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心理素質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是要改變過去職校特別是中等職校中“應試教育”的傾向。
中職畢業生由于就業困難,升學愿望更加強烈,導致了升學競爭的加劇,“應試教育”的產生,使得作為手段的成了不少學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們的常常停留在知識的表層,而對蘊含在知識中的智能價值則不很重視,其素質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樓閣。這種情況不改變,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就成了無本之木。職校摒棄“應試教育”的傾向,可從根本上解放學生的思想,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這正是激發學生創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二是要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知識經濟需要具有綜合能力的通才,只有專業技能是不夠的。為此,要改變過去職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知識面過窄、過專、過偏的現象,進一步拓寬專業范圍,淡化專業界線。在課程設置中要削技強干,加強綜合性強、適應面廣、有較強的遷移價值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的教育與訓練,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科技發展新趨勢的反應能力與創造潛能。
面對競爭,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永遠是勝利者,相反,失敗卻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對失敗,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應當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為此,職校要改變過去對學生重智力培養,輕心理健康教育的現象,要在重視培養學生智力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著重培養他們開拓進取、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對挫折、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二、知識經濟要求職業教育的課程不斷更新且呈綜合化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周期縮短,職校要改變過去課程設置上的單一、狹窄現象,加強課程綜合化。要根據人才市場的現實需要和技術發展的潛在要求,科學地確定各類教育的結構和各類課程的比例,力爭做到:
(1)既重視課程的性,又不否定課程的基礎性。在注重應用性的前提下,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大的自我學習和發展的潛能。
(2)既重視課程的專業性,又不否定其適應性。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生產、管理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這就決定了課程及課程體系必須以職業或職業群需要作為重要依據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但在注重專業性的同時,也要在課程設置中注重學生適應性從業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更多地表現為奠定在較高科學文化知識基礎上的一種遷移能力。否則,專業太窄,無法使他們的知識、能力、品格得到全面發展,容易造成他們專業不對口而一時無法向其他領域轉換。
(3)文科相互滲透。,我國職教培養的人才知識面窄,文理學科各不相通,已不適應知識的需要。為此,在課程設置上應文理兼容。
(4)增加選修課。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過去選修課較少,有些學校甚至沒有,這顯然不符合知識經濟所需的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職校應增加選修課,且允許學生跨專業選修課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他們對知識技術的自主選擇權利,擺脫他們的被動客體地位。這有利于學生全面地認識知識,使其素質全面提高。
三、知識經濟要求職業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職業教育要求培養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目前,職教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師知識結構不合理,實踐動手能力弱,這勢必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為此,職教要大力加強教師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1.培養一大批一專多能的師資隊伍。
職業學校的教師在以本學科教學為主的前提下,根據學校教學需要及自身條件和興趣,選擇一至兩門與本學科相近或相關的課程進行系統。這有利于更好地協調課程間關系,也有利于教師從專才向通才發展。
2.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
職教師資知識結構中應有三個基本要素:專業學科的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學科知識和交叉學科知識。這有利于教師自身知識體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師以簡馭繁、觸類旁通,更有效地發揮其“傳道、授業、解惑”職能,從而順應知識經濟對職教師資的要求。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沒有學習觀念,更沒有勞動觀念,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收過碗碟,更沒拖過地板。為了讓他們養成愛學習、愛勞動的好習慣,我搜集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歌曲,在課堂上不僅播放給他們聽,在又唱又跳的快樂氛圍中體會到學習和勞動的快樂。如在教學《讀書郎》這首曲子時,我不僅教會他們怎樣打拍子,還讓學生們自覺地走到教室中間,自編自演,要他們把“不愛學習,沒有學問無顏見爹娘”那幾個句子反復表演出來,在同學們精彩的表演中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我有一雙小小手》這首歌之前,我讓學生們把手舉起來,然后讓他們說說手有什么作用。小學生們踴躍地回答出很多有關手的作用,諸如吃飯、玩電腦游戲、打球、寫作業等,但沒有想到過用手去勞動,安靜下來后我讓他們聽聽這首歌,再數數手的其他作用。在音樂的播放聲中,他們懂得還要愛勞動,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聲里,明白了勞動的光榮。
