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美術作品欣賞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由喻小飛、馬曉東、趙莉蓓主編,并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在該書中,作者將教學脈絡分為上下兩篇,總共十五章內容。上篇主要講解美術教學的原則、任務和理念,并介紹中西方美術教學的教育史等內容。下篇則主要介紹美術作品欣賞的相關知識,在下篇中,作者從繪畫、建筑、雕塑、工藝美術幾大美術門類出發,重點講解了美術作品欣賞的意義、性質、方法和過程。該教材是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為基礎,在完整的美術體系基礎上總結便攜的。該教材內容新穎,其中涉及到很多當代美術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和新理念。在教學內容上,教材中的學習脈絡十分清晰,在介紹中外美術教育發展歷史時,將中國美術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部分,而將西方美術分為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17~18世紀、19世紀到20世紀幾個時期,這體現了美術與歷史文化背景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習者更容易理解美術的內涵和其推動美術學科發展的根本因素。
二、《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對現代美術教學的重要意義
我國常年處于應試教育背景下,在應試教育占據主流的教育環境中,美術教學也大多以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不易于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的提高和培養,也不符合當前社會對美術領域人才的具體需求。美術教育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結合的一種特殊學科,現代美術教學強調學生和老師在學習活動中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依托的。為了讓學習者能夠在美術學習中收獲情感體驗和知識,教師不僅要擔負好知識傳播者的角色,還要引導學生能夠對美術作品的靈魂--作者的創作思想深入了解。這就要求在美術教學中必須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能夠在學生學習中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能夠在美術鑒賞和美術科目學習中將美術化為自身的素養。
更加具體的美術學科教學目標要求,意味著傳統的美術教育已經無法完成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我國現用的大多數美術教材,都是以美術學科理論基礎知識傳授為主編寫的。這些教材偏重于幫助學生梳理美術學科基礎知識脈絡,讓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美術基礎。這些教材雖然在美術教學中也是必要的,但卻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美術鑒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由由喻小飛、馬曉東、趙莉蓓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在開篇中就明確指出,要研究美術教學,首先要探討美術教育中相關概念教學的目的。在這一宗旨下,該教材注重討論了美術教學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條件、美術教學論文鉆屑、美術教學實踐等問題,這些基礎性問題不僅囊括了美術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還讓學生將美術知識和這些知識的具體應用建立了聯系。
《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這本教材,直面當前美術教育重技巧、重理論而輕視情感教育的現狀,加大了對學生情感與文化知識能力融合的訓練,不僅有益于激發學生的美術科目學習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思維辨析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提高,從而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和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的互動教學模式評析
編者在《美術教學理論與作品欣賞》中專門強調,互動,即是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和互相影響的過程。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特殊情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與個性,進行針對式的優化教學。這樣一來,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就可以有效地融合。這種模式的教學核心在于師生之間有效的交流與合作。為了成功實現這一核心要求,教師需要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前設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畫從題材內容來分類,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三大類。所以《中國古代人物畫》在整個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節內容屬于民族文代傳統類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激發民族審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教材特點
(1)本教材徹底拋棄了以美術史為線索的編寫思路。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線條)和獨特的藝術特點(以形傳神、氣韻生動)
(2)教材篇幅過長,一課時難以完成任務。我在不違背大綱原則的基礎上,只選用《籫花仁女圖》《蒙娜麗莎》《韓熙載夜宴圖》《蘇武牧圖》。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美育目標。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著重理解中國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和
獨特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掌握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提高美術欣賞能力。
二、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育觀念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
