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小學語文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二人都指出了以興趣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動中的重要性。寫作教學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要重視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與培養。可以說學生對寫作感興趣,那么頭腦中就會不斷地閃現新思路、新觀點,自然文章具有新意與想象力;相反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就只能是拼湊文字,哪里來的新意與創意。為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首先就要重視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學生不愛寫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覺得寫作難、難寫作,正是在這種消極恐懼心理的影響下學生對寫作性不高。而要激起學生寫作的激情,讓學生樂于寫作,就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降低學生的心理恐懼。如我們可以為學生朗讀一些優美的文章,包括一些名家作品、作文選刊以及往屆學生作品等等,讓學生體會文字的魅力,吸引學生,讓學生也學會用筆來描述自己的生活。選擇學生熟悉而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感受到親切、熟悉,這樣都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減輕負擔,激起學生參與寫作的激情與動力。
二、將寫作與生活結合起來
寫作并不是脫離生活的憑空捏造,而是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藝術加工。寫作與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對此葉圣陶先生有過這樣精辟的論述:“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脫離生活的寫作,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要將學生禁錮在教室內進行封閉式的寫作,而是要讓學生走向生活,走進大自然,去汲取養分,充實到寫作中來,這樣學生所寫出的人物才能更形象,景致更優美,場景更感人,才能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一)讓學生多觀察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小學生雖小,但是他們有著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用心來觀察,不要讓這些精彩的瞬間流逝,要用敏銳的觀察來用心記錄。
(二)讓學生多參與
鼓勵學生多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在豐富的活動中來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強化生活體驗,這樣都必將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寫作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將寫作與閱讀結合起來
閱讀與寫作本身就是一體的,閱讀是寫作的根本,寫作是閱讀的延伸,在閱讀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寫作中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重視課內閱讀
教材上所選入的文章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代表性,非常適合小學生的閱讀,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品質,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是局限于讀,而是要將讀與思結合起來,要讓學生通過閱讀來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練、布局的巧妙,讓學生在閱讀中來豐富語言素材,掌握寫作方法與技巧,這樣都可以成為學生今后寫作的借鑒。
(二)重視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有著更為寬廣的空間,可以讓學生暢游于文學殿堂中,課外閱讀已成為現代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閱讀水平與書籍資料來為學生制訂詳細而長遠的閱讀計劃,讓學生展開漸進閱讀,在閱讀中來增長見聞,豐富視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與語文素養。
四、將寫作與修改結合起來
小學生是很愿意動手和動腦的。上語文課的時候讓學生動起手來“畫”出所看到的事物,“畫”出所想到的事物形象,教師要教育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來體驗事物的特點。這樣就克服了學生只動腦不動手的習慣。使學生的眼、手、腦充分地動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畫風》這一課,教師要通過課堂的講解,使學生理解“風”是怎樣的一種事物。教師要首先設計一個景色,然后讓學生往這個景色中添加“風”。我們每天都能夠感受到風的存在,但是如何把它畫下來呢,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學生互相討論,有的說應該這樣畫,有的說應該那樣畫。畫出來的風的形式各式各樣,不管怎樣,教師都要加以表揚,最后評選出優秀的作品來。讓學生明白一點;風是不能直接畫出來的,必須要在其他事物的配合下才能體現出風的作用,這樣的結果要遠遠大于教師直接講解的效果。
二、教師要能夠給學生提供“說”的空間和時間
教師如何才能知道學生學會了嗎,學得怎么樣了,這都需要學生“說”才能了解到。這就需要教師要善于給學生于足夠的說話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在課堂上讓學生暢所欲言,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可以是教師提問式,學生自由回答式,學生自由討論式,小組式,問答交流式等方式。讓學生對課堂知識補充說,對問題更正說、修改說,學生總結說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語言組織能力。
三、讓學生養成勤于動手的習慣
教師在課堂上對問題講得再仔細、再認真,對學生來說,也僅僅停留在聽的角度。要想讓學生能夠真真做到記憶深刻,就必須讓學生動起手來,親自對問題做一下。學生做的過程,不僅僅是動手的過程,還包含了思維探究的過程,學生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理解,并且結合動手操作使問題逐漸明朗化、細致化、深刻化。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盡量創造條件,爭取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在這些時間里自由地掌握、自由地創造。但是,教師不能是放任自流,隨意讓學生學習,而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讓學生去學習一些知識。例如,教師讓學生把二年級上冊書中的成語抄寫一遍,如果教師提前把所有的成語總結在一起,讓學生僅僅抄一下,那么效果可想而知。相反,如果教師告知讓學生自己查找所有的成語并且摘抄下來,這樣的效果肯定會有所不同。因為學生在查找、摘抄的過程中其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有效的發揮。
