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英語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前言
文化學習是高中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由于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巨大文化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有效采擷文化元素,往往產生文化誤解或文化真空,影響學習效率,產生交流隔閡、互動障礙和交際誤解。新課改實施以來,《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關于文化教學的要求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文化教學策略,對學生的文化學習行為加強指導和矯正,提高了學生英語學習的實效性。
二、模因和模因論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單位,是文化傳遞的復制因子,通過模仿從一個人的頭腦跳入另一個人的頭腦之中。任何信息,只要能通過廣義的“模仿”而被“復制”,即可被稱之為模因,比如曲調旋律、時髦用語、時尚服飾、語音語調、面部表情、身姿手勢、客套禮節等等文化傳遞單位。
在文化學習領域,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其特殊的途徑、形式和階段。文化模因的傳遞主要通過“文化知識傳輸、文化知識運用和文化信息交流”三種途徑來完成,表現為“基因型模因和表現型模因”兩大類型?;蛐湍R騻鞑ナ侵赶嗤奈幕畔⒌漠愋蛡鬟f,表現型模因傳播是指不同的文化信息的同型傳遞。同化(Assimilation)、記憶(Retention)、表達(Expression)和傳輸(Transmission)是文化模因傳播的四個階段。
三、《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牛津高中英語》是2005年起在江蘇省開始使用的。整套教材共11個模塊(必修和選修),每個模塊由3-4個單元組成,每單元均包含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and usage, Task, Project, Self-assessment七大版塊。各版塊既注重基礎知識的連貫,又強調語言能力的訓練,既涵蓋了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又包含中外各類文化元素,既推介了外國文化,又宣傳了中國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教材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學校生活、親子關系”等文化元素著手,逐步滲透了包括“環境保護、時尚潮流、科學研究、人際交往、世界風俗”在內的各種文化內涵。同時,教材結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網絡應用、廣告解讀、自然探索、考古研究”等方面的文化探究性學習材料,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人文價值。
四、模因論影響下的高中英語文化學習
模因論視野下,文化學習的過程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文化模因的復制過程。立足高中學生的英語實際,我們可以把模因復制輻射下的文化學習分為四個階段:文化攝取和情感認同階段、文化理解和信息存儲階段、文化交流和認知矯正階段及文化融合和體系建構階段。英語文化學習的四個階段既是文化模因復制的不同過程,也是學生跨文化意識提升的不同階段,各階段之間科學鋪墊,層層深化。
4.1文化攝取和情感認同階段(文化模因的同化)
文化攝取和情感認同階段是學生英語文化學習的起始階段。該階段,文化模因和學生個體發生接觸,并得到學生個體的價值認同,形成了模因同化的可能。
學生在學習《牛津高中英語》“School Life in the UK”這一單元時,獲取了關于英國高中生活的各種文化模因,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通過學習,學生攝入了教材中出現的英國高中的作息時間、課程設置、校園布局等文化元素,并在情感上予以認同,此類文化模因便開始了同化過程,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刺激學生的認知感官,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4.2文化理解和信息存儲階段(文化模因的記憶)
在文化攝取和情感認同的基礎上,文化模因在通過閱讀、練習、講解等形式在學生個體的大腦中以信息的形式加以保留,便利于學生對此類文化元素的理解,從而進一步強化了文化模因在認知者的大腦里的存儲。
在學習“Home Alone”這一課時,學生攝取了西方國家親子關系領域的文化模因,包括家庭成員結構、父母對子女的能力信賴、父母與子女的交流方式等元素。此類文化模因雖然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容易獲得學生的情感認同,產生模因同化,卻不利于理解和保留。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對以上文化模因的歷史背景和風俗習慣加以整合,可以明白西方人對狗的態度,理解西方國家青少年獨立處理家務的能力。這樣,學生對于西方國家親子關系領域文化模因的理解就會大大加深,也就可以完成以上文化模因的大腦存儲。對于文化模因的理解程度越深,文化模因的存儲效果就越好。
4.3文化交際和認知矯正階段(文化模因的表達)
文化攝取和文化理解是為了進行文化交際,模因同化和模因記憶也是服務于模因表達的。學生在一定語境之下,導出大腦存儲的文化模因,開展各種形式的跨文化交際實踐,并在交際實踐過程中對自己的文化理解加以矯正,形成較為客觀的文化認知。
學生在學習了“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這一單元后,對于本單元所涉及的倫敦市內交通發展這一話題有所理解。借助對倫敦的地鐵發展歷史、倫敦市民出行的方式等文化元素的理解,學生在觀看國外原版電影、閱讀原版文章和完成閱讀理解等交際實踐時,可以適時導出教材中的文化模因,促進文化交際實踐的成功完成。同時,由于虛擬語境的限制,學生在文化模因與交際實踐結合的過程中,會出現鏈接錯位、理解偏差、應用失誤等情況,這就需要學生結合交際實踐對文化模因復制的表達過程加以矯正,提高自己文化認知的水平。
4.4文化融合和體系建構階段(文化模因的傳遞)
學生經過了以上三個階段,掌握了相應的文化知識,理解了相應的文化內涵,時間了相應的文化交際,也促使文化模因復制完成了同化、記憶和表達三個環節,為本階段的文化融合和體系建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化融合和體系建構階段是高中學生文化學習的最高階段,也是《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高中生文化學習的最高要求。學生在對異質文化的認知過程中,不僅可以開展情景化地交際,還可以促進目的語文化與本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建構全面的文化知識體系,實現文化模因復制的傳播。