二、利用音樂課堂培養小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多數人對音樂天生就有興趣,小學生也是一樣,他們愛唱歌、愛跳舞,對一切充滿好奇和希望。音樂老師抓住這些特點,在音樂課中選取一些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歌曲,或者開展一些有意義的音樂活動,讓小學生在快樂的歌聲和趣味盎然的音樂活動中,形成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素質。例如,在教唱《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曲時,在教會學生如何識譜、如何打拍子的同時,我還通過這首歌醉人的旋律和令人奮發向上的歌詞,去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進而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低年級學生中,邊用音樂伴奏,邊讓學生做游戲,老師帶領學生玩捉迷藏、老鷹抓小雞,甚至是玩過家家,營造一種快樂而又和諧的氛圍,既讓學生們感受到了音樂活動的趣味無窮,又讓他們覺得集體生活的無比快樂,從而形成健康良好的個性,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利用音樂課堂培養小學生的自尊心
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樣是小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它不僅關系到小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還會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和國家形象。現在的孩子大多是泡在蜜罐中長大的,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不擇手段,甚至打諢耍潑的事都做得出,不達目的不罷休。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小學生懂得什么是廉,什么是恥;哪些事可以做,必須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該做。每一級學生,我所教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把這首歌的旋律、歌詞的內涵詳盡地詮釋給他們,告訴學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都要自尊自愛自強,才能立足于世界。現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為了捍衛祖國的尊嚴,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四、利用音樂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中學生正是心理、生理變化的關鍵時期。加上學習負擔重,有的學生基礎差,心理壓力大,容易產生厭學、逃學,出現各種違紀違規事件。這時候班主任一定要切忌粗暴式的教育方式,要對學生有耐心和恒心,不斷說服教育,要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感受到溫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內心里有所變化。
二、對學生要有平等之心
平等待人,尊重學生是實施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這要求班主任必須把學生當成一個獨立平等的人,尊重其人格。如果處處都想著維護自己的師道尊嚴,唯我獨尊,把學生僅僅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對學生要么冷漠輕視,要么呵斥批判,這樣就在無形中拉開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那就無從下手解開學生心中的結。
三、對學生要有理性之心
心理素質教育不僅堅持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科學化,還要根據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因此,班主任必須富有理性之心。班主任只有在理智平和的心態下,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對學生既不盲目表揚,又不灰心喪氣,一步步實施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攻克學生心中的壁壘,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只要我們以平和心態對待學生,多多換位思考,就沒有不能寬容學生的。更何況,當今社會正處于經濟變革時期,大多學生都失去父母蔭庇,成了可悲的“留守兒”,我們應該更多地、全方位地、像父母一樣地對學生無微不至地關愛。若能這樣,我們對于學生的過錯,就再沒有了絲毫的偏激了,而是對學生循循善誘,因人施教。
四、對學生要有欣賞之心
在班級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往往喜歡用心中的好學生去要求全班學生,在他們眼里好學生只是有限的幾個,許多學生往往被遺忘,偶爾記起,也多諷刺、挖苦,這只能讓學生增加自卑、膽怯、孤僻、憂郁之感,久而久之,心理問題隨之而來。因此,無論什么樣的學生都需要班主任的欣賞。在教師、班主任的欣賞中,好學生少了孤傲,多了平常心;差學生少了自卑,多了自信心。這樣,學生即使在生活學習中遇到一些挫折,學生的心態也會在短時間恢復正常。
五、對學生要善于多觀察
觀察力是教師智力的一種因素。班主任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也就是察言觀色把學生的最細小的眼神,表情、動作、姿態的變化盡收眼底,從而全面、及時、準確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甚至有預測性地推測其發展趨勢,獲得管理學生的主動權。
(一)觀察學生的姿勢
在課堂上,在班會課上,有的學生手臂高高舉起,身子前傾,恨不能站立起來,要說的話就在嘴邊,只有一吐為快。教師、班主任如果暫時不叫他,也要給他一暼表示肯定,給一個微笑表示夸贊。學生會意識到“老師已經肯定我反應快,發言積極,只不過不需要我來回答而已”。如果學生積極應戰的姿態,教師不予理睬,學生就會埋怨教師“偏心眼”。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因賭氣而不再積極舉手發言。有的學生慢慢舉起手來,舉得不高,臉上還帶有幾分羞澀,這是平時不經常發言的學生或是對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還沒有多少把握,看那神情有幾分羞澀,這時就要考慮讓他優先發言,叫他時要語氣平和,讓膽怯的學生信心倍增,格外珍惜這次鍛煉的機會,盡可能給學生滿意的答復。還有的學生,想伸手又不敢伸,躲躲閃閃,這類學生平時自信心更少一些,大都還沒考慮成熟,可又不甘落后,這時教師就要送去鼓勵和期待。
(二)觀察學生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