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精品范文 農村論文范文

農村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村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農村論文

第1篇

在教學中利用校本教材,讓學生知道家鄉農民畫的風格,農民畫的技法,農民畫那大膽夸張變形的特點,大紅大綠的著色,畫面鮮艷、明麗、豐滿,給人以安詳、平靜、輕松的美感,具有現代氣息、民間風味、鄉土人情、裝飾性融為一體的畫面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這就促使了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形成。

二、利用地域特點進行美術教學

教師充分利用地域課程資源,結合學校實際的地域特點,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對地域資源進行挖掘、整理并組織成教學內容。教學中教師盡量發掘和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地域素材,從地域資源中挖掘出豐富的教學內容。在特色教材《美麗的家鄉》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農民畫和版畫結合的方式表現建筑風格,創作出一幅幅具有當地特色的、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作品。這種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觀察能力,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了用美術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愛家鄉意識。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木屑這一有效資源,教學生進行粘貼畫的創作,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內在體驗,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另外在《多彩的花邊》一課,我讓學生用廢舊報紙、包裝紙等剪花邊裝飾生活用品。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找了很多當地資源圖片進行欣賞;為了讓學生獲取最初級的設計體驗,真正感受到藝術美化生活,課前,我將畫紙剪成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請學生來做一做小設計師,選擇自己喜歡的日用品進行裝飾設計。結果顯示這一活動是最經濟實惠的,它不僅內化了學生的各種收獲,還較為成功地使之外化,學生由始至終處于積極參與的狀態,他們的心情一直沉浸于快樂和興奮的愉悅之中,有效地為學生的美術素養、審美經驗和藝術表象的儲備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發展空間,穩步提升了他們的設計意識。

三、利用當地民俗進行美術教學

第2篇

關鍵詞:福建省;農村師資;教師流動

師資合理流動是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然而,農村師資超常量外流嚴重削弱了農村中小學的師資力量,成為制約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瓶頸。理性審視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現象,采取相應對策,扭轉農村中小學教師超常量外流局面,對辦好農村中小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概況

2008年福建省小學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農村小學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學在校生總數的53%。與2007年相比較,農村小學在校生減少了15.7%,農村教師減少了417%。農村小學生師比從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農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總數的41.63%。與2007年相比較,農村初中在校生減少了3.4%。2008年農村初中教師占初中教師總數的41.58%,其中,調入1568人,調出2732人,凈調出人數是1164人。2008年農村初中生師比是15:1,與2007年生師比17:1比較,生師比相對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農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總數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師52531人,其中農村普通高中教師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師總數的14.48%。農村普通高中生師比14:1,與2007年生師比16:1相比,有所下降。從農村高中教師的調入與調出來看,2008年農村高中教師凈調出36人。高中學生增加26.6%,教師反而流失的現象不得不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二、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特點

(一)師資呈單向性流動為主

根據對2009年農村初中校長培訓班141位校長的問卷調查,141所農村初中三年內調出790人,占10%,辭職138人,占1.74%。根據對參加2010年1月第一期農村校長教育教學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長的問卷調查,有教師調動的學校66所,占87%,近三年內共調出教師637人,占教師總數的11%,辭職33人。從流向上看,教師調動是從農村流向縣城,從靠近城市的農村流向發達城市,從非重點學校流向重點學校,從辦學條件差、待遇差的學校流向辦學條件和福利待遇相對較好的學校。流動情況在農村各地區的分布不均衡,比較偏僻的貧困地區流失的情況反而較少;而距離城鎮較近的地區流失情況反而嚴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師流出居多

根據對2009年農村初中校長培訓班141位校長的問卷調查,141所農村初中有高級教師727人。僅占教師總數的9%;而農村師資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學歷以本科為主。根據對參加校長培訓班的76位農村小學校長的問卷調查,農村小學調出教師的職稱絕大多數是小學高級或者一級,年齡絕大部分在35歲以下,學校領導班子和熱門學科教師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縣某農村中學,學校教師平均年齡39歲,近十年沒有分配一位新教師來,而兩年內優秀教師調動或者借用達到13人。近兩年三明市中小學教師中高級職稱論文評審遭淘汰論文比例達到10%,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村教師。這也從另一側面說明農村教師流失之后,剩余教師素養不高的問題。