在“Laughter is Good for You”單元,學生不僅可以學習西方單口喜劇的文化內涵,還可以將西方單口戲劇與中國傳統相聲融合理解、研究,并在交際過程中推介中國傳統文化。學生可以通過交際實踐,將單口喜劇與傳統相聲融合在一起,創新英語表達模式,既保持西方喜劇文化的特點,又放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文化模式的有形傳播,防止文化信息的流失和變質,建構穩固而科學的文化認知體系。
五、結束語
高中英語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采擷教材中的文化模因,豐富課堂交際形式,創新課后交際活動,開設研究際課程,引導學生高效開展文化學習。學生在文化學習過程中要緊密聯系文化模因復制的客觀規律,深層次理解文化學習的內涵,將模因理論與文化學習結合起來,遵循四個階段的客觀規律,提升自己的文化內涵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 考 文 獻]
[1] 邵萍、仲紅實. 模因理論視角下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研究[J]. 山東社會科學,2012(6).
[2] 吳佳麗. 利用《牛津高中英語》進行高中英語文化教學的探究[D]. 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6).
論文摘要:本文從英語課堂教學方面,結合作者的實踐討論了關于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目標,及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途徑和實踐體會。
一、培養的重要性
作為交流的工具,語言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化,脫離了文化,語言的學習只能是紙上談兵。由于各個國家歷史發展、居住環境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其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了解這些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是學習語言所必須具備的。
二、培養的目標
高中英語課程作為人文學科,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且要讓學生能夠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使用語言,發展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溝通,合作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薄敖佑|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庇⒄Z課程標準也對文化意識的培養提出了總體目標:“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悉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p>
三、培養的途徑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至少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一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文化知識的傳授主要通過在英語教學中導人文化的內容,因此也稱文化導人。”文化的導人可有多種方式,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教師都應融人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筆者認為作為一名高中的英語教師,應當抓住課堂這個最為重要及主要的陣地,從三個方面進行文化的傳授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即使在高中階段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做到讓學生在掌握詞語要領意義的基礎上,挖掘詞匯內部的文化因素,幫助學生能夠準確、恰當地使用詞語。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有三點是教師應該重點關注的:
1.特別注意一些表面對應的英漢詞語,可能表達不同的文化含義,引起不同的意義聯想,我們稱之為culturally loaded words。比如intellectual在英語中多指教授或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高級知識分子,往往不包括大學生或普通具備本科學歷的公司職員,而與其相對應的漢語,“知識分子”,在中文中更傾向于指所有上過大學的人,甚至早些年可能連高中畢業生都會包括在內。再比如owl這個詞,與其相對應的漢語是貓頭鷹。在中國的文化中,這是一種不祥之兆,所謂“貓頭鷹進宅,喪事進來”,可是在西方文化中,owl則是智慧之鳥,是睿智的象征??催^Harry Porter的人應該都記得里面的貓頭鷹可是巫師的專屬信使。
2.特別注意一些由于文化涵義不等值性而產生的無法對譯的習語及用法搭配。比如漢語說“小菜一碟”,英語說“Tt’ s a piece of cake";在漢語中對老師的稱呼是“王老師”,英語中則是Mr. Wang,Mrs. Wang, iVls. Wang。漢民族文化經過了五千多年的吐納使得絕大多數中國人并不會去專門信仰或崇拜某一個固定的神或偶像,所以中國人遇到困難習慣于說“老天保佑”,而西方大多數國家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語說“God bless me"。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勝枚舉。
3.特別注意由因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的不同而產生的對于中國學生難以理解的表達。比如很多美國人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When you ’ redown, you’ re not necessarily out.”對于一個高中生,這句話中并沒有什么生詞,可是許多學生卻對其含義不甚了解。其實這種表達來源于在美國很受歡迎的拳擊運動。在比賽中若被對手擊倒,裁判會進行數數計時,若是數到十還不能爬起來就被判輸,但若是在這之前還能爬起再戰,比賽將繼續進行,即意味著還有贏的希望。所以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擊倒,并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所有的美國人都明白這句話的寓意是用于鼓勵人們,當遇到挫折時,不要喪失信心,因為還是有成功的希望。再比如經??从⑽脑娴暮脕韷]槍戰片的人想必都很熟悉"freeze”這個詞,當它從一個警察的嘴里喊出來時,它的意思是“站住”“不許動”,而非字典上所說的“冰凍”“結冰”。還有一個例子像“elderly people”和"senior citizens”這兩個詞,課本上給的解釋都是?!袄夏耆恕薄T谥袊袄稀笔堑赂咄?,經驗豐富的代名詞,是受到尊重和羨慕的,可是在美國,人們普遍忌諱用這個詞來描述人,因為它意味著沒有用處,遭人憐憫和靠人施舍,所以有教養的美國人往往用“sen-f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代稱老人。像這種因文化引起的定向思維的聯想的表達方式對于沒有語言環境的中國學生來說,肯定是會造成一些理解及運用時的困難的。
