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境心理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不斷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環境惡化的種種裂變,使人們不斷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環境,高品質、合理的風景園林設計。這樣不僅可以給人帶來一種視覺、精神上的享受,它也是一個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綜合反映,是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實際上“生存”和“生態”的延續是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最終為人們生活提供合理居住環境,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目的。風景園林設計要素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而改善環境同時,也是環境心理學科的基本任務。而觀者具有的主觀性、社會性、現實性、獨特性遭到了無視、遺忘,一些與現實生活、心理相關的重要課程體系也被排斥在設計范疇之外。而環境是客觀性、變化性、自然性的相對于觀者主觀性而言只能是被受限制的,在格式塔心理學中—對人的心理、行為與環境的關系做出了新的詮釋,但這種理論并未給心理學帶來根本性的變化。由此便凸顯了獨立的理論教學方法論的弊端所在。因此,單純地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關系的方法論雖然在理論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從來沒有變成環境心理學方法論的唯一選擇。那么以環境心理學教學基本任務為中心,結合風景園林設計要素特殊、固有地表現手法。最終打造未來的設計者目的、思想、理念和情感化轉化;已經成為實際藝術形態的方法和過程,更好的加強在人際交往中人與環境之間的互通關系,強調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在實踐教學內容與人所處環境的綜合性、系統性和先進性。環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和他們所在環境之間作用和聯系的學科。它主要研究的是環境和人們心理的相互關系,用心理學的方法去分析人們的生活與這個社會、所處環境等各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揭示人的心理在各種環境下發生發展的規律。實驗證明,這門學科也是探索人類自身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不斷去詮釋環境及自身,同時也不斷整合環境,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當下,城市環境破壞日益嚴重問題不可回避,,協調并改善人、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勢在必行。通過《環境心理學》這類課程,不僅需要提高未來的環境設計者—風景園林設計師,這是形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了適應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以及生活節奏和生活理念不斷更新,應培養具有實踐性環境設計和理論知識的創新型人才為理念,構建與城市環境日益變化的趨勢相適應的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打破單一研究人的行為與人所處的物質環境之間的相互關聯教學體系的束縛。
二、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在環境心理學中的應用初探
每當清晨看到潔凈的露水,聽到動人的鳥叫聲。人的聽覺和視覺同時感覺到它們的存在。人們通過五官的作用受到了客觀對象的刺激,這一過程稱為“感覺”。通過感覺,不僅能夠了解客觀事物的各種形態、屬性。如物體的形狀、色調、味道、質感、凹凸感等。而在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創建中,也會通過感覺反映當前事物的個別屬性,而不是事物的整體。在具體的風景園林專項設計中,如庭院設計;廣場設計;公園設計等,應考慮到環境心理學的應用。園林中的各個節點、道路、水體、植物、及坐憩設施等設計都應該根據人的感覺、知覺、認知的關系去創建。對園區的節點及各個要素位置及朝向進行考慮,例如:園中的水體彎曲、自如、收放有著規律可循,正所謂“收之成溪澗,放之為湖海”。人們向往詩情畫意、波光粼粼的精致的美景—水面荷花,水里魚兒游來游去,身在園景中聞到了花香,看到了五顏六色的魚群,給人親近宜人的感覺。同時水體與建筑、山石、設施、植物構成圍合的邊界,突顯著物體的個別屬性。深受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影響,園中的植物講究高低錯落有致,樹的種類及色彩搭配合理,增添趣味感,重現生機昂然那一幕,更希望觀者看到“步移景異,曲徑通幽”,感受到曲線美、韻律感。與觀者的路線、視覺方向設置有關,認知為“宛如天成”。仿佛沉靜在大自然中一樣,生動有趣、無限想象。人的行為與情感的變化與環境心理學的要素是密不可分的。風景園林設計合理的教學體系應依托于環境心理學體系建立的,從而利用交叉領域的作用是一種必然。如何實現兩個學科必然交叉與聯系呢!在教學培養計劃的指導下,打破了原有的理論式教學方式,將關鍵理論節點進行分類教學法,利用認知地圖法、綜合評估法、人類行為與環境體交互.體驗法。根據方法的特點,進行重組穿插。首先,引導學生認識風景園林設計設計要素與環境心理學的基礎知識重要性。其次,分成不同小組對周邊環境當中的設計要素進行感覺、知覺、認知體驗的過程。然后,小組進行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現場詢問及調研,根據參數化的結論繪制出認知地圖,加深對設計要素與人的行為、環境之間的必然聯系的重要性。因此,合理運用兩種學科的理論創建人們日益需求的景觀環境。要對論述與之密切相關的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和環境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兩種理論進行綜合研究及探討。
三、結語
