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藝術美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人文環境素有“教育之鄉”美譽的南通,師資力量比較雄厚。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胡璦就是從南通這塊土地上走出去,推行“蘇湖教學法”,開啟了全國一代教育新風。100多年前,清末狀元張謇提出“父教育而母實業”的主張,把教育事業放在有關國運盛衰和民族存亡的高度來認識。他畢生辦校400余所,可謂教育大家。南通也因此而誕生了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中等師范學校及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諸多個第一。南通擁有一批名校長和名教師,現有特級教師100多人,其中江蘇省首批名校長、名教師6人。南通市政府很重視,組織拍攝過專題片,全方位向外介紹南通的葫蘆藝術,海門的徐晉庭先生還專門撰寫了《葫蘆王陳寶龍》一書,經中國文聯出版社正式出版。葫蘆藝術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這一文化形式在南通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傳承人的經歷、對藝術的敏感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促成了精湛的葫蘆藝術,在風格上與其他地區的有很大的差異性,反映了南通地區的地域文化。2010年,南通葫蘆藝術正式納入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是入住南通非遺工坊的18種民間藝術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現代生活方式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據筆者與傳承人交談得知,葫蘆藝術這一文化由于兩個孫女都無意繼承,已經面臨缺少傳人無以傳承的尷尬境地。筆者渴望將南通的葫蘆藝術引入地方初中教學中,將它的區域性特點、文化內涵、審美特征、制作工藝、情感表現等多方面串聯起來研究,以此為南通的民間藝術研究添磚加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貢獻力量。
二、初中美術教學內容在編制與設計上的針對性
1.選擇適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容我國的美術教育大約集中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這三個階段。我國的初中生年齡一般在十一二歲至十四五歲之間,稱為少年期。這個時期他們對各種顏色比較敏感,分析與綜合能力,探究新奇事物的主動性,對抽象材料的使用能力都有所加強。記憶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大,從無意識記憶到有意識記憶發展,記憶中情緒來體驗材料的興趣也增強。初中生的抽象思維正在逐漸發展,這使他們的思維活動也變得空前的廣闊。但在很大程度上,具體形象思維仍起到重要作用。在南通葫蘆藝術課程資源開發的校本課程中,本著以采風為基礎,帶領學生們去參觀傳承人的種植,采用雕刻彩繪和鑲嵌,并巧妙利用松針,草,羽毛,植物纖維,藤蔓,樹葉等材料與葫蘆本身結合,分析和比較各個地區的葫蘆藝術特點。
2.選擇能夠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內容通常初中美術開設的教材,看重對美術文化的理解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卻忽視了美術創作與應用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藝術作品不僅局限于形式美法則,還在于技術美及藝術功能性。現在的教育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創造性,不僅在于加強教學中引導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的教育內容,還在于課程安排的教學內容。因此,南通葫蘆藝術校本課程的教學在這方面的內容給予加強。
3.選擇能夠拓展文化視野的內容南通葫蘆藝術的開發和利用將進一步挖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結合當代的時代特點由學生運用現代的形式和題材進行創作。時代的不同因而孩子們的思想也有所不同,運用葫蘆這個載體,使孩子們發揮想象,拓展思維,從而使這一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三、結語
(一)湖北地區農村現有的主要民俗藝術及特點
在湖北農村地區,存在著許多被人們代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民俗工藝和文化。例如紅安的土家繡花鞋墊、陽新縣的布貼、仙桃和鄂州的雕花剪紙、老河口的木板年畫等。就陽新布貼來說,陽新布貼又名“補花”,是刺繡的一種,在深藍色或黑色的布料上用做衣服的邊角碎料貼成五彩斑斕的圖案,再用針線沿邊刺繡,呈現出漆黑點金的色彩效果。作品具有淺浮雕效果,用于裝飾衣服鞋帽,布枕童玩等,常承載著母愛。其造型野逸不求形似,紋樣眾多,以寓意象征和心象造型。其組合構圖不拘時空,天上人間亦或山禽水族皆可集于一局,極度自由。其取材民年間故事、民俗風情、戲曲人物,如觀音座蓮、金雞鯉魚、鳳戲牡丹等圖案。縱觀這些特點,充分體現出原始稚拙、浪漫遐想和強烈厚重的楚文化特征。陽新布貼取材方便,制作方法簡單,造型構圖不拘一格,色彩表現力強,非常適合引入到中小學的美術課堂當中。除了陽新布貼以外,湖北農村地區其他的民俗工藝也極具魅力,將這些民俗藝術應用到中小學的特色美術教育中,不僅有利于傳統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更是有利于學生的主觀審美情感和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