詞匯的學習對于許多中國學生來說,是基礎更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在詞匯的教學中滲透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既是貫徹教學大綱的正確教學方法,同時也使詞匯鮮活、生動起來而不僅僅是一個個生硬的語言符號,這樣可反過來促進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文拿的閱讀
閱讀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具有雙重身份,它既是一種語言學習考試必考察的一種能力,同時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我們日常的教學和學習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閱讀材料,其內容包括日常生活、社會、文化、歷史、廣告、書信等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個方面,教師若能不失時機地進行文化知識的介紹,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跨越文化障礙,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解題應試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對不同文化異同的敏感度。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采用三種方式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 1.直接的呈現,配合詳細的注釋。
高中英語課本里有不少文章本身就涉及有關異國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有關文化的內容,且配合有一定的課后注釋,他們直接提供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在教學中不可因為文章或注釋里沒有重點詞匯或者較難的語法現象就忽略不計或者草草了事。相反,教師還可根據情況適當補充,比如無論是以前的SEFC還是現在江蘇省使用的牛津英語都有關于eating c& health的話題,那么在課文講授的同時,教師就應該介紹國外的飲食習慣以及不同飲食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
2,利用圖片、錄像、電影、網絡,乃至具有文化特色的實物如貨幣、郵票、報刊等,同時借助教師白身充滿“洋味”的表情、手勢、體態語等來盡可能真實再現文章內容,努力營造英語文化氛圍。
當今的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寬闊,許多英語教師甚至許多學生自身都有或長或短的海外經歷,這些都有助于讓課堂上單一的閱讀活動變得更為具體和生動。有時侯一段電影對白,一些實物的展示就可以讓文章中一些抽象的概括性的內容一切盡在不言中,而這樣的學習方式顯然更有效果,也更易于被高中生所接受。
3.有目的地設置開放性話題供學生討論,激發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好奇、興趣,并利用這種內在的動力鼓勵學生對文化及觀念的異同見仁見智,為將來學生能夠主動進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礎。
這一方式無論是對教師的備課質量還是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看上去和英語考試的內容關系不夠密切,這一環節往往被師生忽略。筆者認為如果這一環節能夠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得以貫徹和堅持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英語在實踐中的運用能力,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文化異同的深刻理解,提高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比如一次在講授補充教材sports這個主題,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西方許多運動的起源、規則等,結束后,筆者用幻燈打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供學生當堂討論。例如:Do youknow any modern sports which are on頤nally from Chi-nab(學生討論后發現大多數現代運動項目起源于英國,中國的極少。)Why don’ t Chinese like compara-lively more violent sports such as bulling and boxing?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xing and Wushu?What made the Englishmen develop so many modernsports?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什么固定的標準答案,但是學生在思考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會運用歷史、地理、體育、風俗等文化知識來解決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分享了有關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了學生對文化異同的敏感度,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三)謀堂文際實踐.模擬英美人現實生活
