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課堂效率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首先,要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重視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個性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應是中學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從目前中學語文教學的整體來看,教師為中心仍占統治地位,教學滿堂灌、滿堂問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學生幾乎沒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很多媒體指責中學語文教學“侵占了學生學習的自”,不無道理。造成中學語文教學如此尷尬局面的—個重要原因是,教師過分強調自己在雙邊活動中的地位和功能,沒有把學生作為真正的“主體”來對待,嚴重一點的,便蛻變為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徹底辱沒。
要真正發揮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須打破這種舊的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可由同桌和前后排學生組成課堂學習小組,映射大課堂教學環境,將師生雙邊活動轉化為學生之間的自由討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頻率。也可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課堂預習,做好課堂教學準備操,讓學生上講臺示范操作。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對應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自悟。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遠比被動的接受式學習來得更主動、更有效。
其次,要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快樂是—種氛圍,是一種修飾,更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催化劑。快樂對促進積極思維、培養完善智力和人格結構的作用,已被教育界矚目。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一堂課上,僅僅拘泥于圖解教參,并以書本或自己的答案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簡單、呆板地滿堂提問,滿足于一定的程式;把語文神秘化,把目標架空、虛化;沒有激情,不愛學習,視學生為容器;自己不快樂,也不讓學生快樂……諸如此類的行為發生后,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開始封閉或滯后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這樣的語文教師應該承擔相應的貢任。因為他們所褻瀆的不止是語文教學,其所作所為有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
學生樂于學習使他們感到快樂的東西。快樂之于興趣的引發,之于能力的轉化,之于素質的養成功不可沒。從這個意義上講,挖掘快樂因子,也就是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措施之一。在課堂上,教師說話風趣、幽默,呈露個性風采。語言是師生溝通的橋梁,快樂的語言會使來往的車輛暢通無阻。語文教材本身也蘊含著許多快樂的因子,就看你有沒有去悉心發掘,語文教師具有這方面的素質。在教學中,要有意設置教學障礙,或曲徑通幽,或連環出擊,或將錯就錯,學生會樂此不疲,獲取新知所帶來的歡樂,有時一堂課便能筑就他們學好語文的堅定信念,并為之拼搏而無悔。同時,注意觀察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教師要善于找到與之內應的快樂因子,和學生共享,并以此為觸點,督促學生完成當前學習任務。筆者發現,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現身說法,或穿插名人名家軼事,或涉及一些書本外的知識和當前的熱點問題,能極大程度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難所學的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至于學生作文中一些錯的有些滑稽的內容,講評時可以采用“揭短法”,讓學生玩味,在歡快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一句話,語文教學不要太“規范’”,應該瀟灑一點,多一些自由,多一些笑聲,要有前瞻性。
再次,追求課堂美好境界。語文課的教學境界,是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審美信息的感悟和體味,是融知識性、科學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為一體的教學藝術氛圍。它對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和提升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上面提到的快樂,一旦升華,便是一種境界。關于美好境界,首先要再現課本內容的個性特征。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深刻發掘文章的思想內涵,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才能創造這種境界,并輔以與之內應的教學處理手段,讓學生品味其情調,領略其主旨,激揚其情懷。其次要講究文章的整體效應。整體本身是一種至美,人為地將分割成各種“點”,線性排列,切塊分析,孤立訓練,不利于學生對各種知識能力的完整把握。任何一種人為肢解課文教學的方法,都是對教學境界美的傷害和破壞。將美文作試卷化的分解處理,更是這種破壞的極致。學生泡在類似試卷題目的提問里,看上去熱熱鬧鬧,定點到位,孰不知學生接觸到的只是一堆泡沫。整體理解課文,將諸知識點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才是達到這種境界的先決條件。
另外,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不是表層翻新搞美,而是對學生審美的喚醒和呵護。當創新教育作為一種體系剛提出來時,便有了無限的生命力,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大放異彩。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敢于質疑,大膽發表獨特見解,說有創意的話,寫有創意的話,寫有創意的文,展開想像的翅膀,在大語文教育所營建的氛圍中任意翱翔,以心靈的自由撞擊出創新的火花。最后要留下一點空白。齊白石的畫以空白見美,語文教學何嘗這樣。此外,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也是我們必須追求的美境界。
最后,給予動態評價。語文因其答案的不唯一性和隱秘性,其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常常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不能簡單地以對和錯來評判,否則就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單道,甚至死胡同。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應是一種動態評價,所體現的應是一種思維的延續和發散,主觀而又不失更實與合理,這就要講究語文課中的評價策略。首先,教師的評價用語與素質教育思想同一。雖然語文教育界時興什么“無錯評價”,但筆者認為,通過優化評價用語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對錯誤和不規范的答案。其次,評價的量化、量化了的東西往往可視可觸,有實感,學生容易掂量。筆者十分推崇錢夢龍等老師的激勵評價,他們將評價目標量化為大部分學生都能達到的操作點,一旦達到,即給以滿分,激發學生的榮譽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量化的評價還能體現真實、公正的原則。筆者曾成功地量化了一堂辨論課的評價,將評價正方和反方勝負的標準簡化為累計滯留時間的多少,由于評價相對科學和唯一,學生都致力于積極思考和快速反應,其思維品質在—定程度上得到了良化。語文課中的評價可以不拘一格,直指培養學生語文素質教育方向的評價,都是成功的評價。