四、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
質疑的過程,就是展現思維的過程,大膽創新的過程。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要教給學生對待事物不僅要遵循事物的規律,按照規律來辦事,還要敢于懷疑前人,不唯書、不唯上。例如,在講解《蛇和莊稼》這一課時,莊稼為什么會又有了好的收成的原因是蛇是田鼠的天敵。水災后蛇被淹死,田鼠大量繁殖糟蹋莊稼。現在田里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讓蛇給吃掉了,因而莊稼又得到了好收成。但是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還有其他的原因嗎,如果在莊稼被海水淹的第一年就買上蛇,莊稼就一定會立刻好起來嗎?學生便大膽地回答道:“不能,莊稼被海水淹沒,海水是咸的,已經破壞了土壤的成分,已經不再適合莊稼的生長了,即使第一年就抓上來蛇也不會好轉起來。幾年以后,土壤經過雨水的沖洗、稀釋,土壤中鹽的含量逐漸減少,慢慢地適應了種植莊稼的需求,就可以獲得好的收成,所以,不僅僅是蛇的原因。”學生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進行大膽地思維,合理地分析,得出的結論完全符合事物的規律,符合創新性思維教學的要求。
五、教師要善于“授學生于漁,而不是授學生于魚”
1.閱讀活動流于形式。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語文教師會適當組織一些閱讀活動。但是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并不到位,導致大部分活動僅流于形式,雖然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并且課堂氣氛活躍,但是起到的實質作用并不明顯。
2.輕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師生之間缺乏互動。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的只是傾聽者的角色。教師只是自己在對文章進行分析,并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想法與感受,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交流,由此抑制了學生思考力和創造力的發揮。
3.重數量輕質量。
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重視學生閱讀的數量,而不管文章是否真正對學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教學理念下,學生即使閱讀了很多書籍,往往收獲也不大,且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也有待加強。
4.只重視文章的知識點,輕視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語文不僅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學生進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建立健康的審美標準。但是,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對文章知識點的識記,而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使得學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
二、有效提高閱讀教學水平的方法
1.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教師能夠精心設計課堂導入,便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著手,如可以從學生喜歡的游戲或者崇拜的明星導入,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學生愛看的動畫片。總之,課堂的導入要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只有讓學生產生興趣,他們才會集中精力認真聽講。此外,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最好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讓新舊知識之間產生聯系,使學生對舊知識達到復習與鞏固的效果。
2.閱讀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師開展閱讀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律,不能將目標定得太高太遠,要根據學生實際提出適當的要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將目標定為能夠根據拼音讀一句話,并且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讀懂每句話的基礎上,通讀全文。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要讓學生帶著感情閱讀,并且能夠將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出來。這樣,教師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學生的閱讀學習更具有目的性,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3.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以主導者自居,而要轉換角色,以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就某個問題讓小組之間展開辯論,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同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
4.營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由于學生性格、閱歷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會不同。教師不能束縛學生的思想,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自己去品位文章,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以便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良好的閱讀氛圍,有利于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
5.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提高學生對閱讀知識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