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學課堂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設計好課堂教學各環節的“度”
教師的課堂教學各環節要根據學情安排適當,特別要把握好教學節奏的快慢、教學內容的詳略、教學的信度與效度、教師的親和度、對學生提問的度,以達到課堂教學的和諧統一。
2.教師介入要適度
新課標強調讓學生自己通過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來理解和形成知識。學生的問題、困惑、見解、感受等都是教學的生長點,是學生自己探究的切入點,在學生交流并探究結果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傾聽和引導,通過認真傾聽和引導,來辨別不同學生的悟性和理解力,發現他們的偏差、疑惑。通過引導,讓學生利用觀察、發現和歸納等學習方式,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對于教師的引導,要做到適時、謹慎、有效。整個指導過程要控制講話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并且要掌握好介入指導的時間,介入過早,會阻礙學生自主發現,同時也會剝奪學生嘗試錯誤和從教訓中學習的機會。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如何,教師把握介入度的合宜性怎樣,是教師實現有效課堂的關鍵。
3.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系統地闡述學科內容的課程資源,是教學內容的具體化,也是教與學的依據。因此,要把握好教學中的度,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但在實踐中,對教學內容深度廣度的把握上卻存在著兩種比較激化的傾向:
①深度上,對認知教學目標的學習水平把握不準確,對學生的實際水平估計過高,只著眼于成績好的學生,忽視中下水平的學生,在教學中往往把簡單應用的知識點提高到綜合應用,嚴重造成班上學生成績的兩極分化。
②廣度上,有的教師把知識范圍任意擴大了。在目前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與過去相比,許多內容已經刪除掉了,有的老師還在給學生補充。
二、合理安排教學中的“量”
1.課堂教學的容量要適中
合適的課堂教學容量是有效教學的保證,課堂教學容量過小,學生就有了玩小動作、開小差的機會,尤其是優生吃不飽,能力得不到提升;課堂內容過多,學生對知識根本來不及梳理、鞏固,也難以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夾生飯”,長此下去,必然會加大差生面。所以課堂教學容量應該具有辯證性、合理性,要科學安排,合理調整,切忌貪多求快,欲速不達。課堂教學容量安排應考慮學生的年齡、心里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應充分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整體把握新課標的知識點具體分布。心中有了數,教學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隨心所欲;二是弄清每課、每單元的重點、難點。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主攻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三是明了各相關單元,各課時知識的銜接與過度,避免重復,以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盡可能多的效益;四是要符合學情。一般而言,以大多數學生的水平為基準,偏高偏低的學生又能兼顧,這樣,整堂課就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了,也就有利于全體學生發展目標的實現。
2.作業要精
在后現代主義的天空,高舉創新的旗幟,借現代科技之東風,課堂教學改革可謂如火如荼,優質課、示范課、公開課等,品種齊全;對話式、活動式、討論式、改編式等,樣式豐富。甚至,有一些地方還將一些“創新”經驗規定下來,如“一節課(40分鐘),教師講課的時間不能多于15分鐘”“一節課提問不能少于20次”等。冷靜地考慮一下,就會發現,這一切熱鬧都局限在課堂教學形式的高端。眼前的現實是,只要貼上“創新”的標簽就不能質疑。創新的興奮已經使人們不再考慮:課堂教學的基本是什么,我們違背了沒有?譬如課堂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有什么特性,元素之間是怎么互相影響的,課堂上有沒有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認真考慮一下這幾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可悲的現實:對課堂形式這一高端的熱情乃至癡迷,已經使我們迷失了課堂教學的基本。
課堂改革已經到要重歸本原,到了對課堂元素的特點進行清醒認識的時刻。
課堂的基本元素是教師、學生和教材。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者的互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課堂教學中,三者的情況千變萬化,從而使具體的課堂行為千變萬化。然而,在千變萬化中,高效原則應該永遠不變。為實現高效,則必須要求課堂各要素揚長避短,各盡其能。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材承載的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是聯結教師和學生的橋梁。知識有陳述性知識、習得性知識等。習得性知識主要靠動手掌握,習得性知識一般要在掌握了相應的陳述性知識的基礎之上。陳述性知識越豐厚,習得的效率就越高。教材知識主要是陳述性知識。這些知識是人類長期積累的智慧結晶。每一點知識的認知都是一個異常漫長的過程,人類對許多知識的認知往往是從艱難到簡易,一旦被認知則可以通過接受學習十分便捷地被掌握。馬克思說:“再生產科學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同最初生產科學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是無法相比的,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小時內就能學會二項式定理。”1而二項式定理的發現,天才的數學家們經過了長期的摸索。牛頓也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將這個巨人理解為歷史上所有曾經貢獻知識的人。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我們之所以能夠比前人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感謝前人曾經將越來越多的知識簡單化。我們現在通常一節課所學的知識,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辛苦鉆研。像對宇宙的認識,從“神創說”到“地心說”,歷時從人類產生到哥白尼,從“地心說”到“日心說”,是幾百年,從“日心說”到“爆炸說”又是幾百年,然而,現在,讀《宇宙的未來》,不需要一個小時,即使是讀《時間簡史》,也用不了一天的時間。到目前為止,這些陳述性知識就集中在教材中,這就是教材為什么對我們而言不可忽視的價值。然而,現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已經使人們不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這此陳述性知識了。單調的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人們已經覺得膩味了,他們希望中學生乃至小學直接擁有“創新”的能力。目前,從小學到中學都盛行“研究”“習得”“探究”“創新”,我們一點也不考慮:空中樓閣雖美,僅僅建立在虛幻中就足夠了嗎?