(三)優秀教師外流引發生源外流

師資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發優秀生源流失。城市、縣城高(完)中與農村高(完)中形成鮮明的反差。龍巖某縣城一所獨立高中,目前已經擴展到90個教學班,每個年段20~28個班,一個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學生。福州某校也有類似情況,為了應對不斷膨脹的學生數,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師就達到30多人。城區高中教育的絕對優勢,對農村普通中學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脅。龍海某農村中學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臨近的某農村中學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農村中學,每屆學生都有輟學的,最多的曾出現一屆輟學100多人。

(四)師資外流的負面影響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師的主要接收地區的教師工資、福利待遇都大大高過流出地,造成教師隊伍的嚴重振蕩,人心浮動。特別是年輕教師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學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師一邊保留著教師崗位,一邊干起了“副業”;還有一些教師干脆不打招呼就辭職走人,使學校領導措手不及。學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農村中小學的教師專業化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三、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問題分析

(一)守望崗位與心理落差的交織

農村年輕教師大多是20世紀70~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從本質上說,他們接受過高層次的教育,深受父輩的影響,還是能夠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但他們講究更多的是付出與回報的效率比。影響農村教師穩定的因素主要是農村學校提供給農村教師的生活與生存環境。其實農村教師并不怕苦,他們害怕的是沒有希望,得不到認可。故而要解決農村師資均衡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要解決如何讓教師留得住和好教師愿意來的問題。

(二)鄉土情結與血緣連結的缺失

目前農村教師分為三類:一是通過招考進來的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師畢業生,后已進修大專或者本科,這部分人很多已在學校中層以上崗位;三是老年教師,從民辦轉正,這部分教師已經不多了。福建省農村普通中學教師占全省中學教師總數的32%,35歲以下的農村中學教師占農村中學教師總數的65%;農村小學教師占全省小學教師總數的60%,35歲以下的農村小學教師占全省農村小學教師的43%。這些35歲以下的教師大部分是招考來的,由于他們是外來人,缺乏鄉土情結與血緣連結,無論是個人價值觀還是個人生活都無法真正融入農村,總是希望早日離開農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三)學校管理水平與教師發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學校長中,特級教師149人,占校長總數的0.92%。高(完)中校長級教師占全省擔任校長職務的特級教師總數的54%,其中正職校長占了64%,而初中校長中僅有7位是特級教師。小學校長級教師56人,占小學校長總數的0.5%。普通初中校長中具有碩士學位的僅8人。

具有專科學歷的初中校長占總數的26%。調查的76位農村小學校長中,特級教師僅4人。小學校長中,中專(中師)及以下學歷的占小學校長總數的34%。由于學校管理水平問題,部分中老年教師不求進取,一些年輕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發展甚感擔憂,對學校管理現狀不滿,這也是造成教師流動頻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決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的措施及建議

(一)現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標準。2008年底,福建省將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標準提高到城市學校水平,城市、縣鎮、農村初中學校統一按員生比1:13:5配備教師;小學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學校按員生比1:19.5配備教師;在校生31~200人的學校按班師比1:1.7配備教師;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備2名教師;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備1名教師。全省增加6500個編制,優先用于補充農村小學緊缺學科教師,到2011年底前為農村小學足額配備英語、體育、音樂、美術、科學教師,使所有農村小學都能開齊開足國家和省規定課程。

二是實行“縣管校用”的教師管理體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頒發《關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實施意見》,福建省逐步實現縣(市、區)域內公辦學校教職工人事關系“收歸縣管”;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師資校際交流制度,促進校長、教師在城鎮學校和農村學校、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合理流動;原則上在同一所學校工作滿一定年限的教師都要進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數要達到應交流人數的10%以上;城鎮中小學教師評聘中、高級教師職務應有在農村學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學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經歷,其中城鎮義務教育學校40周歲以下教師評聘高級教師職務應有在農村任(支)教兩年以上的經歷。

三是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財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財政支出支持農村教育發展:改善農村教師待遇,確??hC市、區)域內農村教師待遇不低于城鎮教師待遇;設立農村教師獎勵基金,對長期在農村從教、表現優秀的教師予以獎勵;適當提高農村學校(含教學點)中、高級教師崗位的結構比例和農村教師在各級各類評先表彰中的比例;在農村地區學校建設教師周轉房;實施農村緊缺教師代償學費計劃,高校畢業生到鄉鎮及以下中小學任教的,可直接轉正定級,轉正定級時薪級工資高定一級。

