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語文課件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學生姍姍來遲
2013年12月21日6點半,北方的天色微亮。我按停鬧鐘,從床上爬起來。因為平常授課和科研任務都比較重,所以通常情況下,這個時間便是一天工作的開始。這一天,在學校西區有算法基礎的課,吃完早餐,我便乘校車從東區的家趕往西區的教室。
10分鐘后校車抵達西區,走到教室后,我打開電腦、拷貝PPT……一切準備就緒,卻遲遲不見學生的影子。7點50分,上課鈴聲如約響起,學生依舊沒有到齊,還有學生三三兩兩地拿著煎餅、包子、豆漿匆匆跑進教室。這種情況經常出現,我只好一邊跟學生們聊聊天一邊從網上找出了一張“哈佛圖書館凌晨4點”的圖片,鼓勵同學們向哈佛大學的學生學習。
9點半,下課鈴聲響起,學生四散離去,我還有些意猶未盡。
實驗室的工作指導
從教室出來后,我快步走向實驗室。除了教授本科生的課程,我還有指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任務。
到達實驗室后,學生們依次匯報各個組項目的推進情況。其中有一組進展太慢,組長說:“在調試程序時遇到了硬件問題導致結果不穩定,正在盡力消除這個問題帶來的影響。”我覺得這個故障可能由代碼的bug引發的故障。當天發現由于實驗室里機器太多,所以空氣有點不好,我決定由實驗室出錢購置一臺空氣凈化器。
上午下班后,我沒有乘坐校車,而是步行回家,一來可以思考近來的工作,二來可以鍛煉身體,一舉兩得。
日日必查的郵件
下午2點半,回到辦公室,指導學生寫論文。今年6月有好幾個碩士研究生該畢業了,可他們的畢業論文還存在諸多問題,今天單是格式問題就指導了半個多小時。
1小時后,幾位學生收拾好參考資料和論文,陸續離開了辦公室,我開始查收郵件。這是我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也是極力讓學生培養的習慣。我覺得,不管是做研究還是工作,郵箱都是極其重要的溝通工具。一般來說,日常的溝通可以在QQ、易信等即時通訊工具上進行,但重要的會議、事件、任務一定是通過郵件來傳達的,因為便于保存,有據可查。
今天郵箱里只有一封未讀郵件,雖然和工作無關,但也相當重要:幾個老同學近日將從國外回來,要在合肥聚一聚。自然是要由我來做東了!
5點半是學校的下班時間,今天念寄宿中學的兒子要回家吃飯。咱們爺倆一周只能見一面,我要親自下廚做一頓好吃的。
科學來不得半點含糊
文章主要寫列寧登山看日出,毅然從危險的小路通過,表現了列寧臨危不懼、自覺鍛煉革命意志的高貴品質。其寫作特點有三,現簡析如下:
一、交待故事背景,是為了暗中點示列寧鍛煉自己意志的崇高目的。“俄國十月革命前,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一個叫普羅寧的小地方。”這一交待除為整個故事的展開作鋪墊外,更重要的是為列寧在登山中通過小路鍛煉自己意志與當時列寧所處的危險環境聯系起來,暗中點示列寧這樣做的目的——為了革命事業的勝利,“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而應當努力鍛煉、征服害怕。
二、描寫小路之險,是為了烘托列寧鍛煉自己意志的非凡勇氣。1.通過語言描寫表現“小路”的“危險”。第一次越過“小路”之前,巴果茨基兩次回話時吞吞吐吐“有是有,就是……”、“走過幾次……”。后來,又對“小路”直接點染:“您看看,是怎么樣的?您是不能從這兒過的。”強調:近路是有,可這條路太危險了!
