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幼兒園數學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數學教學;游戲活動;激發興趣
數學學習既抽象又枯燥,使幼兒很難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诖?,筆者嘗試將數學教學游戲化,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這樣,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幼兒眼中充滿了樂趣,枯燥的練習也因游戲的介入變得形象、有趣。
一、使數學游戲化
生活活動在幼兒活動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變成幼兒感興趣的具體事物。細心的教師會發現,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情境對幼兒數學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正是這些經常的、重復出現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對幼兒數學學習產生著不斷積累的作用和影響。教師只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情境,就可以引導幼兒很好地進行感知和體驗。例如,幼兒園每天都有加餐,食堂阿姨每天會為幼兒提供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餅干,幼兒對形狀大小不同的餅干充滿了興趣,個別幼兒會不經意地喊出:今天的餅干是方的;今天的餅干是圓的。筆者發現這一現象后,特意在幼兒吃餅干之前加了“說一說”“比一比”的環節,讓幼兒說一說自己拿到的餅干是什么形狀的,讓拿著相同形狀餅干的幼兒比一比餅干的大小,將形狀、大小這些數學知識,隨機滲透在生活活動中。同時,為了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形狀的認識,筆者隨機引導幼兒多動腦筋,看看能不能把自己的餅干變成其他形狀。幼兒一聽都特別開心,他們有的把餅干變成圓形,有的把餅干變成長方形,還有的把餅干變成心形,玩得不亦樂乎。在把餅干變形的過程中,幼兒還相互指導、相互學習。筆者只是利用幼兒吃餅干這一生活環節,就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熟練地掌握了數學中形狀和大小的相關知識,這樣不僅減少了浪費,還鞏固了幼兒對圖形的認識。又如,在每天玩具時間結束后,筆者增加了“送玩具寶寶回家”的教學環節,讓幼兒自己將積木、毛絨玩具、串珠、插片等送到不同的玩具箱里,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簡單的整理。另外,筆者在每天戶外活動時,注意讓幼兒觀察各種物體的形狀。有的房子的門和窗是長方形的;有的房頂是三角形的;有的樹干是圓柱體;有的樹葉是三角形的;有的花瓣是扇形的等,這樣既能教會幼兒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又能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各種圖形。總之,幼兒生活活動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只要教師科學、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幼兒就可以在生活中主動建構數學概念,獲得豐富的數學經驗。
二、提供豐富材料
材料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媒介,它承載著數學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師提供的材料不但要形象、直觀、具體,還要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例如,筆者為小班幼兒提供了各種顏色、形狀、大小的串珠和漂亮的繩子,讓幼兒為自己或者媽媽制作漂亮的項鏈。幼兒串得非常開心,在滿足自己串珠體驗的同時,又發展了自己的手眼協調能力。幼兒在積累了一定經驗后,開始探索按顏色、形狀、大小,不同分類穿在繩子上,分類排序的數學知識就在游戲中不知不覺滲透進去。幼兒對插片比較感興趣,因此筆者為幼兒選了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插片,還特意選擇了標記數字的插片。幼兒在玩插片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想象力,拼出了各種圖形。有的幼兒按照一定規律的形狀進行拼插;有的幼兒按照一定顏色進行拼插;還有的幼兒按照數字大小進行拼插。小小的插片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還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掌握了按規律排序與數的相關知識。
三、創設教學環境
幼兒的生活離不開與他息息相關的環境,創設一個可以和幼兒互動的主題墻飾環境,可以起到提升幼兒學習積極性的效果。例如,筆者在班級走廊墻上布置了一面游戲墻,并在墻上粘貼了大小不同的插片松樹。在玩插片時,筆者引導幼兒說出哪棵樹大、哪棵樹小,誰排在前面、誰排在后面,感知大小和數量關系,學會排序。夏天,筆者布置了漂亮的花衣裙,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圖形的小貼片,并在旁邊貼上幾張物體排列的模式圖樣,讓幼兒按照圖樣把貼片貼在花衣裙上,同時還鼓勵幼兒想象不同的樣式來貼,看誰把花衣裙打扮得最漂亮。幼兒貼出的樣式很多,有的把各種顏色的小花按一定規律排序;有的把不同形狀的圖形按一定規律排序……看著這些作品,筆者為幼兒歡呼:能做出這么漂亮的花衣裙,你們真是太棒了!幼兒在與墻飾的互動中,既鍛煉了手部動作的靈活性,又掌握了與按規律排序的相關數學知識。
四、設計數學游戲
幼兒天生活潑好動,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滲透于游戲中,可以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為了讓大班幼兒掌握按規律排序的相關知識,筆者設計了“去魔法王國參加舞會”的游戲。在參加舞會的路上,設置了各類障礙(從實物到圖片,由簡單到復雜),只有闖過所有關卡,才能進入魔法王國參加舞會。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一路闖關特別開心,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相關的數學知識。由此可見,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受到了幼兒的極大歡迎。
(一)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
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指的是以教育為主要目的而形成的幼兒園班級集體所進行的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師借助專業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讓幼兒通過參與教學活動,理解客觀世界的數字關系、邏輯思維的整合。教學活動是一個發現和認知的過程,在日積月累中慢慢豐富對數學的感性經驗,從而建構表象水平,初步理解數學概念[1]。