段。我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采用比較分析法、引導探究法、八字教學法等教學方法,運用投影儀輔助教學。
三、學法(主要培養其思維能力)
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個性化的情感活動。在教學生掌握美術作品欣賞方法的同時,也應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鍛煉,比如:描述,感受,理解,評論。
四、教學程序
1.組織教學,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
2.引入課題
教師提出一個關于繪畫方面的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世界上什么事物比較容易畫呢?從而引出人物比較難畫,人的神韻更難畫。從而導出課題“形神兼備,遷想妙得——中國古代人物畫”。(板書)
3.作品欣賞
提問:中國古代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什么?其藝術特點是什么?(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欣賞作品,并找出答案。)
(1)比較欣賞中外兩幅作品《籫花仁女圖》(中國)(主要造型手段是線條)《蒙娜麗莎》(外國)(主要的造型手段明暗、色彩)。比較得出古代人物畫的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線條”。
(2)運用美術欣賞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評論”,引導學生賞析《蘇武牧羊》圖,作者任伯年,題材是漢代使臣蘇武。描述:畫中蘇武在北海放公羊的情景。蘇武站立在漫天飛雪的北海,手緊握著使節杖,目光注視著祖國的方向。他的衣服、鞋又破又舊。陪在他身邊的只有那些羊。感受:從蘇武的神情中,似乎感覺到他對祖國與親人的思念以及他崇高的氣節。理解:作者注重描繪任務的神情,以形傳神,把蘇武這樣一個偉大、有氣節的愛國人士描繪得淋漓盡致,極富表現力的線條,增強藝術感染力。評價:清代末年,由于吏治腐敗,閉關鎖國,中國淪為任人宰割的國家,出于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強烈責任感,畫家畫了此畫,此畫激蕩著畫家對侵略者的無比痛恨之情,以及以國家危亡的擔憂之心,包涵著悲憤反抗的
精神。
(3)從《蘇武牧羊》的賞析中,概括出欣賞的方法:
欣賞的方法歸納起來有:描述(你看到什么?像說明文手法)。感受(你有什么感覺?像散文手法)。理解(作者想表現什么?像議論文手法)。評論(你喜歡這件作品嗎?為什么?像文學評論手法)。
五、板書設計
中國古代人物畫
1.中國古代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線條
2.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特點:以形傳神、氣韻生動
論文摘要:幼兒美術欣賞教學是幼兒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欣賞不是簡單地展示出來,更重要的是引導幼兒進行認真的觀察體會,理解作品的內容形式,不斷提高其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而教師作為引導者,其自身素質是影響幼兒欣賞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民主、和諧、輕松的教學環境是我們倡導的宗旨。
一、美術欣賞在幼教活動中的意義
美術欣賞作為一項基本的美術教學活動,在不同層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學中存在著,是學習美術不可缺少的學科。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美術欣賞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欣賞了解人類不同歷史階段的繪畫種類、繪畫特征及每個時期的美術創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風格。美術欣賞對提高學生審美文化素養,拓寬創作視野,弘揚人類正義精神,確立開放、寬容的審美心理,重構知識結構有著積極意義。
美術欣賞可以提高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審美創造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同樣,美術欣賞也是對幼兒教學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能使幼兒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欣賞內容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和教育。
幼兒美術欣賞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是幼兒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教育中,欣賞與繪畫、手工、玩具等內容有機結合,構成美術教育的完整體系。我們必須了解幼兒的欣賞接受能力和范疇,才能為幼兒欣賞教學做好前提準備。首先,幼兒認知美和欣賞美是需要時間和方法的。美的欣賞具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隨處可見,但幼兒對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來幫助其提高審美能力,達到審美目的。其次,幼兒美術欣賞能豐富幼兒的知識,開闊幼兒的視野。人們既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認識世界,也可以用藝術的方法來認識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后者是具體的形象思維活動。三至六七歲幼兒的思維特點就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是需要用藝術來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因此,在美術教學欣賞中,幼兒通過欣賞教學可以了解許多個人經歷無法得到的豐富知識。
二、幼兒美術欣賞的范疇
