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一小學數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有目的地討論,把握討論契機
課堂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有效手段,它使師生、生生之間都能夠形成信息情感的交流,可以集思廣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組織學生有目的地討論、開展合作學習無疑是學生自主學習、探求知識的好形式,它是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交往共同發展的多向的互動過程。而有些教師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當等原因,使課堂討論在教學實踐中走入了誤區。例如采取“分組式”討論教學,一般先給出問題,最恰當的討論契機是當學生們經過思考,開始嘀嘀咕咕地小聲交流時。此時學生通過思考,對問題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從行為學上講,小聲交流就是擁有結果但不明了的表現,學生開始主動交流見解,內心對完善自己的認識有比較強烈的需要。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時采用課堂討論,效果則較好;在新課講授完后,讓學生討論一節課的收獲,以這種組織方式作為課堂小結,效果也較好。
二、關注素質發展,培養合作能力
數學課堂除了注重學生的知識目標,更應關注育人、發展的目標。課堂討論是一種合作學習,教師應采取措施,讓每個同學都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生與生之間的互補作用,為全體學生,尤其為學習較差的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課堂參與機會,互相幫助,達到對不同思維和方法的解釋與分享,并將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全班共有的認知成果,達到知識共享,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及合作能力,如討論前分好小組、學困生做討論記錄、讓學生參與討論的評價之中等。
三、考慮客觀因素,謹慎采用討論
實踐表明,在學生群體中困難生較多的班級,課堂討論效果較差。一是課堂難以控制,學生中“天南海北”聊天、思維游離于課堂之外的情況較多,開展難度大;二是學生本身知識水平限制,討論深度低;三是學生心理“自卑”因素多,參與積極性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開展課堂討論,應先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再有效地開展討論。在人數非常多的班級,教師在開展討論之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如課前提前讓學生進行分組、分工、分階段準備,防止課堂上花較多時間組織學生討論。
教師還要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及時總結,給予適當鼓勵。在教學過程中,要隨時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比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后,讓學生復述;講完一個例題后,把條件中的數值變換一下,請學生仿照例題板演,然后再進行變式訓練或者下一個題目。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切記不可以打入“冷宮”,要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同時要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并學習數學。
1.1患者資料
本組一共500例患者,男患者有250例,女患者有250例。其中,40歲以下的患者有96例,40~50歲有100例患者,51~60歲有149例,61歲以上有155例患者;其中,年齡最大的患者為94歲,最小年齡的患者只有10歲。本組500例患者中,有338例患者的發病愿意與年齡有關,有110例患者是并發性的白內障,有35例患者是先天性的白內障,有17例患者是外傷性的白內障。
1.2手術適應癥和禁忌癥
1)適應癥:
視力≤0.2,光定位色覺屬正常;外傷性和先天性的白內障患者年齡均在5歲以上;患者眼部及其周圍組織沒有出現急性的感染病灶;眼內晶體半脫位;青光眼并發白內障;葡萄膜炎癥并發了白內障等。
2)禁忌癥:
相對的禁忌癥:V度核性白內障,晶狀體懸韌帶斷離,虹膜后粘連瞳孔膜閉。則絕對的禁忌癥:患者角膜內皮的營養不足,從而出現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合并白內障,同時,干細胞缺乏性角膜周圍發生組織病變現象,慢性鞏膜炎就會引發角膜周圍發生病變現象。
2治療方法