2.通過行動描寫表現“小路”的“危險”。
“說著,巴果茨基就朝危險的小路走去。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步子·慢·慢地·移·動著”。從“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可以想象出這條小路是多么狹窄!由“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可以想象面臨的淵谷多么令人心驚膽顫!由“用碎小步子慢慢地”橫移,可以想象出前進的艱難!這樣描寫就進一步突出了“小路”的“危險”。
3.通過細節描寫表現“小路”的“危險”。如“巴果茨基越過最難走的地方,他輕輕地舒了一口氣,回過頭來看了一下,這一看,嚇得他險些掉進深淵里。因為,正沿著那條小路移動的列寧突然停住了,他知道列寧感到頭昏目眩了。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聲喊道。”
作者通過語言、行動、細節描寫,多角度渲染“靠近深淵的小路”令人望而生畏的情景,是為了從側面烘托列寧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非凡勇氣。
關鍵詞:師生融洽 平等對話 和諧流暢
前蘇聯教育家蘇姆霍林斯基強調,“教育目標在于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和諧教育恰恰是以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全面和諧發展作為目標,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諧教育正是為了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作為語文老師應在先進的教學理念引導下,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營造民主平等、團結協作的“和諧課堂”氛圍,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把握課改實質,尋找最佳切入點,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根據我的教學實踐總結,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努力探索。
一、師生關系的和諧――平等對話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師生民主平等的交往呢?如何才能使課堂變得和諧,老師教得愉快,學生學得輕松呢?從當前的教育現狀來看,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正確認識教學過程中老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關系。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者,一切教學影響都要通過學生自身內部的矛盾運動才能被接受。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起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有組織有計劃地啟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越高,教學效果就越好,教學質量就越高。巴班斯基說:“如果沒有學生積極的、自覺的學習,怎么教也不會產生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在師生交往中,老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認識水平,靈活巧妙地設計提問,組織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點燃學生智慧火花,使教學效果更加優化。在語文課堂上師生交往,要圍繞教學目標,以語言學習為中心,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情感上溝通,達到縮小或者消除師生對教學目標認識差異的目的。老師除了要把課本上的知識以互動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之外,還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資源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恩格斯從最廣泛的意義上精辟地指出:“思維是宇宙中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在發展思維,知識不斷更新和擴充,也促使思維不斷創新,讓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更加鮮艷奪目。
(二)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形式指導和組織教學活動。要形成課堂上民主、平等、積極合作的關系,還必須摒棄師生間“師傳生受”的舊觀念,建立師生間相互信任和理解,在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相容的新型關系。馬克思說:“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的生產者,但這里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著自己的生產力的一定發展以及與這種發展相適應的交往(直到它的遙遠的形式)的制約。”馬克思的話對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往也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實現教學民主,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實踐中“產生”出“自己的觀念、思想”,這是唯一正確的途徑。語文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智力的發展,思想觀念的確立,都不是別人可以代替的,師生交往過程中的內容和形式如果脫離學生的心理、生理的特點,脫離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觀念,教學民主就難以形成,學生也難以成為“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的生產者”。所以,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師生雙方和積極性得到和諧發展、民主平等、積極合作的師生關系才能形成。
二、教學過程的和諧――流暢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關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塊“金子”都能在課堂上閃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學習的快樂、思考的快樂和成長的快樂。
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大量時間不是聽老師講,就是聽老師與其它同學一問一答的被動“聽”課,因此,筆者認為老師在課堂上應該努力為每一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提供廣泛的可能性,讓學生的內在能量釋放出來,讓他們在課堂上“活”起來,從原有的靜聽模式中走出來。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缺乏重建過程的基質。而學生能不能“活”起來,則取決于老師愿不愿、敢不敢“放”和變不變自己習慣的教學方式。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摸索,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活”起來,必須做到“五還”:
①還學生學習的“時間”。每節語文課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并逐漸向三分之二過渡,壓縮課堂上老師講授和指向個別學生的一問一答所占用的時間。
②還學生學習的“空間”。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需要變動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上。
③還學生學習“工具”。這里工具不是指學具,主要指教學內容和結構,要教會學生學習結構和掌握、運用結構,具備主動、獨立學習的能力。
④還學生“提問權”。讓學生在預習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想問的各種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⑤還學生“評議權”。包括自評與評他、發表感受、提意見、表揚和建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