(二)湖北地區民俗藝術應用現狀
在現在實行的湖北農村地區中小學的美術教材當中,已經開始將一些民俗藝術融合到課程當中。例如2010年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學期的美術教科書,其中的第八課要求學生用剪紙或者拼貼的方式表現十二生肖或自己的屬相,可擬人化。在2013年人教版初中三年級下學期的美術教材中,《我們身邊的美術遺存》一課要求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身邊的民俗藝術,教師再將其中一些代表藝術給學生們進行欣賞以及分析評述。但是類似這樣的課程還是相對較少,更多的還是一些專業的素描訓練以及名畫賞析,可能對于農村孩子來說,這些是陌生而又晦澀難懂的。教材內容上,與農村孩子個性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不符,簡單劃一,有明顯的成人化傾向,致使農村孩子的知識水平與教材出現了斷層現象。另外,教師在世紀教學中刻板枯燥,一味地加強繪畫的技巧的訓練,主要以臨摹為主,讓學生依照范畫依葫蘆壺瓢,學生學得被動消極、機械乏味,嚴重阻礙了其想象力和個性的發展。學生無法發揮創作精神,長此已久,學生的思想開始懶惰懈怠,就會演變成老師出示什么,學生就基本不動腦筋的畫什么,致使他們對于課堂缺乏積極性,學習興趣變得越來越淡然。
二、湖北農村地區民俗藝術
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引用湖北農村地區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為其農村地區的中小學特色美術教育提供了可利用的、良好的資源和素材。那么我們在積極傳承這些文化并且將其引用到美術教學中,是具有科學依據和全面要求的。
(一)民俗藝術與美術新課程的契合
在中小學的美術教育中引入民俗藝術,是合乎我國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的,民俗藝術與美術新課程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契合。美術教學資源的發掘和應用在課程標準中十分重視,作為美術教師要學會在實際生活中發現資源、開發資源、整合資源、利用資源來教學。美術課程標準在敘述美術的價值中提到“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這里的“傳承”、“交流”實際上指各個地區和不同種類的民俗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融合以及整個中華民族優秀藝術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而民俗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需要傳承交流,這一點看來正是美術新課程與民俗藝術的最大的契合之處。此外,新課程標準將中小學美術教學的階段目標分為“欣賞•評述”階段、“造型•表現”階段、“設計•應用”階段、“綜合•探索”階段。教師在指導學習民俗藝術的同時,也應該帶領學生一起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二)美術特色
教育中農村地區獨特的條件在湖北農村地區中小學美術特色教育中,引入民俗藝術是完全可行的,并且應該積極推廣的。農村雖然在經濟水平和物質條件等很多方面不及城市,但并不意味著美術教育在農村的實行就比在城市實行艱難得很多。相反的是,客觀上農村的美術教育存在著很多優勢,各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提供了就地選取教學教材資源的機會,富有生命力的地域特色民間民俗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與城市相比較,農村地區流傳下來的的民俗藝術和工藝種類更多、技藝更完善一些。作為農村的學生,學習的課程是他們身邊周圍的、耳濡目染的、與生活經驗有關系的、有民俗特征的東西,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從自己周邊的事物以及親身感受中先由此及彼的聯想,進而轉化為自由想象。教師應該有選擇性地真實地展現本地的民俗藝術,并加以一定的轉換,在農村中小學的美術教育中融入進去。
(三)民俗文化
引入美術教學的要求在將民俗文化引用到中小學美術教育課堂時,我們應注意一些要求。首先,湖北省內不同的地區要因地制宜,依據當地的民俗藝術特點和實際情況教學,不同地區的文化和民俗都有各自的特點,不能強搬硬套其他地區的方法。美術教師應該突破瓶頸和限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的開發民間鄉土資源,靈活運用現有教材。其次,同一地區不同種類民俗藝術有不同的特征,各類民俗藝術的文化背景、實踐的復雜程度、素材可選擇的范圍等,根據這些特點可將課程分為欣賞課和實踐課,從而帶領學生完成“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等目標。最后,根據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學生自身特點,因材施教,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當地民俗藝術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民俗藝術