自20世紀70年代起至今,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始終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據羅玲玲等的統計和分析,認為環境知覺和環境認知、環境社會學與文化、環境行為學、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設計評估是環境心理學的五大研究方向,這些研究本質上關注的都是人和環境之間的互相關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環境心理學家Stokols教授提出的人—環境交互作用模型很好地表述了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見表1)。該模型分為兩個基本的維度:其一為人—環境交互作用的認知和行為形式;其二為人—環境交互作用的作用和反作用階段。將這兩個維度的分類兩兩匹配,獲得人—環境交互作用的四個模型:解釋模型(認知、作用)、評價模型(認知、反作用)、操作模型(行為、作用)和反應模型(行為、反作用)。[2]解釋的模型與個體對環境的認知表征和結構有關,涉及空間環境的認知表征與人格和環境兩個方面。評價的模型是人們針對預定的性質標準對情景進行評價,包括對環境的態度和對環境的評價。操作的模型是個體的活動穿過或者直接影響環境,包括對與生態相關行為的實驗分析和人類的空間行為。其中重點關注的是人們的空間行為。反應的模型是環境對個體的行為和幸福感的影響,包括物理環境的影響和生態心理學。
二、人—環境的互動:面向建筑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課程
建筑環境心理學面對的環境以建成環境為主,在Stokols教授的人—環境交互作用模型表中,其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認知層面的解釋模型和行為層面的操作模型。結合上述對心理學研究內容的分析,建筑環境心理學研究大致分為三個層面:(1)認知層面:探討個體的基礎心理活動與建筑環境的關系,研究內容為建筑環境的色彩、光線、材質、形體等對視覺、聽覺和嗅覺等感知通道所帶來的心理體驗。(2)意識層面:探討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如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與建筑環境的關系,主要研究個體在不同價值觀、世界觀和審美觀的影響下對建筑環境的理解和追求。(3)行為層面:探討人的行為與建筑環境的關系,研究交往尺度和習慣行為方式與建筑環境的領域感、私密性等,并結合人體工程學探討建筑環境的舒適性。依據以上三個層面,筆者對環境心理學基本原理與建成環境設計相關的內容進行分析歸類,探討面向建筑設計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并將其應用于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實踐中。雖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虛擬環境同樣是環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范疇,但是本文僅以建筑設計專業為研究對象,探討范圍僅限建成環境部分。從表2可以看到,認知、情緒和意志等心理過程是認知和解釋世界時所有個體都遵循的共同性過程,其中環境知覺和環境認知是環境心理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主要關注的問題有:個體面對環境時在知覺層面、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的心理過程;基本的空間認知(如空間客體的知覺)與宏觀的空間認知;認知地圖與認知圖式等相近的概念,了解這些概念能夠幫助建筑學專業學生從本質上理解設計基礎中,關于形狀、形態、形式等與人類個體知覺和認知的關系。空間認知的基本理論則對空間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有較多啟示作用。關于人格與環境的研究則關注特定個體在解釋環境過程中的獨特組織結構和表達。學者坎特認為環境心理學中的人格研究至少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是環境傾向的概念和測量;二是利用已有的人格測驗來預測人們對物理環境的使用和改變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畢生發展的概念能夠引導建筑學專業學生關注環境使用者所處的人生發展階段對建筑空間、環境的不同需求,這是設計的依據和靈感來源。而社會心理學的內容,關注的是空間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關系引發不同交往情境下人們對不同空間形式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空間對其使用者行為方式的影響。
三、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實踐
(一)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
1.課程大綱北京工業大學環境心理學課程為專業選修課,設置在大學三年級第一學期,課時為16學時,授課對象為建筑學專業的本科生。通過對國內主要建筑類院校相關課程設置的調研發現,開設環境心理學課程的學校雖不在少數,但是其課程設計大多參照目前常見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材,缺乏深入思考以及與專業實踐的結合。筆者多年從事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積累了一些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實踐經驗,也有一些實踐思考。本文從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出發,結合授課對象的專業特色,尋找二者之間的深層邏輯關聯,并嘗試構建和完善適合建筑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體系———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體系。上述針對心理學原則及其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可能涉及的相關內容的分析,成為北京工業大學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設置的理論依據。在教學實踐中,從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把與建筑設計專業聯系緊密的環境心理學內容分成若干主題明確的教學內容模塊,同時結合授課對象專業知識水平的差異。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從環境使用者和環境設計者兩個不同角度進行教學內容設計。首先,對環境使用者而言,從共性的心理過程、獨特的個性心理和社會的個體互動三個方面,介紹環境心理學以及它和建筑設計的關聯,并針對社會物理環境中與建筑設計專業緊密相關的建成環境部分,從城市、社區、單體建筑三個不同層面應用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進行設計指導原則的講解和討論。其次,對環境設計者而言,如何發揮創造力潛能,形成良好的設計思維,在設計過程中與相關各方密切合作、良好溝通、說服他人,以執行自己的設計意見和設計想法,這些都是建筑學專業學生應重視并掌握的能力。因此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主題列入教學計劃做簡要介紹。2.課程作業環境心理學本身就是一個以具體問題為導向的學科,因此,環境心理學課程作業設計亦遵循問題導向的原則,以人—環境的交互作用為主要研究對象,作業內容與教學大綱基本同步。根據作業難易程度分為小組完成和個人完成兩類,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給出的具體作業指導書,從下述題目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個課題進行研究。