四是實施農村教師(校長)培訓工程,不斷加強教師培訓機構建設,強化福建教育學院培訓、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中的引領作用;啟動農村教師(校長)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將全省農村教師(校長)輪訓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學院中小學教師培訓和校長培訓達10546人次,共舉辦中小學校長培訓班29個,培訓校長3385人次;共舉辦教師培訓班91個,培訓中小學教師7161多人次。其中,舉辦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工程省級培訓班55個班次,培訓3760名農村教師;獨立舉辦農村中小學校長能力提升工程3個培訓班,培訓239名農村中小學校長。

(二)進一步“控流”建議

一是建立農村教師服務期制度。在改善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的優惠政策前提下,對新補充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和靠農村優惠政策評上高一級職稱的教師,教育主管部門都需要制定服務期制度,在聘用中給予明確規定。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可以率先在經濟發達地區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試行城鄉教師雙向、定期流動制度,所有教師無條件在城鄉學校之間流動,以便徹底杜絕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和當地鄉鎮領導都要關心農村學校工作,共心農村教師生活,并對他們的工作績效進行年度評估。

二是建立城鄉教師交流共享機制。福建省三明市12縣市區幾乎都實行教師“上掛”與“下派”制度。“上掛”就是把農村學校的教師送到城市學校學習培訓,通過“上掛”學到城市學校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達到參考式培訓的目的?!跋屡伞本褪前殉鞘袑W校的優秀教師派到農村學校支教,讓“下派”的教師到農村學校做示范,把城市學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傳授給農村學校的教師,通過教師的相互交流,達到城鄉師資統籌和教師培訓的目的。對于能到農村任教三年,且成績突出的,應予以特別嘉獎。

第3篇

關鍵詞:農地流轉;勞動力流動;補貼

“民以食為天”,農業安全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是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我國是一個大國,解決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安全問題,必須首先立足于自力更生。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我國農村原本從事農業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向城市和工業領域流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城鎮和工業的發展。2004年發生“民工荒”現象以來,我國勞動力供給持續緊張,農民工勞動力價格持續上升,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我國正在從“勞動力絕對剩余階段”進入到“勞動力相對剩余階段”。這意味著農地流轉也將面臨新的形勢。

一、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現狀

長期以來,普遍認為我國農村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勞動力是剩余的,絕對數大約有1億到1.5億,農村剩余勞動轉移的任務任重而道遠。然而,2004年開始出現的民工荒,不但沒有像預想中那樣很快消失,反而從沿海地區蔓延到中部地區甚至勞動力輸出省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課題組”2006年對2749個村的調查顯示,74.3%的村認為能夠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都已外出。根據蔡(2007)的估算,40歲以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絕對數量只有5212萬,剩余比例僅為10.7%,這同原來剩余比例為三分之一的觀點差距巨大。這表明農村剩余勞動力總供給的特征正發生變化——越過了勞動力轉移的第一個劉易斯轉折點——從勞動力無限供給轉變為有限供給。

筆者在廣東河源招元村、長洲村、黃石村等地的調研對上述觀點給予支持。例如:黃石村村委會的該村外出打工情況的數據顯示:2007年該村共有410人外出打工,約占黃石村總人口1218人的33.66%;外出打工人員中有男性220人,女性190人;全村282戶人家中,全家人都外出打工的有51戶,只有16戶家中無人外出打工。而家中無人外出打工的家庭,多半是由于家中有人生病或者孩子太小等其他的原因無法出去。胡靖2007年在廣東龍川縣長洲村進行的為期一周住戶調查亦發現農村家中只有老人和兒童留守。因此可以對形勢做出一個基本判別,即作為我國經濟最早起步亦最發達的廣東農村中的可以轉移的勞動力已經基本轉移完畢。

二、勞動力流動與農地流轉供給方分析

根據二元經濟發展理論預測,勞動力轉移將促進農地集中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上升。然而,筆者在廣東的調研顯示實際情況同理論預測大相徑庭。

