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美德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創設情境,激感
在教學探究活動中,想方設法通過導語引入、背景介紹、播放樂曲、表情誦讀、動情講解、質疑提問等環節或手段,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景或氛圍,使學生進入“當時的歷史境界”中,與文本中的人物“見面”,讓文中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使之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從而掀起學生思想感情的波瀾,使學生隨著作者的感情變化,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如《過零丁洋》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杰作。教學時,我先從詩人不幸被俘而堅貞不屈的背景介紹導入,接著播放配樂朗讀錄音和一段古箏樂曲,并請學生隨著所播放的樂曲進行個人朗讀、分組朗讀和集體朗讀。那哀婉、感傷的古箏樂曲,那憂傷而又慷慨的詩歌吟誦,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學生。然后進行講讀分析,提問思考,引導學生深刻領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深切感悟詩人的情懷和氣概,使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理解和感悟,逐漸進入詩的境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這樣,學生仿佛看見詩人正頭戴盔帽,身披戰袍,挺胸站立在敵軍的船頭,面對零丁洋的滾滾波濤,思緒萬千,百感交集。這種情境,怎么能不給學生以強烈的藝術感染?詩人所表現的那種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怎么能不使學生的思想受到觸動,心靈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華?這時,再一次組織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這首詩,他們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慷慨激昂、氣壯山河的詩句吟誦中,胸中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氣。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思想和美德的內涵以外,適當穿插補充一些與教材相關或相聯系的材料及活動,使教育的內容更為充實豐富,學生的認識更為全面深刻,教育的效果更為有效顯著。
如教學《背影》一文時,我先請學生誦讀領會《游子吟》這首千古傳唱、感人至深的古詩,讓學生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吟誦中,初步領悟做兒女的應心存孝心。然后導入新課,講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達的那種父子摯愛情深的濃濃親情。使學生透過“父親”那“蹣跚地穿過鐵道”、艱難地“爬上月臺”去給兒子買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親為兒子甘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犢之情;讓學生從“兒子”那“晶瑩的淚光”中,深刻領會兒子對父親的那顆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學生讀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補充講讀了二十四孝中《黃香扇枕溫衾》這則傳揚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請學生齊唱了一首曾經唱響大江南北的歌曲《?;丶铱纯础?。這既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能讓學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發對父母的眷戀、感激、思念之情。
三、利用圖片,激勵志向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圖。在教學中,應充分重視和利用這些圖片加強對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學有關介紹和描繪祖國山水、名勝古跡、園林建筑、工藝作品等方面的課文時,可以通過文中的插圖、教學掛圖的展示、多媒體的播放或讓學生去搜集一些相關的圖片來配合教學。這樣,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繪的景象更為生動、直觀、形象,而且更能讓學生深切感知祖國山河的壯麗秀美,深刻感悟祖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有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從而使他們不斷樹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懷和立志報國、振興中華的凌云壯志。
在教學名人名篇時,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圖或讓學生去搜集有關孔子、陶淵明、文天祥、岳飛、魯迅等名人和偉大人物的畫像,并讓學生通過進行旁批、查閱資料等,注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讓學生通過這一收集活動,深切感知他們高尚的品質、崇高的氣節、偉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斷地受到激勵和感染,從而正確樹立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更好地確立自己的志向和奮斗目標,并學會不斷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標。
(一)H職業院校狀況。H職業院校是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茖W校,為省財政廳直屬學校。學校創建于上世紀60年代早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學校最為輝煌的時期,曾經被譽為財經類人才的搖籃,上世紀90年代末期之前的招生生源全部為應屆高考畢業生,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變化,1999年中央做出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重大決定,之后,學校的招生生源變為應屆中考畢業生。學校生源的變化導致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學校2004年升格為高職學校。于此同時,學校自身也在進行改革,以便適應市場的需求。為此學校在原有財經類會計電算化、會計與審計專業的基礎上,新增了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金融保險、市場營銷、應用韓語、商務英語、物流管理、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在這些專業中既有經濟管理類,也有語言類,目的是立足地方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支撐。