筆者認為,一堂成功的外語課應當盡可能地創設語言情景,讓學生能夠有機會運用所學語言。同樣,成功的文化傳輸也應盡可能有更多的模擬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交際實踐來體驗文化。所以教師可以事先給學生一定時間準備,然后在課堂上創設一些諸如生日聚會、排隊候診、上街購物、初次見面、家庭聚餐等社會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可以發動學生收集道具、服裝等,力求在一個相對真實的環境中讓學生模擬交際。這類活動氣氛輕松,形式活潑,學生往往興趣濃厚,表現積極。
此外要求學生輪流上臺做presentation,形式上很象許多初中學生做的duty report,也是一種深受學生喜愛的課堂活動。現在的學生相對于以往的學生來說,有較強的表現欲,許多學生由于家境的關系也是見多識廣。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有利于鼓動他們的積極性。當然教師應該同時,給予一定的指導,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加強活動的目的性。最重要的是每一個presentation之后,都要有一個questiontime,不同于中國的聽報告,這也是一種西方學術文化的體現。
論文摘要:本文從文化與語言的關系及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角度,闡述了高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并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論述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交際中的跨文化因素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我國很多學生學習英語多年,仍無法用英語進行得體交際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目的語國家的背景文化知識的學習。隨著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語言的文化內涵,“文化意識”也首次作為獨立的內容被納入到高中課程標準中,并把它作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新形勢下的高中英語教學在注重對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應更注意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建構主義理論無疑為高中英語跨文化意識的建構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指導。
一、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看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美國當代著名人類學家H. Goodenou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寫道:“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彼挠^點十分精辟地論述了語言和文化不可分離的關系,即:兩者既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首先,語言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基本的文化,但它只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并非它的全部。其次,文化是語言的一大特點,如果把語言看成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的話,文化就是語言教學中的重心。
正因為語言和文化有這樣一種特殊緊密的關系,杜道明在語言與文化新論中指出:“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币驗檎Z言系統中凝聚著幾乎所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信息,這就促使語言成為文化總體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具有原文化的性質。而且,語言客觀地反映了人類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認識水平和每個民族特殊的認識方式,因此,語言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且還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的文化凝聚體。掌握一門語言,實質上就是掌握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語言只有通過豐富、深廣的社會歷史文化才能呈現出全部的意義。這種基于文化的語言觀提示我們:要學習一門語言,就必須了解其文化。
2.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英語課程總目標的其中一項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總目標指出: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高中英語課程目標結構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課程目標結構中,“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文化知識、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等內容。在目標結構的“情感態度”和其他項目中,對“文化意識”也有相關的要求?!皹藴省敝赋?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與使用,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識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稱作結構主義,是認知理論的一個分支,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它最早是由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于20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教學思想。該理論興起于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強調意義不是獨立于我們存在的,個體的知識是由個人建構起來的,對事物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由事物本身決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來建構自己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教學并不是把知識經驗從外部裝到學生的頭腦中,而是要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經驗出發,以建構起新的經驗,而這一認知建構的過程常常通過參與共同體的社會互動而得以完成。