美術欣賞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對美術作品的一種和諧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無拘無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對美術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審美意識,培養兒童的審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動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兒童的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審美活動。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兒童充分調動他們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對美術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進行充分體驗和認識。幼兒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有選擇性的,什么樣的物象他們可以感知、接納,接納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內在情感結構的制約,表現出來的特征也不盡相同。因而,我們進行美術欣賞活動前需要了解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狀況,了解不同年齡幼兒對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賞活動真正達到提高幼兒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實際上幼兒在出生2-3個月時就對生活中的光和聲有了明顯的感知,并能夠逐漸熟悉某種形象和聲音,過了4個月,它就會主動尋找光源和聲源,5個月后就可以有意識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興趣的物件,并能通過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聲來體驗人生最初級的審美樂趣。
2-3歲是幼兒能夠欣賞具體形象和感知具體情節的階段,幼兒情感是單純的,他們為之陶醉的事物都帶有某種幼稚的特征。簡單的形狀、單純的顏色以及單純的情節都能引起這個階段孩子的共鳴,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現很少對幼兒產生影響。幼兒的經歷有限,他們的內在情感比較單純、自然,審美體驗也是單純的,已有經驗的參與比較少,也沒有成人那么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他們的審美體驗更多的是對物象感知的認識及伴隨著的感性愉快。
幼兒過了6歲以后,大腦機能日趨完善,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標志,就是大腦興奮和抑制過程都有了明顯增強。精力的充沛給幼兒的審美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他們的審美能力已相當成熟,藝術才華也逐漸顯露。歷史上許多馳名世界的偉大藝術家都在幼兒階段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能。
一般來說,幼兒欣賞的美術作品大致包括3類:
1.經典性的美術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種題材的美術作品、雕塑及工藝美術品,這些作品有著較高的藝術性,對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最有幫助。
2.兒童畫家創造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是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創作的,深受幼兒喜愛。
3.幼兒的繪畫:包括國內外的優秀幼兒作品,同園同班孩子較好的、富有創意的作品,這些作品距離幼兒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們接受和理解。繪畫作品的欣賞,在幼兒的欣賞活動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美術作品是人類情感和智慧的結晶,能夠使幼兒欣賞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兒的審美層次不斷提高、不斷延伸。而對好的欣賞作品,要使幼兒產生美的感受,產生更豐富的聯想,并能夠用藝術的語言和詞匯表達出來,還需要教師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正確科學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語言,能夠使幼兒、教師和欣賞作品融為一體,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似與不似的審美評價
幼兒對美的感受是階段性的,每一個階段對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兒一般喜歡看一些具體的、簡練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們也總喜歡鮮艷和絢麗的色彩。就單一色彩的物象與五彩斑斕的物象來說,幼兒一般喜歡后者,因為后者的色彩對視覺的沖擊力較強,并且能夠激發幼兒多方面的聯想,也最能使他們感到興奮和愉快。這種憑借好聽好看韻標準來判斷對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兒在審美力發展提高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但是審美畢竟是一種寬泛的精神活動,它的內涵并不局限于這種初級的標準當中,粗獷的造型、滯重的色彩在繪畫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從不同角度傳達著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兒能夠真正切實地欣賞這樣的美就要跳出初級標準的束縛,向更高層次升華才行。
似與不似的審美標準是幼兒美術欣賞中一個很重要的層次。在藝術觀念上,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是以道德為價值判斷準則的。中國傳統歷來講究作道德文章,把繪畫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勸戒”、“著生沉”這一輔翼道德的層面上。中國傳統繪畫雖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筆墨的,但在作品的內涵上也是借物詠懷,抒寫胸中逸氣。因此,歷代的繪畫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作者表達興趣和情緒的痕跡。幼兒在欣賞繪畫作品時可以從似與不似的角度,由教師悉心引導去觀察,去擴展自己的思維,拋開具象的束縛,主觀地去理解作品。因為幼兒的思維還處在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一時還不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這時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就顯得尤其重要。總之,讓幼兒理解藝術源于生活,必須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作品須接近生活才行。因此,欣賞美術的似與不似不能以對錯的觀點來評價,不能隨便否定,而是應該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逐步提高。
四、教師審美素質的提高
在幼兒欣賞活動中,涉及美的內容是寬泛的、多彩的,而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幼兒美術欣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調查顯示,幼兒園課程中美術欣賞活動開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幼兒園甚至沒有把這種活動列入課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