關熱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關于體育各方面內容的研究越來越多,體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社會領域逐漸分化成公共領域和市場領域,在對體育事務的管理中,公共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遠遠超過了市場領域中的體育事務管理。體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顯性和隱性兩種形式,顯性研究的對象是發表于各類報刊上的論文,隱性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學術報告和學位論文。學位論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研究學位論文有著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
學位論文的質量是評價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論文選題則是撰寫碩士論文的第一環節,并直接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對象,二是研究內容或研究領域,三是研究方法。選題的“三要素”構成了碩士學位論文的基本框架,也成為評價碩士學位論文的重要尺度。
通過檢索CNKI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筆者査到2002?2012年間710篇有關體育管理的碩士學位論文。其中,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總數的71.4%;涉及市場管理的203篇,占總數的28.6%。
在本文中,筆者對涉及體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內容(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質和研究領域)方面進行了深人的研究與分析,為體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1.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
從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間,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2010年達到了高峰。從主觀上看,存在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相應的學位論文數量也必然增加;二是體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體育事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各種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體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重要研究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講,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數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國體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2.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
通過對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的統計和分析,我們發現,在以體育公共管理為內容的研究領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競技體育管理、大學生體育管理和社區體育管理,分別占論文總數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見,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內容涉及的都是學生能看到、接觸到的體育事務。研究國外體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論文,只有寥寥數篇,而且這些論文的結論都是通過分析世錦賽、奧運會和其他大型比賽的數據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經費較少,研究條件有限,很少接觸到國外體育組織,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料,也很少能借鑒國外優秀科研成果。
在體育公共管理領域中,中小學體育管理、體育教學管理也是碩士學位論文常常關注的內容,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1%和6.6%,這說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學校教學環境。
目前,我國巳進人老齡化社會,但關于老年體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僅占總數的2.7%,這與目前社會發展形勢不相符,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體育行政管理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這方面論文只占論文總數的3.9%。文獻綜述類論文也很少涉及基礎理論方面的內容。由此可以看出,碩士學位論文應在基礎理論方面有所加強。
3.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
體育科研方法是研究體育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研究體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規律⑴。因此,體育科研方法對促進體育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分析論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時,我們發現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種,即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査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分別占論文總數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資料過程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和德爾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資料主要采用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個案分析法、模糊數學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
這507篇學位論文的統計結果表明,在絕大多數論文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數理統計的定量研究方法,說明這些學生重視研究各變量間的邏輯關系,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更為科學和準確的描述,同時也說明我國體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進步。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研究體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條件,綜合研究巳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現出多元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多種研究方法的運用能更加全面、客觀、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體育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4.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
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性質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
基礎性研究強調對客觀現象和事實進行理論性探索或實證性分析,檢驗理論依據與客觀事實的符合程度。雖然基礎性研究沒有強烈的應用目的,但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研究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基礎性研究,新知識和新領域的發展會受到阻礙。以獲取新思維和新知識的創造性研究,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并把應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形式展現出來。
基礎性研究是應用性和開發性研究的基石,應用性研究是基礎性和開發性研究之間的橋梁,開發性研究是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的目的和歸宿。這三種研究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缺一不可。我們對這507篇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應用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3.7%,基礎性研究占的比例為19.2%,開發性研究占的比例為7.1%。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碩士研究生擁有的資料和科研條件有限,進行基礎性研究的難度比較大;二是主觀上忽視基礎性研究,而直接進行研究性研究;三是應用性研究比基礎性研究更容易。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在選題上對基礎性研究的關注不夠,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5.體育公共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領域
5.1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
通過對這507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分析,我們把這些論文的研究領域分為三類:群眾體育類研究、學校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其中,絕大多數論文關注的是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中的管理現象及管理問題。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碩士研究生對我國體育公共管理的重視和關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這三類論文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發生變化,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所占比重最大,達到50.3%;2005年到2006年間,三類研究所占的比重較為接近;從2005年開始,競技體育類研究開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從2005年起,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異軍突起,并開始占據首位。2002年到2004年間,競技體育類研究是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而2006年以后,群眾體育類研究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并成為體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學校體育類研究所占比例從2008年開始變得較為穩定。
在學校體育類的研究中,中小學體育研究和高校體育研究為兩大研究熱點,也是碩士學位論文重點關注的內容。
在國家大力發展群眾體育的背景下,群眾體育類研究和競技體育類研究正在發生悄然轉變,碩士學位論文關注的重點也從競技體育轉向了群眾體育。目前,對群眾體育類的研究已呈上升趨勢,這說明碩士學位論文已開始關注群眾體育。
5.2城市體育和農村體育
農村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農村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城市體育是以健身、娛樂為導向的在城市開展的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活動。兩者的區別就是開展健身鍛煉的地域不同。不同區域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性,體育觀念、運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體育公共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間,農村體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體育研究一直占據主要地位,所占比例達到87.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體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產生、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因而很多的“體育問題”和“體育現象”都發生在城市體育中,這也成為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時關注的熱點;二是由于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體育資源、大型體育賽事和體育消費市場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體育熱點“話題”要多于農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三是由于體育管理類碩士學位論文的作者多為在校學生,他們學習、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體育研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研究的話題。
6.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