第一,撂荒現象嚴重并有加劇的趨勢。黃石村的大部分家庭都有外出務工的人員,家庭經濟主要依賴農業的情況已經不普遍了。因此,很多家庭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農業生產之外。胡靖、張威2007年調研發現,在食物消費得到保障之后,農民在農業生產上繼續投入勞動的積極性開始降低,即使是擁有上等的水田,他們耕種的欲望也并不強烈,更不用說下等田和那些不便耕種的田。1989年第二輪承包經營時黃石村水田總面積534.3畝,目前,在七個小組中,有六個的“撂荒率”都超過了10%(其中五個超過15%,1個超過10%)。劉屋的“撂荒率”是唯一一個低于10%的。而這是由于劉屋是黃石鎮的鎮府所在,學校、機關、工商業用地大部分都要從劉屋征得,因此,劉屋的水田面積是七個村小組中最少的,撂荒的情況就相應地輕了很多。到2003年,黃石村水田的面積減少到413.78畝,減少量為120畝。

第二,農地承包經營權集中的現象沒有發生。黃石村的水田統計顯示,除上寨小組外的六個村小組,共計246戶,其中除5戶的耕地數量沒有減少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村民看重的是耕地平均分配,這一點在劉屋組表現的最為極端,由于人均耕地非常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態使得村民們對地權變動的反應更敏感、更直接。以至于在1980年土地承包之時,村民們一致同意全組的耕地每三年就要調整一次,可見土地按人頭分配是黃石村民的普遍意愿。

第三,農業生產呈現老人農業的特點。就家庭而言,最典型的分工模式為青壯年外出打工,老人在家種田務農并帶孫子。目前廣東的家庭農業生產已經由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承擔起來了。

應該說目前發生在我國的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已經對農業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具體的影響體現在:家庭收入結構的變化使得農戶不再重視農業生產,撂荒現象上升;勞動力價格上升使得農業生產成本提高;高素質勞動外流使得農業生產由中老年人承擔起來。主流學者提出必須通過土地流轉將農地集中起來,實現規模經營才能破解目前農業面臨的難題,筆者對此也表示認同。然而葉劍平等(2006)發現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第二輪土地承包政策出臺以來,我國并沒有出現如理論界所預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市場流轉的。筆者2006~2007年間在廣東農村的調研也只觀察到顯著的勞動力外流現象,而沒有發現與之相匹配的農地流轉發生。

顯然,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并不會必然帶來農地流轉。雖然目前我國勞動力緊缺的形勢使得農村勞動力可以較為容易的在城市找到一份收入遠高于務農的收入,但是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并沒有被完全打破的情況下,農民工依然難以享受到城市居民擁有的各類保障,無法在城市安家置業,當其老去后唯一的選擇就是返回農村養老。農地在事實上成為農民最后的社會保障,所以黃石村的農民雖然不重視農業生產,卻非常重視土地的平均分配。以公平為價值取向、在集體內部平均分配土地的方式成為必然的選擇,這自然而然同以效率為取向的土地流轉和集中經營方式相抵觸。因此,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并解決了養老保障問題前,由于承包土地具有最后的就業保險和養老保險的社會價值,大規模土地流轉不會發生也不能發生,作為土地流轉的土地供給方——外出務工農民不會愿意將其流轉出去。

三、勞動力流動與農地流轉需求方分析

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后,已經轉移的農民會愿意將其土地流轉出去。例如:成都在城鄉統籌的試驗中就采用“雙放棄換社保”的方式,成功推動農民自愿放棄土地經營權,實現了農業的集中規模經營。但是這樣只是解決了土地流轉中的供給方問題,還沒有解決其中的需求方問題,即由誰來承包農民放棄經營的土地,承包后又經營何種項目,就像黃石村中存在大量閑置土地可供免費的短期經營,卻無人愿意耕種。

從目前的農地流轉實踐看,廣東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后主要被企業用于發展優質經濟作物、反季節作物和水產養殖等高附加值農業(張德揚,2004;楊志平、林少俊,2002)。如果僅僅從產值上來衡量,這些土地流轉無疑具有較高經濟收益,但是從中暴露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幾乎沒有流轉后的土地是拿來集中生產糧食的。根據中國農業統計年鑒2003~2006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的谷物種植畝均凈利潤大約在150元左右浮動,在所有種植品種中位列倒數第一。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不會主動投資生產利潤率最低的種植品種。因此,任由土地流轉在市場的力量下自發進行的必然結果就是糧食生產萎縮。

