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學遺傳學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遺傳病種類繁多且各有其特點,若純粹照本宣科,介紹其臨床表現、發病率、遺傳學基礎等往往使得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且效率不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結合臨床病例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如在講授血友病時,通過播放一部香港電影《地久天長》中的片段,使學生產生一個懸念,劇中的青年作家小富為什么經常受傷,為什么有生命危險?從而希望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疾病?發病機制是什么?遺傳方式是什么?怎樣去治療?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的講解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仔細聽講。最后,我們解開謎底,這是一種叫血友病(hemophilia)的遺傳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A、B、C,是一類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是反復自發性或在輕微損傷后出血不止。血友病A、B、C的發病機制分別是由于第VⅢ凝血因子、第Ⅸ凝血因子及第Ⅺ凝血因子的遺傳性缺乏。再結合我校遺傳資源庫中相關家系的臨床資料,讓學生參與,在教師的指導下繪制系譜,總結系譜特征。討論中要求每位同學將自己學習到的醫學遺傳學知識及收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綜合和分析,最后經過推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從系譜分析中可以看出血友病A和B都是X連鎖隱性遺傳病,幾乎全部發生在男性身上,而血友病C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男女均可患病,若臨床遇到女性血友病患者,應考慮為血友病C。該病的治療主要是輸入人血漿中提煉或通過重組技術合成的凝血因子,但到目前為止,血友病無法根治、會伴隨終身。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臨床病例與理論知識比較,有其直觀性,生動性的特點,具有吸引力,在醫學遺傳學課中采用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利用很短的時間就把抽象的概念和過程理解掌握。在教學中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加強了學生的職業情感教育。但這種教學方法要求我們在備課時精選與教學內容緊密相扣的典型突出的病例,其次要注意的是在病例討論時要將重點放在該病的遺傳基礎及發病機制上,而講解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特征不應花費過多的時間。
適時關注科技動態,拓寬知識視野
使學生了解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進展,可以不斷充實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并且啟迪心智,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高科技領域的創新熱情。如在講授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時,結合后基因組計劃中工業基因組學可以給學生介紹20世紀90年代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體細胞核轉移技術培養出來“多利羊”的簡要過程,接著提出“是否可以克隆人”的問題,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同時可以給學生介紹克隆技術的應用前景。通過“多利”這一案例的應用,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漲,發言積極踴躍。而在多基因遺傳病的教學中,結合我校皮膚病研究所先后發現白癜風、麻風病等復雜皮膚病易感基因,引出復雜疾病的基因定位、克隆有關的關聯分析,以及連鎖分析,以及當前科學界公認的搜尋復雜疾病易感基因最為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等多基因遺傳病的研究方法。實踐證明,通過發生在身邊的最新科研動態來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關注和熱愛,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彌補教材相對滯后的不足,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開拓學生的視野,開啟學生的智慧,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教學;學生;信息素養;培養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已進入一個高度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1]。終身學習是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適應時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素養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內外的許多專家指出,“課程整合”是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培養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強調把信息素養的培養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去。
1信息素養的內涵
“信息素養”一詞,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ILA)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信息素養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完善。當前信息素養的具體涵義是指,人們對信息這一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的重要性的認識以及有能力從書本、報紙、電視、廣播、社會調查、國際互聯網等各種不同的信息資源庫獲取、儲存、評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信息素養是人整體素質的一部分,是適應未來信息社會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2信息素養的培養
信息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的組成部分,是學生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備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滲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不斷提高他們獲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結合醫學遺傳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自身實際,談談在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2.1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意識就是作為信息社會中的人所必須具備的觀念和意識。在教學中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信息資源的概念,積極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利用信息資源的重要性。在上新課前,讓學生認真預習教材內容,要求他們通過互聯網、書本、報紙等查閱一些相關的學習資料,教師在上課時進行抽查,對積極查閱信息資料、獲取信息知識的學生給予及時的鼓勵。