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體育理念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中學體育課程設置以及課堂教學模式應改變傳統的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模式,要做到在國家統一大綱的指導下進行多樣性的課程設置安排。主要以增強學生體育意識、傳授科學訓練方法和監督加強實踐鍛煉等方法來提升中學生的體育綜合能力。讓學生在科學的體育教學中學習到正確的體育健康知識,培養出積極的體育意識,并形成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習慣。
二、轉變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
在中學體育課程教學中,首先要貫徹“終身體育”“、健康第一”和“以人為本”的教學指導思想。學校的體育教學并不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量化體現,而是應該真正深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去。從而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都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也能為未來社會輸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然而,傳統的體育教育一般都局限于呆板的課堂教學活動,知識陳舊且技能單一。體育運動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不僅有強身健體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是緩解疲勞消除壓力的重要手段。而現階段中學體育的課程安排確都是機械的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體育運動對學生的本質作用。在中學體育的教學活動中,課程的設置應利用起學生愛“玩”的心理,使用符合學生心理的教學模式,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開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如在技能實踐課上根據不同的地域特征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球類、武術和健身操等趣味性的群體游戲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又能使學生掌握一項可以長期參與體育活動的既能。而在教材的選擇和體育知識傳授的時候,要注意知識內容的時效性、趣味性和多樣性。同時,在課堂知識傳授時,要打破傳統教師填鴨式的講課方式,通過利用多媒體等有效手段,進行科學的、規范的體育知識傳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體育競技項目的賽程錄像進行觀摩,將理論與知識結合在一起,對于比賽規則和技能技巧同真實畫面的結合,使得學生對于體育知識有更加深刻和立體的認識。從而培養出學生對于體育健身持久的意識和興趣。
三、課堂教學模式和內容的改變
在體育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教師應營造出一種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并引導學生又被動進行體育鍛煉而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去。豐富的課堂教學方式十分重要。要改變體育課上單一的田徑類體育項目教學,而結合舞蹈、瑜伽等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項目,從而使得體育課程更加有趣和活潑。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教師可以采用多樣花的課堂教學方式,如教師可以根據對體育賽事的講解與回訪組織學生對進行賽程模擬的方法,設置運動對抗組、裁判組和觀眾組,讓學生群體自發地組織一次體育賽事。提高體育運動技能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將豐富課堂的傳授內容,將營養學等內容引入體育教學內容當中去,采用競答或者心得分享等方法提高學生保持健康的綜合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興趣小組”的模式,以學生自學、教師指導和心得分享的模式,提升學生的自助學習意識和學習興趣,為學生離開學校后仍能進行體育鍛煉和掌握體育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體育活動
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產生疑問,才能積極思考,并有所創造。生本理念下的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有的教學都是為“學”而服務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自主思考、大膽提問。這就需要教師善于設計良好的問題情境,根據學生思維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例如,在教學“魚躍前滾翻”時,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如果我們在快速運動過程中不小心摔倒,一般應采用怎樣的自救方法?”學生回答:“用手撐地”、“在地上滾翻”等。教師繼續引導:“對,當我們在快速運動時不小心摔倒,可以采用滾翻的方式減少地面與人體的摩擦力,降低受傷程度,這一點我們在很多功夫片中就能看到,有的人從高處落下,一般都采用在地上滾翻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體育動作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當學生興趣大增時,教師再適時引導:“通過滾翻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人體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而且也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護性技能,能有效避免因偶發事件而引起的傷害,還能培養同學們堅強、勇敢的意志力,現在請大家展示一下自己魚躍前滾翻的水平吧!”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引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作為體育教師,要為動作要領的講解做好鋪墊,采用不同的設問方式,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
二、及時捕捉動態資源,以使教學充滿靈動
在教學瞬息萬變之間就會有許多的動態課程資源生成,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機敏的教學機智和敏銳的捕捉力,及時捕捉動態資源,挖掘其中的生成價值,對信息進行引導、補充、重組和加工,使教學充滿活力和靈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總是將“奇思怪想”歸結到“節外生枝”中去,而是要因勢利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行為的調整優化,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教學體驗,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在練習健美操的時候,有些同學喜歡模仿其他同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這時,老師并不急著去批評學生,而是因勢利導,設計了一個“照鏡子”的游戲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反方向動作,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的動力。這些教學生成資源都是具有價值的,我們要及時將其作為寶貴的教學財富補充到教學活動中來,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健康人格統一發展。
三、關注課堂后進學生,實施有效分層指導
生本教育思想下的中學體育課堂就要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進步,特別是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體育后進生,需要老師實施有效分層指導,讓這部分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得到快樂和進步。
1.用科學方法加以指導。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表現,幫助學生正確分析產生問題的根源,給予學生有的放矢地指導和點撥,提高學生對體育動作的掌握能力。例如,有的女生在做“仰臥起坐”時,往往做了幾個就體力不支了,而且呼吸變得非常急促,此時教師要仔細觀察,看看學生是因為動作不規范而導致的呼吸急促,還是因為學生的耐力較差,一定要準確找到問題根源,一旦發現問題本質,就要提出針對性的糾正措施,幫助學生盡快糾正,掌握正確的運動姿勢。
2.針對性設計分層練習。
例如,在引體向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分組練習的方式,適量減少“后進生”的完成數量,切忌采用懲罰性訓練的方法對待后進生,這樣只會取得相反的作用,讓學生越來越厭惡上體育課。因此,教師要加強個別指導,幫助后進生找到問題原因,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改進課堂訓練方法,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3.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考核。