既然規?;N植對企業依然缺乏吸引力,那么機械化是否就不重要呢?廣東和湖南糧食生產情況的對比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調研發現,在廣東幾乎沒有多少農戶愿意擴大糧食種植規模,一些原本高產的良田都閑置了。胡靖對廣東部分農戶糧食生產的成本與收益微觀分析發現,如果不計算勞動力成本,每畝水田可以凈收入兩百元左右。在不采用機械化的現狀下,只要將勞動成本計算在內,則不管是上等田還是普通田,被訪的所有農戶都是虧本的。而在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湖南地區情況就不同了,撂荒田很少,而且僅限于不便于生產的低產田或難灌溉田。周異2008年對湖南楊橋村55歲馬姓種糧大戶的調研可以作為典型案例來說明。該戶采用機器來進行耕田與收割,在當地承包了20畝水田。在2007年遭遇旱災的情況下,種植的20畝兩季水稻總收益依然達到一萬元左右。以2個月農忙時間計算,夫妻兩人每月人均收入大概是2500元。他們對此比較滿意,并表示機械化種田不累,還愿意繼續擴大耕種面積。

可見在勞動力工資普遍上升的今天,務農的機會成本不斷提高,采用機械化替代勞動力是保證糧食種植依然能夠對農民擁有吸引力的關鍵。廣東的經濟發達,勞動力的非農就業機會多,使得其務農的機會成本要高于次發達地區。而較低的機械化水平又使得其要投入較多的勞動力,廣東農戶自然會很理性的將自己的糧食生產萎縮在了自給自足的規模,并且改為家庭中機會成本最低的老人來從事糧食種植。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地區,降低了農業中的勞動力投入,擴大了規模,農民能夠從中獲得足夠的收益,糧食生產就能夠保持穩定。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規模經營與機械化并沒有徹底解決農業的產業缺陷。水稻種植的產業缺陷決定種植者在機械化規模種植的情況下,生產周期中的勞動時間同樣是間斷而零散的。如果按照9個月的生產周期來平均,楊橋馬姓種糧大戶的月均收入就下降到555元。因此,規?;N植在湖南也只是吸引了非農就業相對困難,務農機會成本較低的中老年勞動力,而對可以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同樣缺乏吸引力。糧農會按自己能力的強弱順序,由強到弱依次放棄糧食生產,最后存在的糧農必定是農村能力最差的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政府必須對農業特別是其中產業缺陷最為明顯的糧食生產進行補貼,以彌補農民的機會成本。

四、結論

隨著勞動力外流造成的農村勞動力緊缺現象日趨加劇和勞動力價格的不斷攀升,農業生產已經由農村的中老年人承擔起來了,這無疑給農業安全的未來帶來了不穩定因素。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土地集中經營是在未來保證農業安全的必然之路。本文通過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使得土地分配在基層以公平為導向,而并非效率。給與農民平等的國民待遇,讓他們獲得社會保障,是外出務工農民愿意將其土地流轉出去的基本前提。

第二,農業項目的機會成本或利益最終在決定著農地的流轉趨勢。收益高的菜蔬、水果等,更容易實現土地的集中經營,自然也更容易實現產權的變遷。

第三,勞動力流動使得務農的機會成本不斷提高,采用機械化替代勞動力是保持糧食種植對農民吸引力的關鍵因素。但是想吸引高素質勞動力返回農業的話,針對農地流轉的政府補貼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經濟發達地區非農就業容易,有利于擴大土地流轉的供給意愿,但也會提高從事農業的機會成本,導致農戶擴大農業規模、集中經營土地的意愿下降。因此經濟發達地區并不天然地易于實現農地集中經營。

參考文獻:

1、蔡昉.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葉劍平,蔣妍,豐雷.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調查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6(4).

3、李成貴.土地流轉勢在必行[J].時事報告,200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ⅴ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 91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 |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 羞羞视频免费入口网站 | 日韩欧美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精品 在线观看 | 亚洲不卡在线观看 |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 五月天堂网 | 5月色婷婷| 依人成人综合网 | 日本欧美视频 | 亚洲国产麻豆 |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最新永久在线观看 | 激情五月网站 | 国产在线播放一区 | 在线成人aa在线看片 |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图片 | 日本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tv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六月丁香婷婷激情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剧场刺激性爽免费视频 | 欧美色视频日本 | 久久精品国波多野结衣 | 国色天香 社区视频 | 伊人干综合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 成人久久久 | 国产在线视频网址 | 精品福利在线播放 | 久久激情综合色丁香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不卡 | 久久综合九九 | 国产一区二区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