(二)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有效性
1.幼兒園有效教學
幼兒園有效教學是指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幼兒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個人需要并“對癥下藥”。盡可能花費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去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降低教學消耗,增大教學所得[2]。幼兒園有效教學的前提是遵循一般幼兒教學活動的規律、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地去完成教學內容。如今,幼兒園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有個基本的理念———“以學論教,學教結合”。從本質上來說,幼兒園數學教學是教師組織幼兒所進行的有計劃、有規模、有目的的系統學習的過程,建立在幼兒、教師與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新型學習關系,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響。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幼兒教學的引導者和幫助者,是幼兒數學學習的組織者。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銘記學習是讓幼兒主動學習,并不是自己一味地去教,讓幼兒被動接受。這種理念強調幼兒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心理上的探索、碰撞和融合。
2.幼兒園數學有效教學活動
幼兒園數學有效教學是指教師按照數學教學的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以預設或生成的數學教學內容、教學材料和教學環境為中介,指導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借助一定的教學材料,對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以及空間形式(數、量、形狀、時間、空間等)進行感知、觀察、發現、操作并主動探究的活動[2]。在有效教學的過程中,幼兒會對教師所講的大量知識進行整合歸納,日積月累地提高自身在數學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在腦海中積極主動地構建初級數學的基礎模型,掌握簡單的數學技巧和計算方法。一般來說,教師大多會在課堂上創設一些“生活場景”來強化幼兒對數學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為幼兒提供了扎實的數學思維和方法,讓幼兒在生活中感受到學習數學所帶來的幫助,這樣的“生活場景”兼顧了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原則和實踐原則。
二、幼兒園活動數學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教師教學目標的鎖定沒有依據幼兒的根本需求
幼兒園數學教學目標在幼兒的教學過程中起著導向、鼓勵的積極作用。有教學目標作為依據,才能讓幼兒教師在實施教學課程目標的過程中,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按照一個方向完成,最終達到自身所期待的結果。有的教師的數學教學活動的選定與制定的目標不明確,對于自己要講的重點、難點,沒有指向性,沒有體現三維目標要求。出現目標文字描述沒有以幼兒發展為主,文字描述不規范等問題。
(二)教學內容過于程序化,缺乏創新性
從教育內容的選擇上來看,教師往往對幼兒的真實水平缺乏認識,再加上來自家長方面的壓力,教育內容呈現偏深偏難、嚴重脫離生活的傾向,從而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讓幼兒被動地去接受。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缺乏創新性,既不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又不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生活邏輯,不能使幼兒感覺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有新鮮感,沒有為幼兒今后的生活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沒有注意到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
(三)教學方法單一,以講解法為主
大部分教師在設計數學教學活動時以講解、談話為主,忽視了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數學教學活動作為抽象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應以幼兒的直觀學習為主,應給予幼兒更多的感官參與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在數學教學活動的學習是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活動為主要學習途徑的。當前,教師忽視了數學活動的可操作性、游戲化等特點,對幾何圖形的學習、量的感知、數概念的學習等在教學方法上較為單一,缺少豐富性。例如,數學活動“5的組成”中,教師一味地告知幼兒5可以分成幾和幾,而很少去啟發幼兒。相關活動的圖片、操作材料等準備也不充足,活動過程中啟發和引導不足,教學方法陳舊。
三、提升數學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建議
(一)正確把握數學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
一切教學活動要以幼兒為中心,根據幼兒自身的興趣愛好,正確把握與選擇教學目標。但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指向性強,還要體現三維目標———認知、情感、態度,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幼兒園數學教學中,數學教育的主要價值取向應該是培養幼兒對學習數學感興趣。在具體目標的選擇和實踐中,要把這一點放在首要地位,避免與幼兒園數學教學的基本理念相矛盾[3]。教師還應該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準確合理地判斷什么樣的教學目標符合什么樣年齡段的幼兒,從而讓教學目標更加科學化和合理化。