同時讓學生懂得絕大多數科學發明來源于科學家的靈感和對周圍事物的細致觀察,激勵學生堅信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也能取得成功。例如,“青霉素的發現”,是弗萊明、弗羅利和錢恩等科學家研究、探索科學的過程,他們通過大量實驗終于發現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打開了用微生物制造藥物的“抗生素時代”的大門[2,3]。通過以上類似的例子,逐步使學生認識到獲取信息資源,積極主動利用信息資源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2.2培養學生信息獲取能力教師應鼓勵、支持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以培養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從互聯網上不但可以獲取大量的、最新的、有價值的知識和各種學習信息,而且其具有多樣性、直觀性和情境性的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教學中有些內容可指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查找,如細胞分裂、基因表達等內容較抽象,難教難學,學生通過查找這些內容的虛擬實驗,使之化靜為動,化難為易,使抽象枯燥的內容在動畫環境下變得生動有趣,這不但易于學生理解掌握,而且能激發他們獲取信息的興趣,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
現實生活素材豐富多彩,而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比較感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收集素材不僅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同時也可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捕捉信息的能力。例如,講完“遺傳病種類”后,為加強學生對遺傳病的感性認識,帶領學生參觀兒童福利院,進行遺傳病和出生缺陷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愛兒童,并進行普及遺傳學知識的宣傳,倡導用科學方法提高中華民族的人口素質。
2.3培養學生信息整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是指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組織和處理的能力。學生在信息來源中通過閱讀、觀察、聆聽、瀏覽、觸摸等方式來感受信息,從中篩選出有利用價值的信息。有些學生在查到資料后,不知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無用,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根據信息任務和信息來源判斷現有信息資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條理地整理出來并加以利用。例如,在學生獲取了大量有關遺傳病的材料后,引導他們進行分析、歸類、綜合,從中總結出影響遺傳病的主要因素。
2.4培養學生信息表達能力信息表達能力是指把整理出的信息進行展示和表達的能力。這個環節是檢驗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關鍵環節。可通過師生互動、問題討論、布置作業、目標檢測和寫調查報告等方法讓學生把各自整理出的信息資料表達出來,達到利用信息、解決信息問題的目的。例如,在進行了遺傳病和出生缺陷調查后,要求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并通過咨詢和診斷方式,對某些疾病提出預防和治療措施,促進優生工作的深入開展。
2.5培養學生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在傳播學上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符號傳遞信息、觀念、態度、感情等現象。在教學中體現為鼓勵學生更多的伙伴關系、合作學習與共同研究,而不是單純的競爭關系、孤立學習與自我思考。信息交流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把個人主義與他人、社會對立起來的教育觀,轉變為融合式的教育觀。例如,在進行中學生高度近視社會調查時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個小組6~8人,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在獲取、加工、整理、表達信息過程中相互合作交流,然后以報告的形式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分析遺傳病與環境因素的關系,與學生一起探討高度近視這一遺傳病的遺傳方式,使學生加深對遺傳病的理解和對遺傳病危害的認識,使學生受到人口素質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這樣既可以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擴大信息來源,提高解決信息問題的能力和效率,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信息傳遞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大膽接觸社會,發揮其主體作用,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參考文獻】
1孟振庭.走近高科技.西安:旅游出版社,2000,8.
論文摘要:網絡自主學習已成為當今教育界關注的課題,將網絡自主學習運用到翻譯課程教學中,使教師用新的教學理念與新的學習理論探索新的學習方式,符合當前翻譯教學發展趨勢,但應注意傳統翻譯教學與自主學習的利弊,更好地整合課程資源。
信息技術應用于各學科領域的相關研究與實踐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展開,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界關注、重視的一個研究課題,它的普及推動了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全面建設。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可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的方式,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真正落到實處。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作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計算機的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條件。
一、網絡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概念是由Henri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來,自主學習已經成為教育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自主學習源于人本主義,并隨著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興起而逐步發展、成熟起來的新教學理念,是一種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現代學習理念,也是目前應用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西方學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1997)、Cotterall&Crabe(1999)等都對此進行了研究,我國對此也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終身學習能力,不僅使他們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步入信息時代,網絡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網絡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師不是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而是對學生知識的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樣,為學習活動創建了一個超級信息平臺。使學生具有更多的自與決策權,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構建者,這對學生運用能力的提高起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對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積極的影響。提倡網絡自主學習,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主動接受和探究學習;強調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在網絡自主學習與合作過程當中的互動:關注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注重對知識的全面把握,注重個人的整體發展,構建個體的知識結構體系。