(二)H職業院校學生狀況。目前三年制中專在校學生規模約為1130人,主要有會計電算化、會計與審計、物流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4個專業;目前五年制高職學生規模約為3570人,涵蓋了學校所有的10個高職專業。
(三)、H職業院校德育課教育現狀。1、德育課教師任務重。目前在校生總數約為4700人,而專任的德育課教師僅為11人,承擔著學校所有德育課的教學工作,所以每個教師每周的課時量比較大,平均每位教師每周課時有14節,有的教師每周課時甚至達到20節。2、學生方面。隨著H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地下降,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發生了重要變化。3、課程設置方面,盡管教育部對德育課的設置有規范,但是在實踐中,學校每個系部與教務處的協調不合理,很多系部只重視專業課程的安排,德育課只是湊數的課程,設置很不規范,如有的德育課程這個年級是每周2課時,下個年級就成了每周1課時。4、學校管理方面。盡管每周都有固定的素質教育課的時間,但是德育課很難利用這個時間段與學生進行交流。此外在教師培訓方面,德育課老師很少有機會走出去,很少獲得學校的培訓機會,很多時候都是被忽視了。
二、傳統美德在H職業院校德育課中的運用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設的基礎工程。時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傾向導致一些父母唯分數論,把孩子能否進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育目的,教出了只會學習但不會“做人”的孩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失德案件,如重慶女童摔嬰、復旦投毒案等折射出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與缺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青少年人格與品德教育必須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核心價值觀,一個家庭也不能沒有核心道德觀。那么,用什么作為家庭的核心道德觀,培塑我們的下一代?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承孕育出的傳統美德,是國人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結晶。傳統美德不僅具有普適性的價值,同時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等等,至今都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理應成為我們家庭教育的根基,成為我們教育下一代有力的思想武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美德無所不包,如何繼承優良傳統,又賦予新的時展內涵,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僅就家庭建設來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將傳統家庭美德與現代家庭建設理念相融合后,提出的家庭美德五個準則是一個較為簡潔可行的范本,可是家長對此的知曉程度并不高。據筆者所在單位2014年在福建省開展的全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數據顯示,只有44%的被調查者了解“家庭美德”建設的內容,可見,如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家長中普及與推廣核心價值觀、傳統家庭美德,讓其更接地氣更具操作性,從而成為家庭教育正確的價值引領是當務之急。
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家長應率先垂范
1.孝老愛親,知行合一。中華傳統美德最注重孝文化。孝作為“眾善之始”,存在一個由內及外、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由小及大的推行過程。推行到最后,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在家庭中孝道倫理的本質應是責任和義務,被視為國人的基本品德。當下不少家庭“孝親”觀念淡薄,尊老不足愛幼有余,啃老現象嚴重。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中,被問及對“啃老”現象的看法時,有46.3%的人認為“很不應該”,有43.8%的人認為“事出有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有9%的人甚至認為“可以理解”。民眾對“啃老”的寬容固然有一定社會原因,但從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家“尊老敬老”的意識與能力均不足。只有家長們將“孝老愛親”上升到家庭核心道德的高度來予以對待,處處知禮、守禮、重禮,做到知行合一,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傳統美德傳承的一個重要場所,從而發揮傳統美德的現實價值。
2.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把詡鳌奔醇议L先要深入理解傳統美德內涵,然后通過閱讀、講解、游戲等多種形式向子女傳授美德知識?!吧斫獭笔且蠹议L做好表率,以“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等美德規范自己的行為。但是,能做到“以身作則”的家長并不多,比如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中,只有3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承諾都能兌現,在誠實守信上為孩子做好榜樣”。家庭教育應是做人的教育。“人而無信,百事皆虛”(《增廣賢文》),“修身以求進,行道以利世”(《顏氏家訓》),承載傳統家庭美德的古代家訓,也是處處體現為人處事的教誨,而少講讀書學習。這些經典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應重品行培育,通過家長言傳身教建立“家規”,形成良好“家風”。
三、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家長應講究方法
1.立成于幼,潛移默化。中國古代家教非常重視少兒早期品行教育,講究立成于幼。《顏氏家訓》說:“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傳統家教強調只要堅持從小實行道德啟蒙,就能在少兒的心中培養起道德倫理情感,并在不斷地砥礪之后,習慣成自然地踐履道德。近代嬰幼兒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方面的研究說明,早期教育在個人的身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幼年時期對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美德教育,能培養起孩子道德良知和優秀品質,并伴隨其成長越發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