在中小學特色美術教育的作用民俗藝術在中小學特色美術教育中有很大的作用,為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開闊了更寬廣的空間。第一,民俗藝術為中小學特色美術教育提供了創作素材和教學資源,在美術實際教學中可以收集到一些傳統手工藝品及兒歌諺語等來更加形象生動的教學。民俗藝術通俗易懂,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也是樸素的美術教材。第二,民俗藝術為中小學特色美術教育擴展了研究空間,有利于完成在民俗藝術資源的發掘與利用方面、保護與傳承方面以及借助民俗藝術如何促進中小學學生發展等方面的探索。第三,民俗藝術融合到中小學特色美術教育中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在學習民俗藝術的同時讓學生們感悟到中華傳統藝術的思想精神,了解中華文明,既將審美意識提高了,又讓他們作為家鄉人和中國人而光榮。第四,民俗藝術融合到中小學美術課程中對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創造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樸質簡潔的民俗工藝品,體現了裝飾性和形式感,有著超越時空的想象,無固定死板的規則束縛,符合中小學生活躍的思維。學生可以充分的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做出有個人特色的作品。
三、總結
眾所周知,傳統水印版畫主要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1)經過陶拍、模印、漏印出現了雕版印刷;(2)單色調版印刷逐漸形成了套色調版印刷;(3)在雕版印刷中獨立形成了水印版畫。通過傳統水印版畫的演變發展歷程分析,主要是通過技術的承續和不斷創新發展形成的。經日本僧人——宗叡編寫的《新書寫請來法門等目錄》、范攄《云溪友議》、日本僧人《惠運律師書目錄》、王欽若等《冊府元龜》等記載,我國最早在9世紀中后期才出現雕版印刷。但中國歷史博物館卻提出異議,認為636(唐貞觀十年)甚至更遲應該開始發明雕版印刷術,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上世紀50年代張秀民先生的支持。雕版印刷在唐代前期,主要是一些小單元動物圖案或佛像,然后用粉版、鏤花模版印成紙質,用筆將大體輪廓畫出來,然后利用針尖刺孔進行漏印復制;或者也可以通過捺印或鈐印進行復制。由此可見,水印版畫實際是由印章慢慢過渡而來。在上世紀90年代后,已經有《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陀羅尼經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水印版畫佳作。然后自套色印刷后,將中國雕版印刷又推向了新的高度,人們利用朱色來代替墨色,在寫書、印書過程中同時應用朱色、墨色兩種顏色,甚至將幾種顏色同時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美觀需要,也提高了讀者閱覽的便利程度。進入明代后,中國雕版印刷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該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印譜、箋譜、畫譜、書籍插圖等多種形式傳統水印版畫。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中國水印版畫不斷有經典的傳統水印版畫樣式,每一件水印版畫都可以稱得上美妙的鏤刻精工,其中胡正言主持完成的《十竹齋箋譜》《十竹齋畫譜》是非常著名的經典代表作,對后期傳統水印版畫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在清代,中國傳統水印版畫經歷了三個不同時期:承沿明代遺緒佳作(前期)——民間木板年畫達到鼎盛時期(中晚期)——傳統水印木刻受到嚴重挫傷(末期)。自此中國傳統水印版畫發展越來越差。在美術教育中,應該尊重傳統水印版畫的發展歷史研究相應的存續方式以及創新發展套路。
二、傳統水印版畫的存續方式及創新發展
(一)應深刻體會到傳統水印版畫的獨特魅力
傳統水印版畫的獨特藝術魅力以及藝術美主要體現在水味、刀味、木味等幾種風格的水融,有機融合了造型和色彩設計,可以撞擊人們的心靈,培養人們的藝術情感。在美術藝術教育中,應向學生們不斷詳細講述傳統水印版畫的發展歷史,潮起潮落及其原因,向學生們不斷滲透傳統水印版畫的藝術美,讓人們深刻體會到傳統水印版畫的獨特藝術魅力,提高學生審美。同時應結合當時的時代審美以及傳統的生活方式進行整體思考,使傳統水印版畫技術得以有效存續和快速發展。
(二)應正確解讀創新,使傳統水印版畫得以存續
傳統水印版畫復制是一個感知、真實歷史再現的過程,并不僅僅是復制原創作品的精神面貌以及視覺,因此傳統水印版畫的創新應一種特殊價值的藝術創造過程。在進行傳統水印版畫創新的過程中,應深刻領悟到原創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藝術精神,盡可能達到情感共鳴,重建歷史真實感知。同時還應該結合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分析社會思潮以及時代的審美意識。傳統水印版畫的創新應該是為了繼承某種風格或者延續某種歷史信息,嘗試還原真實,而不是為了增加一些創新元素使人們感到異常驚訝或者盲目崇拜。傳統水印版畫是中國一項原創發明技術,不管是想要得以有效存續或者是創新性發展,都應該努力提升現代社會大眾對傳統水印版畫的審美需求,盡可能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愿望、欣賞水平以及對中華文明的理解力。具體而言,現代美術教育應該積極收錄相關方面的研究生,應設立開放的水印版畫系工作室,重點研究中國傳統水印版畫。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