(二)建筑環境心理學課程未來發展計劃
現代室內設計,就是指在不會影響房屋的安全性能以及其他一些相關要求的前提下,將室內元素進行合理地搭配、變換,通過其他方式將室內的藝術氣息體現出來,為人們創造一種科學、實用、安全、優美的室內環境,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要求。進行現代室內設計,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確保這些方面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就可以打造出更加適合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首先,要考慮到室內空間的使用情況,合理利用空間,充分發揮空間想象力,為室內環境的設計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創造更好的視覺效果。接下來要對室內裝修進行設計,利用適當的裝修材料,充分體現環境的優越性,例如各種不同顏色的涂料會使得室內設計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根據人們對室內環境的追求,打造更加符合人們要求的舍內環境。最后,需要考慮到房屋內各種物件的擺放,需要進行合理地設計,既能夠充分利用空間,又不會使得室內看起來顯得擁擠。詳細了解每一個物件的尺寸大小、功能,以及人們對其的需求程度等,再經過分析,合理安排每種物件的位置,實現各物件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為室內環境增添更多優美的元素。以上即是對現代室內設計做出的相關介紹,只有了解了設計的主要過程等,才能更好地設計出安全性和藝術性均會有所提高的室內環境,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讓人們體會到生活中的美,增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2.環境心理學對現代室內設計的影響
環境心理學是由環境學和心理學兩方面構成的,在心理學中明確提出,人們的行為和心里變化都是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在進行現代室內設計的過程中,人們對環境的行為及心里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在進行室內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要充分考慮到用戶的需求,理解用戶對室內設計的感受,了解其個性及行為特點,這將使得室內設計工作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更加符合用戶的要求。另外,環境心理學對人們的引導作用也會得到充分地體現。有時候,人們的心理及行為變化會受到一些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在現代室內設計中,應該充分利用環境的引導作用,對人們的個性等產生一定的影響。
2.2室內設計師要注意進行室內設計要符合用戶的心理特點及行為特征。在進行室內設計時,設計師要針對用戶對環境的需求,以及用戶在某個物件上的使用習慣等,設計出更加方便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室內環境。
2.3不同的用戶對室內設計的要求會有所不同,因此,進行環境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了現代室內設計的主要依據。設計師與用戶之間可能不會有太多的溝通,因此,在人們的表達上并不能對室內設計做出更好地規劃。然而,在對用戶進行環境心理學方面的分析后,設計師可以較為清晰地理解人們在室內設計上的需求,方便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科學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2.4設計師要始終注意良好視覺效果的產生,人們會通過眼睛,感受到室內環境的好壞,因此,設計師在進行室內設計時要重視環境對人們感知器官的影響,選擇適當地設計材料等為人們提供符合人們審美要求的室內環境。因此,在進行室內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環境心理學的作用,對人們的心理情緒進分析。環境心理學是環境帶得人們的第一反應,人們通過這一學科將對環境的要求及認識充分地展現在室內設計師面前,為其提供更為科學的理論依據。另外,環境心理學還可以引導使用者體會到更加完美的室內環境,指引設計師進行更加符合人們要求的室內設計。
3.環境心理學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問題
在社會逐漸發展的今天,我國對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更加重視,然而,由于我國對環境心理學的研究還處于不夠充分的階段,導致其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影響作用較小,不能充分發揮出其本質功能。另外,隨著人們對室內環境要求的逐漸提高,現代室內設計也開始轉向以環境心理學為研究基礎的發展方向。然而,在這種條件下,人們對生活和工作環境的要求也是未能得到充分滿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經濟條件不允許。人們往往希望將自己所生活的室內環境變得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然而這種需求的實現卻需要付出太多的物質條件,因此,人們便無法追求自己內心高質量的室內環境。
3.2人們對室內環境的高要求往往難以用語言表述出來,無法使得室內設計師了解到其對室內環境的需求,由此可能會導致室內設計效果與用戶的要求完全不符,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3.3由于室內設計方案的局限性,人們無法發揮出更加豐富的想象力,內心對良好的室內環境的需求也會受到限制,導致對室內設計的效果降低,無法實現內心對室內環境的認可。由此看來,在進行室內設計的過程中,各種約束條件使得環境心理學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導致現代室內設計無法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符合要求的生活環境,嚴重影響了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的情感態度,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