本組500例患者均采取小切口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術(SICS)。首先對患者的病變眼球周圍施行麻醉,通常使用壓眼氣壓迫眼部3~5min。接著,對患者眼部采取常規的消毒并鋪巾,使用開臉器將患部的眼臉打開,采用縫線將上直肌或者是外直肌進行很好的固定。再根據Aravind[3]標準,在患者顳上方10~11點位將角膜緣結膜剪開,以穹窿作為基礎的小結膜瓣,使上方的鞏膜以及角膜緣充分的暴露于外,并做好止血措施。然后,再使用鞏膜切刀在患眼部上方的10~11點位,并距離角膜緣后3~4mm處,作一個長約6.5~7mm、鞏膜厚度厚度為1/2或者是1/3的鞏膜弧線切口,隨后在將鞏膜隧道刀作鞏膜隧道切口,深入角膜內1mm。至于隧道的切口一定是要內切口大于外切口。手術過程中要使用輔助切口刀在約為7~8點角膜緣內1mm作一個長約1mm的輔助切口,并在患眼部前房注入0.1~0.3ml粘彈劑。接著,在角膜內使用3.2mm的切開刀做切口,并再一次注入粘彈劑以恢復前房。SICS前囊切開不論是連續或者是開罐式還行撕囊均可使用,本文筆者在選擇方法時,主要是根據患者晶體的渾濁程度而定:若是患者晶體呈現完全渾濁則采用開罐式方法,至于白內障接近成熟時期的選用環形撕囊方式。在切囊之后要做水分離、水分層以及脫核至前房。臨床治療中,開罐式的截囊一般是不作水分離,主要是采取調節鉤以機械的方式將其核脫至前房。至于適應環形撕囊的患者,其撕囊的大小約為6.5~7mm,對撕囊首先要作充分的水分離以及水分層,再運用調節鉤脫核至前房內,且再一次在晶體核的后方將粘彈劑注入其內,取核。對于經過隧道取出核的方法有注水圈套器法、三明治法、碎核法等。臨床治療中,一般有95%的患者可使用注水圈套法。其原理:將注水圈套器伸入晶體核的下方(切記要看清楚圈套器是否有夾住患部虹膜)夾住虹膜之后將核往切口的方向拉,待核的上級進入了隧道之后開始向里面灌注液體,再將圈套器向外拉向下壓,與此同時,還要將上直肌縫線提起來,這樣核就能順利的經隧道取出。然后,再將皮質吸除掉。SICS術與ECCE相同,會吸除大部分的皮質。通過輔助切口可以順利的吸除上方的皮質,且比較徹底。接著,再在內部注入粘彈劑,將晶體植入其內,由于切口大小為6mm或者是稍微大一點點,IOL適合采用6.0mm的硬性人工晶體。當患部在植入晶體之后要吸凈粘彈劑,接著在側口將BBS灌注其內以加深前房,同時,還要觀察前房的深度、檢查眼球的硬度等,從而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眼壓情況,且還要注意金叉眼部球口是否完整是否對合。若果患者的眼壓恢復正常之后,其傷口無滲透,平復結膜瓣,并且還要在結膜下面注入慶大霉素、地米。若是切口出現滲漏現象,則要重新做切口縫合。
3術后的檢查以及用藥
3.1檢查:患者在手術之后的第一天要檢查視力、鞏膜、結膜等切口的對合程度,同時還要觀察晶體、瞳孔、角膜透明度前房等位置,這樣持續觀察3~4d,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患者在術后一個月可以復查一次。
3.2用藥:患者術后要使用糖皮質激素眼液:0.9%氟美松龍眼液或者是0.1%氟米龍,4次/d,連續使用10d。抗生素眼液:氯霉素、氧氟沙星等眼液,4次/d,連續使用1w。
4結果
本組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其術后視力恢復狀況較好。沒有一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等疾病。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診斷為下消化道腫瘤同時伴有心血管病。男25例,女23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63.5歲。
1.2方法
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加連續硬膜外復合麻醉。對患者進行硬膜外置管,經測量結果顯示沒有腰麻癥之后對患者進行持續追加用藥,得到滿意的測量結果之后再進行全麻誘導。
2結果
患者中出現高血壓危象3例,心律失常2例,失血量在500mL以上的6例,1000mL以上的2例,失血量在1000mL以上的患者同時存在大血管的意外損傷。其余患者的手術全過程均很順利,全過程并未發現并發癥出現。
3討論
3.1循證醫學理論與麻醉融合的過程
3.1.1術前提出問題問題可以包括多方面,例如麻醉通過何種方式進行,患者在接受手術之前會出現恐懼、焦慮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這些情緒變化出現的同時會引起血壓波動的相關問題,以及輸液輸血的管理問題等等。除此之外,還存在關于高血壓危象的預防問題等,以及這些并發癥如何處理。此外,手術麻醉前怎樣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和溝通等。
3.1.2尋找實證,收集證據針對以上問題,對麻醉操作規范等資料進行查閱,通過查閱資料尋找最合適的麻醉治療證據。
3.1.3證據評價對泌尿外科、內分泌科等專家就麻醉治療證據進行咨詢,參考相關手術醫生意見,評價過程中結合科學證據。嘗試將循證醫療模式運用于消化道腫瘤手術的麻醉過程中,對整個治療過程進行總結。
3.1.4麻醉處理措施術前由泌尿外科、麻醉科等相關科室中的醫生共同組成手術協作小組,如果患者病情惡化并確診為消化道腫瘤,那么手術協作小組可以在患者及家屬同意并決定手術之后,針對患者病情,對患者血壓控制的實際情況以及血壓擴容等相關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制定出針對患者手術的最佳預案。
3.2心理治療
患者一旦住院就可能會因為環境改變、家庭經濟負擔以及擔心手術麻醉的風險等因素而受到影響,這些因素的存在都會給治療過程的順利進行帶來一定的阻礙。這時醫護人員應該注意到患者的情緒變化,以一種高度的責任心與同情心對患者表示出充分的關心和愛護,積極幫助患者擺脫這些顧慮,只有這樣才能讓患者樹立起治療疾病的信心,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手術,安全的度過圍手術期。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