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生”乃后生之意,學乃是對知識有需求。學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知識,提升能力。作為知識的接受者,學生的特點是知識的相對缺乏和對知識的渴望。所以,作為學生應該有學習的主動性,他們主要是接受知識,為以后的創新作準備,而不是像當今的許多課堂,力主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試想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可以“創新”了,艱苦的積累知識還有什么用?有些專家堂而皇之地高講:“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探索出5分,勝過教師傳授給他10分。”我認為這個“5>10”的結論就像它的表象一樣荒謬。我相信的是,甲學生的知識儲備高出乙學生很多的話,他的“創新”能力也會高出乙學生很多,而不會是相反。
“教師”是有能力從事教學工作的掌握了足夠專業知識的人。教師的基本特點是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良好的傳授能力。“教師”二字,“師”是尊稱;被稱為“師”的前提是你在某陳述性知識上有優勢。“教”偏重于指教師應該有幫助學生掌握習得性知識的能力。師范院校的大門口寫得很清楚:學深為師,品正為范。豐厚的知識素養是教師的基本特點,也是教學活動的近景保障;端正的師德影響著教師的責任心和愛心,是教學活動成敗的遠景保障,是為傳授知識服務的。雖然,教師有組織課堂、激勵學生等許多任務,最終仍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為重。現在,許多“創新”課堂都提倡學生的參與、學生的活動、學生的探究是正確的,然而,也有不少人打著“創新”的口號否定教師的講授(稱之為滿堂灌),甚至否定教師的主導性,就大錯而特錯了。
我認為,在中學課堂上,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吸取知識,教師進而引導學生形成能力,這是常態。教師知道,就是不說,然后看著學生費力地“探究”,或者繞著圈子誘導學生去“發現”知識,這是變態。
對初中生來說,動作思維仍然占優勢。操作活動是展開想象的基礎,想象是操作的進一步延伸,通過操作活動,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概念,發展空間觀念,建立起數和形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安排學生動手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動。如在教學“圓錐的側面積”一節內容時,剛開始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個三角形。于是,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活動細節:讓學生各自拿出一張三角形的紙,試著去卷一卷。學生很快便在操作中感知并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又讓他們剪下一個扇形,再去卷一卷,結果學生很快成功地做出了一個個小圓錐。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圓錐的側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對培養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和能力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教學細節是可以設計,也需要設計的,教學細節是動態生成的,恰當靈活地運用它,可以使課堂教學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農村中學,有許多教師對一些教學細節常常是熟視無睹、忽略不計,或對細節處理不當,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1.重知識傳授,缺人文關懷細節
一位教師教學“有理數的乘方”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表情一直較親和,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他也面帶微笑地給予肯定,但當學生回答錯誤時,他的語氣馬上變得很生硬,臉色很陰沉,他第二次質問時,其他學生只能支支吾吾,不敢回答,再提問其他學生時,學生也吞吞吐吐,生怕出錯。評課時,各位教師對他的這個細節都做了否定。我認為這位教師在細節上對學生缺少尊重和寬容,對學生勞動不加評價甚至指責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也很容易打擊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熱情。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心理素養、思想品質和社會能力的形成,對教師工作的成敗得失,對實現預期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等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案例中,教師對出錯的學生完全沒必要大聲呵斥,可以把學生的錯誤作為教學資源,讓其他學生討論,最后得出正確結論,這樣既達到了教學目標,也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師生都會以愉悅的心情完成教學任務。
2.重知識講解,忽視語言細節
我校有一位教師課講得很好,但上課時總說口頭禪“是吧”,起初學生并不在意。有一次,一個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說要數一下這位教師一節課能說幾個“是吧”,這一下調動了好多學生的好奇心,于是,他們上課時專心數教師的口頭禪,下課后比誰數得更多。試想,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會好嗎?在有些教師眼中,口頭禪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但正是在教師不知情下,口頭禪損壞了教師的形象,成為學生的笑柄。可見,教師的課堂語言要生動化、形象化、親切化、幽默化,并且要帶有激勵性的評價。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