綜上所述,優化教學過程,發揮主渠道作用,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和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語文教學工作者能基于這樣認識,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就能把握好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不要沒有重點、面面俱到。因為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要合理地運用這短短的45分鐘,如果教師不能把握教學的重點,就會出現課堂效率低下的結果。因此,教師的講解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不能大講特講,要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那么,怎樣才能抓住重點?我認為這需要教師在備課上下功夫,在課前要用充足的時間去研究教材和資料,對課本的重點和難點做到胸有成竹,這樣,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才能更加自信,才能使課堂教學收放自如。
二、轉變教學觀念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想實現高效課堂,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要實現合作和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成為教師和學生平等交流的過程。然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沒有顧及學生的感受,只是自己在表演,學生和教師之間存在著距離,沒有平等和民主。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數太少,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走思,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那么,怎樣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不是考慮自己在課堂上說什么、講什么,而是考慮學生怎么學,怎么才能使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動腦去思考。此外,教師設計的問題不能太多,否則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要因勢利導,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轉化后進生
現在的中學生自制力比較差,很多學生不會學習,不愛學習,在游戲上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學習上的興趣,如果不能及時引導和制止,他們很可能成為后進生。教師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后進生,否則會導致他們周圍的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出現更多的后進生。因此,要想提高本學科的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做到不放棄任何一個后進生,努力轉化后進生。
四、經常進行教學反思
要想成為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經常反思,反思對教師的發展非常重要,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前提,也是教師成長的需要。教學反思就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和自己的感覺進行思考,總結經驗和不足。在每一堂課結束后,教師都要總結失敗和收獲,反思教學目標是否達到了,教學手段是否適合學生否學生的課堂反應和學習狀況如何,學生的參與率多少,學生有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不高等等。教師要通過反思找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并努力去改進,避免同樣的問題再出現,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有效進行,才能根據自己總結的得失,對癥下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呢?那就一定要讓教與學這兩個因素更自然、更科學地結合起來,使“教”吸引“學”,“學”促進“教”,達到一種教學上的美的境界。下面就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做法:
首先是重視教學中的引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與否是衡量一節課成敗與否的標志之一。因為,學生的大腦是一部精密的信號接收器,它在課堂上不斷捕捉各種信號,即使是一些與教學無關的信號也會引起他的注意。注意課堂教學中的“引導”,也就是要強化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從心理上自行排除其他干擾,自覺的集中注意力聽好課,完成好課堂教學任務,以學有所得。為此,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在講的質量上下工夫,既要講得精,又要讓自己講的內容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具體做法是:在每講一個內容之前,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一種渴望得到新知識的狀態,讓學生對教師要講的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就會使教師發出的“引導”信號與學生的大腦接受系統產生共振,成為學生思維的主體,排除其他信號的干擾,形成最佳的教學狀態。例如:我在指導教學《論雷峰塔的倒掉》時,我是先用自己的話引入:“相信大家早已聽過白蛇娘娘的故事,究竟造成白蛇娘娘命運如此悲苦的那個和尚法海下場如何呢?白娘娘可否能重見天日?課文里還有哪些情節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我們不妨來讀一次課文,看看誰最快回答出這些問題。”學生聽完引入之后,熱情高漲,迅速閱讀課文,希望能探究出一個個的疑問。又如教《哨子》這一課,我又先作這樣的引入:“哨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用品,球場上、運動場上無不見它的影子,可以說它是一件普普通通的東西,那么,我們這篇課文里的哨子是指這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到的哨子呢,還是另有所指,另有更深的意味?”學生聽完我的話后,頭腦中首先會出現生活用品哨子的影像,至于更深層含義,就需要從課文中去探求了,所以,學生很快就開始了專心的閱讀。從以上兩個例子來看,學生接收到教師的信號后,很自然就帶著興趣去讀課文,希望自己能盡快地解開心中一個個疑團。有了這樣的基礎,課堂教學就能順順利利地進行,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是合理安排時間。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學生時期是人的大腦最容易疲勞的時期。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就是要用積極的教學化解學生的疲勞。所以,在講授課文時,一個內容不宜講得太長時間(如內容實在太長,就可以把它分解成幾個相關的小問題)。具體做法是:教師在課堂上作了一定的引導之后,就迅速地進入,并注意講清重點;同時,在學生還沒有感到疲勞時,就應轉入下一個問題的引導,讓新的內容激起學生的新的注意力讓課堂教學又形成一個,使學生克服前一個內容帶來的疲勞,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去迎接新的知識。例如:我教學《故鄉》這一課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分清段落,歸納好大意,完成了這些內容之后,學生已經出現輕微的疲倦跡象時,即引入分析人物這個內容,分析人物我首先選楊二嫂這一角色,因為她外形滑稽,語言尖酸刻薄,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其言行中理解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在文中的意義。再順其勢去分析閏土這個人物,讓學生找出楊二嫂與閏土的不同處,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先后變化,少年閏土與水生、宏兒的異同等,從而領會文章的主題思想。問題一個接一個,學生忘掉了疲勞,課堂教學又可以順利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