二、網絡自主學習與翻譯教學
以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知識傳播和應用的重要引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帶來的革新是全面的,它的應用對實踐創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重要源泉:用網絡教育促進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是國家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當今世界各國進行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目標。
將網絡自主學習運用到翻譯課程教學中來,使教師用新的教學理念與新的學習理論探索新的學習方式,完全符合當前翻譯教學發展趨勢:網絡自主學習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將帶來課程資源的變化:擴大課程資源范圍與資源共享,同時帶來學生方式的革命:網絡自主學習有利于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習者的主體能動性,培養學習者運用各種資源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信息技術可以作為自測工具,有利于學生自我反饋,發展學生的思維:也可以作為教師電子測評的手段優化評價過程,革新傳統的課程評價觀和方法。
早在本世紀初,學者們就呼吁翻譯教學要重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手段,實現翻譯教育的信息化,以提高翻譯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人們對多媒體教室網絡、計算機輔助技術、語料庫等在翻譯教學的應用做了有益探索;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翻譯課程中廣泛采用成為翻譯課程的發展趨勢之一。翻譯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源,電腦與網絡已成為現代譯者必不可少的工具與手段。網絡信息資源為翻譯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借助這種資源解決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翻譯困難,從而大大提高翻譯的效率和準確性,網絡已成為譯者不可或缺的幫手。
然而我國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通過學與教方式變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還不夠,尤其是翻譯教學領域在這方面的研究更是少見。要改變目前翻譯教學的落后現狀,就應在這一方面進行大力研究,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優化課程教學、優化教學資源、優化發展學生綜合翻譯能力、有效指導翻譯自主學習,即通過網絡及網絡自主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提高學生充分利用與有效應用網絡資源的能力。三、傳統翻譯教學與網絡自主學習的利弊
(一)傳統翻譯課堂教學利弊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仍有很強的生命力,之所以仍有許多學生愿意花錢去上新東方學校而不是在家里自主學習,之所以還有學生去參加英語培訓班學習,就是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面對情感因素的影響,Kmshen認為各種情感因素,如缺乏動機,自尊心不強、焦慮等會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心理障礙,從而阻礙學習,教師可以鼓勵缺乏自信的學生并使其進步,可以對學生進行理想注意交易以激發其學習動機,并將授課與育人相結合等等,這些面對面的師生互動以及課堂教學的人情味和人性化因素是機器所不具備的。
傳統的翻譯課堂教學中,教師教授翻譯理論與技巧知識,給學生構建翻譯體系的宏觀構架,讓學生了解翻譯體系的脈絡與相關實踐知識,師生之間可面對面的互動與交流,在教學中能及時發現問題與解決一定問題,但課堂課程的教授難以因材施教,學生實踐、運用機會少,純理論的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利弊
翻譯課堂教學由于課時少,實踐機會少等諸多不利翻譯實踐能力培養的因素,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將成為提高翻譯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網絡自主學習課程的研究成為翻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翻譯課程網絡自主學習,主要是為了順應翻譯學科發展的實際,順應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順應學生對提高翻譯能力和翻譯素養的現實需求,在翻譯教學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翻譯的主動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營造一種能支撐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
網絡輔助翻譯課程集成了大量的翻譯教學資源和設計了較豐富的翻譯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能力,自主開展翻譯學習,實現因材施教。網絡為學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的記憶功能,避免重復的翻譯工作,并通過網絡的平行文本進行比照,彌補了中國學生英語語言能力不足的缺陷,降低了漢譯英的難度,消除了學生慣有的為難情緒,增加譯文的地道性;還可利用網絡信息,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在傳統的翻譯練習模式下,很多學生是為老師作翻譯,不認真閱讀原文、譯文粗制濫造,馬虎了事:在網絡學習下的翻譯練習,練習譯文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在網絡上,擴大了讀者群,學生潛意識中有把練習做得更好的沖動,因此,質量意識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但在網絡自主學習中,處在虛擬的世界中,學生易出現焦躁、迷茫與失落等情緒,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不能持之以恒地參加網上學習交流活動,在自主學習遇到問題時,得不到幫助和指導,缺乏人際交流,學習者難以進行錯誤分析,也不利于教書育人。
網絡自主學習的培養在中國傳統說教式教學觀念以及應試教育的主流環境中,是一個挑戰。對學生而言,網絡學習使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途徑,但同時又沒了依靠。少了競爭,這對學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是一個考驗,同時也對翻譯教師提出了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