(二)教學內容具有探索性和生活性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讓幼兒獲得豐富的感性教學內容,而不是硬生生的概念。在對幼兒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幼兒明白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上要具有探索性和生活性。例如,幼兒學習加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的場景:“小明的媽媽今天買了四個蘋果,三根香蕉,那么小明一共有幾個水果呢?”這樣的引入能讓幼兒真切地感覺到數學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重視幼兒的探索、假想和判斷能力的形成,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輔助的方法便是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幼兒切實感覺到生活中所熟悉的方方面面離不開數學[4]。
(三)注重教學方法的游戲性和操作性
我認為,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和方法,愿與大家共享。
一、以游戲形式激發興趣。
綱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庇螒蚴怯變鹤钕矚g的活動,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松松、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
例如:在“天線寶寶買漢堡包”這一活動中,我請孩子們扮演麥當勞的售貨員,根據天線寶寶送來的訂貨單,準備漢堡包,或是兩個兩個一盒的要50個,或是五個五個一盒的要100個……孩子們非常投入。與此同時,孩子們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兩個兩個數,五個五個數等群數的方法。
在利用游戲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時,所選用的游戲應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應該以直觀的、帶有情節的、幼兒能扮演角色的游戲為主。如情景游戲“小兔拔蘿卜”、“游戲宮”、“送小動物回家”等。而中、大班幼兒應該運用挑戰性的、有更多發揮余地的游戲為主,如競賽性游戲、操作性益智游戲等。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發興趣。
皮亞杰認為幼兒是在操作中認知的,提供給幼兒暗含教育價值的操作材料,能夠讓幼兒在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取知識。在設計和準備操作材料時,既要考慮美觀性、趣味性,更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在小班數學區的“按數取物”的活動中,可根據幼兒發展水平,準備不同層次的材料:1、按卡片上物體取相應數量的實物;2、按卡片上的圓點,取相應數量的實物;3、按卡片上的數字取相應數量的實物。這樣,能夠激發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兒增強自信心。
三、運用語言引起懸念,從而激發興趣。
幼兒正處于積極探索周圍事物的階段,對新鮮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會產生極大探究的興趣,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語言,設計懸念,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圖”活動前,我告知孩子,只要根據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數在底板上找到相應的位置拼合,就能夠在圖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禮物。孩子們出于好奇,饒有興致地進行計算和操作,當他們將圖拼完整,出現一幅美麗的畫面時,就歡呼雀躍著,表達自己成功的喜悅心情。
四、利用“禁果”心理激發興趣。
所謂“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種滿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險探奇的心理。例如:我在指導幼兒操作活動“分一分”時,發現幼兒鄧光宇用了九種方法分解6,而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把6分成三個部分數的。這種方法第一次出現,于是我運用禁果心理在公開場合與她對話,討論把6分成三個數的事情,告訴她保守秘密不要告訴別人。這樣一來,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極大好奇,努力嘗試各種途徑、方法,探究原因,終于探究出了其中的“秘密”。不到一周時間,幾乎全班孩子都會用這種方法分解一個數了。由此可見,恰當運用“禁果”心理對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效用。
五、用成功效應激發興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需要,它可以成為推動人行為的內動力。因此,使幼兒產生成功感,能夠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持久興趣。
成功感的產生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幼兒內部的,如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發現新的結果等,出于其內部要求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外部評價引起的成功感。經過觀察,我發現有很多幼兒把教師的評價作為成功的標準,以此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向。于是我對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內向、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的幼兒,經常性地給予肯定和鼓勵,促使他們產生成功感。我班的陳特小朋友,對數學活動缺乏興趣,在一次區域活動中,我請他和我一起玩“看誰先擺完”的棋類游戲,他先擺滿了棋盤,成了獲勝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揚了他,激發了他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增強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漸對數學活動產生了興趣。
六、以群體效應,激發興趣。
幼兒生活在群體當中,同伴的行為對每個幼兒都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幼兒交往中表現最為突出,教師用群體交往中的互動作用能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指導幼兒操作“小火箭”這一學具時,我只教會兩名幼兒操作,結果引來了不少小朋友,兩名孩子高興極了,興致勃勃地向同伴們介紹,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應及至后來討論怎樣才算得快,有何規律可循,興趣頗高。由此可見,群體效應對激發興趣的促進作用。
七、以競爭效應激發興趣。