對于同一技術難度的動作,對于后進生,教師應適當降低練習難度,或者減輕重量、或者放慢速度,讓學生感到練習就有收獲,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只要學生稍加努力就能通過考核。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要積極查閱相關的技術參數,并靈活掌握技術難度,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練習要求,制定不同高度、不同重量、不同遠度等標準。比如,針對身體情況較差的學生,可以降低考核標準。除了進行正常的標準化考核以外,還可以適當增加互評、自評等多樣化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完成技術動作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
四、結語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諸多教學理念中最具體育本質特征、最能引導體育教學向學生健康方向發展,最能將學校體育階段效益與長遠小于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健康第一”的理念是貫穿于學校體育教學中,其理念內涵體現“大體育”意識,本質在于針對中學學校教育過分追求升學率等功利性效益而忽略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培養,使學生能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且在此過程中達到體技學習與自身健康向統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個性發展的目的。
二、以多種手段貫徹“健康第一”理念
中學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關注。學校體育教學要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更好地為學生身心健康服務,使他們擁有健康體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
(一)從教學目標貫徹“健康第一”理念
《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非常強調“體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健康是每個人生存、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保證”,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并把“全面鍛煉學生的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作為新的體育教學目標。所以,在校體育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熱情,主動從亊體育活動,養成體育緞煉的習慣,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終身進行體育的意識,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達到全方位“健康第一”的總目標。
(二)從教學內容貫徹“健康第一”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核心是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節,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中心地位…”傳統教學以教材為中心,教師必須按照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被動地安排教學,課堂氣氛沉悶。新的課標要求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基本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使教和學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以增強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以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健康體魄,從而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三)從教學模式貫徹“健康第一”理念
從系統的觀點看,體育教學模式是“按照某種教學思想設計的具有相應結構和功能的關于體育教學活動的教學程序”。要求體育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利用體育教學優勢,制定走班學習,選項學習,采用模塊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走向體育,走向健康,同時根據學生自已的強項、興趣和愛好任意選擇所喜歡的體育項目進行學習。發揮學生充分的自,為他們所喜愛項目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空間,為體育課的有益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四)從教學評價體系貫徹“健康第一”理念長期以來,在體育教學評價中往往把評價內容的中心放在身體素質、運動技能的考評上,對教學其他的目標,如體育態度、體育意識、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很少兼顧,而這些都會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運動習慣的養成等方面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的評價一定要對學生有一個積極促進的作用,可以根據自已學校狀況,以及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教學采用的形式,制定出自己的評價體系,使我們的學生更加喜歡、熱愛體育運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養成強身健體的習慣,直至終身體育,達到“健康第一”的目地。
三、貫徹“健康第一”理念對教師要求
(一)思想重視
體育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其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作為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提高健康意識,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教師必須牢固“健康第一,終身體育鍛煉”的教學思想,積極探索適應學生特點的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適應的新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改善學生身體形態和機能,達到體制將抗標準。
(二)轉變觀念
教師要致力于建立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健康發展精神的新型師生關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把學生看成發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促進者和服務者,以實際行動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三)建立新型教學結構
新課改理念要求體育教師改變原有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方式中不知不覺學會體育技能,使學的開心、學的有趣、大膽表現,身心愉悅地完成學習任務。
四、以“健康第一”實施體育課程教導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關注。學校體育教學要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更好地為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使他們擁有健康體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
(一)精選體育教學內容
體育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特別是游戲性教材內容。如利用游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游戲是學生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游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煉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性的游戲活動,因為在游戲中,讓學生分成幾小組,每一組的學生為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好的群體力量,同組的同學就會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動,行為互動,克服了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情感得到升華,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
(二)精簡競技體育內容
由于競技體育內容大多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技術的結構比較復雜,學生很難掌握,且易發生運動損傷,造成很多學生對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減少競技體育的內容,降低動作技術難度,突出體育課程健身與娛樂的功能。內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開展,利于終身鍛煉,并且效果明顯,使更多的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達到鍛煉身體、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