這一理論對于我們認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本質和建構跨文化交際意識具有重要的啟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是多維度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了知識向度外,還有思維向度、行為向度乃至情感向度。因此,這種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主觀感受現實的事物,去“親自經歷”各種跨文化情景,并做出自己對文化現象的解釋和判斷。簡言之,就是要“構建”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三、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在離中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建構主義理論之所以被廣為接受和推廣,關鍵在于它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知識觀、學習觀和學生觀,重新解釋了知識的本質和學習發生的機制。下面,筆者將從學生觀和學習觀這兩個方面闡述建構主義理論對高中跨文化教學的指導作用。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人學習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學習不是信息簡單地從外到內單項輸入,而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也就是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互動的過程。在對高中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中,學生已經形成了與母語文化相適應的認知圖式,如果用這一認知圖示去預測和判斷與母語文化有較大差異的目的語文化,就必然會導致交流障礙,這就需要把新的文化整合到學生已經形成的認知結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呈現者,還應該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現在的想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依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這不是簡單的“告訴”就能奏效的,而需要與學生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調整。如教師在講解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陜西專用)第四冊第六單元CULTURAL CORNER中TheUniversal Dragon的時候,就可以先讓幾個同學談談龍在他們心中的形象。這樣,學生自然會談到龍是如何的神圣和尊貴,教師可以很快地判斷這種想法來源于他們的母語文化。在學生的母語文化中,龍是炎黃子孫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可見對龍至深的崇拜。隨后,師生最后總結龍在中國人的心中是圣潔權威的。接下來,老師再引導學生仔細去回憶所看過的有關龍的國外影片,并談談龍在影片中的形象,學生就會想起《侏羅紀公園》里的兇殘的恐龍形象,《指環王.2》中的“戒靈”,類似冀龍的怪獸形象。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龍在英美國家是邪惡的象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是直接地呈現西方人對龍的認識,而是通過有效的師生交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對本國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進行對比,由此,英美人眼里的“龍”作為新信息和學習者對龍原有的認識經驗相互作用,加深了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并形成了對龍在東西方文化中的差異性的認識。
建構主義學習觀中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強調學習是通過對某種社會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需要一個學習團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所謂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這一觀點對課堂上的兩大主角—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進行了重新定位,即:教師是一個幫助者和促進者,而學生才是課堂互動中的至關重要的中心人物,他們彼此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根據這一理論,教師在講解body language(陜西專用)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他們以合作的方式在課前分別搜集body language不同方面的信息。這樣,小組成員在相互溝通和合作中不僅基本上完成了對body language知識的建構,而且還促進了生生之間的交流。課堂上,各組分別以表演的方式呈現他們所收集到的資料,利用這種直觀的呈現方式,以增強課堂環境的生動多樣性,從而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吸收。當每一組都呈現完他們的信息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他們所呈現的這一body language相對于我們所使用的相同的Ylanguage有什么區別,并就這一問題在生生之間引起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以討論和合作的方式去解決。因此,教師僅僅是一個引導者和促進者,而真正活躍在課堂上的是學生,這正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英語課本身就是一門實踐課,需要學生積極參與,以達到學習目的。在對中西body language差異性這一問題的討論中,生生之間相互作用、激發和影響,不同的想法和認識互相碰撞和融合,從而在不斷的表現、思考、反饋、吸收和內化過程中獲得了跨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